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程兆鹏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邹涛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杨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 红嘴鸥展翅高飞 图|孔祥林 摄
有这样一座天然岛屿,坐落于秦皇岛山海关区,因地处石河入海口南端,得名“石河南岛”。
发源于燕山的石河,如同凤凰翩然而下,与穿过大漠、自燕山而下的万里长城巨龙齐飞共舞,跨过山海雄关,归于渤海,宛如龙盘凤舞,拱卫着古城山海关。而石河南岛则与万里长城引颈入海的“老龙头”遥相呼应,好似凤凰的眼睛点缀于石河入海口,因此被当地人民尊誉为“凤凰之眼”。
在渤海湾和黄海的海岸线上,分布着种类多样的自然栖息地,沉积物的积累和大陆架沉降的天然动态过程,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多样化和肥沃的海岸之一。石河南岛就是黄渤海湿地范围内的天然岛屿,也是河北省历经发展变迁之后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座天然无居民海岛。
2. 现场安营扎寨
3. 典型鸟类生境分布 图| 项目成员绘制
这座小岛地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海岸带,山林、河流、海岛、滩涂浑然一体,低矮的山势和特定的大气环流造就了天然的鸟类通道,砂化的地质特性也为软壳类底栖生物提供了有利居所,是鸻鹬类和鸥科类以及大型涉禽等鸟类的天然觅食地,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廊道中极为重要的“踏脚石”。据专业记录显示,秦皇岛地区鸟类种数共有504种,其中石河南岛就可观测到近400种,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能有如此丰富的鸟类记录,在世界范围内也极其罕见。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石河南岛是紧邻城市高密度建成区的自然海岛,向东与著名的老龙头景区仅相隔1公里,向西与白鹭岛、乐岛文化休闲区相接,海岸周边有大量的房地产与旅游开发项目。由于各方对石河南岛的认知角度有所不同,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尖锐。是应该重在旅游开发,还是强调湿地保护?独特的自然资源与极高的土地价值相互裹挟,将石河南岛的命运引向未知。
在两方观点僵持不下的时候,一场政策的东风化解了困局。2016年初,为响应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秦皇岛市的战略定位从工业和旅游立市向生态立市转变,地方政府最终听取有关专家对于石河南岛的科学研判,重新审视石河南岛的综合价值。同时,规划单位作为政府、专家学者、社会组织之间沟通的桥梁,吸收各方观点,实现多学科融合,逐步化解各方矛盾,科学合理布局,以求达到保护与发展平衡的目标。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石河南岛的定位成功扭转,从旅游娱乐用岛转变为“国际一流的生态科教岛”,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科普宣教活动作为主要功能,逐步恢复海岛受损区域,改善海岛生态环境,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4.5. 土地排盐施工过程
6. 种植盐地碱蓬实景图|孔祥林 摄
7. 保留潮间带滩涂
8. 湿地水系恢复后实景图|孔祥林 摄
9. 生态景观方案总平面图图|项目成员 绘制
在工作过程中,规划项目组走遍了石河南岛的各个角落,为充分了解24小时内石河南岛水鸟栖息、觅食的状况,还在岛上安营扎寨,拍摄、观测鸟类分布情况。在秦皇岛观爱鸟协会的支持与帮助下,结合秦皇岛鸟会的观测记录与文献查阅,将鸟类核心生境与海岛的空间位置进行对照,并对鸟类的习性、繁殖特征进行整理,形成典型鸟类生境分布图,为后续的规划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由于石河南岛被现状海堤完全围合,在低干扰或无干扰的状态下,岛屿生态系统会逐步退化,土壤盐碱化会加剧,不利于生态保护工作,而高强度的建设则会破坏生态平衡。因此,项目组谨慎引入美国生态学家康奈尔(Joseph H. Connell,1978)的“中度干扰假说”,提出中度干扰才是石河南岛实现保护和利用相平衡的有效途径。在规划过程中,规划项目组选取了岛上典型水鸟作为指示物种以划定核心保护范围,通过人、水鸟的相处关系,推算建立缓冲区,构建生态保护与发展分区,并进一步明确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开发强度,最大程度保障石河南岛永续发展。
规划编制过程中,石河河道清淤工程同期开展,将98万方泥沙堆入石河南岛,岛体40%的区域被盐碱土覆盖、部分坑塘消失、水系阻塞,岛内生态环境面临危机。而堤外滩涂湿地也是难得的鸟类栖息生境,也同受清淤威胁。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规划项目组大力争取,原河道清淤方案最终调整,清淤宽度有所缩减、深度有所增加,将岛体两侧滩涂完整保留。
面对清淤回填后的石河南岛,规划项目组以恢复典型鸟种的栖息地为目标,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从水系修复、土地排盐、植被配置3个方面,低干预地修复岛体生境。
湿地水系恢复工程,是通过水系连通,栽植具有净化功能的湿地植物,并适当控制水塘的大小和深浅,以恢复适宜于鸟类生存的水系环境。
10. 保留现状黑松林实景
11. 修复前南岛景象(2016.11)
12. 修复后南岛景象(2018.9)
13. 黑翅长脚鹬和红嘴鸥滩涂觅食图|孔祥林 摄
14. 15.16.17.水鸟滩涂嬉戏图|孔祥林 摄
18. 湿地植物恢复实景
土地排盐工程,是通过堆筑台地,形成便于排盐的沟壑,设置排盐管降低岛体的土壤盐度,同时种植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等耐盐碱的植物,如此经历天然降水过程,能在3~5年内使土壤盐碱化程度有效降低。
优化选择植物配置模式,是以确保生物多样性原则为基础,应用乡土物种,通过混播草籽的方式修复回填后的裸地,保留现状黑松林和湿地植物群落,并选择耐盐碱、耐干旱、耐水湿、耐贫瘠、抗风又可产生果实的植物,营造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类型,为鸟类觅食提供条件。
项目团队在恢复生态本底的基础上,也引入了完善的湿地游憩系统,植入科教展示功能,满足一定的游览需求,为石河南岛科普宣教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两年的修复工程,石河南岛极大程度地延续和恢复了之前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岛体再次焕发生机,历经“涅槃重生”,继续担当起黄渤海地区重要的候鸟“踏脚石”的重任。
弥足珍贵的岛外滩涂在清淤工作中保留下来,大量的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和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在停留觅食。
项目完成后,岛上的水鸟种类和数量较海岛修复前有显著增加,成群的红嘴鸥在滩涂上展翅高飞,石河南岛已成为黄渤海沿线重要的“鸟类天堂”。2019年,石河南岛被阿拉善基金评为“全国最受关注的十大湿地”;2020年被列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二期)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名录中。
经过两年的努力,2022年3月初,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获国务院批复,申报材料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格式审查。如能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将填补河北省没有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有力助推秦皇岛市一流国际旅游城市建设。
短期来看,治愈“凤凰之眼”并没有让这座天然岛屿产生直接经济价值,但是放眼将来,保护了“被遗忘的鸟类天堂”,使其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显著提高,为秦皇岛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更加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路漫漫其修远兮,生态之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新时代的长征路!走生态之路不单是政策方向,也需要我们扎扎实实的行动。环境就是民生,更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责任。自觉地将生态观念深入意识、融入工作和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应该成为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石河南岛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了实现“自然向好”的深刻转变,我们必须坚持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行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知行合一,卓越践行,成为绿水青山的坚实“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