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沈瑶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胡筱萍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古谷诚章 (日本早稻田大学创造理工学部教授,通讯作者)
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增加儿童校外活动空间,加强儿童劳动教育、课外实践、科技体验、素质拓展等校外活动场所设施建设”,这为城乡各类自然研学场所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双减”政策的出台,更是让儿童自然游戏、自然教育的研学场所建设备受社会关注。当前,我国正步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如何从娃娃抓起,提升全民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合理利用城乡自然资源,探索当代儿童自然研学与城乡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多维联系和双向作用是十分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提出,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近年来,国内部分发达城市自然研学教育试验基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不少团队都展开了与之相关的活动探究,并将其打造成为相对成熟的产业化链条,如:上海长岛文旅研学基地、望山学院1望山学院成立于2015年,依托于土人设计,引入北京大学国土海绵实验室等科研团队,通过城市与乡村相融合的教育实践,让教育回归日常生活,打造未来生活方式的“驿站”。等。尽管当前国家已出台一些政策文件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但对于自然研学空间资源系统性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仍十分缺乏。本文以朴愿博野有机农耕科普园和日本东松岛市森林学校为调研对象,从地理位置、自然教育活动、场域空间运用等层面,通过详细对比分析归纳出自然研学空间的营造模式,构筑儿童、家庭与城乡自然的立体共生关系,让儿童不仅能在城乡的各类自然中研学疗愈,还能学会在自然中生存、感知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双向赋能。
2. 日本东松岛市森林学校场地导览图 图|胡筱萍 绘
3. 马蹄形瞭望台建成图图|古谷诚章 提供
4. 宫野森小学校实拍图图|古谷诚章 提供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东松岛市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山下房屋被淹没,为了安抚“3·11地震”灾民,阿凡森公益财团将受灾的居民邀请到长野县森林学校休养参观,以此为契机和东松岛市建立复兴协定,在高台处重建被海啸淹没的东松小学校,这也是一所以森林为教室的“森林学校”——宫野森小学校。
学校所在森林历史悠久,是受保护的国家级自然资源,该学校的教学体系是以森林保护和环境教育为主线展开,旨在让人们在更好地认识自然的同时培养儿童在自然中生存及防御灾害的能力。宫野森小学校是日本第一所公立森林学校,成立有森林学校委员会,在当地市民、儿童、学生们的大力协助下,2013年6月,学校完成了作为复兴森林象征的树屋“Tree Dragon”。2014年,古谷诚章研究室受委托设计搭建与灾害教育相结合的瞭望避灾场所——“马蹄瞭望台”,所用木材均由当地的村民和工匠一起牵马托运,体现了对大自然中动物生命能量的尊重和对生存能力的激发。
该瞭望台位于山上视野最佳的地理位置,恰好能看到被海啸淹没的平地,它是方便孩子们平时游憩的瞭望台,也是教育孩子们敬畏海啸威力、敬畏自然的学习平台,更是在海啸灾难发生时,儿童可以第一反应并能独立安全前往的避难台。2015年,研究室所建的“声音避难所”也有同样的生命教育功能,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可以在此听鸟叫、疗愈身心并与大自然对话,而在灾难发生时,它也会立刻变成大家的临时避难场所。
5. 森林学校工作实拍图(右一:古谷诚章,右二:afan森林财团创始人C.W.Nicol)
6. 森林学校户外课堂实拍图图|古谷诚章 提供
7. 建造团队用马为“声音避难所”建造运输木材 图|古谷诚章 提供
8. 朴门花园活动场景实拍图
9. 森林游戏场实拍图 图|任毅 摄
宫野森小学校在森林中搭建的“森林教室”,即是开展自然学习的教室,也是训练生存能力的教室,具有自然保护和儿童自然教育双重属性,使森林中的自然教育空间变成了培养儿童生存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工具,从而让孩子们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身边的自然,学习更为智慧与自然的生存方式,为我国自然教育体系结合自然资源构建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近年来兴起的城乡互动自然教育研学热,大多发生在离城区1小时车程内,自然资源丰富的近郊乡野空间。基于此,2022年湖南大学儿童友好城市研究室联合位于长沙县黄花镇的朴愿博野有机农耕科普园,特邀旅居湖南的英国资深朴门园艺师凯文(Kevin)老师作为特别顾问,开展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新少年下乡计划——朴门永续设计”研学活动。朴愿博野有机农耕科普园初期是以销售有机蔬菜和农产品为主,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2014年,正式发展科普教育,建设“呱哩自然学堂”,重塑自然农园、户外游戏场、动物喂养区、自然博物馆等自然研学空间,将自然研学、亲子活动植入到农场的各个空间场域中,并与长沙各中小学、高校建立研学合作,打造多元发展的农耕体验自然教育学习模式。
朴门永续设计研学营便是在同儿童友好城市研究室建立研学合作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自然教育学习模式,旨在让久待城市的孩子们,与一群优秀的专家合作,亲手设计营建一座朴门花园,重新体验自然、感受自然、交流自然、理解自然、感悟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不仅仅只是环保可持续的概念,更是建立了城市与乡村、大学生与孩子们、人类与自然良好的互动关系链。
朴门永续设计研学是以农耕科普园场地为载体,合理利用乡村土地资源,打造“轻拓展+科普体验+食育课程+营造搭建”的系列自然研学模式,以关注儿童在自然所蕴含的生命成长动态性为核心,实现生物疗愈、种植体验、空间营造与科普教育相融合,探索乡村郊野空间自然学园转型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从而营造城郊乡野中的儿童自然研学空间。
11. 朴愿博野有机农耕科普园场地导览图 图|胡筱萍 绘
12. 呱哩自然博物馆实拍图
13. “小鸡畅想”朴门永续设计研学夏令营成果展示 图|胡筱萍提供
14. “朴门花园”儿童友好标识牌图|胡筱萍 提供
通过中日两个国家的典型自然研学空间案例分析,将传统自然空间的教育功能内涵和外延进行扩展,通过解析日本早稻田大学古谷诚章研究室在3· 11震灾后的森林学校设计实践,以及湖南大学儿童友好城市研究室在朴愿博野有机农耕科普园的日常自然研学实验,分析归纳出“生物疗愈、生命研学、生存体验”三类适用于住区、乡村、森林等场域的自然研学空间模式。一方面这两个研学空间案例因地理区位原因,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及活动场景各具特色,为自然场所转型提供了能具有沉浸感和高质量的自然教育场景的可能;另一方面,也为城乡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多维利用,提供了以人为本的规划建设新路径。这具体表现在其可引导儿童及其家庭同参与形式之间关系的建构,如:生物疗愈会以儿童自发参与为主,公司员工及社会志愿者引导参与;生命研学以企业单位主导,联合各大中小学资源引导更多的城乡儿童参与;生存体验则以地方财团资助的形式,联合学校参与并引导社会组织自发参与其中。自然研学空间应针对儿童所处的生活、生产、生态空间,通过儿童友好设施的相关保护性开发和合理利用,使其成为自然教育的高附加值空间,进而探索城乡儿童自然研学空间的营造发展模式。
儿童自然研学空间的营造是为了让更多的儿童不仅能在自然中学习、向自然学习,还能学会在自然中生存,实现儿童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双向赋能。从而展望更具系统化的城乡自然研学空间规划体系,拓展儿童与城市自然、乡村自然持续联结的空间营造途径,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意义都是重大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