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华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佳作展示 1
好故事,有力量
一考生
这个世界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或悲或喜,或乐或忧,或壮怀激烈,或温和柔婉。无数的故事演绎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好的故事,总给人以一种巨大而神奇的力量。
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不仅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更是蕴含着许多丰富而深刻的寓意。在读完这些故事之后,我们的心灵会受到莫名的触动,而且会不由自主地思考人生,甚至会对自己内心进行深刻反省。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们懂得尊老爱幼;岳母刺字的故事,让我们懂得精忠报国;悬梁刺股的故事,让我们懂得唯有锲而不舍,才能收获精彩人生;凿壁借光的故事,让我们懂得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资源,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法宝;卧薪尝胆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一个人一时的失败不等于永远的失败,只要心中有信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会苦尽甘来。这些故事中所包含的真实世界和人性描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让我们在生活中更有远见和智慧。
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些好的故事,不仅会启迪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还能帮助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指引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的故事,就影响了许多的中国读者,并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被誉为“当代保尔”的张海迪从小患有脊髓血管瘤,成年累月躺在床上,整日在孤单寂寞中生活。在疾病的磨难和寻求理想的奋斗中,她读了很多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说:“这本书使我懂得了,一个人瘫痪了并不可怕,只要精神不倒,就会战胜困难,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虽然高位截瘫,但她凭着惊人的毅力,通过自学获得了吉林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并成为国家一级作家,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好的故事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因为好的故事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描绘出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信仰和价值观,从而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民族形象。“夸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劳动人们追求光明、顽强不息、坚持不懈、勇于献身的精神;“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故事揭示了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知难而进的探索精神。从革命先驱李大钊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从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到坚守初心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从最美逆行者钟南山到献身于扶贫事业的黄文秀……一个又一个“好故事”展现着时代潮流的变迁,更沉淀着民族的精神。
好的故事有自己的温度,它在寒冷的季节里给你温暖;好的故事有自己的内核,它在你彷徨无助的时候,给你以向上的勇气和前行的力量。
亮点评析
1. 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即“好的故事,总给人以一种巨大而神奇的力量”。在本论部分,设置三个分论点,即“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運”“好的故事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全面展开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旨,并照应开头,体现出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结构。
2. 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文章主要采用例证法展开论证,既讲事实,又讲道理。所引用的事实论据非常丰富,信手拈来,如孔融让梨、岳母刺字、卧薪尝胆、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经典故事;李大钊、焦裕禄、雷锋、张富清、钟南山、黄文秀等人的典型事例,使得文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
佳作展示 2
讲好中国故事 传递中国力量
一考生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故事,精彩的中国需要精彩的讲述。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了解中国,这也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新的时代,新的征程,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需要他人全面客观地看,更需要我们生动准确地说。
抗疫故事,感人肺腑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最终成功控制疫情。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和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击疫情。有这样一群人,不畏艰险,奔赴一线,甘当最美逆行者。钟南山、张定宇等挺身而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更有许许多多的医务工作者逆行而上,身旁有死神威胁,不惧;身心有疲惫阻挠,不畏;身前有难题阻挡,不退!抗疫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大家众志成城,砥砺奋进,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用满腔热血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科技创新,捷报频传
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备受瞩目。“天眼”望星河,“蛟龙”探深海,“高铁”驰神州、“ 5G ”联天下……“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中国足迹不断在星际拓展;“慧眼”成功观测黑洞爆发,“悟空”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中国发现不断加深着对时空的认知。不久前,在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了第四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6名航天员在我国空间站胜利会师。放眼神州大地,“中国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硬核技术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按下了“快进键”。这些中国科技的故事是那样的真实生动,它们体现了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不仅可以让更多国家了解中国的科技水平,也能够促进国际间科技合作,传递中国力量。
文化交流,如火如荼
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诗经》《论语》,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不仅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更是走出国门,惊艳世界。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在世界多国建立,“中国苏绣”走上国际时装周,汉语、昆曲、京剧等传统文化在国际上也备受欢迎。这些故事,可以把中国优秀的文化表现出来,让更多国家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同时,文化交流也是推进中外友好的好机会,能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文化魅力和心灵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力量,是你的责任,我的责任。让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画面,传达出中国的声音和理念,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推动中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亮点评析
1. 精心选用小标题,文脉清晰。这篇文章从大处着眼,紧扣“讲好中国故事”展开,采用标题引领的形式,从抗击疫情、科技创新、文化交流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呈现了中国故事的具体内容,文脉清晰,中心明确。
2. 事例典型,鏡头感强。无论是抗击疫情、科技创新,还是文化交流,三个方面都选取典型的事例,有人物,有事件,有过程,既有镜头感、画面感,又有即视感、时代感,感染力强,选材精当,表达精练简洁。
佳作展示 3
以青年故事,助国之复兴
一考生
纵观古今,好的故事从不会被遗忘,从精卫填海的坚持到大禹治水的大爱,从脱贫攻坚的实践到乡村振兴的奋斗……每个故事都内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意蕴,给人们以思想的启迪。作为新时代青年,我认为,既应读好故事,从中汲取力量;亦应写好故事,以青年之故事,助国之复兴!
人类文明源远流长,好的故事亦是车载斗量,历久弥新,始终传递着千金不换的哲理。年幼的张爱玲仅有的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她从名著中汲取智慧,从天马行空的童话中激发想象力,终成一代著名作家;17岁的少年桂海潮在电视机前目睹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天,深受震撼,从杨利伟的故事中获得了力量,坚定了梦的方向,终成中国首位登上太空的载荷专家……正如《格言联璧》所言:“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人不能离开好故事的滋养,就像鱼离不开水。故事的力量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好的故事更是能赋予人灵魂上的富足,让我们有扎实的底气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吾辈自应从好故事中窥见生活之理,以助个体进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故事既得之,何不用之?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写好自己的故事。君且看,钱七虎潜心研究防护工程,“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他在黄沙漫天中书写了自己的故事。君且看,徐梦桃四战冬奥,终在北京冬奥会上圆梦摘金,掀开了人生故事的新篇章。由此可见,实践方能检验真知,若光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奋斗,他们又怎能书写人生的华章呢?
揆诸当下,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东曦既驾之时,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日臻完善……中国故事正在进入新的历史篇章。但若无航天人夜以继日的赓续奋斗,哪来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若无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哪来抗疫事业的伟大成功?由此观之,中国故事离不开每个中国人的故事,只有将小我故事融入大我故事,方能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吾辈青年郎,晔晔如扶桑,躬逢盛世,怎能坐享其成?自应秉一烛明火,终日乾乾,孜孜矻矻,夕惕若厉,与时偕行,既从好故事中汲取力量,亦书写好自己的故事,将其融入中国之故事,以青年之故事,助国之复兴!
亮点评析
1. 语言优美,底蕴深厚。本文是一篇言之有物的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作者善于运用长句以及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散句增加论述的意味,同时又运用一些整句使得语言典雅而生动形象,引用名人名言显示出深厚的底蕴,语体与文体十分吻合。
2. 素材鲜活,时代感强。文中运用了大量的鲜活素材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如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日臻完善,还有桂海潮、钱七虎、徐梦桃的故事等等,这些素材都来源于当下现实生活,充满时尚元素,时代感强,读来非常亲切,富有魅力。
致作者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向我报投稿的作品一经采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报拥有其在报纸、网络的刊载权、出版权,以及稿件的编辑、复制、发行等权利;同时,本报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费用。本报刊发的作品与图片,因未能联络到原作者,未能及时发放的,敬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