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李慈赫
在层出不穷的新型传播方式和娱乐样态夹击下,在公众的兴趣点高度分散的传播环境中,如何充分吸引用户和服务公众是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应有之义。对于有影响力的主持人而言,自身IP能够使公众对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增加相关节目的话题度乃至达到跨平台多渠道裂变传播的效果。打造主持人IP,再深度挖掘使用,成为媒体的重要课题。
2019年,《中国日报》在各新媒体平台推出个性化时政新闻报道——《小彭vlog》系列视频。丰富的画面、独特的视角、真实自然的呈现等使得该系列vlog新闻在各大社交平台的人气一路上升的同时,一个率真、可爱、充满活力的“萌新记者”形象也跃然于公众面前。在此基础上,《中国日报》延续“记者小彭”的形象,推出“新青年、新力量”等系列vlog,在各大平台累计获得了破亿的总播放量。这无疑为更加人格化、多元化的主持人IP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选定B站平台自2019年3月15日起至今《中国日报》发布的共计42条《小彭vlog》短视频为研究对象,探讨vlog+新闻模式下的主持人IP构建,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提供新视角。
全媒体时代,能够获取的信息浩如烟海,平台上各行各业的IP争奇斗艳,在这一复杂拥挤的赛道上,拼出自己独有的价值、打造出有影响力的IP绝非易事。《小彭vlog》着眼自身优势,将优质的内容策划作为IP打造的核心竞争力。在“投其所好”上进行了诸多创新,策划出既有深度又有“流量”的多元内容。
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正让人们日益失去观看完整线性呈现、表达严肃冷静的长新闻的耐心,《小彭vlog》采用大量跳剪与快速切换手法,对事实信息进行碎片化地记录和呈现,辅以创作者个人的生活片段、与受访者的趣味互动画面等内容,在记录的效率、生动性和深度之间把握平衡,同时“不同场景发生的不同事件进行蒙太奇式的剪辑,通过时空的转化,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实现主持人形象的衍生化”将一个丰满、亲切的记者小彭刻画出来。
在2021年10月27日发布的vlog《“不在乎重复的危险”,为冬奥,这支队伍已经驻防三年!》中,“与消防官兵初次见面的尴尬小场景”“在车上被大家热情邀请现场表演英语口语”“消防官兵小伙子害羞笑场”等小花絮被穿插进对消防官兵工作内容和危险性的介绍中,让这些接地气的画面与受众的日常生活“重合”,对情绪的表达瞬间拉近了其与节目的距离。仿佛我们就是置身在官兵身边的小彭,而他们就像是我们的亲人朋友,这些画面不仅凸显了官兵们“平凡”的“伟大”,也由此让亲切的小彭得到更为持续的关注与支持。
通过观看节目不难发现,在视频中,无论是小彭还是出镜的受采者,始终都是生动而鲜活的。无论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还是纪实官兵的工作,或是采访快手网红,小彭总是在保持轻松活泼个人特色的同时,建立起舒适明快的“话场”,拨动受采者的情绪,引导其“反客为主”,打开“话匣子”主动与节目整体风格融为一体。这种流畅的交流互动使不同的采访片段浑然一体,整篇vlog一气呵成,多元的内容沿着主题架构伴随着明快的情绪不断向外延伸,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听觉需求,也迅速获得了理解和认同。
1.3.1 “粗糙”的拍摄手法
由于现今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丰富的传播形式和新闻样态使受众在获取时政新闻上呈现出便捷化和碎片化的趋势,传统媒体难以完全满足当前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因此当前新闻报道应打破传统的展现形式,让叙事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小彭vlog》在进行内容设置时,其展现的内容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平衡,既含有严肃精确的内容输出,也适当地在“萌新”记者的人设下展现“犯错”“搞砸了”的状况。
一方面,小彭会在vlog中添加诸如采访过程中手机云台电量告罄,镜头忽然歪向一边、采访网红许华升时,配合拍摄视频在奔跑中摔倒,裤脚鞋子上都是泥巴、清早钻出帐篷却被冷得声音直颤等。这种本不应该播出的“没拍好”片段,不仅满足了观众对后台生活的好奇,也丰富了小彭“萌新”记者的人设,与屏幕前的“粉丝”产生更深的联系。
另一方面,相较于专业拍摄团队精心制作的节目,小彭另辟蹊径,将自己“不精致”的拍摄转化为“沉浸式”采访的优势,为新闻更增添了几分真实与自然,画面的轻微晃动、周围的杂音等让观众在观看时更具有代入感,以感受性的信息提高受众的沉浸感和代入感,受众在观看vlog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经历与vlogger产生某种意义上的关联,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
1.3.2 非常规的新闻现场
面对现今全媒体传播精心策划,紧跟动态,及时充分,权威深入,内容详尽的时政新闻,小彭的视频并不是由内容充分的系列报道斧削而成,而是开拓了主旋律报道的新路径。以第一人称视角,与现场身边同行真诚而有趣的交流为切入点,以平视融入的视角,记录现场的真实状态。
如在报道重大会议的vlog中,小彭选择通过记录:在前往会场途中与各位同行交谈、在会场内与其他记者“抢座”、排队领取文字版会议议程、站在观众区域观察左右的观众等,通过与传统新闻报道所选空间截然不同却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映射的场景记录,让受众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事件背景,更增进了传受双方的情感链接,让其对事态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解的欲望。透过拍摄者的镜头与观看者的移动屏幕,二者在共建的社交空间里实现一种虚拟的“面对面沟通”。
在《小彭vlog》所发布的社交平台上,成千上万个自媒体账号的生产内容支撑了其内容画像的基本盘,形成了“网感”这一要素。因此将“网感”添加进视频也成为了远离传统主持模式在网络的上“水土不服”与增加IP人格辨识度的不二法宝。小彭巧妙地利用vlog特有的沉浸式叙事方式,不仅“网感”十足地将多维度的信息融入视频中,避免了单纯利用口头介绍所形成的说教式视频的单调和受众注意力的缺失,更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视频和个人风格,使人印象深刻。
在节目中,为了体现自身对时政信息与正确价值观的深度思考,保证报道的专业性,小彭力图将个人的风格特点和主观感受融入报道进程,采用“纪实+参与”的报道手法,通过参与被采访者的生活,在传递事实信息的同时共享个人体验感受,以此扩大影响力,增加亲和力。在年轻观众离严肃主题越来越远的今天,让时政新闻更易被年轻人接受,引起更多的思考和互动。
一方面,在采访和记录时,无论画面的主角在进行什么内容,小彭总是将自己的脸也凑近画框,不仅贯彻了vlog的自拍角度,也正好将自己“拉入”到正在发生的事件中,这种对所记录事件的带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别样演绎,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也更便于进行接下来对意义和影响的深度挖掘和表达,引发互动。
另一方面,vlog形态的视听语言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已经被赋予了先验的真实感,是对于在场目击的“第一人称”的视觉记录。小彭也常常使用第一人称视角,置身于事件之内,反映现场的真实状态,甚至总是带着崇敬和惊叹语气去采访专家,自然地将观众带到了学习者、探究者的位置。再加上时不时以第一人称进行的对自身成长和收获的表述,宛如一个活泼的牵引对方一块进行探访的朋友,成功改变了以往的新闻“教化”逻辑,交流感充斥着整段旅途。
小彭的每一篇vlog,都让观众觉得这就是独属于小彭的内容,独属于小彭的表达,究其原因,少不了“综艺感”加持。为了更生动地呈现现场,小彭的肢体和情绪表达都显得舒展自然且生动,这一系列副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完善了自己的IP形象。
事实上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在过去以“展示感”“引导式”为主的肢体呈现和庄重表情已经逐渐被更加舒展松弛的动作、真实饱满的情绪取而代之。甚至在特定场合内,主持人的略显夸张的动作和表情给观众带来的冲击感更能增强视频的可看性。不仅如此,适当的动作还会使主持人迅速融入现场,自然地引出与受采者的互动交谈,让画面“活起来”。
在高考录取通知书派送观察vlog中,小彭在得知快递员即将前往学生家中而自己可以跟随见证时,立即蹦跳着用夸张的大跨步跟在快递员身后,和学生交谈时,一脸羡慕地带动镜头一同观察现今的录取通知书设计;在探访北京特警训练时,站在小河道里拍摄水中演习的小彭猝不及防被训练带起来的水泼了一头一脸,随即“懵”在了原地,参与演习的小彭一脸紧张小心翼翼地蹲在墙上躲避“追捕”却还是被“逮”个正着。这些或松弛或夸张的非语言符号,不仅烘托了聊天的气氛,让采访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有趣,侧面完善小彭的立体人格,也赋予了视频更多“言外之意”,实现内容的升华。
如今,“后期”一词已经成为视频制作中绕不开的话题,面对大量的素材、丰富的内容及日新月异的叙事思路,后期的二次创作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恰当的画面包装在奠定视频的个性化风格基础上,不仅可以直观强烈地赋予观众丰富的情绪价值体验,还塑造了各种各样的“高光时刻”,使之成为了视频的一大看点。
在直击森林消防员支援重庆山火现场的视频中,当腼腆的消防员小伙子谈到当地女孩子为他们送水时,小彭贴心地在画面中配上脸红害羞的表情包;当画面拼接起空空如也的自助取餐处时,“真的没了”这一极具趣味性的花字配文让人马上回想起刚刚小彭在取餐队伍后面听到消防员们在彼此叮嘱——再打一碗,一会没了。在B站的视频菜单页面,也会在头图中看到“神农架野人”小彭、“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小彭,让人忍俊不禁产生点击观看想法的同时,一个活泼可爱,又勤于体验、乐于思考的女生形象跃然于眼前。
毫无疑问,具备“网感”的表达方式总能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其丰富的情绪价值也更能长时间地留住观者的注意力,有助于个人风格的充分呈现。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时政vlog浮出水面,这种尝试在不断收获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很多存在的问题:个性显露的“度”尚需定夺、情感与客观的平衡也仍待探索等,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得vlog+新闻模式与主持人IP的运用在承担重大新闻事件报道时存在许多局限。
尽管新奇有趣的后台场景可以唤起用户对新闻事件的兴趣,但花絮类外围要素的表现一旦重于核心议题的传达,则会有将新闻报道做成“个人秀”之嫌。如在许多vlog报道中,记者小彭多以个人视角参与事件体验,呈现新闻进展。其中不乏其个人服饰、吃穿等软信息,这种对主持人个人展现内容的过度倾斜使得新闻报道的实际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闻的严肃性。
过度重视趣味性视听元素将削弱新闻的专业性原则,过度聚焦后台场景也将使视频作品偏离新闻报道的初心,这会使观众关注的焦点从议题上发生转移,由此导致“外行看热闹”式的传播方式削弱媒体的引导力。
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传递出叙事者独特的个人风格,对自己体验与成长的表达固然会延伸出对内容的价值观挖掘,引发受众思考,但vlog+新闻作为一种新闻实践,必须符合新闻报道所要求的真实客观,新闻工作者以“我”进行语句论述和观点阐述,“度”介于新闻事实和自我表述中,太多的主观因素反而会影响新闻的占比,甚至失去客观真实性。
同时由于新闻客观性要求主持人在新闻报道中呈现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但受制于vlog的拍摄方式,在呈现的过程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已经参与进了新闻,所展示的并非整个新闻事件的全貌,这并不利于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全面的理解分析。作为一种新型新闻形式,vlog及其所塑造的主持人IP还需明确自身的使用范围。
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跨平台多渠道传播,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成为每位媒体人绕不开的议题。将极具个人特色的主持人打造为IP,在其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基础上,再进行多元化使用,成为了主流媒体的创作思路之一。《中国日报》的《小彭vlog》系列节目,让我们看到了“vlog+新闻”在构建主持人IP方面的优势与创新。
与此同时,“vlog+新闻”这一模式应做好新闻选择,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可以采取这样的内容传播策略,自带人格属性的主持人IP形象具有其合适的使用范围。多样态的表达形式方能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多元共生的时政传播格局才是焕发用户活力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