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睿
(广州市增城区东方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广州 511300)
教育评价引领教育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评价问题,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1]。2020 年10 月,我国出现了关于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方案》)[2]。《方案》提到,作为教育评价中的5 个重点任务之一,“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尤为重要。教育部长怀进鹏更在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持续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改革,以评价改革带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有效的教师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导向,不仅是一种激励机制,可对教学工作进行诊断起到监督促进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让教师评价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分类、选拔、奖惩教师,而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采用单一而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五唯”在价值追求上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没有将师德师风和立德树人作为评价教师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是不合理的导向。这评价标准单一狭隘,背离了教育评价的基本价值,对我国的国民素质、教科研的发展、社会风气等多方面都产生了负面的效应,这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心。
在“唯分数”“唯升学”这种应试教育评价标准下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与“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理念格格不入,同时也造成了推进素质教育举步维艰。这种氛围抹杀了学生的职业兴趣,学生和家长带有“有色眼镜”看职业教育,长此以往不利于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以职业性为特点的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如果采用传统的知识测试成绩评价模式对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弊大于利。而教师一旦热衷于“育分”而不是“育人”也违背了教书育人的本真。“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不但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的能力,还会出现其他不良的后果。虽然文凭、论文和帽子在一定程度可以用来证明个人的能力,但不能是评价人才的唯一的指标。“唯文凭”是指用人单位将文凭作为选人用人的唯一标准,作为职业学校不能只盯着教师的文凭,更应突出教师对企业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的考察,从引导广大教师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角度展开对教师全面、科学的评价。而在“唯论文”背景下教师一味追捧论文的数量和不讲质量,这只会造成学术界的虚假繁荣,对于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升作用不明显,这也无益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此外论文也无法反映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唯帽子”是指以教师获得的头衔和荣誉称号来评价教师。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旦教师把“帽子”和奖励作为唯一追求,不利于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 年第30 个教师节前夕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勉励广大师生时号召全体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是新时代教师的新要求,同时也为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围绕教师发展目标为教师立身;科学合理界定教师的职业勾勒出科学评价之“魂”[3],让教师真正回归教书育人主业。
把教师是否有理想信念及如何落实理想信念融入新时代教师评价体系中。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事业的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信念。广大教师要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秉承“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初心使命,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摆脱教育实践中的功利心,把稳思想之舵。
以促进教师自身成长为目的,采用发展性评价手段。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围绕教师展开,以教师的个人价值为核心,以发展教师个体为理念,而不是奖惩[4]。这种评价手段能兼顾教师过去、聚焦教师当前的表现,还重视教师未来的发展。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正好满足了教师的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师评价中需贯彻专业发展的理念鼓舞教师士气。
让评价发挥正向效果。理想信念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立场和工作方向,同时也指导着教师的言行。教师作为学生思维思想的构建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是实实在在的,尤其在理想信念方面。通过评价焕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营造良好的从教氛围,促进教育健康发展,而不是将评价流于形式,出现打击了教师积极性或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负面效应。此外,评价还应关注教师的关系绩效行为(即个人自愿表现出来的、超越职务职责范围以外的主动性、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及奉献精神),在评价中突出考核教师的职业理想、敢为人梯的信念及所起到的引领示范作用。
《方案》指出,选择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
以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评价第一抓手迫在眉睫。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提到,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然而教师的年度考核、岗位晋升、职称评审都在比科研业绩,科研优秀即考评优秀,教师评价呈现倾向科研的现象屡见不鲜。师德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底线。一个缺乏道德底线的教师是无法担当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问题。2003 年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将人才强国上升到战略决策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不唯学历、不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不拘一格选人才[5]。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广大教师要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从教。
建立师德师风评价长效机制。我区高度重视师德师风问题,多措并举创设师德培育的环境,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严格推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建立师德考核评价负面清单制度,对违反师德、有损师风的行为坚决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内化师德师风规范,我们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专业标准》为模板,出台了《师德师风标准》,制定了《师德师风考核评价表》,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6 个方面制定了评价标准,并为每位教师建立师德师风档案袋,使评价贯穿教师的职业生涯,让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组织开展“廉洁从教、锤炼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中国的传统师德,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我校积极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针对师德师风评价的“红线”采取刚性落实政策,重视考察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方案》指出,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6]。
扎实学识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学识主要包括专业教学技能、能力水平和教育智慧。《广东省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提出,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融入教师管理的各环节,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应以教学效果为导向,教学是一项综合工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必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上好每一节课,注重总结和反思。评价标准指判断受评对象价值的依据,如果评价标准不科学、不合理就不能真是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发展需求,同时也就不能切实发挥评价的功能。因此。教师评价的其余内容应围绕教学为中心,考核评价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所需的内在能力和教学成果。
注重评价过程,兼顾教学活动的多维性。教学的复杂性,体现在完成教学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教师的工作行为时,不能只关注行为的结果,更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关注教师的工作主动性,聚焦教师工作表现,关注教师的教学反思过程。对青年教师采取更具有激励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尽量减少他们的行政工作,允许教师在科研中试错,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找到自己的短处,采用“帮、扶、带”的策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围绕立德树人,把德育效果视为评价教师的标准。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承担起塑造学生人格的任务,认真研究课程设置,围绕教育目标,引入思想政治元素,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课堂中,真切关爱每一个学生。广大教师要永葆立德树人的初心,肩负起党和国家育人的使命,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方案》指出,立足一线,狠抓学生工作,严格执行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沟通情况,统一纳入教师评价考核中。
将仁爱之心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评价教师是否具有仁爱之心就是要结合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方法进行评价。陶老曾告诫教师,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心所需、学习所需,走进学生的生活,倾听学生的诉求,用爱去温暖学生的心房,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教育教学的结果也不只是表现在学生的分数和学业成就上,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品德的转变等也是其结果之一。因此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可侧重在这些方面。
多措并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学生工作不只是班主任、学生处的事,同时也是全校每位教师的事。我校以“面向全体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宗旨,紧紧围绕“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积极开展“德育导师制度”活动,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德育工作,推动我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下一阶段可鼓励更多的老师加入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的队伍,引导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专业特长一一结对,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鼓励多元评价主体参与教师评价。首先,教师是评价的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及培养教师的创造精神。其次,学校有好老师的标准,学生与家长对于心目中的好老师也有标准,在家校联教共育的实践中,更应该听取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教师家访和学生生涯规划制定科学的评价细则。此外,教育部职业教育司早在2011 年就提出要“逐步构建以行业为主导,更客观全面的第三方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因此评价的主体可由校外专家、学校领导、同事、教师本人、学生、家长担任,真正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强化对教育工作者的全方位监控。
当前,我国教师评价改革正处于转型阶段,从破沉疴到坚持“四有”的价值导向,需要深刻反思改进当前教师评价的制度与文化,建立科学、全面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评价综合性特点,要注意评价教师以德为先的整体特征,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对教师的才干、师德、教学、科研、专业发展、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充分发挥考评结果运用和激励作用,避免过于量化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和陷入师德行为“知而不行”的践行困境当中。广大教师要踔厉奋发、主动作为,积极顺应教育评价改革的浪潮,对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大力开展自查自纠,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