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阁多遗典,吴台访阙文
——记香山帮大木匠师贾林祥

2023-11-14 09:38:42林源
建筑师 2023年5期
关键词:苏南香山营造

林源

徐一鸣

蔡佳霈

香山帮大木匠师贾林祥,江苏吴县香山小横山村人,出身匠作世家,“传香山绝技,多实际经验”。见于公开出版物的关于贾林祥的记载主要来自陈从周,因陈先生曾于苏南工业专科学校(下文简称“苏南工专”)建筑科兼课讲授中国营造法与中国建筑史,常与当时任职工专的贾师傅共同研究、探讨苏南地区传统建筑从而结下难忘友谊,在其散文和学术札记中屡屡述此梓人相惜之情。

“苏南工专这所学校,治我国教育史者,不能健忘它,应该说是既有悠久历史,又有名学者教授,培养了大批工程人才,是摇篮,是温室,人们将永远记着她。

我在50 年代初,应建筑科蒋孟厚主任之邀,曾去兼任了一段时间的课……我教的是中国建筑史与中国营造法……尤其值得高兴而得益的,是认识了朱葆初老教授和贾林祥老师傅,我们是忘年之交,共同研究了许多苏南建筑的问题……在工专虽然任教时间不长,可是情谊是深厚的……”①—《我与苏南工专》(《世缘集》)

“晚近苏州香山匠师姚补云,名承祖(字汉亭,祖灿庭著有《梓业遗书》五卷。姚设开泰木作于苏州),曾任教苏州工专,一九三八年殁。知者众……第贾林祥、顾祥甫二师傅却知者罕矣。贾、顾皆香山人,为师弟兄,顾略长于贾。二师傅传香山绝技,多实际经验,贾晚岁任职苏南工专,曾修建苏州皇宫前牌楼,为工专制重檐歇山顶及厅堂二模型,极精,后工专并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后改冶金学院),客西安,近古稀退休返吴。[贾师傅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二月,家世业木作,祖耕年业木作。伯祖椿年、叔祖清年则业机织。父钧庆承祖业,二十四岁建上海天后宫(在河南路桥),寿至九十四岁。(贾师傅告予其父肖鸡,则似生于1861 年。)]予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兼课工专,得相识,时往请益,惠我甚多,因贾而得识顾公,邀之来同济,其时修建南北楼屋顶原拟用古典,请其翻样。遂留同济数年,精制苏式建筑模型,计有旱船、扇面亭、厅堂、殿堂、鸳鸯厅、六角亭、梅厅,及官式庑殿、硬山、宋式斗栱等,予日亲其座请益,诲我不倦。而此苏式模型数具,亦全国仅有之作,是辅《营造法原》之不足,留一实物于人间,殊可宝也……贾、顾二师傅皆沉默寡言,有所询必诚恳告人,亲自操作……为此,他日辑《哲匠录》者,应志此二公焉。” —《姚承祖与〈营造法原〉》②(《梓室余墨》)

1956 年,苏南工专与东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共同组建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即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之前身)③,其建筑系以苏南工专和东北工学院的土木建筑科为主体创立。贾林祥师傅当时任职苏南工专建筑科,与苏南工专众多教职员工于1956 年8 月从苏州迁至西安。陈文所说的贾师傅制作的建筑模型作为教学用具也寄运到西安,现仍保存在建筑学院的系馆东楼(本文且称此模型为“东楼模型”)。我们找寻到了贾师傅的人事档案并访到了60 余年来与东楼模型有过种种交集的师友,尝试接续陈从周先生未竟之工作,志此香山匠师贾林祥(图1)。

图1: 东楼模型

图2: 贾林祥师傅的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人事档案(左)和苏南工专人事档案(右)—个人基本信息

图3: 贾林祥师傅的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人事档案—“自传”的主要部分

图4: 苏州万寿宫牌楼—左:正面;中:背面(摄于2022 年7 月);右:老照片(来自网上,具体出处未知)

图5: 东楼模型当年拆解成零部件装在这两个大箱子里从苏南工专寄过来,这是苏南工专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科渊源的见证

图6: 东楼模型—一层转角牌科

图7: 东楼模型—内部构架

图8: 东楼模型—左图:前檐牌科凤头昂;右图:构架

一、贾林祥生平小传

贾林祥生于1891 年1 月29 日,卒年不详。我校档案馆尚存有其人事档案(材料制作时间为1957 年7 月27 日),更为珍贵的是还附有苏南工专的原始档案材料,包括《工作人员登记表》(填表日期1955 年11 月15 日)、《自传》和《苏南工专工友思想改造学习自我鉴定表》等,据此得以了解贾师傅之生平经历。

现将西安建筑工程学院贾林祥人事档案《自传》中的重要信息摘录如下:

“1903 年2 月当木工学徒拜苏州贾均卿流动木工为师傅至1908 年(即十三岁至18 岁)。

1910 年上半年在苏州寒山寺作大雄宝殿 下半年至松江作木工。

1911 年—1913 年(廿一岁至廿三岁)在松江作木工盖楼房。

1913 年—1915 年(廿三岁至廿五岁)在苏州阊门外孙成记水泥作做木工.做过医院.学校.农科学校。

1918 年—1920 年(28 至30 岁)做苏州狮子林楼台、亭阁。

1924 年—1926 年(34 至36 岁)在苏州吴江县同里镇.作堂楼。

1939 年—1941 年(49~51 岁)到苏州广福做流动木工造梅花亭、四面厅、牌楼。

1944 年—1946 年(54~56 岁)在苏州南洋山凤凰寺作大雄宝殿 停工时到苏州城作流动木工。

1950 年60 岁 苏州解放 参加建筑工会作木工。

1951 年61 岁 在苏州做人民文化宫牌楼。

1951 年10 月到苏南工专作临时工1952年转为正式工作人员,到1956年9月。

1956 年院系调整到本院至今。

思想情况.解放前不问政治,只知做工赚钱度生活,解放后替人民政府工作,自己能有固定工作,生活安定,心满意足,一切都靠国家。1950 年参加苏州建筑工会,为的是对工作有保障。”

“家庭经济情况

过去自己做流动工人及与人家合伙,以工资收入为主,曾收过七个徒弟,经常是一个培养到出事为止,另行再收。”④

显然,这个“自传”是一份珍贵的传统营造匠人的口述实录。据此再补充以苏南工专档案“工作人员登记表”中的信息,能够基本完整地勾勒出贾林祥的生平——13 岁开始作木工学徒,18 岁出师,到1951 年60 岁时入职苏南工专,其间曾受雇于苏州的孙成记水泥作和广福作这两家营造厂⑤各两年,自己也曾于1941—1944 年间在苏州“开小木作”,但维持时间不长,“因亏本仍做流动工作”;抗战爆发后回香山老家避难1 年半。除此之外,30 余年时间都是在松江、上海、苏州以及太仓作流动木工。这些都是当时香山匠人主要的活动范围,即以苏州为核心,辐射至周边的太仓、松江、上海、昆山、无锡、宜兴等地⑥。

贾师傅在苏南工专建筑科工作的时间为1951 年10 月至1956 年8 月,任职建筑科木工室,职别是“技工” (模型),“有何特长”一栏填写的是“新旧式房屋建筑均很擅长(木工)”。据其《自传》可知他曾做过医院、学校还有住宅,这些应该都是“新式”建筑。迁至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后仍作木工,“有何特长”一栏填写的内容则是“建筑模型”。

贾师傅因何机缘入苏南工专工作尚不清楚,苏南工专《工作人员登记表》中填写的入职时负责人为邓邦逖(苏南工专校长)⑦,介绍人为蒋骥(时任建筑科主任)⑧,证明人为严金龙(贾师傅之徒弟,后亦迁至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任职建筑系木工室)。说明应是邓或蒋先生延请贾师傅入校任职。陈从周先生于1953 年、1954 年兼课苏南工专,二人就是在此期间结下忘年之交。退休后贾师傅返回苏州生活,住大新巷七家弄,退休时间推测应在1964 年底⑨,即在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工作了8 年,退休时73 岁。陈先生《姚承祖与〈营造法原〉》一文言其“近古稀退休返吴”,与事实略有出入。

表1 为根据档案整理出的贾林祥主要营造实践经历及作品。惜无法从档案中获知在哪些工程中贾师傅是作为普通匠师,哪些是作为主持的把作匠师。

贾林祥营造经历及作品年表 表1

二、东楼模型与中国营造法课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下文简称“苏州工专”)是第一个开设建筑科的学校。苏州工专前身是1912年创办的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1923 年改称公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并在原有的土木、染色和机织三科之外开立建筑科,由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的柳士英创办⑫(并担任首任科主任),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最早的建筑科。1927 年9 月,苏州工专和其他八校合并创立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 年2 月又改为国立中央大学。中央大学建筑系即是以苏州工专建筑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⑬。1945 年抗战胜利后苏州工专在原址复校,1946 年春恢复机械、纺织和土木三科,1947 年恢复建筑科。1950 年,江苏丹阳正则艺术学校建筑科师生并入苏州工专,1951 年更名为苏南工专。

苏州工专建筑科亦是中国第一个开设营造法课程的建筑科。虽然1913 年的教育部大学规程在建筑科课程中即设置了“中国建筑构造法”,但是限于师资等条件其实并未开设,直至1924 年苏州工专首开此课,定名为“中国营造法”,与“西洋房屋构造学”“建筑材料”同属于构造材料类课程⑭,于二年级开设(当时苏州工专学制为三年,1940 年改为5 年制专科)。首位授课教师即是校长邓邦逖特别聘请的名匠姚承祖先生(1866—1938)。《营造法原》一书即是姚氏“晚年根据家藏秘笈和图册,在前苏州工专建筑工程系所编的讲稿”(《营造法原》第二版 张至刚自序中引刘敦桢先生语)。因苏州工专1927 年9 月并入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故营造法课最多讲授了4 年,如他自己在《营造法原图》自序中所言:

“甲子春(1924)苏州工专学校于建筑科中教授本国营造法。余非专门人才而滥膺教师之职。四五年间绘图八十余种,编成营造法原一册。其间凡楼阁殿台厅堂之式样,亭榭回廊各材之名称,梁柱方梓机(缺)……栱升昂,戗椽牌科之制度,以及长短方圆大小尺寸(缺)……□屑无遗。第当时因排日授课,虽有图样(缺)……置箧中矣。而知友数人谬□赞许。(缺)……□时日分门别类(缺)……”

在讲课的同时整理、绘制图样,以供教学之用,逐年累积,花了4~5 年时间,故《营造法原》成书在1928—1929 年。1947 年,苏州工专建筑科恢复后,营造法授课教师是朱葆初先生⑮。1953 年,蒋孟厚⑯主任接任后外聘陈从周来讲中国营造法与中国建筑史。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教部的全国统一教学计划(学制为五年)中再未见设置营造法课程,但苏南工专沿承了苏州工专的教学体系一直开设有“中国营造法”。贾师傅制作的模型即是用于营造法教学的教具。对此,苏南工专五四级建筑科学生的回忆文章⑰可为佐证,“……当时在沧浪亭⑱设有专门建筑模型工作室,配备擅长古建筑的香山工匠数人,平时专心致志制作各式斗栱、建筑构件、各种民族形式屋顶结构。”陈先生在苏州教学期间与朱、贾二师经常探讨苏南传统建筑,东楼模型应该也是辅助其研究工作的实物资料之一。

苏州工专初创之时,刘敦桢先生在苏州结识姚承祖先生,这是他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生发点。按赖德霖教授的观点此时即是其中国建筑史研究生涯的起步时间⑲。1927 年,姚61 岁,刘30 岁,正与1953 年时贾林祥师傅与陈从周先生之年龄相若,彼时贾62 岁,陈35 岁,历史何其相似也。

为寻找关于东楼模型的更多信息,我们拜访了同样来自苏南工专、时任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系秘书的潘燕林老师,她也是贾师傅人事档案的整理人。潘老师今已91 岁高龄,为苏南工专建筑科1955届毕业生。据潘老师回忆这样的教学模型有两个,一个她称作苏式大厅,另一个记不清了,都是贾师傅“和另一位木工严金龙,还有一个小徒弟姚元海做的。”苏州做好带过来的除此之外还有斗栱、门窗、楼梯等模型,当时都存放在东楼一楼模型室。陈从周文中说贾师傅“为工专制重檐歇山顶及厅堂二模型,极精”,东楼模型就是其中的重檐歇山顶模型,另一厅堂以及其他构件模型均不知下落,应已无存⑳。谈及贾师傅到西安后的工作情况,潘老师说没有再做新的模型,主要是因为没有带工具来、年纪大了也做不动了以及没有合适的地方做。我们认为除了贾师傅年事渐高、缺乏合适的制作条件这些因素之外,更主要地应是因为换了完全不同之前传统建筑与营造技艺的文化土壤,且当时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未设置营造法课㉑,没有教学上的需求,传统建筑模型的制作工作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香山绝技遂无施展之地。

三、匠作世家

传统社会里匠人们往往收家族及同乡子弟为徒,故多有匠作世家,香山帮亦不例外。如《苏州史志资料选辑》中《“香山帮”能工巧匠录》一文所言:“香山工匠代代相传,出现了许多建筑世家。如清明村钟家为叠假山世家;梅舍村李家,香山西庄徐家,小横山姚家、张家、贾家,蒋墩村朱家等都以水木作著称。过去苏州一带较大的建筑,几乎全都出于香山匠人之手。”小横山姚家即是姚承祖家,小横山贾家即贾林祥家。姚承祖祖父姚灿庭即为名匠,他本人11 岁时入开盛营造厂拜其叔父姚开盛为师学艺㉒。

贾家同样世承营造业,贾林祥的祖父贾耕年、父贾均庆(1861—1954)㉓皆为木作匠师。贾林祥跟随父亲学艺,而均庆师傅则可能师从其父耕年。据贾林祥档案可知其堂弟贾子祥(1897—?)也为木匠,很可能同样师从贾均庆。贾林祥的二子一女均未继承祖业,但其晚辈中外甥郁金根(1917—? )㉔也为木匠,很可能师从贾林祥。自耕年师傅算起,到贾林祥的徒弟、甥侄一辈,贾家匠系能够确知的已经传续四代。

陈先生通过贾林祥了解其父贾均庆,对其亦十分钦敬,撰《卓荦还须弱冠争—记上海市松江方塔公园大殿作者》一文记述其23 岁时即营建上海天后宫(原址在上海河南路桥,20 世纪70 年代末建设上海松江方塔公园时将其迁建至公园内)。

“贾均庆,江苏吴县香山人,父耕年,业木作。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活到一九五四年,寿九十四岁。方塔公园的这座大殿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是他青年时代的作品。这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贾均庆师傅不但自己从年轻时代起勤劳一生,在苏南地区建造了大量建筑,同时,与《营造法原》的作者姚承祖先生都是香山建筑的传人。‘名师出高徒’这话对贾均庆师傅来说,亦是名副其实。他的儿子林祥师傅,又是一手好手艺,除了所营造的房屋外,他晚年手制的建筑模型,现在还陈列在西安冶金学院建筑系。他的大师兄顾祥甫师傅,真名不虚传……喜幸的是他晚年手制的模型,在十年浩劫中总算保存下来,依然陈列在同济大学建筑系,我天天能见到它,它也时时在教育我。

我现今的年龄,正与我向贾、顾二师傅学习时候他们的年龄相若,时光是过得那么快。逝者往矣,但老一辈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我们后一辈人的身上。我有责任将这一段史实记载下来,这对纪念先人,勉励来者是有意义的。”㉕

除上述档案材料之外,《“香山帮”能工巧匠录》一文又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贾均庆)从青年时代起,就带领许多徒弟,在苏南地区建造了大量的建筑,可惜的是没有具体的记载。晚年供职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传授技艺……儿子贾林祥深得父传,学得一手好手艺,除营造建筑外,还能制作建筑模型。他制作的建筑模型,现在还陈列于西安冶金学院建筑系内。”此文中其他内容都与陈从周文一致,惟贾均庆任职苏州工专传授技艺一事仅见此处记载。根据陈文可以推测其所记贾均庆事应是贾林祥告知的而不是来自贾均庆本人,故有可能贾林祥未提及贾均庆亦曾任职苏州工专一事。此事若确凿,时间肯定是在姚承祖讲授营造法期间。贾均庆长姚承祖5 岁,二人为同代人,又是同乡,姚氏认识并了解贾均庆的技术水平,也有可能二人本就有过合作或者贾氏受雇于姚家的营造厂,故姚氏讲课,请贾氏在实操示范、模型制作、可能还包括图样绘制等方面给予协助,如同教学上的“当手师傅”,这是完全可能的。过去时代里匠人们普遍的教育程度都是读几年私塾,故他们一般都不擅文字,但是会画图,因为画图是基本功。而姚承祖能成为一代名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教育程度与文化水准远高于普通工匠,这从其《营造法原图自序》的文字即可窥见一斑。㉖

贾耕年和贾均庆的生平经历与作品今天已经难以查考了,而且令人惋惜的是贾林祥档案中未记录家族传承,《苏南工专工友思想改造学习自我鉴定表》中“家庭出身”一栏填写的“手工业”是仅有的一丝痕迹。

四、贾氏匠系传承

贾师傅档案中的“社会关系”部分还记录了另外两位香山名匠—顾祥甫(富)和徐和生。

“朋友 顾祥富 男 70 岁 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 模型木工

徒弟 徐和生 男 42 岁 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 模型木工 香山人 住苏州十全街带城桥”

档案填写时间为1957 年,可推知顾祥甫生于1887 年(光绪十三年),长贾林祥4 岁。顾与贾为师兄弟,故亦出自贾均庆师傅门下。徐和生㉗1914 年生,贾师傅的七位徒弟之一㉘。

陈从周经贾林祥而结识顾祥甫,并邀其至同济大学建筑系工作,此举很可能正是效仿了苏南工专聘请传统匠师辅助教学的做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藏有多件香山匠人制作的模型,其中多为顾、徐二位师傅之作品。这些都是东楼模型的“同族兄弟”,篇幅所限在此不作详述。顾师傅在同济大学工作至1958 年,71 岁退职返乡,卒年不详。2006 年的上海双年展曾将徐和生列为参展艺术家展出了这些模型。

五、结语

贾林祥师傅的生平经历,作为传统匠人是颇为“标准”的— 10 余岁开始作学徒,学艺5年满师。出师后做流动木工,或者受雇于木作、水作等营造厂,也曾短暂地自己开业。晚年入职高校,从造屋转为以造屋之法制作古建筑模型,协助建筑学者和建筑师们的专业教学与学术研究,这是其人生中非“标准”的特出之处。但囿于匠人身份和多种历史原因,难以在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留下清晰的记录。

历史上传统营造业的匠师们能留下个人记录、载进史册的本就少之又少。贾林祥因入聘高校,方有档案留存,加之陈从周先生的记述、根据匠人口述整理的方志资料等,因缘际会我们今天尚可以连缀出其生活、学艺、谋生的完整人生轨迹,进而将贾氏匠门一系父子、师徒四代的传续脉络呈现出来,在他们的作品、在与他们有过种种交集的学者和建筑师们身后辨认出他们隐约的身影,使此香山帮匠作世家不至于湮没无踪,为研究传统营造技艺、传统匠师和香山匠帮增添又一珍贵的案例样本。

1923 年,苏州工专开设中国第一个建筑科,实现了中国人办自己的高等建筑教育的理想,至今恰逢百年。苏州工专在创建之初,就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培养全面懂得建筑工程的人才,能承担起从设计到施工的全部工作。其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都是服务于此目标,中国营造法课程、传统营造匠师和技艺在其教学体系中所具有的作用也同样是培养具有全面工程能力的建筑专业人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这个中国建筑专业教育的初创阶段,传统营造匠师们曾直接参与其中,通过助力专业教学进而助力中国建筑的研究与继承,这反映了中国建筑教育开创者们对研究中国建筑传统的重视,面对建筑工业化的进程、面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他们对如何研究中国建筑的认知及实践做法,如何解决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与建筑传统的学习、继承之间的矛盾以达成兼得的结果,在今天看来仍然可以发蒙启滞。由此也促使我们思考,面对传统营造技艺衰微不振、后继乏人的困境,将传统营造技艺的传续与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相结合或许是一条可以尝试的出路。

(关于东楼模型,其具体做法及反映出的匠作特征等有许多内容值得深入探究,但限于篇幅另作专文讨论)。

东楼模型研究过程中,潘燕林老师、蒋秀芳老师和陈静、高必征、李岳岩、刘临安、许东明、吕东军等诸位师友接受访谈、提供线索、给予热情鼓励,在此深表感谢!

东楼模型研究小组:

访谈与档案整理:林源,徐一鸣 | 东楼模型测绘:徐一鸣,蔡佳霈,林源

拍照:齐尧,孙天一,李元亨 | 图表制作:蔡佳霈,林源

注释

① 陈从周.陈从周全集(第11 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270—271.(此文最初收录于陈先生的散文集《世缘集》,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② 陈从周.陈从周全集(第12 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81—82.(此文最初收录于陈先生的学术札记《梓室余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③ 1959 年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更名为西安冶金学院。1963 年更名为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 年改为现名。

④ 照录档案,年份、年龄及汉字、阿拉伯数字、标点等写法以及别字、错字均未作改动。

⑤ 苏州地区,墙、瓦面和屋脊等砌筑营造之工种称为“水作”。水作匠师称为“泥水匠”。某“作”即是营造厂,厂主承接业务,给付各匠师工钱。

⑥ 这些地方都是从香山出发走水路便捷可达的地方,因为乘船是当时最经济、便捷的交通方式。

⑦ 邓邦逖(1886—1962),字著先。1912 年起任职苏工,为苏州工专的第二任校长。自1925 年8 月任校长直至1956 年8 月迁校西安。

⑧ 蒋骥(1892—1963),1918 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苏州工专建筑科停办20 年后于1947 年恢复时邓邦逖校长请其任建筑科主任。

⑨ 档案中夹有一张盖有“苏州市公安局平江分局皮市街派出所”公章的手写公函:“查你院建筑工程系技工贾林祥退休后现落户在大新巷七家弄6 号,速把该人档案材料寄给我们以便使用。致礼 65.2.7” 贾师傅的退休时间即据此字条推测。

⑩ 寒山寺历史上屡经废毁和重修。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火后一直未修。俞樾(1821—1907)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访寒山寺,记曰:“入其大门,门庳且隘。登其大殿,榱桷粗存。达观于其左右,则荒葛崩榛,中唯燕葵、兔麦而已。”([清]俞樾《新修寒山寺记》) 程德全(1860—1930)于宣统元年(1909)调任江苏巡抚,于次年捐俸集资,全面修复寒山寺。宣统三年(1911)竣工。程德全、陆钟琦(时任江苏布政使)和邹福保(时任江苏师范学堂监督)三人均作《重修寒山寺记》述此事。此次重修工程后,再未见大雄宝殿的大修记录,直至1998 年夏,大殿屋脊倒塌,当年抢修恢复。由此可知现大雄宝殿仍基本保持1911 年修竣后的状态。

⑪ 人民文化宫原为万寿宫,创建于康熙年间,是地方官员在康熙皇帝生日时为其贺寿之处。旧时苏州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之说,万寿宫即“三宫”之一。1951 年苏州市政府开始整修万寿宫,此工程为当时的重要市政工程之一。修竣后改为“人民文化宫”。现已恢复使用万寿宫旧名。此牌楼四柱三间,原位于新市路,是去往苏州府学的过街牌楼,在1951 年的整修工程中迁建至万寿宫门前。

⑫ 柳士英(1893—1973),又名飞雄,苏州人。1914年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20 年毕业回国,1922 年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的同学刘敦桢、王克生、朱士圭、蒋骥等在上海创办华海建筑师事务所,这是中国第一所全由中国建筑师经营的事务所。1923 年9月苏州工专建筑科正式开设。任科主任期间,柳士英先生承担构造、建筑设计、建筑史等课程,并邀请多位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的同学至苏州工专建筑科执教,包括朱士圭先生、刘敦桢先生(1926 年应邀至苏州工专)、黄祖淼先生(1925 年毕业归国)等。

⑬ 1928 年9 月,在苏工原址开设职业学校,1932年职业学校定名为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抗战期间学校先后迁至常州、上海。1940 年起改为五年制专科,此学制一直延续到1956 年全国院系调整。

⑭ 至1939 年,教育部“全国统一课程草案”仍设有“中国营造法”课,三年级开设(学制为四年)。

⑮ 朱葆初(1900—1985),昆山人,金陵大学文学系毕业。入关颂声创建的基泰工程司学习建筑设计。后于南京开设朱葆初建筑事务所,曾在美国建筑师墨菲的事务所工作多年。曾获巴黎建筑画奖、上海市规划奖。1947 年苏州工专建筑科恢复后入校任教,讲授营造法等课程。1956 年西迁至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次年调入陕西省设计院工作。

⑯ 蒋孟厚(1920—2002),江苏常州人,蒋骥先生之长子。1943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1950年至苏州工专土木、建筑两科任教并协助蒋骥主任的教学工作,1953 年接任建筑科主任,期间聘请多位知名学者来校任教。曾任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校筹备委员会委员,1957 年赴苏留学,1961 年归国后先后在陕西工业大学土木系、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任副系主任,后于西安交通大学土木系退休。

⑰ 包家镛.忆念中国古建筑前辈—朱葆初老师.沧浪情怀—为纪念苏州(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建校一百周年暨建筑科五四届毕业五十七周年而作[Z].2011:98.

⑱ 建国初期因原有校舍建筑难以满足学校发展需求,1953 年起,苏州可园部分房屋、原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校舍(时称罗马大楼,今为颜文樑纪念馆,在沧浪亭东邻)和沧浪亭的一部分、以及苏州实验小学校舍划归苏南工专使用。建筑科的教室搬入了罗马大楼,沧浪亭西端、临河的部分用为宿舍,党委、校长办公室和教务处、机械科办公室搬至可园并在可园内拓建自习室、管理室、来宾室等。

⑲ 赖德霖.士之能者:刘敦桢与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现代起步(下)[J].建筑师,2022(06):62:“刘敦桢的中国建筑史研究起步于何时?—这个时间可以追溯到他在1926 年回到苏州并在苏州工专任教和与当地营造业领袖姚承祖结识之时。”

⑳ 建筑科五四届毕业生的回忆文章里提到,“……黄杨木雕的‘大成殿’建筑模型(长3m 宽2m 高1.5m),竟被抬出教学楼,在楼前空地上砸散,放火烧掉……”(张文贤.您的思想和业绩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沉痛忆念朱葆初老师.沧浪情怀—为纪念苏州(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建校一百周年暨建筑科五四届毕业五十七周年而作[Z].2011:86.)关于这个被毁掉的模型,综合查访到的其他信息,本文认为它应该就是陈从周先生所言贾师傅制作的两个模型中的另一个,应是以苏州府文庙大成殿为原型制作的。东楼模型面阔1.4m,脊高1.39m,这个大成殿模型规模更大。东楼模型可能是因为从苏州运来后一直放在箱子里没有拿出来拼装,所以有幸保存到现在。

㉑ 西冶直至1998 年才由本文作者开设此课,将营造法从“中国建筑史”的教学内容中独立出来。

㉒ “先生字汉亭,别号补云,安徽歙县人,占籍江苏吴县香山,诞于一八六六年(清同治五年)农历三月十八日。祖灿庭,著《梓业遗书》。十一岁随叔开盛习木作,终岁营建于乡郡间,……。一度教授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并任苏州鲁班会会长,江南耆匠也。于一九三八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弃世,子开泰世其业。”(陈从周.陈从周全集(第9 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214)

㉓ 贾林祥档案中写作贾均卿,陈从周文中为贾均庆。相同情况还有后文所述顾祥甫(陈文)/顾祥富(贾林祥档案)。因陈文已出版发表且多有引用,为避免不必要的混淆,本文均统一使用陈文中字,即“庆”和“甫”。

㉔ 见贾林祥档案“社会关系”部分:“外甥 郁金根 男 40 岁 在苏州宝带桥骨烟厂做木工 住苏州撞木钟巷2 号”。

㉕ 卓荦还须弱冠争—记上海市松江方塔公园大殿.陈从周.陈从周全集(第9 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185-186.(此文最初收录于《书带集》,花城出版社,1984。陈先生说及建上海松江方塔公园时贾、顾二位师傅均已去世多年。按方塔公园的建设工程开始于1978 年。)

㉖ 《“香山帮”能工巧匠录》:姚氏“勤学好思,不到20 岁就出类拔萃……他重视文化学习,认为没有文化的工匠,犹如是飞不高的鸟。因而曾在苏州玄妙观旁开办梓义小学,在故乡创办墅峰小学,免费招收建筑工匠子弟入学。”

㉗《承香录·香山帮营造技艺实录》:“徐和生一直在同济从事教具制作,他的技艺有口皆碑。徐和生在‘文革’期间,因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政治运动中坚持遵照香山传统的木工技艺,拒绝用钉子制作古建模型,受到不公正对待,不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自杀身亡,当时年仅40 余岁。”(151 页)

㉘“社会关系”部分共记录了四位徒弟,另外三位,一是张老虎(1901—?),“现年56 岁 在苏州东善长巷42 号住 作流动木工”;二是俞关生(1906—?),“常熟□园人 现年50 岁 现在上海建筑公司做工”;二是姚在康(1928—?),“吴县香山人男 28 岁 现在苏州虎丘大同造纸厂做木工”。档案里还提及一位徒弟萧桂生,“住上海旧交坊作木工”。还有一位徒弟姚元海(1937—?),也任职苏南工专并迁至西安,但贾、姚的人事档案中均未提及二人为师徒关系。

猜你喜欢
苏南香山营造
北京香山
东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 07:10:02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58
苏南年俗亦动人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04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游香山
香山峰会的新期待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14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群众(2015年11期)2015-12-16 17:42:36
香山二老
中华奇石(2014年2期)2014-07-09 18:23:15
苏南发展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