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设计:丰厚生本生活感知

2023-11-15 14:32:30张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事例重量建构

张芳

[摘  要] 用丰厚的生活感知来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既是提升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举措,又是激发学生学习活力的基本途径。在“吨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解读学生的生活积累,努力创设相应的生活化学习情境,让学生形成对“吨”的学习建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用生活事例引入学生的新知学习,促进小学生有效学习的构建,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生活感知;“吨”的认识;学习建构;数学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讲,“吨”这一质量单位的学习比千克和克的学习显得更空洞和抽象,比较难以接受和理解,因为它几乎不在学生的生活视野之中。因此,学生对“吨”的学习感知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教师要理性地给予理解和把握这一特点,努力挖掘与之相适应的生活化素材或资源,把这一较空洞、抽象的概念与一个个鲜活的生活事例联系起来,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形成较为深刻的学习领悟,让“吨”的学习变得贴近自己,更扎实有效。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知学习

创设生活化情境,构建生活化学习。在“吨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生活化这一要素抓实、抓好,以此来改变吨的认识的抽象程度高的现状,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真切的生活事例中感知吨的存在,形成吨的认识感知。

1. 溫故激活,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温故而知新,这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非常有意义。在“吨的认识”教学初始阶段,教师要围绕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学习的需求,组织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回顾学习活动之中,让他们对质量学习的记忆得以唤醒。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基本的问题,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对千克和克的认识进行回顾,形成最近发展区,使后续学习有一个相应的知识基础。

例1  在下面的(  )中添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杯牛奶重200(  ),1桶牛奶重10(  ),小明的体重是20(  ),1袋大米重25(  ),1只鸡重2(  ),1个西瓜重5(  )……

例2  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1头大象的体重是4千克。它很能吃草,一次能吃20克;喝水更厉害,一次能喝20克……

面对这样的学习任务,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回忆关于千克和克的学习认知,找出数据或单位名称的问题,在相应的活动中较好地巩固千克和克的学习,进一步明白千克是用在一般性的物体之中,克则是用在比较轻的物体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举出相关的应用例子。比如:1盒牛奶是225克,1瓶苏打水是400克,学生的体重是34千克等。学生的互动不仅让质量单位的学习得到较好的巩固,也使得生活经验在学习中得到激活。

2. 构建情境,调动学习动力

紧接着上面的学习研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更为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让他们对新知的学习充满期待。

比如,创设下面的趣味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感知吨的存在:“小马、小牛、小熊和小鹿相约去郊外游玩,它们开着汽车来到一座桥边,再也不敢往前开。这是为什么?因为前面是一座险桥,上面写着——危险,限载1吨……”小马它们很是纳闷:1吨是什么新玩意?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给小马、小熊它们一些好的建议呢?

学生在画面情境、问题的引导下,对吨的探究愿望变得更为强烈,学习主动性变得更强劲。由此可见,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能抓住童心,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用好生活事例,感悟概念认知

把吨的认识建立在实践的体验之中,能让学生在一个个生活事例中进行学习研究,并通过操作积累起丰厚的学习感知。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对生活事例的提取与分析,让学生从中积累起更理性的学习感知,对吨与千克的关系的解读变得更为清晰,对吨的认知建构有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

1. 研究画面,感知概念存在

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解析上述视频中的相关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围绕上述的画面,对相应的信息进行一一的分析:“从这么多的画面中,你知道吨是什么呢?”

此时,有学生提出:“它应该是表示物体的重量,就像千克和克一样。但是,这些物体好像是很大的,是表示非常多的物体的重量,应该是很重很重的物体。”

教师进行追问:“你说‘吨’也是一种质量单位,你是在哪些地方见过的?”追问能让学生把自己生活经验回忆起来,对画面上的信息进行解读:“这是一则报道,说某地今年小麦丰收,小麦的总产量是1200万吨。这里就有吨,看起来就是小麦的重量。”

也有学生提出:“是的,我听说海洋中的鲸鱼是巨无霸,最大的鲸鱼有140多吨重。我看过一则广告说小区中有建材出售,黄沙1吨150元,水泥1吨520元,石子1吨是120元。我感觉到这里1吨就是这些建材的重量。还有之前的大象的题目中的一系列数据,我觉得应该用吨作单位。”

2. 开展活动,体会认知成长

接着上述的学习思考,教师还可以组织学习活动,体验1吨的物体的大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背一背,感受一下1个学生的体重。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一次性背10个、20个、40个同学,你会怎样?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急忙回答说:“这不可能,1个同学背起来都比较麻烦,背这么多还不被压死啊!背1个同学都把我压得够呛,10个那可得多重呀!”

教师见缝插针地补充:“你们知道吗?像三年级小朋友们这样的体重,40个大约有1吨重,恐怖吧!”学生被这则信息吓得一跳:1吨有这么重啊!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视频,听茄子老师的讲课:“从视频中,你得到的数学知识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在画面中找到有关吨的存在,1辆大卡车的载重是40吨,1个大型集装箱重是100吨。这样,在学生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纷纷分享出来后,会对吨的认识变得更加清晰;同时,能让学生体会到吨就是一种质量单位,是表示很重的质量单位。

三、研究生活问题,创新训练设计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途径。这样的过程还是学生形成数学学习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在“吨的认识”后一阶段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回归生活的策略,设计具有生活气息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巩固应用,深化学习领悟,助推吨的认知的科学建构。

1. 延续学习,促进学习理解

在教学巩固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延续前面的教学,使学生对吨的感悟变得愈发深刻。于是,学生就结合视频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研究,并运用学习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在研究之后,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学习理解:“这是水泥袋,1袋是50千克,那一堆正好是20袋,就是1000千克,恰好是1吨。这是大米,每袋是20千克,50袋就是1000千克,也是1吨。”

在问题的解决之中,学生对1吨的建构愈发清晰起来:“10个100千克是1000千克,就是1吨。50个20千克也是1000千克,是1吨。”这样的交流与分享,让学生明白:1吨就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吨。

2. 联系生活,加速学习进程

在前面关于一些生活化事例的研究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寻找1吨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前面学习经验的支持下,能够较好地分析出:1箱苹果10千克,100箱刚好是1000千克,就是1吨;1桶纯净水20千克,50桶水就是1吨;1块红砖头2千克,500块是1000千克,也是1吨等。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教学之初的视频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便实现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对吨的认识有较好的回应。教师回溯视频内容,让学生再次观看画面,解读画面信息,并思考延伸后的数学问题。比如,1匹小马的体重是100( ),学生会依据生活积累和学习感悟,得出这个括号内应该是千克;1头小牛的重量是150(  ),学生会自然地运用所学习到的知识经验,获得这个答案应该是千克;同样,学生能得出1只小熊的体重是130千克,1只小鹿的体重是80千克,汽车自身重量是800千克。还能够顺利地通过这座大桥吗?于是,学生把小马的重量、小牛的重量、小熊的重量、小鹿的重量,还有汽车的重量合起来,一共是1260千克。然而小桥限载1吨,就是1000千克,所以不能安全通过。

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事例结合起来,是提升课堂趣味性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意识的基本着力点,更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观察、学习思考的抓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生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元素,充盈着童趣。

四、引发学习反刍,深化认知建构

在“吨的认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学习反刍活动,让学生能够把不清晰的学习变得更明晰,把理解不深刻的地方思考得更透彻,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学习习惯,让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1. 反思歷程,促进理解内化

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变成任务驱动,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完成中实现学习的突破,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与小伙伴们交流一下,自己在吨的认识学习过程中有哪些表现?思考一下自己还有哪些方面不够清楚?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与吨有关的例子?结合前面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认为今天的学习表现可以获得几颗星星?试着给同伴的学习进行评价,能给他画上几颗星星?

通过任务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能让学生在相应的任务指引下进行对应的学习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任务驱动,学生就会有很多的学习结果呈现出来:这节课主要学习的是吨的认识,吨表示很多很多的物体,也是很重的,这个我是比较清楚的;小汽车有2吨重,森林中比较大的大象有3吨重;我们班上40个小朋友体重加起来就是1吨重的样子;我认为自己可以获得满满的5颗星星,因为我很棒!

通过这样的学习反思,打破了常态的学习梳理活动,这不是在机械式的一问一答中完成,而是把梳理学习的反思活动设计为任务,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积极探索、快乐学习,从而促进学习的有效推进。

2. 活动反思,实现学习建构

为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反思的好习惯,形成学习好品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的训练,通过具体的任务来指导学生去反思,让他们在活动中更好地梳理学习历程,认清知识的本质,也使得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较好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反思与课外学习有机地串联起来,设计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外学习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吨的认识,建构吨的认识。比如,让学生做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了解大货车的载重标注有哪些数据,了解家中每个月用水的量,感受1吨水大约能用多少天等。教师要让数学学习反思回归到学生生活中,用一个个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深化对吨的学习建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生活的实际,努力寻求契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学习体验的资源或素材,创设一个个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感知“吨”的存在,建构好“吨”的学习表象,从而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助推对“吨”的理解不断深入。

猜你喜欢
事例重量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重量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34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创新的重量
灰的重量
诗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