王义烽,1971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阳新县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2008年6月被教育部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评为“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2009年4月被评为“黄石市初中骨干教师”,2011年9月被评为“阳新县十大名师”,2016年9月被评为“黄石市名校长”,2019年被评为“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019年10月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致敬湖北名校、楚派教育家”系列活动中荣获“湖北名校长”称号,2021年9月被评为“黄石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
在这里,
教育如阳,
温暖而灿烂;
在这里,
师者如光,
让每一朵花蕾都美丽绽放!
——题记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包括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校园文化代表着积极向上的风气,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孕育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力量。
阳新县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120年发展历史的名校,在披荆斩棘、风雨兼程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兴则学校兴,文化强则学校强,阳新县实验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文化底蕴的浸润下更具内涵、更显张力,迎着新时代的曙光,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怀着美好的理想走向光明的前程。
阳新县实验小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清朝末年,阳新县实验小学在西学东渐、救亡图存思潮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成立,开创了阳新近现代教育之先河。
当时的学校继承了儒家思想中注重“仁”“德”等个人品德修养的传统价值观,后来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逐步吸收了自由、民主、平等等西方先進思想,相继开设地理、自然、科技、体育、音乐、美术等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开始培养全面发展的实用型科技人才。
在教学模式上,学校最初采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分析、综合、联想、系统和方法”的五段式教授法,以心理学为基础,有效实现知识性系统传授。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引入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开始注意对儿童自主学习动机的唤醒,以“学生本位”取代“教师本位”,以“学习本位”取代“教授本位”。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机械、填鸭的记忆,而是需要理解和思考的能动过程。
这一时期,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兵连祸结,学校的发展时盛时衰,但全校师生以刻苦耐劳、执着追求的精神在黑暗中追寻光明、上下求索,奠定了“启智润心,向阳而生”的文化基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阳新县实验小学在全社会“向苏联学习先进经验”的环境下,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1953年,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的“红领巾教学法”引发热议,学校先后于1957、1959年组织教师赴武汉学习取经。教师结束学习后利用课后和周末时间向全校教师进行经验推广和交流。
经过阳新县实验小学这片沃土的滋养,“红领巾教学法”在全县小学都得到了推广和发展。“红领巾教学法”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有力消除了不考虑学生实际一律逐句讲解的“串讲法”的弊端;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注重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分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效果。
在这一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教师们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教学氛围,课堂氛围变得生机盎然、轻松活泼、开放包容,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真正成为积极主动、勤奋好学、乐观向上的实小少年。阳新县实验小学的校园文化初见雏形。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与深入,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在全国流行开来。1986年,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阳新县实验小学紧跟这一时代潮流,在80余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文明勤奋,健美创造”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学校秉着“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办学理念,以“育全面发展的人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目标,通过对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培训,形成了“敬业爱生,严谨创新”的教风,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安全健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等进行规范管理,校内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和竞赛,校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奥林匹克竞赛、作文竞赛、书画竞赛、艺术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了“勤勉好学,多思好问”的学风。
为了让校园文化有鲜明的载体,阳新县实验小学设计了造型新颖、内涵丰富的校徽,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教育logo;编写了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的校歌《雏雁在这里飞翔》。它唱响在每一个实小教师的心中,提醒着他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它唱响在每一个实小学生的心中,激励着他们勤奋学习、展翅翱翔。
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阳新县实验小学校园环境逐步改善,师资力量大幅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校办学成绩显著进步、社会影响日益提升。阳新县实验小学已经成为阳新小学教育熠熠生辉的名片。
继往开来的阳新实小人,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拘泥于前人,不困囿于实际,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让校园文化吸收时代发展的养分,不断滋养壮大。
20世纪90年代,学校提出了“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口号。21世纪以来,学校始终践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宗旨,坚持实施“科研兴校、素质立校、规范建校、文明治校”的策略,积极倡导“养成好习惯,成就大未来”的理念。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学校坚持“明德崇智,健体尚美”的理念,紧密围绕“上善若水”,实行雅行教育,打造儒雅校园。阳新县实验小学的校园文化之树在一代代实小人的辛勤努力下枝繁叶茂,葳蕤生香。
如今,阳新县实验小学植根于120年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整合出以“向阳教育”为主题,以校训“启智润心,向阳而生”为核心的一整套校园文化体系。
《礼记·大学》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阳新县实验小学地处湖北东南门户——阳新,“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是阳新广为认可的地域文化,体现了阳新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向阳教育”即以温暖而敞亮的方式培育阳光灿烂的人,让学生变得温暖而敞亮。阳光人格的获得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向阳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
阳光,象征着精神与永恒、伟大与崇高、无私与奉献、希望与梦想、美好与幸福、光明与温暖。向阳是一种愉悦的心情、一种温暖的情怀、一种昂扬的情绪、一种达观的态度、一种向上的力量。我们希望孩子走进校园时童心在飞扬,眼睛在发光,智慧在成长,生命在绽放。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心灵得到润泽,他们像太阳一样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给人带来温暖。一言以蔽之,即“启智润心,向阳而生”。
教师是学生梦想的点灯人、灵魂的唤醒者、心灵的温暖者、智慧的启迪者。向阳教师,是热爱学生、不断求真的人,是热爱教育、不断求精的人,是热爱学校、不断求新的人。他们以修德允能,让教育更专业;以至诚明朗,让精神更灿烂。阳新县实验小学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善教、善研、有情怀”的阳光老师。
学生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充满无限希望。向阳学生是专心致志、热爱生活的人,是博学笃行、乐学善思的人,是阳光向上、自信自强的人,是坚强勇敢、胸怀大志的人。阳新县实验小学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乐学、乐思、有梦想”的阳光少年。
结合“让每一朵花蕾都美丽绽放”的办学理念,学校选用契合向阳文化特征的黄色作为校徽主色调。校徽的整体设计灵感取自“实小”二字的演绎:上半部分为“实”字的金文,造型像一位戴着博士帽的学生,寓意希望每一位实小学生勤奋学习,成为学识渊博的阳光少年;中间部分的“正”字旨在提醒师生要“立正信、执正念、修正见、行正爱、务正业”,心怀正能量,行稳致远;下半部分为“小”字的演绎字形,象征学生勤奋学习流下的汗水。独特的设计向全体实小师生传递着“时间+汗水=成功”的理念;下方的“1903”是学校的创建年份,凝聚着学校120年的悠久办学历史。
校徽设计秉承“上善若水”的水文化理念,与向阳文化遥相呼应。阳新县实验小学位于长江之滨、富水河畔,紧靠国家级湿地公园——莲花湖湿地公园,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校徽的设计将大字置于清澈透明的莲花湖水上,象征阳新实小人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既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又渊博沉静、无私奉献;既以柔克刚、含蓄谦虚,又全力以赴、激情澎湃。水和阳光共同滋养着阳新实小人的成長,引领着他们“向上、向雅、向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因此,学校大力改善教学条件,美化校园环境,力求让全校师生身处充满阳光、生机盎然的温暖校园,让“向阳教育”不仅看得到,而且能随时随地感受到。
在充满阳光的校园里,学生们可以尽情地读书学习、嬉戏玩耍。
他们不仅是校园环境的享受者,也是校园环境的参与者。在美丽的校园里,他们能感受到四季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触摸向阳的校园,感受向阳的教育。
校内各栋教学楼分别名为弘仁楼、弘义楼、弘礼楼、弘智楼、弘信楼、弘贤楼,寓意培养品德高尚、行为规范、文明高雅的向阳少年。
太阳是万物之源,让生命灿烂。每一粒种子都曾沐浴阳光,努力汲取能量,岁物丰成,穰悦满家。
学校是文化之本,让精神灿烂。每一个实小人,都将借助“向阳教育”的力量,寻找自己的方向,全力以赴,乘光逐梦!
(责任编辑/李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