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雪 刘春梅 王 宁 于立红 陆 磊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9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增加了对专业型研究生的需求,以此加快理论成果市场化的速度。但高校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力量薄弱,需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持续提升专业型人才培养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生。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使校企在人才培养中共建共赢共享,整合校企资源合力,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1]。
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建立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机制,为高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平台与条件。一是高校每年安排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岗位上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安排专家教授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等服务,双向积极互动、优势互补,共同攻坚克难,突破技术瓶颈;二是校企建立协同培养机制,企业安排员工进入高校接受系统、专业的教育,同时安排高精尖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技术领域的授课工作,提高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效果;三是专门设置兼职教师岗位,建立并实行兼职授课制度,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充实高校“双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水平。兼职教师在任期内直接参与研究生教学工作,高校根据教学质量、教学工作量、任职岗位等,进行薪酬福利待遇的设计,同时与高校教师在教学资源利用、学术研究上享有同等的权利。借助校企合作的契机,加强加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整合企业兼职教师与高校教师资源,构建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双师型队伍,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强化双师保障。
1.确立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
高校基于校企合作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需摸清现阶段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探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制定研究生培养目标,然后以目标为导向进行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补充与调整,以及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联合采用访谈、网络调查、填写问卷等方式,深入企业实地考察,获取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行业发展趋势、企业人才需求等信息,为目标的确立和方案的制订打好提前量。校企专家结合调查资料,基于高校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需要,预测行业发展趋势,行业未来发展对于人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等的需求,全方位进行研究分析,完成人才培养定位,确立研究生培养目标,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并就学位标准给出指导意见等。在培养方案落地实施过程中,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征求企业专家的建议,收集研究生的反馈,进行培养方案的优化调整改进,确保研究生培养方案与企业生产实际、人才需求、行业发展趋势等的适应性,实现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2]。
2.分段组织教学,分段推进理实教学
采取“l+2+1”教学模式,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以课程教学为主,打牢理论基础。第二与第三学期,围绕专业综合课程,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教学关联企业生产实际,初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实操能力,同时真正走进一线岗位,在企业开展专业实践,实践时间不可少于1 年,以夯实实践操作基础。第四学期教学进入毕业论文设计阶段,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进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节,研究生可选择在校或是在企业完成论文,实现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依托知识结构,实施教学方法改革
首先,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前期调查研究定目标的结果,完善建设知识结构,以校企合作为根基,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以培养研究生核心素养、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职业能力为目标,理顺知识主线,凝练核心课程;其次,构建理实一体。基于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需要,合理提升“双师型”教师授课的比例,优化调整学分比例,公共必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综合按照45%、20%、30%、5%比例调整;其中课程教学占75%,实践环节占25%。重点强调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大力促进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理论性与应用性教学内容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和转化;最后,改革教学内容。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可选择使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小组合作、实践研究等教学方法,促进研究生在课堂教学中动手、动脑,主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解决问题。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生的课程建设,需特别关注课程在研究生能力培养中所能发挥出的作用,加强精品课程布局,跟随行业或企业发展趋势及生产实际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实现对课程核心内容的凝练,保证课程建设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匹配。有科研项目、研究任务的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还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与教学的实践环节相结合,作为实践教学案例的补充。或者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建设课程资源库和案例教学库,为研究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撑。
1.基地建设,针对研究生的校外实践基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高校与大型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大型企业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基地。另一种是依托指导教师本身负责的科研项目,将项目实施的企业或地点作为实践基地。2.课程实践,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实践题目,进行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及时衔接理论与实践教学,加快知识至技能转化的速度,提高课程实践技能锻炼的质量。3.专业实践,由高校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负责,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是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的实施企业开展,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协同并行,提高研究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研究生在专业实践之前,提交实践计划,自己独立进行实践,教师随时指导。
此外,教师需对研究生实践过程进行监督,定期走进实践基地巡查,在指导与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生实践情况的评价,及时发现研究生实践中的不足,并提出指导建议。在企业实践的研究生,还需企业提供综合评价,企业兼职教师参与的实践环节,实践评价则由高校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进行,实践评价的结果与成绩纳入期末总成绩。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生自主实践,教师跟进指导与定期监督,实现对研究生实践的校外监管,既可发挥研究生实践的主体作用,又可突显“双师型”教师主导教学的效用[3]。
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需站在战略管理的高度,确立战略管理目标,保证各项合作机制落实到位,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持续深化。
1.精确战略定位。积极探寻校企合作路径,校企双方树立战略意识,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从宏观角度来说,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高端人才,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可节约企业的人力资本,提升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对校企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明确战略目标。培养行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端型、专业型人才,不但专业理论能力突出,还需掌握最前沿的专业技能。
3.确定战略任务。将理论性与应用性教学内容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融合,研究生培养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以达成校企合作的战略目标。
4.清晰战略手段。校企双方合作培养研究生,不仅仅是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还需立足于国家利益、社会经济发展,站位高远,整合研究生培养的宏观要素与微观要素,凝聚校企优势,共同发力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改革工作,实现1+1 >2 的效果,提升改革的成效,为国民经济发展输出更高质量的人才。
5.改革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从高校实际出发,并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善培养模式,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
专门设立校企合作机构,全权负责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各项工作,协调校企合作关系,有助于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因此,为了促进校企合作程度的加深,建立校企合作组织,专业化、组织化管理校企合作。由教育部门牵头,主导校企合作办学,抓好各项工作,该组织负责集中统筹管理校企合作事宜。校企合作办主导建设校企合作教育协会,作为校企合作沟通交流平台,发挥组织领导职能。在校企合作层级,专门设立校企合作教育协会分会,负责管理区域内的校企合作各项工作。至高校层面,在教学实施环节,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将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落在实处,负责具体的实施。从上至下建立组织严密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统筹规划管理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工作,加快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进度,提高培养模式推行或应用的成效[4]。
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不是短期的行为,需要长期可持续合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策略地逐步推进,实现校企深度的合作,才可获取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因此,校企合作平台的构筑与多元化运行机制的建设,对于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来说意义重大。
一是基于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参与主体,包括了高校、企业、研究生、企业兼职教师、高校教师等,利益关系较为复杂,需整合各方的资源,协调好利益关系,使高校充分发挥服务育人职能,企业提供技术、人员、平台等资源支撑,相关政府部门发挥组织领导职能,提供资金、政策支持,教师负责具体实施,并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生发挥自身学习与实践的积极主动性,形成以高校为主导,企业为辅助的研究生培养运行机制。
二是切实做好人才培养质量监管工作,建立并推行质量监管机制,牢固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加强培养过程的控制,运用教学评估、职业资格认证等手段,客观评价、全方位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依据。
三是采用柔性管理机制,高校与企业为两个独立系统单位,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联系,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刚性管理机制明显不适用,基于校企合作的特殊性,建议使用柔性管理机制,促进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方案制定、研究生实践考核评估等环节,引进柔性化管理方式方法,增强校企合作管理的灵活性,持续深化校企合作。
四是企业人才需求多样化,对于高校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校企合作实现人才供需的对接,打造个性化的服务机制,适应并满足社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高校与企业在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中,应注重以人为本,重视研究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充分尊重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各主体的基础上,构建及采用个性化服务机制,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5]。
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综合考虑各参与主体,从高校研究生培养实际出发,结合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完成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新模式,构建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基地,破除原有的旧观念、旧模式,整合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资源,凝结人才培养合力,以及运用好教学评价、考核、监督等手段,最终达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实现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