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 魏党振
近年,滑县深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省、市、县三级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上下联动,不断探索创新,攻坚克难,围绕“建设一流队伍,创造一流业绩”的目标,不断培养精干、高效的农技推广队伍,加快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手段普及应用,通过手把手、面对面的方式指导授课,逐步解决了滑县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更新,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滑县基本情况
滑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区域面积 1814 km2, 辖 14镇6乡3个街道办、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个滑县大运河遗产保护示范区和1个滑东新区,744个行政村(社区)。滑县耕地面积13.4万hm2,粮食总产量15亿kg左右。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是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全国唯一获得十二连冠的粮食生产先进县,素有“中国小麦第一县”“豫北粮仓”之称,先后荣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称号。
二、农技推广体系基本现状
滑县农技推广体系主要由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组成,其中,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包括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站、土肥站、农经站、植保站)、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畜牧技术推广中心、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乡镇农业推广机构主要包括农技推广区域站及20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等。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在编农技人员110人,其中,男性74人,女性36人;专业技术人员80人,初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37人,副高级职称29人,正高级职称9人;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有2人,本科学历的有49人,专科学历的有54人,中专学历的有5人。
三、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工作亮点
(一)构建“三层”服务网络,有效带动农业增产
围绕“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基本目标,滑县以区域站建设为桥梁,利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项目作支撑,整合农业合作社成员及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各方面的力量,在全县招聘了一批村级农技推广联络员补短板,构建了“县有农技中心,乡镇有农技推广区域站,村有农技推广联络员”的三层服务网络,形成以公益为主、各方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的农技推广队伍,开创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新局面,打通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农作物减肥減药、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一批先进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近3年滑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100%,到位率达到95%,使滑县农业科技水平应用稳居全省前列,引领带动了全县大面积均衡增产和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形成了河南农业看滑县的业内共识。
(二)科学制订培训计划,促进农技人员能力提升
为切实加强基层农技指导员的培训,滑县及时制订了基层农技人员分级分类培训计划。从组织落实、重点任务、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安排部署。一是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全部参加线上培训并取得培训证书。在线学习不仅提升了个人的业务素质,还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科技服务能力,为新时期的现代化农业注入了科技动力,提供了增产增收保障。二是选拔年富力强、技术过硬的农技站(区域站)站长参加骨干农技人员培训班,学习时间不少于 5 d。业务培训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积极性。三是根据农牧业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滑县组织高素质农民等进行县级培训,为增强培训实效,聘请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技推广总站的专家,不定期到滑县进行授课,受到广大农村人员及示范户的欢迎和好评。同时,滑县为受培训的基层农技人员全部建立培训档案,每个关键环节都有详尽的档案记录,并确定专人进行管理。
(三)多措并举,探索创新农技推广新方法
滑县农技人员长期以来不断探索创新农技推广新方法,始终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导向。县、乡两级农技推广部门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农技推广在乡村振兴中的科技引领作用。一是为全县9个区域站配制电动自行车,积极开展农技服务“轻骑兵”乡村行,打造快捷、准确、有效的农技到户推广服务。二是创新推广措施,应用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开拓数字农技新局面。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平台开展农技数字化推广新模式。三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要定期到田间“巡诊”,每周下村入户调查苗情、土壤及病虫害情况,把调查情况及时反馈到县农技中心,解决方案及时反馈给农户,做到上通下达。
(四)建设长期示范基地,打造绿色高效技术展示窗
滑县农业农村局围绕优势农牧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建设长期稳定的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3个,并与安阳市农科院、河南省农业农村科技教育中心签署合作技术服务协议,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年开展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12项,组织开展观摩、培训46次,推广适宜本地区种(养)植的新品种6个、新技术12项,将基地打造成农业优质绿色高效技术的展示窗和辐射源。
(五)积极培育主体,辐射带动周边
滑县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遴选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且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型经营、种养大户等作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全县共遴选农业科技示范主体201个,其中,种植业142个、养殖业59个。基层农技人员采取集中培训、进村入户到田指导、举办田间学校、发放农科宣传资料、电话咨询、上门服务、利用微信及抖音等方式,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向示范主体传授绿色高效的种养技术,辐射带动群众改观念、变方法、学技术,提高科学种养的内生能力。通过示范主体“种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助农民把钱赚”简洁高效的推广“三部曲”,帮助示范户提素质、开眼界、增效益,带领周边农户共同发展,让示范主体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
(六)确定主推技术,增强推广成效
发布本年度符合绿色增产、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要求的农业主推技术,制定技术操作规范。主推技术和操作规范主要包括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效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高质高效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猪场PSY(每头母猪每年能够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提升、疫病凈化、奶牛单产提升及肉羊快速育肥技术。这些技术和规范使示范户与普通农户相比每667 m2增产48.5 kg,每667 m2纯增收140元左右。畜牧技术指导员62名,不定期进村入户宣传畜牧技术,使示范户与普通养殖户相比每户增收1万多元。
(七)加强信息化建设,助新型农技推广
现代新媒体正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让手机成为农民手中的“新农具”。中国农技推广APP是一款让所有农业工作者都能紧跟时代脚步的软件,能在线开展业务培训、问题解答、互动交流等技术服务。因此,应鼓励广大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利用信息平台获取服务信息,发挥信息平台在管理决策和快速精准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全县基层农技人员能快速灵活地掌握此软件,滑县专门举办中国农技推广APP培训班,要求全县农技人员全部安装中国农技推广APP软件。截至2023年初,滑县农技人员全部安装并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PP软件,使用率达到90%。农技人员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PP每月报送有效日志、农情信息人均达到3条,共计报送4200多条。
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技推广技术人才明显不足
虽然滑县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高层次人才缺乏、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滑县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需要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力量薄弱,推广一线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乡镇区域站与农户之间存在断层现象,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不能快速、高效地推广应用。
(二)农民接受新技术能力不足
现在农村种地的农民多为留守人员,以老人、妇女为主,年龄普遍偏大,思想固化,接受新生事物意识不强,小进则满,小富则安,不愿意创新,还沉浸在“老经验”“土办法”中没有解放出来。
(三)农业经营主体服务能力差
由于滑县县域面积大,注册的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多而散乱,部分经营规模小辐射范围有限,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四)农技推广方法单一
现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到田间地头,但由于服务对象较广,且推广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的中间环节及配套服务,使农民得到科技知识的渠道不够通畅,农业技术推广效果难以提高。
五、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设一流基层农技服务队伍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稳定队伍,提高素质。一是要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二是要加大力度引进农牧业优秀人才,特别是热爱农村、能够下沉农村基层工作的有志青年,打造一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现代化农技推广队伍;三是重点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要想农业大发展,培养人才是关键。从滑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来看,高龄化严重,知识固化,技术更新慢,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省、市有关部门应加大人才振兴力度,给予基层人才振兴资金的倾斜,切实将农业科技人才培训重视起来,充分挖掘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的巨大潜力和能力。同时,大力培育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住”的农村乡土人才,示范带动群众将农技、农机、农艺等新技术与实践完美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三)加快农技推广信息化建设步伐
建议在项目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明确用于基层农技现代新媒体(抖音、快手)制作费用,探索新的基层农技推广路径。
(四)积极探索多元化技术推广服务模式
今后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要拓展思路、不断探索多元化服务新模式。滑县作为产粮大县,要积极引导有能力的科技示范主体,进行技术推广和全程生产性服务,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生产有机衔接,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三位一体”的基层农技推广网络体系。
(五)赏罚分明激发工作热情
建立一套赏罚分明的工作制度,激发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生产模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责任编辑 刘沛儒)
(本栏目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