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探索下动画创作思维的变革与创新

2023-11-15 02:20
名家名作 2023年18期
关键词:动画文化

张 迪

动画从诞生到现在,经过了100 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积淀下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呈现方式,动画正逐渐担负起满足受众精神需求的重担。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创作者在延续优秀创作传统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成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维,以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一、全球视野下的多元文化观照

不同阶段的动画作品体现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深度的文化反映,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在日本与美国动画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观众也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文化视角。虽然国内动画市场已有全年龄向动画的尝试,但还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特色风格的文化属性,往往容易滞后于时代的快速发展或与现代化融合创新困难。

动画居于全球化的发展中,一方面,通过全球化视野,能够为动画带来更多元的文化背景,以适应当代成年观众的多方面审美要求;另一方面,不论是美国好莱坞动画产业之外的独立动画,还是日本风格各异的动画,都试图在内容中增加更加多元化文化观照。面对国际动画市场的竞争,中国动画的创作既需要更具本土特色的文化价值与内涵,也需要对当下全世界正在发生的文化现象加以关注,并进一步进行创新。

(一)促进文化传承与传播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曾说:“文化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一方面,动画作为文化载体可以与大众建立运输和沟通桥梁,是跨文化传播的一种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动画作为一种精神娱乐产品,其内容与内涵具备深厚的文化渗透力,对受众的价值观构建起着重要作用。动画文化价值的构建可以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提高社会的文化建设水平,进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些动画的创作涵盖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以本土化的题材为创作蓝本,并加之本土化的创作形式,生动灵活地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比如,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成分,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画作品《夏虫国》取材于《庄子集释》,讲述了一位夏虫国的将军千里寻冰的故事。动画作品《莫高霞光》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大唐法师传》,讲述了玄奘西行的故事。两部作品运用敦煌壁画的美术风格对其内容进行了刻画与再现,再如系列动画《中国唱诗班》讲述了嘉定名人雅士的历史典故,充满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动画作品《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新神榜:杨戬》《姜子牙》等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进行了演绎与拓展;在《骄傲的将军》《戏隐江湖》《牡丹亭·游园惊梦》等影视作品中,创作者运用动画这种趣味性的表现形式将戏曲艺术重新带入了大众视野。

虽然一些动画作品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演绎与呈现,有效地做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在科技发展与信息时代的今天,创作者的目光不应囿于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丰富,动画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新技术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在国际视野中成为可讨论的开放性话题,也使中国动画拥有多方向的发展空间。

(二)推动文化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情感的符号化方式和意象化方式会发生微妙的演变[1]。动画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要不断进行自我价值的调整与更新,以符合时代发展的特色。只有符合广大受众需求的动画作品才能被人所接受和认领,才会成为人的价值认知对象。故此,动画作品除了要做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还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因里做到创新表达,在符合受众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的同时创造出现代化的审美趣味。

《十万个冷笑话》系列动画自播出之后吸引了大批观众,并在短时期内迅速掀起了一股“冷笑话”热潮。作品题材多选自传统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并在此基础上大量运用当下流行的“吐槽”元素,融入弹幕、设定等流行因素,整体风格诙谐幽默,情节设置巧妙,迅速吸引了受众,增强了其传播速度与深度。于是,这种以吐槽恶搞形式为主的特立独行的角色符号成为新模式动画具有代表性的符号标志之一。

动画短片《小妖怪的夏天》以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西游记》作为故事背景,虽然依托于传统神话故事,但其故事内容与主题精神却是新鲜的。故事的重心不再是西天取经路上经历艰难困苦的师徒四人,而是将目光转向反派设定中一名心存善意且想要突破身份局限的小妖怪。内容也不再是师徒四人如何巧战妖怪,而是以小妖怪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底层身份的人物在集体生活中的举步维艰,巧妙地影射了现代人职场生活中的重重困难。该作品以一种中式想象力体现了对命运的抗争精神,使其在蕴含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同时被赋予新的时代气息。

要创作出一部符合现代文化发展的优秀动画作品,除了要求对传统优秀文化坚定不移地继承与发扬之外,与当代社会之间的重建与转化也尤为重要。传统融合现代,继承与创新并重,对于一部分已经不再适应当前人民现实生活的因素进行革除或者改变,汲取和发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从而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为现代和谐社会的建构服务[2]。

二、艺术思想下审美趣味的探索与追求

一般情况下,艺术品是按照美学规律完成的,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称为艺术的活动,都必须是具有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的,都能够产生美的效果[3]。动画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对观众的审美活动起到积极的作用,以其具体生动、饱含情感的形象积极作用于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活动,给予观众一种审美的愉悦满足,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科技的发展不仅启发了新技术的诞生,对于动画的艺术审美来说亦是一种提升。

(一)促进超越性存在的感性认知

从审美与美学方面来看,有的动画汇集美学、哲学及社会学等方面的艺术思想与潮流,不仅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观众美的感受,在思想与内涵的挖掘上也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这样的作品往往超越了简单的影视作品的标签,成为经久不衰流传的艺术品,具有一定的美学意义与现实意义。比如动画长片《刺痛我》以一种极其写实又颇具黑色意味的画面风格讲述了最贴近中国小市民生活的故事。这部影片展现的不同阶层、不同性格却都具有阴暗面的角色真实反映了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困境和生活真相。灰暗压抑的故事基调、讽刺意味十足的故事主题,通过与受众的交互理解,在某些观念上达成共识,给予作为信息接收者身份的观者以对生活本质真实深刻的认知与反思,这种感性的认知会通过对作品理解的透彻程度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并产生美的意味。

当代日本美学家竹内敏雄认为:“美不只存在于客体和主体的某一方面,而是存在于二者的交互关系之中。在真正审美意义上的审美对象绝非存在于其自身,而只是相对于我们而存在,依赖于观照它的主体的作用才成为审美对象。”[4]动画经过主体即创作者对其进行打造与传播,作用于客体即观看者,在此交互理解过程中产生了感性的认知与美的意义,这种感性的认知与美的意义往往超越客体在该情景下的自然展开的切身感受状态,超越了具体的存在物而存在于精神领域之中。

(二)本体语言创新下的新式艺术审美

部分创作者在美术思潮的影响下会重新思考动画的本体语言,而这种对载体的探索往往是动画艺术性的探索与追求。与此同时,动画也对传统美学进行了再探索与再创造,对视觉艺术语言进行了融合与创新,使历史长河中那些看似只可停留在静态层面的美学动了起来,做到了传统图式的当代表达。

前文提到,《夏虫国》和《莫高霞光》两部动画作品表现了敦煌壁画的美术风格,除此之外,两部作品还选择了极具仪式感的创作方式来营造特殊的艺术质感。为了更加接近壁画的质感,导演汤柏华在经过半个多月的敦煌采风与数次材料试验后,发现作画于石膏板上更能接近壁画的质感。于是,他买来石膏粉,按自己的创作要求制作了石膏板,并用毛笔与矿物颜料绘于石膏板上,从而创造了《夏虫国》。而《莫高霞光》则是从莫高窟附近的大泉河取材,再用古法配比制作出较为贴合敦煌壁画原始绘画载体质感的泥板,并在泥板上进行绘制。两部作品使用不同的制作材质和相同的艺术追求与质感,共同实现了“敦煌壁画动起来了”的效果。

这种对于艺术极致的追求在国外的动画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传记动画《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由来自15 个国家的125 位画师,根据梵高的120 幅原作与真人演员表演拍摄出853 个镜头,创作了上千幅手绘油画,并让每一幅层层变化,最终生成一部极具审美性的动画电影。梵高的作品多用点彩技法,色彩浓郁而热烈,而这部动画电影将梵高的个人艺术通过油画作为连接桥梁,实现了从油画到电影、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真正让大师的画动了起来。这样的动画作品已经突破了动画本身的功能,让经典拥抱新生,成为跨越历史的艺术品。

三、现代化发展下的实用性拓展

动画的实用性显示了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事业在人们生活中所产生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动画体现了内外兼施的社会功能:外在用于现实记录,对于社会中所面临的时空难题提出了创新式的解决方法;内在用于科学教育信息演示,如工业、建筑、产品展示等,帮助观众丰富生活文化知识,认识生活的真理,了解一方面或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并进行反思,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陶冶人们的性格情操,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一)艺术记录与呈现

一方面,动画的实用性可以用于历史记录和再现,由于早期技术匮乏,很多历史事件缺乏原始材料,而动画在对“真实”进行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相比摄影机下的记录,动画更能完整地对有所缺漏的历史事件进行展现,比如动画纪录片《路斯坦尼亚号的沉没》。另一方面,动画还可以在敏感的战争题材中施展才华。一般来说,还原战争场面的成本较高,实景拍摄实现度较低。而动画在纪录片中的参与能很好地表现无法再现之物。而且在表现敏感话题时,动画作为一种假定性较强的符号,使那些不愿意在镜头面前露面但是希望诉诸心声的被摄者有了喘息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助于深入了解真相,如动画作品《与巴什尔跳华尔兹》等。

使用动画这种方式进行艺术记录的意义在于它不但是对历史的记载与情景的再现,也是对现实的指涉与揭示。动画在纪录片中的参与除了使影片变得趣味横生,也消解了对事件或人物再现的表演性与虚构性,从而让观众可以从表层的伪真实进入深层次的真实揭露,从而实现其实用价值。

(二)与技术共舞的跨界融合

在现代化的发展需求下,动画的实用性拓展还体现在可以与技术共舞,在产品展示等方面进行艺术呈现。随着新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基于眼界的提升与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物品实用性之外的审美性要求逐渐提高。物品在新时代将不局限于满足消费者使用的工具性需求,在物品实用性特征的基础之上,还会新增外观的审美性要求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要。为了迎合顾客的需求,各个产业与领域可以打破旧的产品设计思维,迎接新型数字技术,以拓宽产品或工业品的展示渠道,对产品进行外观的修饰、内容的丰富以及精神的提高。动画以探索性与前卫性的表现形式将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界限,扬弃自身在发展中的局限与不足之处,以新的价值生成结果与产品、工业品、建筑以及博物馆等展示内容紧密结合,并进行价值的迁移,在新的时代迎来新的实用性发展。这也为创作者的生存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进一步提高了动画实用性的转换度。而动画的实用性经过有效转换后,又作用于接受客体,经过理解与转换后满足客体的综合需求,反馈于动画创作主体,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理解,促进主体生成新的动力与活力。

四、结语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得益于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媒体的多样性优势,创作者拥有了更好的创作平台,动画作品也获得了更广泛与便捷的传播渠道。然而,由于海量的信息与网络的全面覆盖给受众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性,动画的竞争压力也在逐步增加。因此,动画创作者需要调整思维,以敏捷的洞察力把握每个时期动画创作的方向,从而以更好的创作状态与作品呈现来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生活。

猜你喜欢
动画文化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谁远谁近?
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