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成松
青海省门源县东川镇兽医站,青海 门源 810300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是牛养殖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包括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咳嗽、流涎等,严重时会引起肺部疾病。BRDC不仅与环境中和饲养时的应激源有关,还与细菌、病毒和支原体感染有关[1]。细菌性病原有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牛昏睡嗜血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等;病毒性病原有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D型流感病毒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等;牛支原体也是引起BRDC的主要病原体之一[2]。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临床上多以混合感染为主,其中在养殖过程中,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溶血性曼氏杆菌和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病最为常见。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对全世界的牛养殖业都有重大影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尤其是犊牛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3]。研究表明,在一些地区的饲养场中BRDC的发病率约为75%,病死率接近50%,育肥场的发病率则更高[4]。可见BRDC对于各个年龄和品种的牛都存在传染性,并且牛的年龄越低,BRDC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就会越高。BRDC对养牛业产生的危害是不可以忽视的,目前我国尚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需要加大研发力度。对牛呼吸道疾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系统认识,对于预防和控制牛呼吸道疾病、以及减少牛业养殖的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饲养管理不科学,很容易导致牛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流行。①饲养密度过高。当牛的养殖数量较多而场地又有限时,饲养密度较大,牛群的呼吸和排泄产生的大量废气和废液中含有的物质会对牛的肺部造成损伤,同时牛群产生的粪便也会携带病原微生物随空气传播,从而诱发牛产生呼吸道疾病。②饲喂不当。在饲喂牛时若存在饮用水冰冷、饲料营养不均衡,甚至出现饲料变质和霉变,牛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致使各类病原的侵染传播,尤其是会引发BRDC的传播和流行。③保暖措施不佳。如果在冬季时养殖场的圈舍防寒保暖性能较差或者通风效果不佳,尤其在放牧时遭受贼风侵袭或暴雨驱赶,会使牛群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造成疫病的发生。
多杀性巴氏杆菌在临床上多引起动物呼吸系统疾病,部分感染为主,严重时会出现出血性败血症,最急性病症是突然横卧而死亡。正常情况下多杀性巴氏杆菌无致病性,但是外界因素的改变将引发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宿主的感染,这种感染在畜群中传染性极强。2020年在埃及对60头出现呼吸系统症状的犊牛的鼻咽拭子进行细菌学调查,发现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率为5%[5]。在对河北省各地区出现呼吸道疾病的牛鼻腔拭子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率占18.4%,位居第一[6]。
溶血性曼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有12种血清型,其中A1和A6是牛只的主要感染血清型[7]。当动物感染溶血性曼氏杆菌时,会出现体温升高、咳嗽和呼吸困难的症状,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肺炎和败血症,最终引起动物死亡。近年来我国的肉牛养殖业逐渐发展扩大,其中由于地区间的肉牛调运、饲养过程中的不规范和环境变化等因素使得牛呼吸道疾病频发。有研究表明,引发BRDC主要的病原微生物就包括溶血性曼氏杆菌[8]。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肺病毒,病毒的结构为球形或长丝状,其直径为80~860 nm。当肉牛感染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后,牛只会产生永久性的肺部损伤,并且伴随呼吸道症状的出现。在感染后还会更容易诱发机体产生继发性病原体的感染,从而对牛只的生产性能造成长期的影响。有研究表明[9],感染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肉牛可引起23.23~151.18美元/头的损失,预计美国每年因为该病毒的感染导致的损失大约有10亿美元。
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主要易感6周龄左右的保育牛和育肥牛,患病后因为免疫力降低,牛会出现结膜炎、咳嗽、精神错乱和食欲不振等。在BRDC后期,病牛不仅会因为呼吸受到限制,产生呼吸不畅的症状。还会因为采食量不足而导致体型消瘦。排出的粪便多不成形,甚至呈水样,最后病牛会因为四肢失去支撑力量而慢慢死亡。急性的BRDC病程较短,病牛会在15 d内死亡。对病死牛剖解发现其肺部有纤维化灶、肿大、胸膜粘连、存在肺部积液等情况。
可采取病牛鼻腔分泌物或病变的气管和肺部作为病料。采集的病料经过分离后使用不同的细胞培养,会引发不同的细胞病变。牛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牛肾的单层细胞后,会出现细胞拉网状的病变,并促使细胞壁上脱落,从而鉴别是否存在该病毒的感染[10]。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主要使用牛的鼻甲细胞感染,培养后可以观察到病变细胞出现细胞融合,晚期聚集、圆缩,形成合胞体出现融合[11],借此可以鉴别该病毒。
①病毒核酸鉴定,它是根据病毒粒子的核基因组DNA或者RNA来确定病毒,同时病毒核酸鉴定能检测发病的病原体[12],引起BRDC的病原多种多样,根据病原体的种类设计特异性的核酸序列引物,可以快速检测出感染的病毒,这种鉴定方法的优点是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②血清学诊断,该方法是实验室诊断中判断是否感染BRDC较普遍的方法,血清学诊断包括病毒中和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和胶体金检测试验等[13],血清学诊断的通过采集发病牛只的血液,采用上述各方法可以迅速准确的鉴定病原,从而实现对症下药。
在养殖的过程中坚持以自繁自养为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BRDC的感染和传播[14]。需要从外部引进牛犊时,要对相关部门进行报备,并符合检疫要求。严格把控整个运输环节,降低运输对牛群产生的应激影响。在外来引进的牛正式进入养殖场前,要进行15 d以上的隔离,并定时定期进行严格的检测,确定健康后才能混饲。
在饲养过程中要保证牛群的营养均衡、饮水清洁;可在饲料中适量、适时添加免疫增强剂,以提高牛群免疫力[15];要及时清除牛群的排泄物,并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在源头上杜绝病原温床的产生[16];饲料储存地点要远离污染物,做好防鼠和防虫的措施;畜舍内设置好通气换气装置,降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率;养殖场要根据自身情况和所在地区的疫病流行,制定好适合的免疫程序;牛群定期进行基本的疫病检测,以便及早发现,若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对其采取隔离饲养,并选用适宜药物进行治疗。如果出现携带病原或者已经患病的牛应及时上报有关政府部门,并根据规定对病死牛进行合格的无害化处理。
目前还未有预防BRDC的高效疫苗,但由于引发BRDC的病原微生物较多,养殖场可以通过给犊牛接种BPIV-3、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和溶血性曼氏杆菌4价苗,或者接种溶血曼氏杆菌/多杀巴氏杆菌二联苗,从而有效降低BRD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7]。
一般情况下,BRDC以混合性感染为主。药物治疗要先确定病原体,然后进行针对性治疗。研究表明多杀性巴氏杆菌对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和四环素较敏感,但对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BRDC的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18]。对牛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可按体质量肌内注射20 mg/kg氟苯尼考,1次/d,连续使用3 d;或按体质量进行肌内注射泰乐菌素18 mg/kg,2次/d,并搭配四环素100 mg/kg溶于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注射2次/d,一共5 d[19]。
治疗牛支原体最有效的是抗生素,杨莉 等[20]发现牛支原体对氟苯尼考、诺氟沙星、新霉素等高度敏感。临床上对急性病牛可按体质量进行肌内注射1.5 mg/kg恩诺沙星、5 mg/kg氧氟沙星,1次/d,连续3~7 d。对于出现肺部病变的患牛,可按体质量进行肌内注射1.5~2 mg/kg泰乐菌素、25 mg/kg螺旋霉素[21]。
对于由溶血性曼氏杆菌引起的BRDC,在临床上可以对患牛按照体质量进行肌内注射0.15 mg/kg双黄连注射液,或1.1~1.2 mg/kg头孢噻呋钠,1次/d,连续3~5 d[23]。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感染引发的BRDC,临床可根据牛体质量肌内注射10~20 mg/kg地塞米松,1次/d,连续3~7 d;或内服阿司匹林15.5~31 g/kg,2次/d,连续3 d。
有些中兽药制剂对于防治BRDC也很有效果。Amat et al.[23]研究发现百里香和肉桂等中提炼的精油对BRDC的防治有较好作用。临床上还有多个药方,如波拉提江 等[24]提出的药方,将甘草、薄荷、枳壳、桔梗、川芎、柴胡、防风等组合,将其混合加入饲料,从而治疗BRDC。例如侯淑萍[25]将甘草、贝母、橘红、生石膏等药物混合制成药液,对患牛进行灌服,1次/d,3~5 d。在临床治疗BRDC中,还可尝试中西药配合使用,从而可以极大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我国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防控形式还很严峻,高效的疫苗、药剂和诊断方式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农牧民需要提高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早发现早治疗,从源头遏制疾病的传播。相关部门应逐步建立健全防控措施,从而保障我国的养牛业发展和养殖户的收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