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萌
鸡坏死性肠炎是现阶段鸡养殖过程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传染病,该疾病发生的因素涉及多方面,如饲养环境质量差、多种应激等,不仅对鸡正常发育带来极大的危害,也会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此,本文对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要点进行分析,并对该疾病相关的防治技术加以阐述,以期实现对鸡坏死性肠炎的有效防范。
一、流行特点
鸡坏死性肠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季多发;成年鸡和雏鸡多发,多见14~28 d鸡。该病诱因较多,如感染球虫病、饲舍通风不良、饲料的突然更换等因素均会诱发本病。
二、临床特征和剖检变化
患此病的鸡可见精神欠佳、羽毛凌乱不堪、饮水增加、食欲减少或不食、排带血的粪便等特征性临床症状。病死鸡剖检后有腐败味气体,肠道扩张充气显著,肠内充血,肠黏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严重的病例有坏死灶,其他内脏器官无特征性病变。
三、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要点
(一)初步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为鸡坏死性肠炎的病例,需要再以实验诊断的方式对其病症进行最后确诊,确保鸡坏死性肠炎诊断的准确性。
(二)实验诊断
1.镜检。在无菌环境下,操作人员可以采取病死鸡的肠黏膜或其肠内容物,经过处理后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镜检时可以发现单个或成双的粗大革兰氏阳性杆菌,着色部分均有荚膜显示。
2.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操作下,操作人员将上述刮取的病料接種于血琼脂平板上,在37℃厌氧条件中进行培养,培养时间为24 h ;培养期间可见白色圆形的菌落,边缘不整齐且表面光滑,血琼脂板上可见有明显的溶血环菌落生长。无菌操作再次对该菌落进行挑取和纯培养,进行再次染色镜检,可发现大量的两端钝圆短粗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结合上述特点,可诊断为鸡坏死性肠炎。
3.生化试验。通过对病死鸡进行生化试验,操作人员发现经发酵处理后会生成乳糖、麦芽糖等物质,但不会有山梨醇、甘露醇等发酵物。VP试验呈阴性,尿素酶不可水解。
4.药敏试验。操作人员通过对鸡群进行药敏试验,从试验结果来看,鸡群对硫酸庆大霉素、乳酸诺氟沙星、林可霉素等均有着极高的敏感度,红霉素、链霉素等表现为较低的敏感度。
综合以上诊断,可确诊为魏氏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肠炎,该类型疾病的临床表现与鸡溃疡性肠炎、球虫病等病症极为相似,操作人员需要在诊断过程中高度重视,做好疾病鉴别诊断,避免因疾病诊断错误而错失鸡坏死性肠炎的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鸡坏死性肠炎的防治
(一)综合防治
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养殖人员要将鸡舍内外的粪便、异物及时进行清扫,并将其堆放在指定区域,方便后续发酵处理,尽可能保持鸡舍整洁干净;要对饲养场所有的工具进行不定期消毒,临床生产中可以用2%氢氧化钠溶液、过氧乙酸等消毒剂进行交替使用,杀灭传染源,这样可以降低鸡坏死性肠炎的发生率。
2.减少应激。更换饲料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让鸡群逐渐适应更换的饲料。根据养殖场规模控制鸡舍内的饲养密度,若需要转群处理,养殖人员应在转群前48 h,将适量的电解多维或多维糖粉加入日常饮水中,起到提升鸡群抵抗力的作用。此外,选择优质的全价饲料作为鸡群日常喂养的饲料,当饲料出现霉变情况时,需要及时进行更换。
3.要重视鸡群的定期免疫接种,增强鸡群整体免疫力,降低鸡坏死性肠炎的发生概率。为了预防球虫病,养殖人员需要对鸡舍内鸡群进行驱虫,最大程度地减少鸡肠道内的寄生虫,避免对鸡肠黏膜造成损害。
(二)强化治疗
1.西药治疗。在每升饮水中添加0.5 g痢菌净,1 d喂2次,连续饮用痢菌净水3~5 d。出生仅有14 d或在14 d内的雏鸡,在每升饮水中添加0.15 g的羟氨苄青霉素,1 d喂2次,连续饮用3~5 d。按照每千克体重1.5万单位加入饲料中,1 d喂2次,连续饲喂3~5 d,起到巩固治疗的作用。通常情况下,用药10 d后,存在鸡坏死性肠炎的鸡群将恢复正常。
2.中药治疗。养殖人员将含有苍术、黄连、木香、五味子、茯苓、甘草等中药成分的药剂拌入饲料中,每袋药剂拌料量为100 kg,连续饲喂4 d,鸡坏死性肠炎可以基本得到有效控制,7 d病鸡均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五、小结
综上所述,鸡坏死性肠炎具有散发流行性特征,且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极易造成鸡群大规模死亡。因此,养殖人员需要根据鸡坏死性肠炎的病症表现,做好对该疾病的准确诊断工作,并选择合适的防治技术,降低鸡坏死性肠炎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优化饲养环境,从根本上防控鸡坏死性肠炎。
(责任编辑 张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