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三十余载,创新心血管疾病治疗
——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徐清波

2023-11-15 08:34
科学中国人 2023年10期
关键词:清波干细胞心血管

张 闻 李 双

心血管系统堪称人类的“生命之网”,掌管着生命能否延续的命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老龄化程度加剧、生活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成为困扰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

根据《中国心脑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中国心脑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约为3.3亿,其中脑卒中为1300万人,冠心病为1100万人,高血压为2.45亿人。特别50岁以上中老年人,其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不断创新相关疾病的治疗方式与治疗手段,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徐清波就从中国走向世界,和自己的导师、同事扎根于血管生物学、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研究。

通过几十载的科研探索,他创新性提出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原创理论——“免疫反应介导动脉硬化发生”“血管干细胞参与血管损伤修复和血管移植再生”,进而为心脑血管疾病开辟了全新的临床治疗思路和方向,受到科学界广泛关注。

在困境中厚积薄发

莫言曾在散文《吃相凶恶》中写道:“我常对朋友们说,如果不是饥饿,我绝对要比现在聪明,当然也未必。因为生出来就吃不饱,所以最早的记忆就与食物有关。”徐清波直言,自己当时看到书中的文字时,就不由自主地笑了出来。1958年出生于中国山东农民家庭的他,成长环境正与莫言书中描写的画面十分相似。而现如今徐清波“吃饭快”的特点,也与小时候生长环境的影响息息相关。但生活的困境并没有压倒徐清波,对于他来说,这些经历滋养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他未来成长蜕变的养分。

谈起徐清波的医学情缘,还要追溯到他的一次工作经历。1974年高中毕业后,徐清波曾前往黄河下游的农村劳动。每年春天,黄河洪水泛滥之前,那里的人们都会去修建堤坝,因为当时年龄较小,工作压力大,生活环境也比较艰苦,徐清波生病住进了医院,这一待就是几个月。在住院这段时间,徐清波经常和医生交谈并阅读了许多医学类的书籍。“当时我特别想知道自己的身体出了哪些问题,什么时候可以康复。”徐清波说。就这样,他对于医学的兴趣越发浓厚。

在兴趣的驱使和目标的指引下,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之后,徐清波顺利考入青岛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艰苦的年代锻炼了他不怕困难与坚持不懈的品质。大学阶段,受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理想主义教育熏陶,徐清波和同学们学习非常努力。从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与教学环境影响下,徐清波形成了“自信”与“坚持”的品质,这样的品质也贯穿了他一生的学习与研究生涯。

徐清波

本科毕业后,徐清波又相继考取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这段求学经历,为他之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更加坚定了他深入医学前沿攻关的决心。

扎根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研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几十年来,徐清波的科研脚步遍及海内外多个国家,而这些经历也给徐清波的医学探索旅程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1988年,徐清波前往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医学院实验病理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血管生物学,而他的导师格奥尔格·威克(Georg Wick)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免疫学专家。能否独辟蹊径,将师徒二人的研究方向相结合开展相关研究?两人一拍即合,走上了创新之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与导师的合作研究下,徐清波在科研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进展。他们首次发现自体免疫反应可导致血管损伤,引发内皮功能障碍,这被认为是血管疾病进展的关键性事件,相关代表作于1993年发表在《柳叶刀》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徐清波所在的课题组和其他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进而提出“免疫反应介导动脉硬化发生”理论,徐清波应邀在《免疫学年鉴》(Annual Review of Immunology)[2004(22):361-403]发表综述,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理论,受到科学界广泛关注。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大家基本有了定论——免疫和炎症在心血管疾病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推进了两个治疗的办法产生:一个是抗炎治疗方法,一个是研发疫苗的方法。”徐清波说。在相关理论基础上,诸多领域内的科学家开始投身于血管免疫炎症研究,并开发出可预防或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疫苗。例如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格荣·汉森教授(Goran Hanson,诺贝尔委员会秘书长)就开发了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疫苗,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科研之路任重而道远。徐清波深知: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就不能放弃持续攻关与学习。长期以来,他从未将自己的研究之路设限。此后多年,他先后前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生物化学实验室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工作,之后又于1996—1999年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医学院实验病理学研究所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0年被任命为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医学院教授,2006年7月就任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心血管病学科终身教授。这些研究经历积累的经验均成为徐清波科研路上沉淀的宝贵财富。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残疾人口多,康复需求迫切,随着人们康复意识的不断提高,康复医学的现时代价值愈加凸显。

徐清波(后排左四)在上海高血压论坛上和国际、国内专家合影

“我去过那么多的国家,每个国家的社会文化都不一样,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同,每去一个地方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徐清波说。凭借着自身坚持、好学的品质,徐清波克服了重重困难,而在不同国家、不同科研氛围的影响与熏陶下,他的科研水平、科研思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直言,在每个国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他都和导师、同事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包括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及在科研路上经历的经验、教训。在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智慧启发下,徐清波少走了很多弯路,科研工作也事半功倍。

研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徐清波从未想过放弃,一直在努力寻找下一个突破口。成为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心血管病学科双讲席教授后,徐清波在相关基金会的支持下,顺利创立了欧洲最大的血管生物学实验室之一。实验室的成立,给了他和团队强有力的平台支撑。这一次,他们将研究方向聚焦在干细胞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上。

在此之前,领域内的很多实验室都证实骨髓的干细胞可以变成血管细胞、心肌细胞及神经细胞。在欧盟的相关项目支撑下,徐清波团队也投身于这一方向研究。但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利用项目组提供的干细胞却怎样也分化不出来血管细胞。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徐清波和学生独具巧思,通过精心的实验设计,发现这一切均是由于实验样品的污染而造成的。为此,他们进一步将小鼠身上的所有器官进行了系统检查,发现干细胞就存在于血管壁上。这一发现,证明了血管壁上的干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过程中有助于内皮修复,为开发血管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之后的一系列研究证实了血管壁干细胞的重要性,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综述·心脏病学》(Nature Review of Cardiology)[2006(3):94-101]上。此后,这一理论成果逐渐被国内外其他实验室证实且认可。2018年,应《循环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杂志的邀请,徐清波和周斌发表了相关综述文章,自此“血管干细胞参与血管损伤修复和血管移植再生”理论正式形成。

这一理论以吸引自体干细胞为特征,有助于损伤血管愈合,促使科研人员开发出以吸引自体干细胞为基础的新一代血管支架;它在移植血管再生中的应用,使科研人员进一步开发出趋化因子型人工血管,临床获益显著高于传统的细胞混合物型移植血管。目前相关研究进程已推进至临床I期。

一片丹心为祖国

涓涓不塞,是为江河;源源不断,是为理想。30余年间在海外学习工作,徐清波作为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研究的开拓者,在学术领域内作出的贡献受到了国际研究机构及同行科学家的认可。身为全英华人生命科学学会主席、英国心脏基金会终身教授的他,在国际学术界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科研天地,并获得多项国际和国家奖项,如奥地利红衣主教卡蒂诺-印尼提-佛德冈奖、奥地利心脏病学学会心脏学奖、维也纳大学汉斯-布兰卡-毛瑟奖、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佛伽提奖等。即使在国外荣誉加身、硕果累累,但徐清波的心中始终对自己的祖国魂牵梦绕。

徐清波(左)和朋友登山照片

“回国以后我想做两件事:第一就是把我这些年积累的基础知识,转化为临床应用,使我们的病人受益;第二就是再培养一批优秀的年轻人,让他们在科研领域比较快速地成长。”徐清波说。

回国4年来,为促进实验室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徐清波持续奋斗在科研一线,针对“血管内药物支架置入再狭窄”这一棘手问题,着力开展机制性研究和临床转化探索。他帮助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心血管研究中心,联合国内著名研究机构的材料学、外科学、内科学及组织工程学等多学科实验室实现跨学科合作,深入探索、开发基于其干细胞研究理论的新型血管生物支架/人工血管,以期通过团队合作攻关的科研成果,造福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说我们国家先突破这种‘卡脖子’技术,让别人来买我们的产品、用我们的材料,不仅对于病人,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他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师者,徐清波始终认为:培养人才,就要给予他们发展能力的空间和舞台。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激励年轻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相信:如果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老师在尽全力帮助他、成就他,就会更大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与研究。而在几十年的执教生涯中,徐清波始终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未要求学生做过和科研无关的事情,在研究中有什么事情,也会主动和学生商量。

在海外多年来,徐清波一直重视对国内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所在实验室联合培养了40多位来自国内的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及访问学者,有多人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心血管领域专业人才,其中包括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技人才、大学校长、院长、国内著名大学教授等多位研究人才。不仅如此,徐清波还长期和国内多家研究机构和医院建立合作研究关系,为青年学者的课题提供慷慨的指导。

目前,扎根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清波基于自己建立的实验室研究平台,持续不断地为中国心血管领域培养新人,为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例如,他的团队率先建立了静脉旁路血管移植的小鼠模型,许多国内学生得以学习和受益,开展了一系列相关课题并发表了研究文章。细数过往,徐清波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撑青年人的成长。

科研之外,徐清波最大的爱好就是登山,在奥地利时,他生活的那个城市,北边和南边便是阿尔卑斯山的主峰,一有闲暇,他就会和家人、朋友一起登山。徐清波始终认为,科研就如登山一样,需要耐力更需要坚持。从一名土生土长的山东娃,到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徐清波几十年的奋斗之路就从未有过一刻停歇。2023年,荣誉再次接踵而至,因为在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研究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徐清波成功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但这一切未让他前进的步伐停下。初心不与年俱老,奋斗永似少年时。展望未来,徐清波还将和科研团队继续携手攀登科研的那座山。

猜你喜欢
清波干细胞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田公平
干细胞:“小细胞”造就“大健康”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捐献
莲 藕
河南:用法治的力量保卫碧水清波
干细胞产业的春天来了?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