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秀克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广西玉林 537000
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肿瘤性传染性疾病,能通过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种蛋垂直传播给下一代逐代放大该病的危害,给整个养殖场造成严重的危害。该病已经被列入我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和《全国蛋鸡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是国家动物疫病净化工程中的优先防控对象和疾病净化目标。养殖户必须重视,加强与基层防疫站的联系并制定科学的防控体系,尽可能减少禽白血病对畜禽养殖场的危害。
禽白血病是一种影响家禽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鸡、鸭、鹅和火鸡等禽类。它是由一种禽白血病的病毒(ALV)引起,属于反转录病毒的一种。禽白血病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禽类之间传播,包括飞沫、粪便、输血、性接触以及母体传下的方式。感染后,病毒可引起鸟类体内淋巴细胞的恶性增殖,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禽白血病可以分为多种亚型,其中包括肿瘤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主要症状包括贫血、营养不良、体重减轻、脏器肿大、腹泻、蛋产量下降等。病鸡可能会表现出行为异常、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禽白血病对禽类养殖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影响,它可导致饲养禽类的生长受限、死亡率增加、蛋产量下降以及肉质品质下降等问题。目前,预防和控制禽白血病的主要措施包括病毒筛查、检测阳性鸡的淘汰、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消毒措施、合理使用疫苗等。就蛋种鸡场来说,病毒存在于带毒母鸡的生殖系统中,通过蛋清或产道传染给后代,受到感染的鸡会出现多种肿瘤性疾病,比如髓细胞瘤、成髓细胞白血病、肾母细胞瘤、血管瘤等,其会影响鸡的免疫系统,导致鸡群更易受到其他病菌的侵袭,使得鸡生产性能不断下降,死亡率随之增加,因此该病对鸡造成的危害比较大,而且没有行之有效的疫苗预防,必须要加强该疾病的防控工作。总之,禽白血病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禽类疾病,对禽类养殖业具有重要影响,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对于减少疾病传播和损失非常重要。
在蛋种鸡场中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就是垂直传播,带毒的母鸡会将病毒传播到蛋清中,因此种鸡苗就会带有病毒,很多养殖场正是因为引进了外源ALV 污染的种鸡苗才会导致该病出现大规模的传播。
禽白血病的发生具有品种易感性,必须要跟踪新品种几个世代的临床表现和禽白血病阳性率,但是部分地区在育种的时候并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导致禽白血病的防控还存在诸多的漏洞。
活疫苗中污染了外源性禽白血病病毒,则可能会导致禽白血病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致使整群出现大范围致病。
在禽白血病的治疗中并没有特效药物,即使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避免病鸡死亡,但是其生产性能基本不会恢复,蛋鸡还会影响下一代,所以这对于鸡场是一个较为重大的损失,因此必须要加强预防与净化,通过构建禽白血病防控体系是禽白血病防控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通过以下防控措施的开展来降低该病的影响。
垂直传播方式是ALV 的主要传播方式,尤其是在蛋种鸡场中,这种传播方式危害规模也更大,因此必须要切断外源性ALV 的垂直传播,以便可以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因此必须要对祖代和父母代鸡群实施严格的ALV 净化措施,选择洁净度高的种源,除了母鸡以外,病毒液会存在于公鸡的生殖细胞中,因此需要兼顾公鸡与母鸡的净化工作。在养殖工作中,养殖户尽可能的选择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如果必须要引种的情况下要积极做好鸡群的产地检疫工作,确保引种的健康,引种后也需要隔离饲养一段时间,确认健康以后再进行混群饲养,如果养殖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还需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
水平传播途径也比较常见,因此还需要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以便可以有效控制外源性ALV 的水平传播,养殖户在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中要树立科学养殖的意识,采用精细化的生产管理工作。一是要加强环境管理,做好养殖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对养殖场的内外各个角落都要进行全面的消毒,尤其是鸡舍以及鸡群的用具等,进出养殖场的车辆、人员都都需要做好消毒,保障环境安全;二是要加强对孵化厅的管理,正常来说ALV 传播的阶段在于育雏时期,这时就需要对该场所采取综合管理措施,要合理的规划专用的种鸡孵化厅,不可与未净化的种鸡和商品代孵化厅混用,在进行公母鉴别的时候也需要相关材料及相关人员做好手部的消毒工作,避免造成物理性传播;三要实施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度,这一制度能够最大程度上消灭养殖场内存在的病原体,避免循环感染或者交叉感染的情况,同时还需要留出一定时间的空舍期,并加强消毒工作,彻底杜绝病原体的感染;四是要加强对人工授精环节的管理,每只公鸡对应一个采精杯,避免混合感染问题的发生。
在蛋鸡养殖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避免其受到白血病的侵袭,另一方面也需要注重产蛋率的提升,而增强蛋鸡的体质是提高其产蛋率的前提,也是降低疫病侵袭的关键,因此在白血病的防控工作中也需要重视对鸡群的饲养管理工作。尤其是饲喂上,应该多饲喂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饲料,并确保饲料的健康无污染等等,还要多添加一些电解质,从而不断增强鸡群的抵抗力。禽白血病可以导致饲养禽类的生长受限、死亡率增加、蛋产量下降以及肉质品质下降等问题,给禽类养殖业带来经济损失。通过预防禽白血病,可以降低疾病对禽类养殖业的影响,保证禽类的健康生长和生产性能。预防禽白血病可以降低禽类养殖业的经济损失,保证禽类健康和生产性能,同时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提高养殖环境卫生,保持种群健康。
种鸡群净化程序的制定是提高禽白血病防控效果的重要措施,相关人员需要对鸡群的禽白血病感染状态和排毒规律进行了解,并且要随时制定科学可行的净化淘汰机制。在方案的制定上一般采取“进取性”的净化检测方案,并针对鸡群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监测。而对于公鸡的净化工作则是需要通过病毒分离来进行精液的采集,从而提升检出率,加快净化程度。需要注意的是,针对鸡的净化程序还需要根据养殖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人员配置、净化进展阶段等进行动态的调整与优化,从而可以更加全面的发现阳性鸡进行淘汰,最终建立无外源性ALV 的核心种群。在净化工作中,相关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积极落实各项检测方案,以便可以实现彻底地净化,保障鸡群的健康,促进养鸡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就当前我国的养殖现状来看,各地区的防控工作比较得当,很难发现大规模的发病案例,但是仍旧在一些自繁自养培育品种、地方鸡品种中有着较为严峻的发病情况,因此要想全面杜绝该病的发生,还需要坚持对禽白血病加强监测和流行病学的调查工作,以便可以全面掌握该病在群间、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状况,了解其风险因素,推断出其发生规律等等,以便可以为该病的防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血清抗体的检测环节中,养殖户需要加强与基层防疫站的联系,以便对鸡群进行定期的、连续的抗体监测工作,并及时淘汰阳性鸡,以便消除集群内的传染来源,还需要及时进行消毒工作,阻断病原体的传播,因此抗体检测工作的开展能够及时发现感染鸡,对保障鸡群健康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以外,加强对其流行病学的调查也能够更好的得知其发病原因,以便及时制定科学的防控方案,这对提高禽白血病的防控效果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禽白血病的发病会给养殖场带来严重的损失,养殖户要树立科学养殖的意识,加强对该病的防控。在日常养殖中需要加强与基层兽医站的联系,规范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工作,严格控制好该病的垂直传播以及水平传播等,并做好因场制宜的种鸡群净化程序,加强对禽白血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以便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防控效果,全面保障鸡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