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通道第一关

2023-11-15 01:38李传云
莫愁·时代人物 2023年11期
关键词:福宝街面回龙

李传云

古镇重文之风

“夜郎古道第一关”这个称号,对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的福宝古镇来说绝非浪得虚名。在夜郎古道川黔交界处的轿子山上,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的武定门至今矗立在高高的峰顶,雄视着川黔两省的青山绿水。

回龙街是福宝古镇的主街。青石板街面两旁是穿斗结构的木板壁青瓦屋,全长四百多米的街道,随山势起伏,一眼望不到尽头。回龙街口立有“回龙桥”的牌匾,却只见街不见桥。经当地人指点,我走入街边民宅,从后窗一看,才发现大漕河在下面穿街而过。原来,这桥即是街,街即是桥。

民宅主人告诉我:“回龙街上,早年确有一座回龙桥,是大漕河福宝古镇河段唯一的石拱桥,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桥面全用大青石铺就,桥栏杆中段镌刻一条飞龙。如今桥两侧建房开店,桥面也遗憾地成了街面。”

走不远便是临街的张爷庙,这是旧时屠夫的行业庙。从石材门框的正门进去,是一座古戏台底楼,戏台对面是大殿,原供奉主神张飞。相传,张飞从军前是屠夫,性格忠义勇猛,故被屠宰业敬奉。

再向前走,是清源宫。这里最早供奉的是修建都江堰的李冰,门前的撑拱令我久久驻足:一节长不到一米、大土碗粗的木材,被漫长的岁月熏染得呈乌黑色,但通体雕镂的彩云流岚、楼台亭阁、花草鸟兽纹饰却精细逼真,犹如微缩的实景。

川南民居的凝固乐意

福宝古镇周围是大片平缓的河坝,而镇街却建在一条鱼脊形的山梁之上。碧波荡漾的大漕河三面护绕镇街,使整个小镇像是建在一个半岛的前端。古镇既是依山而建,街道也随着山势起起伏伏。一旦走进好客的居民家里,就会有更为新奇独特的体验:由于街道的最高处与最低处落差可达70米,因此临街的吊脚楼从街面看仅有两三层,进屋后才发现,向下还有悬空的几层,当地便有“走街如上山,回家如下山”的说法。

将镇子建在山岗之上,生活确有诸多不便,但福宝人却将此当成了首选——这样既不占农田,还可以御匪、防洪。他们立体化地利用有限的空间,打造出了不一样的建筑格局。

走到依山顺势的回龙街中段,街面几乎垂直跌落数十级石阶,仿佛从峰顶跌落谷底,又好似交响乐从高潮归于沉寂。紧接着,石板路又蜿蜒而上,直达古镇尽头,也是位于古镇最高点的火神庙。古镇多为竹木建筑,因此街道上还开凿了十多处水井,平时用石板盖住,专供灭火之用。

以福宝民居为典型代表的川南民居,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白色的方格墻壁。这种工艺古朴的墙壁以竹片树枝为骨架,覆盖黏土、稻草、米糠混合而成的土层,表面再抹上石灰,被称为“编竹夹泥墙”。它和木构穿斗、覆顶青瓦的建筑形式结合在一起,成为川南民居的标志元素。

晨光渲染中,高达数层的竹木吊脚楼依山临水一字排开,白底黑框的山墙犹如一张张棋盘。袅绕炊烟从林立的吊脚楼升起,在黄桷树枝叶间萦绕,淡淡地飘散在河谷山坳。透过吊脚楼之间的间隙,隐约可见小巷里早起的路人。安宁与恬静的古镇,真有淡雅的水墨画意。白色墙壁与穿斗式木构架组合的山墙群,形成了朴素而鲜明的建筑韵律。这样的民居形态和格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演绎得如此和谐,无愧于“凝固的空间交响乐”的美称。

重返乡土中国

福宝老街上洋溢着从古至今形成的邻里之情、宽厚之气。当地人相互间的亲切平和,以及他们对外来人的包容接纳,也许与古镇独特的建筑形式有关。民居临街一面,通常是木板拼成的门(墙)。白天卸下门板,外屋就和街道融为一体了。这样的格局,让左邻右舍的人们在串门时多了几分随意,多了同在一处屋檐下的亲切感。

福宝镇上文化源远流长,演灯戏、对山歌、打连枪、耍花灯、舞狮子等民间艺术都很有观赏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被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誉为“难得的民间文化艺术珍宝”的福宝唢呐锣鼓。

这种吹打乐以唢呐为主奏,伴奏由盆鼓、板锣、钵、马锣、竹节鼓、竹梆等组成,主要乐器有莜麦哨子、铜鼓吹管、木质音筒、竹编喇叭四部分。它曲牌丰富,尤其善于表现人物情绪、山野风光和动物情态三大类。通过长调、短调、大打、小打等形式展现山河辽阔、天空高远,展现动物调皮可爱、生机勃勃,展现人间喜怒哀乐或高亢热烈,或若泣如诉。也因为其种种特点,我们在多种场合都能见到福宝贯打唢呐的表演,或是村里红白喜事,或是栽秧鼓歌。檐下归燕年年有,古镇故人已迟暮,不变的便是这悠悠古韵,声声唢呐。

福宝古镇虽因地理位置偏僻而显得有些冷清,但它古朴清幽的气质和其中蕴含着的浓郁乡愁却令都市人为之倾心。

编辑 周晓序 2475496811@qq.com

猜你喜欢
福宝街面回龙
生日“名场面”
暖炉
欧来荣
学者风采·周福宝教授
元夕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一瞥
闻着茶香去旅行
涉水而行
刘曦林作品
“福宝”
涉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