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英译研究之回顾与启思

2023-11-15 10:12庄雅妗谌莉文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回顾孟子

庄雅妗 谌莉文

内容摘要:儒家经典《孟子》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深远,已有近两百年英译史,但目前《孟子》各译本的研究现状尚不明朗。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分析法,批郤导窾式地回顾了《孟子》英译研究的概况。研究发现:国外《孟子》英译研究逐渐式微,国内成果日渐丰硕,但国内外研究的对象均集中于名家译本,学者们各自为战,研究方法和视角单一,研究未成体系。未来研究应拓展研究对象,既深入译本内部,又涉及译本外部,重视副文本及译者研究,强化定量研究的作用,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增强中国智慧的异域影响力。

关键词:《孟子》;英译研究;回顾;启思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英语口译学员自评认知能力优化研究”(项目编号 20BYY03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庄雅妗,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典籍外译与文化传播、翻译传译认知研究。谌莉文,博士,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传译认知研究、翻译传译文化与传播研究。

一、引言

《孟子》作为儒学代表作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举足轻重,已有400 多年翻译史, 在国际上各种语种翻译版本中,以英译本的数量和影响最大。《孟子》英译可追溯至1828 年,高大卫(David Collie)在马六甲出版了The Chinese Classical Work Commonly Called the Four Books,《孟子》收录于第二卷,孟子思想自此得以智盡其利,蜚声海外。《孟子》英译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儒家思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对《孟子》的阐释、翻译和研究已然跨越了时空障碍,焕发新生。在中华文化“ 走出去” 的时代号召下,中国典籍外译何去何从成为新时代命题。在此背景下开展《孟子》英译研究,有助于探索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播之道。因此,系统回顾和梳理《孟子》英译研究与进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JSTOR 和CNKI 两个数据库,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分析法,分析和归纳了国内外《孟子》英译研究现状和问题。

二、《孟子》英译研究现状

《孟子》的翻译与传播最早可追溯至16 世纪,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和利玛窦(Matteo Ricci)都曾把《孟子》译成拉丁文,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刊行。此后,《孟子》英译本百花齐放,延续至今,国内外《孟子》英译研究各显特色。

2.1 国外《孟子》英译研究概览

根据JSTOR 数据库,国外《孟子》英译研究主要以书评方式展开。结合书评内容, 国外《孟子》英译研究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译文纠错与勘误

部分学者探讨了《孟子》英译本中的错误,具体包括三类:一是翻译错误,韦利(Arthur Waley)在Notes on Mencius(1949)中指出理雅各(James Legge)1861 年的译本有100 多处明显错误;He 和Zhang(231)认为华霭仁(Irene Bloom)译本流畅准确, 可读性强,但偶有过度直译和误译。二是理解错误,Jonker(“Review on ‘Mencius by W. A. C. H. Dobson” 300-304)认为杜百胜(W. A. C. H. Dobson)译本的新编排引人入胜, 但该译本对原文存在许多误读,其性质盖过译本的优点;Creel (136-137)指出郑麐(Cheng Lin)译本中个别词汇的翻译与普遍解释背道而驰,如将“ 气” 译为“spirit” 易误导读者。三是印刷错误,如Nivison(99)发现翟楚父子(Chu Chai & Winberg Chai)译本中有多处印刷和识别错误,但瑕不掩瑜,译本质量仍可媲美理雅各译本。整体而言,《孟子》译本纠错和勘误停留于阐释字面意义,未深入发掘错误产生的动因,未能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2)译文章节编排评论

《孟子》原文共14章,个别英译本对原文章节编排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或删减,如杜百胜译本、翟楚父子译本、郑麐译本、翟理斯(Lionel Giles)选译本等,国外学者对此褒贬不一。一方面,部分学者支持译本重新编排。McNeill(74)认为虽然翟理斯译本选译章节不及原文一半,无索引,注释少,但仍可称为“东方的理想主义著作”。杜百胜译本面向普通读者,将《孟子》原文重新编排为7个主题。Hummel(463)认为杜译本出类拔萃,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理雅各译本,Lanciotti(139-140)也认为杜译本的编排更易读有趣。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反对重新编排《孟子》原文的做法。Dubs(“W. A. C. H. Dobson” 520-522)认为杜译本过度删减原文内容,学生无法根据译文逆推原文意义。翟楚父子译本也重新编排了原文内容,译本重编虽有标注,但Nivison(99)认为该译本还是不利于阅读。《孟子》译本章节编排评论仅以读者视角探讨译文效果,未能通过原文译文对比来客观分析评价译者重新编排的动机。

(3)儒家术语翻译争鸣

部分学者对《孟子》各英译本中的核心术语翻译聚讼不已,具体可归为两种态度:一是《孟子》英译本未能正确阐释儒家哲学术语。赖发洛(Leonard A. Lyall)译本用现代英语试图再现《孟子》原文简洁明快的风格,但Dubs(“Review on ‘Mencius by Leonard A. Lyall” 717-719)指出,赖译本将“仁”译为“love”,但二者不可等同,孟子之“仁”更趋近“kindness”。Duyvendak(362)认为,赖译本可读性虽强,但某些核心概念的英译欠妥,如将“德”译为“mind”是一种概念误读,因为《孟子》中“德”的内涵已经从“天性(innate qualities)”变为伦理意义上的“德行(virtue)”。二是《孟子》译本的文化移植可能误导读者。Nivison(97-98)批评了魏鲁男(James R. Ware)译本的术语翻译,该译本直接借用基督教相关表达来阐释“天”“道”“君子”“小人”“德”等儒家术语,且未加注解,这种做法容易误导英语读者。《孟子》核心术语翻译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差异、译者的身份背景、翻译目的等的影响。面对儒家术语翻译的分歧,学者们几乎一致提出用加注的方式补偿语义,解决方法过于简单。

(4)副文本学术价值评价

副文本信息包括序言、注释、附录、后记等,对于明确翻译目的及源文本和译本价值具有重要作用。关于《孟子》各英译本的副文本的讨论首先聚焦于译本索引和附录的价值,Mirsky(138)肯定了理译本索引在提供其他中西方作品信息方面的学术价值;Jonker(“Review on ‘Mencius by D. C. Lau” 268-272)详细介绍了刘殿爵译本的五个附录,认为该译本的可讀性超越了理译本和杜译本,再现了原文风格,各方面都符合当代学术要求。其次,部分学者强调了译本注释对原文理解的价值,批评了个别译本注释不足的问题。Gramlich(209-210)高度赞扬了刘殿爵在《孟子》语法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语境”翻译是刘译本特色,但这种语境翻译有时需要恰当注释才能够准确再现原文内涵。Nivison(99)也认为刘译本流畅,引言研究价值高,但注释过少,不利于理解。综上可见,副文本学术价值评价主要围绕副文本所供信息多寡带来的学术价值,未能揭示副文本与译者翻译思想、翻译行为、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5)译本可读性与学术价值评议

《孟子》各英译本的可读性和哲学价值几乎得到了国外学者的一致肯定。Wilhelm (489-490)认为刘殿爵作为哲学家和哲学历史学家,他对《孟子》原文理解准确,译本哲学价值高;Nivison(93-122)评价了九个《孟子》译本,认为孟子翻译研究可聚焦语文学、历史学及哲学问题,提高孟子哲学的关注度;Lee(409-413)认为万白安(Bryan W. van Norden)译本概念严密性和对哲学的持续关注代表了所有西方语言中最权威、通俗、哲学的《孟子》译本。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探讨了《孟子》译本的历史价值。D. C. T.(200)高度评价了1960 年再版的理雅各译本,认为其文献价值和历史地位无可取代; Wing-tsit(79-80)指出,郑麐译本诞生于特殊年代,译本虽无注释或参考书目辅助读者, 但中国战后研究设施混乱,知识生活恶化,译者能为文本编辑进行大量学术研究值得称赞。然而,《孟子》译本可读性与学术价值评议以译作影响范围为标准,浅尝则止式的点评未能道出译作的语言特征与交际价值的内在联系,以及译者为强化阅读印象、提高译作品质作出的努力。

总体而言,国外《孟子》英译研究主要着墨于理雅各、杜百胜、刘殿爵等几个权威译本,多为直觉式评论。进入21 世纪后,国外《孟子》英译本译介和研究几乎停摆, 除了郑麐译本,其他中国译本几乎无人问津。

2.2 国内《孟子》英译研究进展

与国外相关研究相比,凭借得天独厚的语言文化条件和历史背景,国内成为《孟子》英译研究主战场,成果相对丰富、广泛和深入。

2.2.1 《孟子》英译研究论文发表动态分析

基于CNKI 数据库,本文以“ 孟子翻译” 或含“ 孟子英译” 或含“ 孟子译介” 为主题,设定检索的时间跨度为2001-2022 年,进行“ 模糊” 检索,人工剔除无关文献和其他语种研究文献,共获得94 篇文献(如图1)。

由图1可知,2001-2022年间《孟子》英译研究发文量总体上升。2001-2012年间,发文量整体波动上升,年均发文量约3篇;2012年以降,发文量明显增加,2015年达到峰值9篇;2016-2022年间,发文量有所回落,但年均发文量趋于稳定,约6篇左右。由此可见,国内《孟子》英译研究初见成果,但总量偏少;学界关注度有所提高,但关注不足,未来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学术增长点。

通过对所获文献进行类型统计和分析,可得《孟子》英译研究文献类型分布图(如图2)。据图2可知,2001-2022年间发表的《孟子》英译研究论文中,期刊论文为61篇,占比最大;其次是硕士论文,为23篇,可见硕士是目前《孟子》英译研究主要群体;博士论文仅有7篇,说明博士群体对《孟子》英译关注不足;其他类型文献仅有3篇。此外,刊物级别也是评价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刊物级别来看,仅有10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占期刊论文发文量16.39%,占总发文量1.06%。综上可知,国内《孟子》英译研究成果总量虽有增加,但质量良莠不齐,非核心刊物论文和硕士论文占比较大,缺少高质量优秀论文,开展深度研究应是未来该领域的研究目标之一。

关键词是文献核心的高度浓缩与概括,采用词频分析法能确定关键词在某研究领域的出现频次,以此确定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李红满 23)。本文将检索所得的文献导入VOSviewer,选取共现频次不少于2的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分析后生成图3。

图3 的圆形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越大,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间的相关性,连线越粗,关键词共现关系越强。根据图3,图谱中的关键词以“《孟子》”“ 英译”“《孟子》英译” 三个关键词为中心展开,但各节点间的共现关系较弱, 说明研究未成体系。根据剩余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低可知,《孟子》英译研究热点包括: 理雅各、刘殿爵、翻译策略、哲学术语等。

2.2.2 国内《孟子》英译研究内容

结合图3 及文献内容,本文将从研究主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三个维度阐述国内《孟子》英译研究内容。

2.2.2.1 研究主题

国内《孟子》英译研究主题多样,主要聚焦于以下四大主题。第一大主题是理雅各译本研究。理雅各在典籍外译的影响力促使国内学者高度关注理雅各译本。丁大刚和宋莉华(91-99)结合理雅各的翻译思想、身份和宗教背景,分析了他对《孟子》几个篇章中对“ 性善” 的翻译和注释,表现出多元论的思想;吴志刚(147-148)则讨论了理雅各英译《孟子》中的瑕疵,认为理雅各自身知识和文化背景的局限性导致了误译, 指出准确理解原作是典籍英译的关键。第二大主题是刘殿爵译本研究。刘殿爵是一位有思想深度的研究型译者,其典籍英译成就得到了西方学者认可。王亚光(85-90)认为刘殿爵的译文不是单纯的两种文字形式转换,更是两种思想的深度交流;张华(54-58)研究了《孟子》刘译本中上古汉语称谓的英译策略,认为其英译选择既是译者自身能力选择的结果也是其适应译文读者接受能力的结果。第三大主题是翻译策略研究。杨颖育(安乐哲 8-13)通过分析安乐哲对《孟子》英译中“孝”“性”“诚”等儒家核心概念的阐释与转换,揭示了安乐哲“凸显差异”的哲学阐释观;孙婷婷等(144-147)以戴维·亨顿(David Hinton)译本为例,采用语料库方法,归纳了译者为弥合语言断裂而采取的翻译补偿策略。第四大主题是术语英译研究。关于《孟子》的术语英译问题,学界讨论范围较广,包括偶句、排句、意合现象等辩辞英译(洪涛 42-44)、哲学术语的英译分歧和翻译方法(张琳琳 153-156)、称谓翻译中人际功能的丢失与非等值重构(季红琴,称谓翻译 144-147)等。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孟子》英译研究的研究面比较狭窄,主要关注名家译本,聚焦译本的语言问题,尤其是儒家术语的翻译策略,没有具体谈论《孟子》英译的其他方面,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

2.2.2.2研究视角

国内《孟子》英译研究视角比国外更多元,首先,从语言学视角解读《孟子》英译的相关研究较多。基于功能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刘翌、包通法(70-76)将一般翻译讨论嫁接于《孟子》译本的精神构式翻译问题,比较理雅各、赵甄陶、刘殿爵三译本,发现译者在不同翻译目的和读者期待关怀的驱动下,倾向于采取不同翻译策略构建原文的精神构式。从符号学的互文性理论出发,娄宝翠和赵东阳(135-141)发现《孟子》核心概念英译在文化认知、社会历史文化互动、译者主体性、互文性策略四个层面均体现了多元化的互文性特征,有助于核心概念翻译和典籍复译的语言文化互动研究。其次,从翻译传播视角探究《孟子》英译问题也是当前该领域研究热点之一。季红琴(英译与传播 I-II)基于读者接受理论,分析了理雅各、刘殿爵、杜百胜三个代表性译本,探索《孟子》的英译之道和对外传播之道。刘艳(iii-iv)从期待视野的研究视角出发,对比和分析了理雅各、刘殿爵以及赵甄陶三个《孟子》英译本,检验了接受理论对文学作品多译本的差异性分析具有普适性。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为突破前人研究局限性,尝试从历史学(季红琴,孟子及其英译 113-116)、阐释学(刘单平、曾振宇 120-126)等理论视角探究《孟子》英译过程中的理解问题。上述研究主要在传统理论视角观照下开展,若能从其他学科理论视角对《孟子》英译进行探讨,可能会有更大的发现。

2.2.2.3研究方法

根据文献内容,国内《孟子》英译研究在方法上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文献综述法。一些学者采用文献综述法系统回顾了《孟子》英译及其研究的“前世今生”,探讨了当前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后续研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姜新 55-60;刘单平 105-108;季红琴,孟子及其英译 113-116;包通法、刘翌 54-59)。这类研究重在文献梳理,对《孟子》英译研究存在的问题止于浅尝辄止式的点评,未作深入剖析。二是对比分析法。文献表明,《孟子》英译本比较分析研究高度集中于理雅各、刘殿爵、赵甄陶等名家译本的对比分析。谭菁(45-48)将刘殿爵译本中术语“ 王” 字的翻译与理雅各译本和赵甄陶译本做了比较,同时还比较了刘译本中其他关键术语“ 仁”“ 义”“ 礼”“ 气” 等字的英译准确性。杨颖育(文化模因 213- 217)比较了理雅各与赵甄陶的《孟子》英译本,探析《孟子》英译过程中文化模因成功复制的具体选择标准和儒家文化的复制、传播机制。然而,多译本对比研究不应停留在语言转换层面上的忠实准确与否的判断,而应把译本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挖掘译本解读差异背后的文化动因,客观地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个案研究法。游贤育(139-144)以理雅各1895 版《孟子》譯本为例,探讨该译本的语言语义问题、译者的意识形态问题以及多元文化身份问题,重新认识和评价理雅各其人及其译作。郭肃清和蒋凤英(110)以刘殿爵《孟子》译本为载体,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刘译本的研究状况,构思了当代儒学文化的主要传播路径。也有部分学者选取单个或多个《孟子》翻译案例进行分析,如王惠萍(51-57)从文化视角考察了万白安《孟子》英译本的形成背景及其哲学注释的特色,发现万白安中西合璧的哲学诠释方法可为当代典籍翻译提供有益借鉴。徐淑兰和李钟惠(78-79)对比了理雅各与刘殿爵《孟子》译本在段落、章节编排、文体选择、文化负载词翻译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认为文化背景的差异是主要致因。上述个案研究更多讨论了《孟子》英译本的文化价值,有助于深化对《孟子》英译本的认识,但对译本读者的反应即译本传播效果等层面探讨不足。

相对于定性研究,《孟子》英译的定量研究不甚丰富,但代表性强,主要集中于两类:语料库建库研究与统计调研。关于语料库建库研究,目前借助语料库对《孟子》英译本进行描写研究的成果较少,仅见王英强(114-115)基于自建的平行语料库从词汇、句式和语篇层面对刘殿爵和理雅各《孟子》译本进行翻译风格对比研究;孙婷婷等(144-147)基于自建的平行语料库分析了戴维· 亨顿《孟子》译本中的主语省略现象; 庄雅妗和谌莉文(56-62)探讨了《孟子》英译本历时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关于《孟子》英译的统计调研,代表性成果如下:包通法和刘翌(54-59)通过统计、归类、分析2000-2009 国内外孟子及其著作的论文研究,述评了孟子思想及其著作的研究内容, 把握《孟子》翻译研究的识度。季红琴(英译与传播 31-70)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问卷数据和网络评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阅读市场对《孟子》英译本接受现状的客观信息。由上可见,当前《孟子》英译的定量研究已初获成果,但仍显不足,未来应借助计量统计来揭示《孟子》英译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质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三、《孟子》英译研究存在的问题

目前《孟子》英译研究已初见成果,但前期研究零散稀疏,不见全貌,存在诸多问题:

(1)研究对象集中。目前已有约二十几个《孟子》英译本,国外译学界对译本研究不够重视,而国内译学界的译本研究选择单一,相对集中于理雅各、刘殿爵、赵甄陶等名家译本,罕见对其他《孟子》非权威英译本的关注和讨论。

(2)研究角度狭窄。现阶段《孟子》英译研究同质化程度过高,多为术语翻译、翻译策略、译本对比等微观层面考察,多从传统翻译理论视角对译本进行解读。译本传播效果、译者身份、翻译风格、译介特征等研究还十分匮乏,难以适应当前典籍外译研究大环境,亟待从更加开阔、更为多元的视野开展研究。

(3)研究方法单一。当前《孟子》翻译研究多为传统定性研究,往往带有学者的主观价值判断,相关译本描写研究缺乏科学性,无法避免直觉式、经验式研究的弊端。虽然已有个别译者尝试用语料库进行定量研究,但研究范围较狭窄,研究视角狭小,主要涉及语言层面的探究,研究深度有待提升。

(4)研究体系松散。当前《孟子》英译研究多为个案研究,围绕单个或多个译本、单个或多个翻译片段、单个或多个研究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广度不够。另外,研究纵向深度欠缺,学界尚未见《孟子》英译的国内外综合性研究,对可能影响整个翻译活动过程的其他内外因探索较少,与翻译过程、翻译主体、翻译环境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匮乏,难以形成系统、立体的研究面貌。

四、对未来《孟子》翻译研究设想

鉴于前期研究暇瑜错陈,未来《孟子》英译研究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擘肌分理,扩展研究对象。一方面,鉴于前期研究多围绕权威译本开展,未来的《孟子》英译研究可扩展至其他非权威译本,扩大译本对比研究广度。同时,可从语言、审美、历史、哲学等维度,针对译入和译出两种不同路径的《孟子》译本,开展纵深研究。另一方面,重视副文本的研究价值。《孟子》译本的序言、附录、注释、后记等副文本包含译者对源文本的解读和思考,为译本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文献和语料,应当给予足够重视,减少研究者的主观臆测性,提高《孟子》译本研究的客观性。

(2)质量结合,优化研究方法。未来研究可采用语料库等研究方法对《孟子》翻译语料进行观察,提取数据和统计分析,对译本语言特征和内在规律进行量化研究。同时,从历史、哲学、文化、诗学等角度对译本的量化特征进行质性分析,阐释译本差异或特征的成因,揭示翻译现象的本质,描写与阐释相结合,提高《孟子》英译研究的全面性。

(3)内外结合,开阔研究视野。一方面,开展《孟子》译本环境研究,将《孟子》英译置身于立体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之中,明晰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等在译文产生和传播中的作用,进行译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读者接受情况等研究,弥补译本外部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开展《孟子》译者研究。译者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开展《孟子》译者研究有利于确立译者的文化身份,肯定译者在孟子思想文化传播和交流中的贡献,促进翻译和研究事业的发展。

(4)熔古铸今,强化研究系统。随着典籍价值不断被发掘和弘扬,《孟子》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孟子的民本、仁政、王道思想对时下治国理政仍有启发意义。开展《孟子》英译的历时研究和深度研究,构建完整的研究体系,既能助力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讲好中国哲学和文化故事,与当今学术思潮合流,延续其文化和学术的生命力,保持这份古老的中国智慧的活力。

孟子虽被尊为“ 亚圣”,但有关他思想的研究和探讨似乎一直笼罩在“ 至圣” 孔子的阴影之下。《孟子》作为孔孟思想的集大成者,一方面,学界对这一思想瑰宝的翻译和传播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外研究对象集中、视角狭窄、方法单一、系统松散等问题亟待解决。在中国文化“ 走出去” 时代号召下,《孟子》是一张经典的“ 国家文化名片”,未来《孟子》英译研究应当拓展研究对象,扩展研究广度和深度,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提高译本描写研究的科学性,构建完整的《孟子》研究體系,讲好中国的哲学和文化故事,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包通法、刘翌:《孟子》译本与其翻译研究识度。《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014): 54-59。

[Bao, Tongfa and Liu Yi. “On Translated Versions of Mencius and Its Research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4 (2014): 54-59.]

Chan, Wing-tsit. “Review of THE FOUR BOOKS—CONFUCIAN CLASSICS. Translated by Cheng Li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Series.”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3 (1951): 79-80.

Creel, H. G. “Review of Ssu Shu Cheng Lin pien tsua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Ser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 (1950): 136-137.

D. C. T. “Review on ‘The Chinese Classics by James Legge.”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1 (1962): 200.

丁大刚、宋莉华:理雅各英译孟子“ 性善” 之辨。《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3(2015): 91-99。

[Ding, Dagang and Song Lihua. “James Legges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Mencius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3 (2015): 91-99.]

Dubs, H. “Review on ‘Mencius by Leonard A. Lyall.”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26 (1933): 717-719.

---. “Review on ‘Mencius: A New Translation Arranged and Annotated for the General Reader by W. A. C. H. Dobs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4 (1963): 520-522.

Duyvendak, J. J. L. “Review on ‘Mencius by Leonard A. Lyall.”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3 (1935): 362.

Gramlich, F. C. “Review on ‘Mencius by D. C. Lau.”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 (1973): 209-210.

郭肃清、蒋凤英:以刘殿爵《孟子》英译本为载体的当代儒学传播路径探微。《湖北科技学院学报》3(2020):110-113。

[Guo, Suqing and Jiang Fengying. “A Probe into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Contemporary Confucianism in D. C.

Lau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encius.”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2020): 110-113.]

He, Wei and Zhang Jiao. “Review on ‘Mencius Translated by Irene T. Bloom. Edited by Philip J. Ivanhoe.”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 (2014): 228-231.

洪涛:《孟子》辩辞的英译。《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2003):42-44、41。

[Hong, Ta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rguements in Mencius.” 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3 (2003): 42-44, 41.]

Hummel, W. A. “Review on ‘Mencius by W.A.C.H. Dobs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 (1964): 463-464.

季红琴:《孟子》称谓翻译中人际功能的丢失与非等值重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2009):144-147、155。

[Ji, Hongqin. “The Loss and Non-equivalent Reconstruc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Appellations in Mencius.”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 (2009): 144-147, 155.]

——:《孟子》及其英译。《外语学刊》1(2011):113-116。

[---. “Mencius and Its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1 (2011): 113-116.]

——:基于讀者接受的《孟子》英译与传播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 “Research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encius Based on Reader Acceptance” (Ph. D. Dissertation). Changsha: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6.]

姜新:走向欧洲的孟子——译介《孟子》的西文图书述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009):55-60。

[Jiang, Xin. “Mencius in Europe.” Journal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5 (2009): 55-60.]

Jonker, D. R. “Review on ‘Mencius by W. A. C. H. Dobson.” Toung Pao (Second Series) 4 (1967): 300-304.

---. “Review on ‘Mencius by D. C. Lau.” Toung Pao (Second Series) 1 (1973): 268-272.

Lanciotti, L. “Review on ‘Mencius: A New Translation Arranged and Annotated for the General Reader by W. A. C. H. Dobson.” East and West 1 (1965): 139-140.

Lee, J. H. “Review of Mengzi: With Selections from Traditional Commentaries.” Dao 11 (2012): 409-413.

李红满:国际翻译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中国翻译》2(2014):21-26、127。

[Li, Hongman. “The Cutting-edge Research Interests and Topics of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A Visualized Analysis of Relevant SSCI Data (2008-2012).” 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 2 (2014): 21-26, 127.]

刘单平:《孟子》西译史述评。《理论学刊》8(2010):105-108。

[Liu, Danping. “Commentary o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Translation of Mencius.” Theory Journal 8 (2010): 105-108.]

——、曾振宇:他者视域下的儒家经典:《孟子》英译本比较研究。《孔子研究》4(2011):120-126。

[--- and Zeng Zhenyu. “Confucian Class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the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Mencius.” Confucius Studies 4 (2011): 120-126.]

刘艳:期待视野下《孟子》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7。

[Liu, Yan.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Menci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 (MA Thesis). Linfe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2017.]

劉翌、包通法:《孟子》译本精神构式比较研究。《上海翻译》2(2015):70-76。

[Liu, Yi and Bao Tongf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pirituality Schemas of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Meng Zi.”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2 (2015): 70-76.]

娄宝翠、赵东阳:互文性视角下翻译与文化的互动—— 基于《孟子》核心概念英译的考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2022):135-141。

[Lou, Baocui and Zhao Dongyang.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in the Intertextual Perspective: An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ore Concepts of Mencius.”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3 (2022): 135-141.]

McNeill, T. J. “Review on ‘The Book of Mencius by Lionel Giles.”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1 (1943): 74.

Mirsky, J. “Review on ‘The Chinese Classics by James Legge.”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3 (1962): 138.

Nivison, S. D. “On Translating Mencius.”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 (1980): 93-122.

孙婷婷等:基于平行语料库的《孟子》主语省略情况英译研究。《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2022): 144-147。

[Sun, Tingting, et al. “A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ubject Omission in Mencius Based on Parallel Corpus.”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 (2022): 144-147.]

谭菁:严谨细致 准确统一—— 评刘殿爵《孟子》英译本中的哲学术语翻译。《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2013):45-48。

[Tan, Jing. “On the Translation of Philosophical Term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D. C. Laus Mencius.”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2 (2013): 45-48.]

王惠萍:万百安英译《孟子》之现代哲学注释研究。《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023): 51-57。

[Wang, Huiping. “A Study on the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Commentary of Norden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engzi.”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1 (2023): 51-57.]

王亚光:刘殿爵典籍英译述评。《上海翻译》3(2015):85-90。

[Wang, Yaguang. “Comments on Din Cheuk Lau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3 (2015): 85-90.]

王英強:《孟子》两个英译本的翻译风格对比探究—— 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2020):114-115、121。

[Wang, Yingqia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Styles of Two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Mencius: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Based on Corpus.” 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 6 (2020): 114-115, 121.] Wilhelm, H. “Review on ‘Mencius by D. C. Lau.”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 (1973): 489-490.

吴志刚:准确理解原作是典籍英译的关键——理雅各英译《孟子》指瑕。《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5(2009):147-148。

[Wu, Zhigang.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is the Key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Flaws in Mencius Translated by James Legge.”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5 (2009): 147-148.]

徐淑兰、李钟惠:从《孟子》两译本看翻译的历史文化观。《教育教学论坛》7(2018):78-79。

[Xu, Shulan and Li Zhonghui.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in James Legges and D. C. Laus Translations of Menciu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 7 (2018): 78-79.]

杨颖育:文化模因在《孟子》英译中的复制与传播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2015):213-217。

[Yang, Yingyu. “A Study on the Reproduction and Spread of Cultural Meme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encius.” 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 (2015): 213-217.]

——:安乐哲的《孟子》文本翻译策略及其阐释观。《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2020):8-13。

[---. “Roger T. Ames Interpretation of Mencius and His Hermeneutic Insight of Chinese Philosophy.”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6 (2020): 8-13.]

游贤育:理雅各研究:译文、思想及多元文化身份——以其1895版《孟子》译本为例。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21。

[You, Xianyu. “A Study of James Legge: His Translations, Thoughts, and Multi-cultural Identity: A Case Study of His 1985 Version of Mencius” (Ph. D. Dissertation). Chengdu: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21.]

张华:上古汉语称谓英译策略的生态翻译学解读——以《孟子》刘殿爵译本第一第二人称名词性称谓为例。《翻译论坛》4(2016):54-58。

[Zhang, Hua. “Ecologic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ppella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Person Nominal Appellations in D. C. Laus Translation of Mencius.” Translation Forum 4 (2016): 54-58.]

张琳琳:《孟子》中哲学术语的英译策略。《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016):153-156。

[Zhang, Linlin.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Philosophical Terms in Chinese Classics Mencius.” 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5 (2016): 153-156.]

庄雅妗、谌莉文:《孟子》汉英平行历时语料库的创建与运用。《外语与翻译》1(2023):56-62、98。

[Zhuang, Yajin and Chen Liwen. “Compi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English Parallel and Diachronic Corpus of Mencius.” Foreign Languages and Translation 1 (2023): 56-62, 98.]

責任编辑:丁如伟

猜你喜欢
回顾孟子
磨刀不误砍柴工
大学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材的回顾与展望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