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聪
美国电影《绿皮书》是由彼得·法雷执导,于2018年9 月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该片一举夺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的奖项。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62 年,讲述了白人司机托尼·利普保护黑人钢琴演奏家唐·雪利去美国南部进行巡演,在旅途当中遇到种种状况,两人最终成为要好的朋友。影片中有相当多的种族冲突与阶级冲突,不同角色为了达到交际目的选择不同的话语。虽有学者运用顺应论对电影中的人物话语进行分析,但言语适应理论使用的交际策略不同,并且是人物主观选择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电影中不同的人物话语选择何种交际策略以适应何种交际目的。
言语适应理论最初是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模式,由Giles 和Powersland 等人在1975 年提出的。他们研究了在什么会话语境中说话人会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并发现说话人改变其语言风格的动机是为了获取听话人的好感,得到听话人较高的评价(粟进英、李经纬,2015)。这一理论是指以说话人为中心,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所处的语境及听话者的身份等状况来改变自己的言语风格,以此传递某种价值观念和意图。言语适应理论主要用于解释言语风格变化中的言语趋同、言语趋异和言语保持等交际策略的心理动机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其中,言语趋同是指说话者改变自己原有的话语习惯来适应听话者的语言风格,以得到听话者的认同和好感,它可以表现在发音语速、停顿等方面。而言语趋异主要体现在差异性上,是指说话者将自己的话语风格和习惯变得与听话者的话语风格不同。言语保持是指说话人保持自己的言语风格,没有做出任何改变。20 世纪80 年代,言语适应理论又有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发展。人的身份不是被动地反映在语言层面,而是说话人把它当成资源加以策略性地运用时协商建构的(袁周敏,2014)。说话者选择哪种交际策略取决于想以何种身份来与听话者交际,也取决于听话者的身份。言语适应理论之后又经Beebe 等人发展,广泛用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二语习得等方面。
言语适应理论有三大特征:主观性、动态性、非对称性。
从《绿皮书》主角托尼·利普与黑人钢琴家唐·雪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言语趋同和言语趋异的交际策略。主角托尼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包括唐·谢利,以保护自己的安全并使巡演顺利进行。两位男人公在共同前往美国南方的旅途中,对彼此的态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言语趋同
耶格尔·德洛尔提出了影响言语趋同的三个因素:地理历史因素、社会地位和语言学背景。在《绿皮书》中,地理历史因素和社会地位因素是言语趋同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交际一方改变自己的语言风格或习惯,如发音、语速、停顿等,使话语尽量贴近于对话者的言语,以获得对方的赞同或好感(张倩倩,2016)。言语趋同在《绿皮书》中有很明显的案例,下文将根据电影时间顺序进行介绍。
在电影第一幕,托尼为了挣得大老板吉奥的小费并赢得赏识,耍手段把他的帽子藏了起来。在吉奥愤怒地寻找帽子的时候,托尼一改之前打架时的话语和神态,开始运用谦卑和委婉的语气和用词:
-Don’t worry about it. I took care of it.
在吉奥要给托尼小费的时候:
No,no,thanks. It was a pleasure,Mr. Loscudo, really.
之后,老板吉奥说:
-And from now on, you don’t call me Mr. Loscudo.
-I’m your pal, Gio.
为了能和富豪拉近距离,增加认同感,两句话尽显对吉奥的尊敬和自己的谦卑,最后也顺利赢得了老板的赏识和肯定。在这个例子中,言语趋同主要表现为对权力掌控者或者说话者认为与受话人交谈对自己有帮助的时候,话语会向受话人风格靠近。
-Mister big shot. Spend, spend, spend.
托尼回答说:
-Enough,Pop. The floor was moldy. We had to change it.
在托尼一家吃饭的场景中,他的岳父开始抱怨托尼工作找不到,但还在花钱装修房屋,但岳父是用意大利语进行抱怨的。因为主角一家都是意大利裔美国人,说意大利语有时是为了宣泄情绪,说方言会比说标准语更容易抒发自己的情绪。在这个场景中,托尼的岳父明显很不满,所以直接用意大利语进行交流。但托尼为了能平息岳父因自己找不到工作不能养家糊口的愤怒,拉近与岳父的关系,增强岳父对自己的好感,也使用意大利语进行回答,以能得到岳父的认同。这个人物话语案例展示出,有相同语言背景的双方为了能得到对方认同,会选择和对方一样的语言来交流。
托尼第一次和唐·雪利见面的时候,是在雪利的演奏厅里,当雪利问道托尼在“场子”(电影里指的是酒吧、舞厅之类的场所)从事什么工作的时候,托尼说的是“public relations”,这里托尼非常识趣地转化了用词。因为托尼跟雪利博士对话的时候,看出来雪利博士是有涵养的人,并且为了能得到这份工作,要先通过话语树立自己的形象,所以就不得不把自己在酒吧、舞厅当打手的工作说成“public relations”。这也属于言语趋同,为了建立自己的身份,给别人好印象,就要把自己的语言转换成受话者能够接受的语言模式或风格。
雪利在去音乐会之前,和托尼谈论到措辞的问题。雪利认为在音乐会这种场合都是与这个国家最富有、最有文化涵养的人打交道,所以需要托尼把自己的措辞变得更文雅一点。雪利提到,intonation,inflection,your choice of words,这也是言语趋同交际策略里的主要方面。这反映出雪利博士想让托尼能够融入这个更加有文化涵养的群体里,这就需要对用词、语调进行调整。之后还让托尼把自己的名字改得更加正式一点,把Tony·Lip改成Tony·Valle,这也是趋同的一种例子。
雪利博士在美国南方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有一次被警察所抓捕,托尼前去赎回他,托尼和两名警察发生了以下对话:
-What if you let him go and I give you something to thank you?
-You bribing us?
-You know, donation to the police force, Youse guys.You get all dressed up, you take the wife out for dinner. I mean, guys like you, you work hard. You deserve it.
为了能从警察手里救出博士,托尼不得不改变自己原有的语言风格和习惯,中文叫“套近乎”,这也是言语趋同的一个典型例子。从对话中可以看出,托尼使用了很多礼貌的词汇来拉近和警察的距离。
2.言语趋异
言语趋异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趋近偏离,另一种是增距偏离(崔艳英、秦婷、张静波,2013)。说话人不断转化自己的话语来偏离受话人的语码,这要根据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语境。不过言语趋异的普遍情况是进行语码的偏离,也就是疏远彼此的距离或者将受话者排除在外。下文将介绍《绿皮书》中几种典型的言语趋异的现象。
托尼和雪利到达酒店后,遇到了托尼的朋友,见面打招呼之后,他的朋友看到雪利是黑人,立马转换成意大利语和托尼进行交谈。显然,他的朋友不知道雪利是位钢琴演奏家。为了能和雪利保持社会距离,并将雪利排除在外,托尼的朋友选择了不同语码进行交际。
-Who’s the eggplant?
-I’m working for him.
-What happened? You lose a bet?
话语中表达了对黑人的歧视,但为了能将雪利排除在外,使用了与托尼相同的语码。这个例子也显示出,说话人会根据语境来选择语码。
第二个例子是雪利教托尼给妻子写信。由于之前托尼的文笔不好,语言风格是趋于平凡、朴实又无用的。雪利为了能让托尼在妻子心中的形象更好,或者让托尼的信更能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和爱,就教托尼转换自己的语码,事实上就是为了和自己之前的语言风格趋异。
When I think of you, I’m reminded of the beautiful plains of lowa.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is breaking my spirit.My time and experiences without you are meaningless to me.Falling in love with you was the easiest thing I've ever done.
这段话与之前托尼的语言风格完全相异,要做的就是偏离之前的语码来与自己原本话语相异。比如在这段文字中,运用了plain,breaking my spirit,Falling in love with you 等高级用法,这段有内涵的文字让托尼在妻子心里的形象瞬间不同。
1.主观性
言语适应理论研究的是交际双方的心理机制,可从说话人与受话人两个角度对其主观性进行分析。说话人不但对自己,而且对说话对象和交际情景也不断做出主观性评估(刘正光,2001)。《绿皮书》中根据说话目的去权衡利弊得失,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交际。
-Excuse me. Sir.
-I’m with the band.
-You’re all set up.
-This isn’t the piano,right?
-That’s it.
- It ain’t a Steinway.
- Come on,man. Man,these coons can play on anything you put in front of them.
- So take it out.
-What’d you say?
- Hey. You got two, three hours. Just get a clean Steinway in here.
电影中有这样的场景,托尼和音乐会的场地负责人产生冲突,原因是没有为雪利准备施坦威钢琴。对话开始的时候托尼的语气很委婉也很友好,但场地负责人的语气并不是很友好。后来为了能成功换到钢琴,托尼语气变得严厉又愤怒。在这场对话中,托尼先是使用了言语趋同策略,而后使用了言语趋异策略。使用言语趋异策略后,树立了自己的身份,让自己的身份得到保持,最终管理者换了钢琴。
2.动态性
言语交际是一个动态过程。风格和语码的选择是基于听众与说话人的远近关系做出的(杨德明,2013)。交际双方根据所处的不同语境以及交际目的进行利弊权衡,随时改变言语内容及风格,并变换交际策略。
动态性的特征还可以在地理位置中体现出来。当雪利从美国南部重新回到北部,人们对雪利的话语也有所转变。南北方公路上警察对雪利的态度就是明显的对比,说话人对受话人的言语策略发生了改变。在影片最后,托尼和雪利回到纽约,托尼的家人之前还是对雪利有所偏见,可以从话语中体现出来。
-Yeah, how was he, the tootsoon ? He get on your nerves?
-Don’t call him that.
但当雪利圣诞节去托尼家做客,随着托尼的介绍,一家先是愣住,但瞬间转变了言语策略。
3.非对称性
由于言语和会话风格中的许多因素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会话双方可能改变不同的绝对量,因而适应不必对称。在某一情景中的适应方向和对称性,首先取决于交际双方关系的性质。正因为如此,适应的过程中会出现过分适应和适应不足(刘正光,2001)。
《绿皮书》中的人物形象立体、风格鲜明,且人物话语的转变以及形象的塑造符合言语适应理论。言语策略可以反映出人们的不同社会地位,还有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关系。分析人们使用不同的言语策略可以更深入挖掘他们想要呈现的形象以及隐藏的意识形态和身份特征。《绿皮书》中的人物通过话语塑造了自己的形象,根据不同的场景和言语目的来调整自己的语言风格和习惯,转换自己的语码,选择合适的交际策略。交际中的言语体现了社会性,在《绿皮书》中,将人物话语和言语适应论相结合,可以让观众以新的视角来感受语言的变化,更能理解话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对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形象,以及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