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世斌 吴国玖 肖 瑶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近年来,江苏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江苏民生工作整体呈现“制度体系更加健全、重大改革有序实施、重点人群保障有力、民生实事全面落实”的良好局面。2022 年中国民生入户调查结果显示,1 271 户样本家庭对江苏民生工作总体评价为8.4 分,较上一年提高了0.1分。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省民生保障工作在公共服务、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社会治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下一步,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江苏“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的重要指示精神,顺应人民群众美好期盼,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的举措,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在新起点上推动江苏民生工作向着更高质量发展。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2 年,受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影响,部分群众生产生活出现困难,民生保障落实工作难度加大。江苏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不断健全各项民生制度,多措并举促进富民增收,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千方百计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强化就业优先,公布实施《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精准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在全国率先出台生育二孩三孩女职工社保补贴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 万人,占全国总量的11%,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低于全国0.6个百分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社区服务业岗位和促进灵活就业,大力发展快递、外卖、网约车、平台主播、网店店主等新就业形态,全省灵活就业人口超过1 900 万人,其中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约500 万人。富民增收有力促进。构建居民增收长效机制,推进富民增收年度重点工作清单落地落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9 862 元,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8 486 元,增长6.3%,增幅连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11∶1,是全国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居民恩格尔系数稳定在28%以内。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达3 100 元/月左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省定最低标准达192 元/月,高出国家标准94 元,失业保险人均待遇达1 923 元/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新完善南北结对帮扶合作机制,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深入推进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消除人均年收入低于6 000元的农村人口,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200万元。
社会保障服务扩围提标。社会保险更加全面。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运行平稳,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印发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实施方案,阶段性为88.41 万人次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4.83 亿元。实施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率先将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实习生和基层快递网点工作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参保范围,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养老服务不断健全。积极推进建设供给高质量、普惠高水平、享老高品质的“苏适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基本养老服务,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统筹城乡养老服务发展。全省共建有各类养老服务床位达72 万张,共有在业养老机构2 192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 万个,300 万老年人接受居家上门服务。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6 万户。健全县、乡、村三级衔接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网络,连续三年共改造提升标准化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36 个,实现了全省每个涉农县(市、区)至少建有3 所标准化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目标。老年人高龄津贴、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制度实现全覆盖。关爱儿童形成合力。依法实施全面三孩政策,全年新增普惠托育托位10 000 个左右,全省备案托育机构超过1 500家,千人口托位数超过3 个,均居全国前列。强化政府兜底职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一批集养、治、教、康和社会工作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促进县级机构向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转型。住房保障提档升级。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持续改善,人均住房面积提升到54.3m2。实施城乡危房改造13 万户,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 578 个,惠及居民56.2 万户。超过10 万户农房得到改善。全省实现城镇棚户区改造新开工22.95 万套,基本建成17.79 万套;新开工(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6.21 万套(间),基本建成10.17 万套(间)。社会救助更加完善。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4.14 万人,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月823元;供养特困人员20.2 万人,城乡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 705 元、1 156 元。散居孤儿和集中供养孤儿养育标准平均达到每人每月2 069 元、2 729 元,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完善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分别惠及75.5 万人、73.94 万人。
健康江苏建设成效显著。医疗资源更加丰富。三级医院总数由2017 年的155 家增加到218 家,增长40%。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3.64 万个、床位54.86 万张、卫生人员85.34 万人,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床位数分别达3.21 人、3.63 人、6.45 张。成为全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建设试点省。基层医疗大幅增强。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达标率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一,基层卫生人员达30.46 万人,占卫生人员总数比例提高至35.12%,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两个百分点。“15 分钟医保服务圈”覆盖95%以上的乡镇和街道。重点人群保障有力。农村低收入人口定点医院住院个人负担比例由2017 年的20.55%下降到9.6%。二级以上老年医院、护理院、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数量均列全国第一。全民健身扎实推进。截至2022 年底,全省共建成健身步道3.79 万余公里、体育公园1 398 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48 平方米。推动120 个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室外健身设施完好率提高至92.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0.4%,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3.2%。健康水平显著提升。13 个设区市和21 个县级市全部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入选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数量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全省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至24.25%,住院患者满意度达93.56%,居全国第一。人均预期寿命由2017 年的76.63 岁提高到79.7 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教育领域改革扎实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深化。推动落实《江苏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党委、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和用人评价改革实施意见,以及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相关评价改革系列文件,形成独具江苏特色的“1+2+N”政策体系,积极推动基层探索实践。深化“职教高考”改革,推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圆满完成中职职教高考改革首考。积极克服疫情等因素影响,2022 年普通高考顺利实现“健康高考”“应考尽考”“平安高考”目标。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扎实推进。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面落实课后服务“5+2”模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97.64%,有效减轻学生、家长负担。民办义务教育更加规范。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公民同招”和免试就近入学,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在5%以内,义务教育公益属性得到有效巩固。教育布局不断优化。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0%。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25 所、普通高中50 所,新增普通高中学位6.79 万个。组织开展20 所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中期绩效评价,在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结果中,江苏有17 所学校结论为优秀,其中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群A 档和B 档学校优秀率达100%。开展第二批25 所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工作。江苏高校新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09 个,居全国第二。全省16 所高校48 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学校数、学科数分列全国第二、第三,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不断提升。
城乡环境建设成果彰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2 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79%;水环境国考断面优III 类比例达91%,劣Ⅴ类水全面消除,均超额完成国家考核任务,县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长江干流水质连续5 年保持II 类,太湖治理连续15 年实现安全度夏,72.6 公里长江生产岸线转为生活生态岸线。全省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2.5%,比上年提高2 个百分点,自来水深度处理率位居全国第一,实现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县全覆盖。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扎实推进“停车便利化工程”“城市公厕提标便民工程”,全省新增公共泊位约17.4 万个,新(改)建城市公厕1 150 多座。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超过90%,建成垃圾分类达标小区3 059 个。2022 年全省新增城市公园绿地超1 500公顷,建成“乐享园林”活力空间146 处,新改建口袋公园505 个,累计建成城市绿道超5 000 公里,林荫路近2 万公里,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活动空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数量,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数量均全国第一。乡村人居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开局良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统筹区域供水。持续完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持续支持11 个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开展试点示范建设,督促各地完成393 个被撤并乡镇集镇区环境整治工作,建成一批体现地域特点、乡土特色、时代特征的新型农村社区。全省累计命名“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593 个,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累计认定公布江苏省传统村落502 个、传统建筑组群376 个,实现设区市全覆盖。
公共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农村和困难群众倾斜,城乡、区域、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苏南、苏北、苏中地区及市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总体缩小,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配置实现度达到90%以上,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2022 年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整体实现度为84.5%。城乡公交一体化快速推进,截至2022 年底,全省乡镇已基本实现直通公交(含公交化线路),行政村直通公交接近60%。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提前实现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全省共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16 个,公共图书馆122 个,博物馆366 个,美术馆48 个,综合档案馆113 个,向社会开放档案319.3万卷。全省“送戏下乡”2.5 万场,省级扶持经济薄弱地区2 800 场。基层治理现代化扎实推进。社区治理能力逐步提升,获评15 个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3 个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2 个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19 个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9 个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3 名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涌现出“马庄经验”、仙林街道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等一批典型经验。安全生产持续好转。全省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第三年下降,同比降幅位处全国各省区前列,涉及群租房安全隐患诉求减少一半,侦破命案积案水平达历史最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破案率逐年提升,枪爆拐、盗抢骗、食药环等违法犯罪打击成效位居全国前列,群众安全感达到99.14%的历史最高点。便民服务不断优化。推动26 个高频政务服务“一件事”集成办理,持续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编制第二批政务服务“省内通办”事项清单70 项,270 项政务服务事项接入4 623 个银行网点的自助终端,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新建、改造、项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形式,积极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完成300 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改造提升和新建。建成运行134 个县级公安政务服务大厅、743 个派出所“综合服务窗口”和省市公安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江苏民生发展整体水平较高,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特别是就业、教育、医疗、“一老一幼”等重点领域问题还比较突出。
充分就业方面。当前,经济发展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影响稳增长稳就业的一些新情况、新挑战不容忽视。2023 年全省高校毕业生达到73 万人,再创新高,加之近年留学渠道受到极大影响,叠加部分出国留学学生的归国潮,高校毕业生就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农业人口转移就业降速,就业市场受限,应聘途径减少。灵活就业人员面临劳动关系不明晰、劳动者权益难保障、就业政策难享受等新情况新问题。2022 年中国民生入户调查结果显示,15.9%有固定工作单位/雇主的受访居民表示未签订劳动/劳务合同,城镇和农村受访居民未签订的比例分别为13.4%和30.8%,分别比上一年上升3.1和5.9 个百分点。此外,在73%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受访居民中,尚有不少比例没有购买社会保险,其中10.7%没有工伤保险,19.1%没有生育保险,14.5%没有失业保险,这需引起高度重视。就业公共服务也存在诸如就业环境不够优、创业活力不够足、体制机制不够活等短板弱项。
基础教育方面。一是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压力较大。2016 年“二孩”放开后出生的婴幼儿,今年将开始陆续进入小学阶段,义务教育迎来生源高峰冲击。据江苏省有关部门测算,到2025 年,全省初中学龄人口将由2022 年的270.3 万人平稳上升至293.7 万人,学位缺口25 万个;普通高中学龄人口从2022 年的135.1 万人大幅上升至152.7 万人,学位缺口19.5 万个。多元教育投融资体系还不够完善,有的地方教育投入出现下滑,有的地方未按公办学校标准安排民办中小学、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公用经费,缺乏经费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二是在家门口上好学校较难。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客观上存在差距,家长择校冲动仍然较为强烈,“择校热”依然是人民群众不够满意的教育热点问题之一。农村学校“空心化”趋势明显,与城镇学校教学质量差距有所扩大。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推进比较缓慢,上家门口的幼儿园还面临一些困难。三是学生学业负担仍然较重。“双减”政策有待进一步精准落细落实,学生作业多、培训多和睡眠少、锻炼少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的家长对孩子学业预期过高,采取“一对一”“上门辅导”等各种“鸡娃”措施,导致学生学业负担、家长经济精力负担仍然较重。2022 年中国民生入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焦虑程度、家长支出负担和精力负担无变化的分别为48.2%和44.8%,表示有增加的分别为12.5%和15.9%。
医疗卫生方面。一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全省执业医师、注册护士、床位数量分别位列全国第4、5、5 位,但千人执业医师、注册护士、千人口床位分别位列全国第10、15、20 位。对照国家每万人口配备35 名基层卫生人员的标准,全省缺口近3万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每万人口仅为5.09人,位居全国第27 位,低于全国6.71 人的平均水平。每千名14 岁以下儿童专科床位数为1.9 张,低于全国2.4 张的平均水平。每万人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仅为0.31 名,与《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 年)》中“东部地区每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不低于0.38 名”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顶级医疗资源不够多。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23 个国家医学中心、6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江苏均没有医院入选。复旦版全国医院综合排名前100 名,江苏仅有5 家医院,其中前20 名中江苏没有医院入选。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总体排名靠后,医院综合实力和运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协同性亟须加强。医联体建设多以技术援助为主,紧密型的分工协作机制有待完善。2022 年中国民生入户调查结果显示,江苏44.8%的受访居民没有去过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格局尚未形成。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还需健全完善,中医投入历史欠账较多,中西医并重还没有真正有效落实。医保支付谈判协商机制有待改进,一些医疗机构绩效分配不尽合理,还不能完全匹配DGR/DIP 改革要求。
“一老一幼”方面。一是服务供给体系有待健全。从养老看,随着1962 年至1975 年出生人口高峰陆续进入退休年龄,未来十多年全省老年人口将保持在年均增长50 万以上,养老服务供给压力不断增大。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60 岁及以上老年人中,7.54%的老年人身体较差但能部分自理,1.98%的老年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全省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近200 万,护理型养老床位、专业化居家护理服务供给仍有较大不足。从托育看,全省拥有托育机构的城市社区仅30%左右,对照“十四五”末每千人口托育托位4.5 个的目标,江苏平均每年需新建4 万个托育托位。据调查,1/3的婴幼儿家长表示非常想送孩子进入托育机构,但江苏目前入托率仅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5%左右的平均水平。80%以上社区居民认为养老、托育设施应该在步行十分钟以内,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托育服务。二是支持政策体系有待完善。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养老服务投入不断加大,但婴幼儿托育服务、医养结合、康养结合等工作还缺乏专项经费支持。多个文件提出要支持利用存量低效用地和商业服务用地等开展养老托育服务,但实际操作中,很大程度上还存在难以完成土地性质变更手续、消防审验手续等政策“卡脖子”现象。养老托育服务免征增值税、土地契税及水电气享受民用价格等政策难以落实到位,运营成本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三是专业人员缺口加大。养老方面,对照全国民政行业标准《养老机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规范》,按完全不能自理老年人1∶3 比例配备养老护理人员,全省需4.94 万人,缺口1.38 万人,相较于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缺口更大,而且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普遍是“50 后、60 后”,年龄大,学历低,专业技能不强。托育方面,目前仅有少数专科学校开设0—3 岁托育相关专业,师资培养规模小,人才输出远低于实际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二十大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做出重要部署。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起步之年,今年3 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7 月再次亲临江苏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江苏发展饱含关怀,寄予厚望。在新征程上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充分展现江苏“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责任担当,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意义尤为重大,内涵更为深刻。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好经济与民生、尽力与量力、当前与长远、条与块、内与外等各方面的关系,紧紧抓住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育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精心谋划,统筹实施,努力在事关全省民生发展大局的重大政策、重大举措、重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水平更高,成色更足,内涵更丰富。
立足全面扩大内需战略,多措并举促进富民增收。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须在共同奋斗中促进共同富裕,让江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一是强化富民增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鼓励勤劳致富,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深入推进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持续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推进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拓宽农村居民就业增收渠道。在村集体或者更大区域范围内探索公共资产收益居民分红制度,加快共同富裕步伐。二是强化就业优先。制定实施新一轮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促进机制,全面推行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评估机制,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制定实施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目录和清单,开发更多政策性岗位。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鼓励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三是强化基本保障。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强低保与社会保险、失业保险、最低工资等标准的有效衔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持续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兜底救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力度,加快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引导财政性资金向公共消费领域倾斜,降低居民消费负担。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房。依法发展慈善事业,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
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把江苏丰富的教育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发展优势。一是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每年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加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入推进中职“领航计划”和高职“卓越计划”,加快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积极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加强新一轮国家“双一流”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力建设应用型高校。二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抓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巩固拓展“双减”工作成果,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力度。进一步落实“公民同招”和免试就近入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落实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持续推动集团化办学,标准化建设。三是不断改善教育发展环境。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督促各级政府切实履行教育投入主体职责,不断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加快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启动智慧教育建设。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着力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育人水平。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党的二十大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必须聚焦江苏的薄弱环节,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满足人民群众更迫切的健康服务需求。一是做细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大传染病防控力度,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扎实推进中医临床医学创新平台和中西医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区域医疗中心,加快研究型医院、医学创新中心和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强化儿科、传染科、精神科等薄弱专科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加强社区医院建设,拓展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服务功能和内涵。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规范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发展,提高基层首诊率。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加强短缺药品储备,保障药品临床供应。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三是健全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医保制度,巩固全民参保成果,优化职工医保参保结构。完善稳健可持续的基本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完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着力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全面建立药品耗材阳光采购制度。加快实施智慧医保,提高异地就医结算便利化水平。
加快补齐“一老一幼”服务短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江苏“一老一幼”人口体量大,服务保障压力大,必须落实好解决“一老一幼”问题针对性扶持政策,优化养老托育服务的有效供给体系。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所有县(市、涉农区)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建设。优化社区养老支持政策体系,深入挖潜改建、新建一批中小型“一碗汤距离”的养老综合体,适度提高经济困难老年人接受居家上门服务和入住养老机构的补贴标准。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上浮运营补贴标准、预发基础补贴资金等方式,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深入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加大家庭适老化改造,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等专项普及培训,加强老年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更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建立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强化政策支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社区托育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增加托育服务供给。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构建协同关爱机制。优化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和保险制度,探索生育假期用工成本合理分担机制,依法协商确定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加强财税支持、住房支持政策,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成本。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事关千家万户,既是群众关心的基本生活需求,也是社会关切的重大现实问题。让江苏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民生答卷更有“厚度”,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民众机会均等地共享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首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承担主责,通过直接提供或购买服务方式,在教育、医疗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均等化、一体化。推动民生政策横向协调、纵向衔接、地区平衡,持续缩小城乡、区域、群体的服务差距,推动优质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城乡平等供给,进一步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农村地区、脱贫地区倾斜,逐步把灵活就业人员、特困群体等纳入公共服务供给的覆盖范围。其次,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推动各市在确保《江苏省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1 年版)》全面落实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出台本地标准,进一步细化实化,确保可观可感,易于操作。推动各地按照确定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健全可持续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全力保障财政资金及时下达,织密扎牢托底民生“保障网”。最后,推进公共服务品质化。围绕供需矛盾突出的托育、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政府通过支持方式来加快家政、体育、养老、健康、文化、旅游等生活服务提质扩容,增加服务供给,逐步实现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供需矛盾明显缓解,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蓄势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