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涛
吉林省通榆县边昭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通榆 137200
牛病类型多样,且发病机理、发病原因各不相同,在发病初期必须及时诊断,根据病原和症状针对性采取治疗策略,避免疾病在养殖场内大规模扩散。然而,部分养殖人员由于防治经验不足,存在药物滥用的情况,使得疾病治疗效果并不显著,严重影响到养殖经济效益,因此深入分析牛病治疗难点、常见病防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牛养殖业健康长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症状复杂。牛病不仅发病形式比较复杂,各种病原体交叉感染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特征,这就造成养殖人员、兽医很难及时地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更是无从提及治疗方案拟定。此外,受限于医疗条件,部分地区依旧在沿用流行病学进行牛病诊断,基本不会对病死牛实施剖检,导致诊断精准性不足,在使用药物时极其容易出现偏差;第二,观念落后。一般来说,对于牛病的防治一定是将预防放在首位,以治疗作为辅助,然而许多养殖人员并未牢固树立疾病防治意识,或者处于成本控制原因,仅是在患病牛出现典型临床症状之后才会紧急采取治疗策略,日常的预防措施远远没有落实到位,这也使牛病大规模扩散、病情恶化的概率大幅度提升,无形中增加了牛病治疗的成本,对于提升养殖场整体经济效益是十分不利的;第三,药物滥用。在牛病治疗过程中,最为突出也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抗生素应用不规范,这样不仅容易引发新的牛病病种,同时也会增强病原菌的抗药性,甚至发生突变,最终形成“超级菌”。部分养殖人员思想僵化,片面地认为用药量决定了患病牛的痊愈速度,在实施治疗时没有做到控制药量,一旦症状得到缓解便立刻停止治疗,使得药物有效病毒维持时间非常短,在一段时间后经常会出现复发问题。一些养殖人员在选用疾病防治药物时,只考虑了成本因素,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的药物,这些药物有的见效比较慢,在疾病大规模暴发的情况下容易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在牛养殖过程中,前胃驰缓非常常见,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发病原因是由于胃部的内容物无法正常地进行混合、分解、消化,长期堆积造成瘤胃维生素失衡,内容物开始异常发酵,产生一些毒素,进而令消化系统功能发生紊乱,甚至会使患病牛全身功能出现障碍。前胃弛缓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通常受到饲养方法不当导致,比如饲料单一、变质、过粗过粘等;后者并非是一种单独的疾病,属于全身性疾病的一种临床症状。牛感染前胃驰缓疾病之后,患病牛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是采食量少、饮水量减少、反刍迟缓、嗳气减少、前胃蠕动减弱等,病情严重时瘤胃甚至会停止蠕动。用手对瘤胃进行触诊,能够感受到中上部充满粘硬的内容物,在发病初期患病牛的体温、脉搏、呼吸不会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如果未能及时采取治疗策略,部分体质薄弱的患病牛会出现脱水、酸中毒的症状,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在地上长卧不起陷入昏迷状态,体温也会下降到正常温度以下。
前胃驰缓治疗应将侧重点放在祛除病因、提高前胃兴奋性、增强前胃收缩力三个方面。针对原发性前胃弛缓,需要让患病牛在正常饮水的情况下,停止进食1 ~2 d,通常可以自行痊愈。或者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为患病牛注射甲基硫酸新斯的明10 mL、氨甲酰胆碱2 mL、毛果芸香碱30 mL,这些药剂对于皱胃存在一定的刺激性,有助于增强胃部收缩力。陈皮酊、姜酊、龙胆酊对于前胃弛缓也能起到良好治疗效果,将上述三种药剂各取60 mL,与番木鳖酊15 mL 进行均匀混合,然后添加适量温水将药剂稀释,为患病牛直接灌服,每天早晚各用药一次即可。
瘤胃臌气主要是牛的瘤胃内部的内容物长期滞留,经过发酵后产生大量气体,导致反刍不畅、嗳气受阻,且伴随呼吸困难、黏膜发绀的症状。瘤胃臌气的发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急性、慢性,前者发病大多是因为牛过量采食已发酵的青绿饲料引起的,尤其是在圈养改为放牧养之后更容易患病;后者常伴随食管阻塞、创伤性网胃炎、前胃弛缓等疾病,受到嗳气障碍的影响,引发继发性瘤胃臌气。患病牛在发病初期腹围会有明显增大,特别是左侧上腹部;用手轻微按压能够感受到瘤胃非常紧张且富有弹性,轻叩时能够听见鼓音。随着病程的延长,患病牛会停止采食、饮水、反刍,精神变得极其焦躁不安,由于腹部疼痛患病牛会全身出汗,无法稳定地站立,在症状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呼吸困难、眼球凸出、结膜暗紫、心跳加快,必须及时采取救治策略,否则极有可能全身痉挛而死亡。如果患有慢性瘤胃臌气,会出现症状时轻时重的情况,并且在瘤胃中不断产生气体,造成胃部膨胀。
瘤胃臌气治疗需要以健胃化积、通便消胀、强心补液为基本原则。在患病牛发病初期,用缰绳将患病牛的头部、颈部抬高,接着适度对其腹部进行反复按压,促进积存在瘤胃内的气体排出体外。取松节油和酒精各30 mL、鱼石脂15 mL,将三种药剂混合之后加入500 mL 温水,一次性灌服给患病牛即可。对于症状严重的患病牛,可以使用套管针通过穿刺的方式将瘤胃内的气体排出,将气体排出之后继续注射或者灌服稀盐酸30 mL。如果患病牛采食了大量幼嫩多汁的豆科植物,通常会引发泡沫性瘤胃臌气,建议及时为其服用消胀片50 粒和煤油100 mL,或者将萝卜籽300 g 和大蒜头120 g 捣碎,加入麻油150 mL,搅拌均匀后揉成药团给患病牛服用,能够起到显著的瘤胃臌气治疗效果。
牛疥癣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而且发病率较高,在发病后临床症状通常体现在四肢,随着病程的延长,感染症状会逐渐扩散到全身。此种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一旦感染患病牛由于全身瘙痒,会到处摩擦身体,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策略,就会导致皮肤上出现水泡和脓包,感染部位发生脱毛,严重的情况下会形成脓肿,引发体形消瘦、体力不支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到牛的生长发育。由于疥癣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非常容易感染,所以在日常养殖过程中需要对疾病预防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多样化的防治措施。每日坚持打扫圈舍、清理粪便,每周消毒3 次,在疾病暴发情况下应当每日消毒一次,让圈舍内部保持良好的通风。
牛疥癣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下面着重介绍常用且见效显著的治疗方法。取云石250 g 和胶体硫500 g,然后5 kg 净水大火煮沸,将药剂放凉之后继续添加10 kg 温水,然后为牛患有疥癣的部位进行清洁消毒,均匀涂抹药剂。还可以把灰石浆用大火烧脆,再将它完全碾碎,然后倒入黄油,煮沸之后放置一段时间,趁着温热均匀涂抹在牛的患处皮肤。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药物外敷必须利用瓦片将患处的疥癣戳破,这样才能保证药物和患处皮肤充分融合,一般每周用药2 次,连续用药4 周患处便能痊愈。
牛流行热病也可以叫做三日热、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弹性疾病,在发病时病毒通常会存于患病牛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粪便中,所以此种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牛流行热病潜伏期一般为3 ~7 d,发病比较急,患病牛在发病初期体温会迅速升高至40 ℃,期间会伴随流泪、结膜充血、水肿等临床症状,持续2 d之后体温恢复到正常状态。在蚊蝇活动比较频繁的6 ~9 月份,牛流行热病容易大规模暴发。牛流行热病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胃肠型、肺炎型、瘫痪型。在诊断的过程中,必须逐一确认患病牛是否出现下列典型症状:突然高热、流泪不止、眼睑充血、流鼻涕、反刍迟缓或停止、呆立不动、跛行,如果是奶牛,其泌乳量还会明显下降,严重的情况下会停止泌乳。通过对病死牛实施剖检,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呼吸道黏膜有明显充血,且气管处堆积着非常多的泡沫和絮状物,肺部切开后有血液、泡沫渗出。为了将牛流行热病同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等疾病的病原区分开来,建议采取病原分离鉴定法对病原、血清实施进一步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针对牛流行热病的治疗,在发病初期可以为患病牛肌肉注射安乃近、热镇痛剂、氨基比林等药剂来缓解症状;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则需要额外注射强心和补液,为患病牛及时补充足够营养。根据发病表现治疗,针对继发性感染,适用于肌肉注射青霉素、链霉素;患病牛在出现呼吸困难和水肿症状之后,则需要及时注射地塞米松,配合生理盐水、葡萄糖注射液,连续用药3~5 d之后症状就能好转;胃肠型患病牛建议取头孢噻呋钠0.4 g、复方氨基比林注注射液30 mL、黄芪多糖40 mL,每天注射一次,连续用药5 d 即可痊愈。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牛养殖业的规模持续扩大,虽然为养殖人员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相应疾病类型和发病概率也不断提升,受到疾病症状复杂、养殖人员观念落后、药物应用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让牛病治疗陷入困境。为了切实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养殖人员对牛常见病的临床症状、发病原因、防治策略建立全面了解,日常加强饲养管理,关注牛的外部表现,以便于及时捕捉到疾病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切实保障养殖场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