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超,汤如海,李 宇,顾海洋
(1.响水县畜禽改良站 224600;2.响水县黄圩畜牧兽医站 224614)
随着国家将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畜牧业装备纳入农业机械购机补贴范围,养殖全程机械化全面推进,现代蛋鸡大规模和高密度养殖机械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普及到集蛋、包装、运输等多个生产环节中,机械自动集蛋系统的使用更增加了鸡蛋的破损率,蛋壳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得到规模养鸡场的重视。影响蛋壳质量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营养、饲养管理、疾病等。
鸡蛋蛋壳基本成分中碳酸钙含量大约占83%~85%,蛋白质含量占15%~17%,并含有铁、锌、锰、镁、铜等微量元素。蛋壳重量约为5.2~5.4 g,厚度为0.3~0.4 mm,蛋壳厚度影响蛋壳破损程度。据报道:蛋壳的厚度在0.38~0.40 mm,蛋的破损率一般为2%~3%,而当蛋壳的厚度在0.30~0.32 mm 时,蛋壳的破损率可高达10%。钙、磷、微量元素、维生素含量及形态、饲料霉菌毒素等都影响蛋壳质量。营养元素中钙决定蛋壳的脆性,而磷决定蛋壳的韧性和弹性。蛋壳强度为2.7~4.2 kg/cm2。
1.1.1 钙
钙是形成蛋壳的重要成分,一个鸡蛋含钙2.0~2.2 g,钙含量约占蛋壳重的38%~40%。NRC(1994)推荐日粮中每天钙的添加量为3250 mg,如果日粮中钙水平过低,影响蛋壳的形成,蛋鸡产薄壳蛋、软壳蛋增多;如果日粮中钙水平过高,则不仅导致磷利用率降低,还通过与脂质螯合,降低饲料能量值[1],同时使蛋壳出现白垩状沉积,蛋壳的质量下降。
1.1.2 磷
磷参与蛋壳的构成。一个鸡蛋蛋壳中的含磷量约为20 mg。NRC(1994)推荐非植物磷日粮中每天的添加量为3250 mg,如日粮中磷过高,过量的磷会在消化道内与钙形成难溶的复合物,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如日粮中含磷量低,蛋壳的抗破损能力降低。
1.1.3 微量元素
蛋鸡正常生产中铁、锌、锰、镁、铜等微量元素需求量虽然少,但缺少或过量都影响蛋壳质量。
1.1.3.1 铁。铁是氧的载体,保证机体组织内氧的正常输送,同时也是机体酶的重要活性功能成分。蛋鸡日粮中铁的需要量为35~45 mg/kg,日粮中铁过量时,会形成不溶性磷酸盐,降低磷的吸收利用,发生软骨症,诱发骨折,产薄、软壳蛋。
1.1.3.2 锌。锌是碳酸酐酶的组成部分[2],在蛋壳形成过程中提供碳酸根离子,碳酸酐酶抑制剂会抑制碳酸根离子生成而使蛋壳重量减轻。蛋鸡日粮中锌的需要量为40~60 mg/kg。过量添加不仅影响钙的吸收,还会影响蛋白质代谢,并导致铜的缺乏。
1.1.3.3 锰。锰通过提高蛋壳钙化层中糖胺聚糖含量增加蛋壳有效层厚度,降低乳突层厚度,从而提高蛋壳厚度和强度。蛋鸡日粮中锰的需要量为55~6 0 mg/kg。如日粮中缺锰,蛋壳会变薄。如日粮中锰的含量过高则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
1.1.3.4 镁。镁在蛋壳中以碳酸镁的形式存在。镁对蛋壳强度的影响是间接的。日粮中镁的需要量400 mg/kg。缺镁会影响蛋壳的厚度和强度,一般缺镁的现象较少,玉米豆粕中天然镁含量在0.1%~0.3%。多表现在镁过量,日粮中镁过量可使蛋壳变薄。
1.1.3.5 铜。影响蛋壳基质蛋白薄膜纤维的分布,导致畸形蛋。日粮中铜的需要量为30 mg/kg。
1.1.4 维生素
维生素主要以辅酶和催化剂的形式参与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保证细胞结构和功能正常,蛋鸡本身不能合成,主要在日粮中添加。影响蛋壳质量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D3、维生素C、维生素A 等。
1.1.4.1 维生素D3。维生素D3促进钙在肠黏膜细胞中形成钙结合蛋白,从而促进钙吸收并在蛋壳中沉积,蛋壳厚度增加,同时加强磷的吸收和代谢,可促进钙的吸收。缺乏时,产蛋量下降,破壳蛋和无壳蛋增多。
1.1.4.2 维生素C。维生素C 能够调节钙代谢,维生素C 的供应不足最终会导致蛋壳质量的下降,通过补加维生素C 不仅改善蛋壳质量,而且能提高产蛋率,减缓应激影响。
1.1.4.3 维生素A。维生素A 是维持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上皮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必需物质。缺乏维生素A,分层的鳞状角质化上皮取代输卵管正常黏膜上皮,蛋壳色素的分泌失常,造成蛋壳颜色变浅,还会导致输卵管出血,形成血斑蛋。
1.1.5 电解质
蛋壳形成时,生殖道黏膜细胞分泌碳酸氢根、钙离子,氢离子转入血浆,血液酸性增加,酸碱平衡发生变化,血液酸性高影响蛋壳碳酸钙沉积,从而影响蛋壳的形成。
蛋鸡场饮水质量、温度、光照、应激等均影响蛋壳质量。
1.2.1 饮水质量
饮水中的氯化物、钠、钾、镁、氟、铅等超标会影响蛋壳质量,同时饮水线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霉菌及其毒素等超标引起蛋鸡输卵管炎症等疾病也会影响蛋壳质量。
1.2.2 温度
蛋鸡处于持续高温环境下时产生热应激,热应激会使蛋壳变薄、变脆,破蛋率高。
1.2.3 光照
合理的光照是保证蛋鸡正常开产,充分发挥生产性能的关键因素。实际生产过程中,主要通过调整光照时间、光照强度,促进鸡群生长和产蛋。在适宜范围内光照强度越强,蛋壳强度越大,蛋壳厚度越大。但过强的光照会提高鸡的兴奋性,严重的还会造成啄癖、脱肛和神经质进而影响产蛋性能。
1.2.4 应激
蛋鸡对外界环境变化极为敏感,高温、噪音、惊吓、断水、断料、换料、免疫、颜色、生人或动物进出等应激情况会导致蛋壳质量下降。
鸡新城疫、禽流感、产蛋下降综合征、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病毒感染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引起蛋鸡输卵管炎症导致蛋壳质量下降。
应根据饲养管理条件和鸡群状况的变化,为适应蛋鸡生理和产蛋需要,及时调整产蛋鸡日粮中合适且足够的钙、磷、微量元素、维生素,保证鸡群营养需要。
2.1.1 适时调控钙含量
蛋壳厚度随着日粮钙的增加而增厚,蛋壳形成所需要的钙主要来源于饲料和骨骼,进入产蛋期,体内骨髓钙有限,因此产蛋鸡的钙主要由饲料来提供。产蛋鸡饲料中钙的含量应随着鸡群产蛋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当鸡群产蛋率达5%时,日粮钙含量调整为3.2%;当鸡群产蛋率达50%时,日粮钙含量调整为3.4%;当鸡群产蛋率>90%时,日粮钙含量调整为3.75%。
2.1.2 控制有效磷含量及钙磷比例
动物性饲料和矿物质饲料中的磷都是非植酸磷,即有效磷,其利用率很高。植物性饲料中的磷多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鸡对植酸磷的利用率很低。蛋鸡日粮中有效磷含量维持在0.32%~0.4%,蛋壳品质较好,有效磷含量>0.45%时,则会引起钙相对不足,出现高磷低钙现象,蛋壳变薄,强度下降。日粮中高钙,则易与磷酸根结合形成磷酸三钙而沉淀妨碍磷利用,蛋的两端变得粗糙,蛋壳品质变差。产蛋鸡饲粮中钙磷比例在4∶1至7∶1 时,蛋壳质量较好。
2.1.3 调配微量元素
研究表明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能够完整透过肠黏膜层进入血液循环,提高金属离子在鸡体内的吸收和利用,大幅提高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价。一般认为微量元素的添加量达到NRC 推荐量的4~5 倍。
2.1.4 补充维生素
饲料中维生素含量极低,需在日粮中添加优质维生素,提高蛋壳质量。产蛋期日粮中维生素D3需要量为12000 IU/kg,维生素C 的需要量1000 mg/kg,维生素A 需要量为12000 IU/kg。
2.1.5 平衡电解
饲料中电解质主要有钠离子、钙离子、氯离子、钾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等。决定电解质平衡的主要为钠离子、钾离子和氯离子,饲料电解质平衡影响蛋壳的质量,碱性环境条件下,碳酸酐酶的活性高,促进蛋壳腺中碳酸钙的沉积,蛋壳质量好;酸性环境条件下,蛋壳质量下降。
2.2.1 改善饮水质量
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是蛋鸡疾病的重要传染源,因此供给蛋鸡充足、清洁、卫生的饮用水非常必要。蛋鸡饮用水在使用前需经过净化和过滤,定期送检,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水线每月清洗消毒1 次,常用水线清洗消毒有水线毛刷+酸化剂和高压水泵+酸化剂两种方法。
2.2.2 保持适宜温度
蛋鸡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3℃~23℃,夏季通过安装隔热天花板、喷雾降温、加强通风等措施降低舍内温度,防止蛋鸡热应激导致蛋壳质量下降。冬季通过堵塞除换气孔以外的所有风口及门窗缝隙,舍顶安装保温天花板,增加保温层,在鸡舍两侧的应急通风小窗上安装空气导流板等措施保持舍内温度,减少冷空气对鸡体的刺激[3]。
2.2.3 加强光照管理
产蛋期16~60 周龄光照时长为16 h/d,60 周龄至淘汰光照时长为17 h/d,光照强度15~20 lux[4]。人工补光使用3 W/m2的LED 灯即可满足蛋鸡的光照需求。
2.2.4 减少应激
保持鸡舍内外环境安静,在日常工作中要尽量减少应激的发生。保持鸡群安静,减少噪声,避免小动物侵扰,转群、断喙、称重、喂料、喂水、捡蛋、清扫等操作动作要轻,避免使鸡群受到惊吓。当有应激因素影响时,在饲料或饮水中增加多维素,添加量为正常的2~3 倍,饲喂时间应在4~6 d,尤其要增加维生素D3、C、A 等的添加量,缓解鸡群应激,避免和降低蛋壳破损程度。
2.3.1 人员管控。饲养人员从场外进入鸡舍消毒流程:场区外指定位置停放车辆→场区大门口的人行通道双脚踏消毒垫并喷雾消毒→淋浴→换衣鞋帽→生产区道路→鸡舍门口双脚踏消毒池(垫)洗手消毒进入鸡舍。
2.3.2 物资管控
2.3.2.1 饲料:外购袋装饲料用固定车辆运输,运料车不进场,转驳进场。自配散装料车或者输送带。饲料袋重复使用的,必须经清洗、浸泡消毒、清洗晒干后再用。
2.3.2.2 纸质蛋箱蛋托:在场区外接驳入场、进蛋箱库进行熏蒸消毒,使用时用专车从库房接驳进鸡舍。往返使用塑料蛋箱蛋托:浸泡消毒、冲洗晾干、再喷雾消毒后,接驳进鸡舍重复使用。
2.3.3 车辆管控
场外车辆进场前在指定的车辆清洗点清洗、晾干、消毒,除饲料车、苗鸡运输车、疫苗药品车外不得进入场区。
2.3.4 鸡只管控
2.3.4.1 苗鸡:来自具有《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的种鸡场,或由该类鸡场提供种蛋所生产的经过产地检疫合格的健康雏鸡。
2.3.4.2 正常鸡群:加强鸡群观察,识别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繁殖系统、骨骼肌和神经系统、皮肤和羽毛等细微变化信号,定期进行带鸡消毒。
2.3.4.3 发病鸡群:各种物资只进不出,除兽医外的管理人员均不得进出发病鸡舍,每日进行带鸡消毒,准确诊断疾病,加强饲养管理,采取治疗措施。
蛋壳质量问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改善鸡蛋蛋壳质量要结合鸡场饲养条件,气候状况,鸡群品种、日龄、产蛋率、健康水平及时调整日粮,同时仔细观察鸡群,通过改善蛋壳品质提高蛋鸡养殖效益,促进蛋鸡生产高质量发展,加快本地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