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挖掘与IPA模型的滇池湖滨湿地公园感知评价

2023-11-15 02:35:54邱元魏新娜周波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湖滨滇池公园

邱元, 魏新娜, 周波*

1. 成都市武侯区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局, 四川 成都 610000;

2.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具有涵养水源、改善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同时湿地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赖以栖息和繁衍的家园,具有重要的生态支撑功能。此外,湿地由于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多样化的湿地景观资源,同时也产生独特的景观和旅游价值,包含湿地水域、湿地岸带等水体景观,湿地水鸟、植物等生物景观以及一系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昆明的滇池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滇池流域包含众多湿地资源。随着近年来滇池湿地在面源污染防治、生态恢复与湿地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滇池湿地生态和景观功能进一步提升。众多湿地公园作为环滇池的景观带,成为市民周末放松的休闲地,也吸引外来游客到访参观体验。

旅游地形象是公众对旅游地整体印象、看法和情感的表达[1],研究表明旅游地形象对公众的出游选择[2-3]、满意度以及忠诚度[4]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体验经济兴起,形象感知研究对于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公众体验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成为研究热点话题[5]。互联网时代公众在旅游网站上对景区印象和游玩体验的反馈,即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为了解公众对景区的形象认知和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6-7],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研究也为景区规划设计和管理经营提供了一定依据。通过社交媒体和旅游网站收集公众评价应用于形象感知的研究视角不断出现[8],相对于传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而言,网络评论是公众意见和真情实感的直接表达,具有样本量大、客观、真实、动态的特点[9-10]。近年来,学者基于网络数据对湿地公园的形象感知和网络关注度等展开研究[11-12],如李念等通过旅游网站游客的正面和负面评价分析判断游客对湿地公园的感知[13],沈啸等基于网络评价分析得出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形象感知由景区环境、活动项目、旅游景点、设施服务、背景文化5个方面组成[14]。但当前基于网络文本的湿地公园形象感知研究多表现为从整体层面研究公众对湿地公园的印象和看法,强调湿地公园本身的特征和功能,较少有对不同维度具体要素的分析评价,对于公众感知价值的重要性以及现实表现的评价研究较为薄弱。

以滇池湖滨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旅游网站平台的点评文本挖掘,研究公众对滇池湖滨湿地公园的整体形象感知,并通过横向比较研究不同公园各自的形象特色。此外,使用IPA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即重要性及其表现分析法,将公众游览后的主观评价进行编码解译,作为形象感知要素结构特征分析的依据,具有直观明了、方便决策的优点[15]。据此,对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策略,丰富了湿地公园形象感知的研究成果,并为滇池湖滨湿地公园的整体形象和旅游体验提升提供参考,以期使湿地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得到综合发挥,促进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选取滇池湖滨湿地公园中旅游网站评论总量排名前6位的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分别是海埂湿地公园、捞鱼河湿地公园、王官湿地公园、古滇精品湿地公园、海东湿地公园、斗南湿地公园,较多评论一定程度上说明湿地公园的到访率更高。此6个湿地公园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水质净化与改善、科普宣传教育、生态旅游与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美学价值,对于滇池湖滨湿地公园的研究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在携程、马蜂窝、大众点评、美团等网站首页分别输入6个湿地公园的名称搜索游客评论,评价时间截至2022年3月31日,使用Python爬虫程序获取评价文本,删除重复、广告内容以及与湿地公园无关的文本,最终获得有效评论文本共8 843条。

1.2 研究方法

1.2.1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对文本进行客观、系统、量化描述的一种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教授研发的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分析。

(1)高频词统计。分词是内容分析法的前提和基础,文本分词后进行高频词统计,过滤掉单词、虚词以及“然后”、“接着”等无意义词汇,形成有效高频词列表。词语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公众对湿地公园的关注对象、偏好和态度等评价。

(2)形象感知要素编码。将整理后的感知要素从1开始编序,并对每一条要素设立A、B、C、D、E评价等级,分别表示“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并分别赋值5、4、3、2、1分。从获取的评论数据集内随机选取1 000条评论,选择两位编码员独立对每一条评论完成编码,若结果不一致则通过讨论重新编码直到结果一致。

1.2.2 IPA分析法

IPA法以重要性为横轴,以表现性为纵轴,以其均值为分割点作为分割线,将空间分为4个象限。以重要性指标I表示形象感知要素的频率,以表现性指标P表示形象感知要素的评价分值,根据编码结果计算各个形象感知要素的重要性与表现性指标值。计算方法如下:

I=(形象感知要素n的频数 ÷ 形象感知要素总频数)×100%

P= 形象感知要素n的评价总分 ÷ 形象感知要素n的频数

2 滇池湖滨湿地公园形象感知分析

2.1 滇池湖滨湿地公园整体形象感知分析

词频数排名60之前的词汇基本涵盖了公众对滇池湖滨湿地公园的整体感知,如表1。从高频词出现的频率分析来看,占据前列的高频词包含“滇池”、“昆明”、“云南”、“西山”等地名和景点要素,说明在公众形象认知中湿地公园的地域特征和地名属性明显。“海鸥”和“红嘴鸥”分别占据词频的第1位和第22位,表现出公众对湿地公园的特色风景印象深刻,成为标志性、独特性的景象。“免费”、“门票”、“交通”等词汇也占据词频排名前列,说明公众对公园的游玩成本比较关注。“拍照”、“游玩”、“体验”、“散步”、“帐篷”等则反映出公众在湿地公园的活动项目丰富。评价文本中提到与季节相关的词汇“冬天”、“季节”等,体现出公众游玩季节选择的偏好性,对冬季形象感知最为强烈,由于其宜人的气候以及海鸥飞来湿地过冬的特色景象,成为四季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季节。

表1 形象感知高频词统计Tab. 1 Statistics of high-frequency words of image perception

2.2 不同湿地公园的形象感知分析

滇池湖滨不同湿地公园评价文本的词云分析显示出形象感知要素的一些共有特点,如对公园环境、交通、吸引物等的关注。海埂湿地公园最突出的形象感知要素为海鸥,并衍生出“冬季”、“喂食”等季节偏好认知和特色体验活动;捞鱼河湿地公园公众感知形象除海鸥外,还出现郁金香、森林、水杉等植物要素;王官湿地公园突出了日落、沙滩等具象的自然风光感知;古滇精品湿地公园的人文风光形象感知要素相对突出,如建筑、码头、民族等;海东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科教科普功能较其他公园体现明显;斗南湿地公园的活动体验要素如帐篷、野餐等突出。综上,公众对滇池湖滨不同湿地公园的整体形象感知差异不大,对于公园特色环境和吸引物等资源特性的挖掘还可进一步加强。

3 湿地公园形象感知要素结构特征及评价

3.1 形象感知要素归类

以高频词汇表为基础,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将网络文本中涉及形象感知的要素归类和编码。滇池湖滨湿地公园形象感知要素可以归类为4个一级编码(自然资源与环境、人文资源与环境、活动体验、设施服务)与16个二级编码,如表2所示。

表2 滇池湖滨湿地公园形象感知要素编码Tab. 2 Image perception elements coding of wetland parks of Dianchi Lakeside

3.1.1 自然资源与环境

自然资源与环境包括自然风光、湿地水质、动物资源、植被资源4个二级编码。绝大多数游客对整体公园环境比较满意,体现出湿地公园的自然生态特色。其中公众最为关注的是湿地水质,如早期2010年出现“海埂公园可能是昆明最差的公园,主要在滇池边上,但滇池水脏”;2013年“环境污染严重,岸边是各种漂浮物,还有好多的黄色沫沫”等评价,对公众感知体验情绪的影响比较大。近年来,随着滇池水环境的治理,水质改善成效明显,对于水质的正向评价逐渐增多,如“水如丝带清澈透明”;“近年来滇池水质污染得到控制,周边的公园配套越来越完善,到海埂公园的人也多起来,冬天来这与海鸥嬉戏成了一道风景”等评价。但是有关水质的评价情绪仍不稳定,会直接影响公众对湿地公园的印象评价和情感体验,因而水质环境是公园维护修复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要素。

图1 不同湿地公园词云图汇总Fig. 1 Word cloud images of different wetland park

公众对滇池湖滨湿地公园的代表性动物资源感知为红嘴鸥,与“冬天”、“冬季”词汇联系紧密,留下了如“冬天来这与海鸥嬉戏成了一道风景”、“冬天候鸟迁徙,海鸥很有看头哦”等评论,形成了鲜明的季节性特征。此外水杉林、郁金香、格桑花等植物资源也在形象感知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1.2 人文资源与环境

人文资源与环境包括人文景观、背景文化、湿地科普教育3个二级编码。网络评论反映出公众对湿地公园的环廊建筑、古滇渡口码头以及少数民族建筑等人文景观形成一定形象感知,但是公众对湿地的背景文化和湿地科普教育功能认知较为薄弱,对湿地公园的形象感知评价更侧重于自然风光和活动,对于湿地的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等功能和作用在评价中较少被提及。

3.1.3 活动体验

活动体验包括活动项目、餐饮服务、亲子体验、情感体验、拥挤感知五个二级编码。湿地公园整体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条件优越,为游客的休闲娱乐、健身游憩创造了理想的活动场所,整体活动类型和项目丰富,如海埂公园评论中出现“游船”、“快艇”、“索道”、“骑行”、“直升机”、“房车”等活动项目,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活动需求。除一些人工项目外,观日落等依托自然景观的活动也受到游客欢迎。

3.1.4 设施服务

设施服务包括公共设施、旅游成本、交通系统、景区维护4个二级编码。湿地公园基本上配备了完备的服务设施,并设置有健身设施、慢行步道等,总体满足游客开展各项活动的需要,但有部分游客评价公园内人工设施影响了自然环境和观赏游玩体验,如“地方不错,就是部分人工游乐设施煞了风景”等评价。游玩成本方面游客最关注的要素是公园门票是否免费的问题。在有关交通的评价中最关注的要素是公共交通的便利度。在景区维护方面,对于水质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管理还需要加强,影响公众对湿地公园的整体形象感知。

3.2 形象感知要素结构特征及评价分析

滇池湖滨湿地公园形象感知要素的重要性指标(I值)与表现性指标(P值)IPA分析图结果如图2。第Ⅰ象限的重要性与表现性得分都很高,为表现优秀、继续保持区域[16],此区域内的要素分别为湿地自然风光和动物资源,表现性得分均达到4.5分以上,说明滇池湖滨湿地公园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代表性动物资源红嘴鸥为公众留下了深刻的感知印象。位于第Ⅱ象限的要素较多,此区域要素评价值较高,即公众对湿地公园的植物景观营造、活动项目设置等感知评价良好,塑造了较好的亲子体验和情感体验;但是公众对背景文化、湿地科普教育功能等人文环境感知重要性体现程度仍比较较低,相关评论提及较少,说明湿地公园对游客文化教育、科普教育的引导和宣传还需加强。第Ⅲ象限包含景区维护和湿地水质两个要素,要素评价相对较低其现实表现有待加强。没有要素落在需要重点改造的第Ⅳ象限,说明公众对滇池湖滨湿地公园整体形象感知较好,拥有良好的旅游体验。

图2 形象感知要素IPA分析图Fig. 2 IPA analysis of image perception elements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为探究公众对滇池湖滨湿地公园的形象感知,揭示形象感知要素结构特征及评价,文章通过高频词分析、IPA模型以及描述性统计,构建湿地公园形象感知的分析评价框架,主要结论如下:(1)形象感知的高频词主要包含地名景点要素、自然风光、游客活动等,同时反映出公众对是否免费、交通便利度的关注,整体上可归类为自然资源与环境、人文资源与环境、活动体验、设施服务四个方面。(2)不同湿地公园的形象感知体现了一定特色和偏重,还可强化对资源特性的表现和挖掘。(3)各类形象感知要素的现实表现得分总体都较高,公众对湿地自然风光和动物资源的感知最强烈,评分也处于较高水平;对湿地的生态科普教育感知较薄弱,且表现为海鸥和湖滨湿地土著水生植物的直观感知,滇池土著鱼类的生态恢复等其他生物多样性功能体现缺失;湿地水质的重要性价值较高但现实表现仍有待加强。

4.2 讨论

探究了滇池湖滨湿地公园的形象感知及感知要素结构特征和评价,丰富了湿地公园的理论研究。研究结论回应了王莉等[17]提出的湿地公园感知价值结构,进一步验证了Cottet et al[18],Dobbie et al[19]认为的水质和颜色、水生植被等生态功能影响湿地感知价值和审美偏好的研究结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公众对形象感知具体要素的分析评价并将其有效定量化,深入解析各类型要素对感知的影响方式及程度,在研究思路上具有一定创新性。湿地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开敞的自然空间与多样化的游憩空间,与居民的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因而从公众视角探寻对湿地公园的感知评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针对性地优化滇池湖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有一定参考价值。网络文本挖掘的研究方法虽在数据量、真实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对于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因素分析有一定局限性,后期可与问卷调查结合深入验证分析,例如时间和季节变化、不同类型的游憩群体以及不同游憩动机对形象感知和评价的影响,更为全面地探究湿地公园的公众感知评价,提升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度。

4.3 建议

4.3.1 维护湿地水质环境,纳入国土空间管控体系

湿地水质是影响游客形象感知的重要要素之一,最直接影响公众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公众对湿地水质的评论总体存在低表现性的特征,随着滇池湿地治理力度加大,以湿地为核心的环湖生态修复成效显著,近年来游客对湿地水质的认可度逐渐提升。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应加强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的湿地治理,规范滇池湖滨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开展湿地公园生态评价工作,并制定各项约束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如生态保护红线、湿地公园保护线等,严格约束开发建设活动,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底线管控与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实现科学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优化湿地生态环境。

4.3.2 发挥湿地生态教育功能,加强背景文化感知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公园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自然观光、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公众对于滇池湖滨湿地公园的背景文化感知较薄弱,对湿地的科普教育功能关注度不高。湿地公园管理者可在文化教育、科普教育、生态教育上加强引导,通过设置宣传牌、湿地科普馆,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解说系统等方式,为公众了解湿地功能和公园背景文化提供多种渠道,提升公众对湿地教育和科研价值的认知,发挥湿地的社会效益。

4.3.3 挖掘湿地公园特色资源,避免人工设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过程中,应注重保持特色优势,保护并充分发挥利用湿地独特的自然景观风貌和动植物资源。评论中反映部分人工设施影响整体湿地风貌,环境维护和公园管理还需提升。应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对湿地公园及周边的建设活动进行严格控制,避免人工设施对湿地景观风貌的影响。改善位于第Ⅲ象限的发展制约点,提升景区维护和管理水平,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湿地生态也有利于为湿地特色吸引物红嘴鸥、水杉林等提供更好的生长生存环境,助力旅游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增强湿地公园的核心吸引力,促进滇池湖滨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湖滨滇池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5:26
宿迁湖滨新区嶂山林场“四化”管理 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56
迷人的湖滨公园
在公园里玩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时代风采(2016年10期)2016-07-21 15:07:34
一见如故
淮安市白马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案研究
中国水利(2015年1期)2015-02-28 15:11:49
东巢湖湖滨农田生态拦截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湖泊科学(2014年2期)2014-02-27 10:30:03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
西南学林(2013年1期)2013-11-22 07: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