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即收益”:网络文学平台化生产的可见性研究

2023-11-13 21:50:39蒋晓丽杨钊
编辑之友 2023年2期
关键词:商品化网络文学权力

蒋晓丽 杨钊

【摘要】文章从可见性的视点切入,考察网络文学生产者的平台实践,探究网络文学生产者与平台间的权力关系。研究发现:网络文学平台建立了以数据为中心的内容生产机制、作者成长机制、作品推荐机制,对可见性进行生产、维护、分配。在这样的生产体系下,“可见即收益”,网络文学生产者通过身份展演、参与性消费、驯化技术等方式争夺可见性。平台掌握了组织可见性的权力,网络文学生产者持续受到以文学网站为代表的平台资本的剥削与控制。

【关键词】可见性 网络文学 平台化生产 商品化 权力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3)2-046-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2.006

随着网络文学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看小说已成为大众度过碎片化时间的重要方式。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网络文学的特点在于内容的动态更新以及互动性,读者、作者与文学平台间形成了以付费阅读为主导的契约关系。然而,大众的注意力终究有限,并非所有的网文作品都能被看见,对网文读者注意力的争夺始终是作者、编辑以及平台关注的焦点,也因此形成了一套平台化的生产体系。在此情况下,什么样的作品能够被看见?是否存在某种隐藏机制,支配着网络文学作品的生产与分配?本文在可见性视角下,试图理解网络文学平台的生产机制,以及作者、读者、编辑、平台间的协商与互动,揭示其中的权力关系与逻辑动因,为智能时代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可见性:权利与权力的双重视角

就其本质而言,可见性并非全新的概念,人类最基本的日常交往,都会面临可见与不可见的问题。在视觉占据感官中心的时代,可见往往是可识别与可认知的基础,汉娜·阿伦特、米歇尔·福柯等学者都曾讨论过可见性的问题。在研究者看来,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见性。汤普森认为,新媒体展现的可见性決定了社会行动者在公共领域中的出现与消失。丹尼尔·戴扬则提出,所谓可见性是指能否被他人看见、能否获得他人的注意力。当获得的注意力达到一定规模时,即产生了可见性。随着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与社会化媒体的兴盛,可见性与可供性一起,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者理解的可见性,既有媒体的议程设置如能见度,也有受众的关注度,并从功能主义和权力批判两种不同的路径入手去讨论可见性问题。[1]具体而言,一部分研究者遵循戴扬的观点,将可见性视为一种权利,即被看见的权利,以自己的方式被看见的权利,使他人和其他事物被看见的权利,去讨论互联网空间中的公共事件,如李玮、姜红、周葆华等。这一概念将媒介话语从单纯地提供信息、生产文本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赋予其全新的理论维度。在此维度下,媒介的公共领域不仅是社会持续对话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提供展现和表演的可见性空间。[2]一部分研究者从福柯的路径出发,将可见性视为一种权力,探究媒介技术的赋权与夺权现象,如曾丽红指出从女性身体与情感的入圈“可见”到女性公共议题的破圈“可见”,彰显了强大的性别解放潜力与政治意涵。尹连根则认为可见性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一种劳动蕴含着经济的不平等与权力的控制。布尔迪厄曾指出,文学场实质上也是一种权力场,因为参与文学场生成的各种行动者都依其所占有的文化资本来行使权力,文学场实际上是这些不同文化权力的资本持有者的斗争场所。[3]因此,本文选择作为权力的可见性,相比于什么被看见的问题,网文作品为何能被看见以及如何被看见的问题更值得关注,而要回答这些问题离不开对网络文学生产过程中权力关系的探讨。

其实,在网络文学研究中已有研究者注意到作者与平台间的权力关系问题。胡慧与任焰的研究发现,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平台资本通过众包生产体制,将大众的创造性活动纳入网络文学的生产过程,隐蔽地将网络作家转变为文学产业平台的知识劳工。[4]从“文艺青年”到“数字劳工”,不仅是身份的转变,也是异化劳动的体现。蒋淑媛与黄彬指出网络作家数字劳动异化是主体地位逐渐弱化的过程,也是在生产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下从属于雇佣劳动关系的过程,更是在技术升级换代的作用下主体地位慢慢被蚕食分化的过程。[5]这一过程中,平台代表的资本实现了利益最大化,张铮与吴福仲发现在资本、技术与市场的共同作用下,网络文学签约写手的数字劳动呈现出雇佣弹性化、生产社会化、地位层级化的趋向,经由风险转嫁、全景监控以及劳动赋权等内在逻辑,作用于写手的主观体验、生产过程以及行为意愿,并最终实现了资本的增殖。[6]这类研究多从数字劳动的理论视角考察网络文学生产过程,阐明作者与平台间的不平等关系。然而,单一的剥削理论框架不足以解释当下如火如荼的网络文学生产,面对国内众多的网络文学平台与复杂的作家群体,亟须引入新的理论视角。鉴于此,本文选择国内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A与网络文学社区B作为网络观察田野,使用APP漫游法①来观察平台上的内容呈现、用户互动、平台关系,观察时间为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同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②的质性研究方法,了解作者、编辑等网络文学场域行动者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以作为田野资料的补充(见表1)。通过以上两种研究方法,考察文学平台化生产的可见性,理解网络文学平台和作者深度互嵌的过程,揭示其中的权力关系,并探析作者等网文场域的行动者如何基于媒介技术驯化实践,来开展一系列策略性战术以争夺可见性。

随着技术、资本、市场的深度介入,平台化的生产机制已逐渐取代作者个体创作式的模式。网文生产过程中,基于文本的关键词对比分析,将构思、撰稿、润色进行分拆搭配的合作流程,以及定向教学、流量为王的生产思路等,均与以往源于个体神思的文学创作不同,这反映出新媒介文化生产机制的转变。[7]在平台化生产体系中,网文生产者的范围逐渐扩大,不仅读者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编辑的创作参与度也越来越高,还出现了专业的工作室进行集体生产。其日常实践表明,网络文学平台建立了以数据为中心的内容生产机制、作者成长机制与作品推荐机制,对可见性进行生产、维护与分配。

二、内容之可见:可见性生产

平台化生产模式下,平台呈现的不只是作者原创的文学文本,还包括作品简介、作品评价、章节评论等伴随性文本,这些文本共同构成了一部网文作品的内容。内容是否可见会直接影响创作者是否能获得潜在的关注、阅读、评论、分享、打赏、追读。因此,为争取内容的可见性,促使作品从没有读者与评论的单机状态变为有稳定付费读者与热烈评论区的爆款状态,创作者会开展可见性生产。

1.“学包装”:数据主导下的新书创作

一般而言,一部网文作品要经历构思—大纲—初稿—签约—上架—更新—完本的生命历程。而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能够与平台签约并进入数据库,获得读者检索与阅读的可见性。作者在创作新书时,往往需在书名、封面、章节名、简介等外观层面多下功夫,提升作品的外在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位主编曾在A平台作家专区中分享了《作品如何包装》:“书名对于一部作品而言,相当于一个人的脸面,在这个看脸看颜值的世界,长着一张吸引人的‘脸有多重要不言而喻……一个好看的独特的甚至于有版权的封面,能让整部作品‘带妆出门,瞬间高大上不少……简介可以给读者一个直观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就有点开文章试读一下的欲望,第一印象不好,可能有部分口味比较挑剔的读者就直接叉掉了。”[8]在成功吸引读者注意后,为维持可见性,作者还需依据读者的喜好与编辑的意见修改写作大纲,并注重对评论区的引导与维护,培养出核心读者群体。

“网文有‘黄金三章的说法,前三章是最重要的,如果写不好没有吸引力,读者一般就弃书了。”(F1)

“评论区很重要,读者都不喜欢这个角色,你还一直让TA活着,就等着掉收藏吧。”(F2)

一部作品从封面等表面文章到内部的主要内容,从开头到结尾,都要为可见性服务,收藏、订阅、点击等数据主导了作者的创作活动。

2.“赚佣金”:货币激励下的受众阅读

平台化生产模式下,网络文学的阅读端也被纳入生产体系,阅读从传统线性静态的信息内化过程变为信息获取、个性表达、社群交流、认知输出、文本生产等综合复杂过程,阅读群体不再仅仅是信息接收者,更成为数据生产、内容创作、汇聚流量的生产者。[9]通过将阅读生产化,制造出读者对虚拟货币的需求,以此激励读者突破传统的阅读模式,从只看不写变为边看边写,进而转变为内容生产者。首先,读者只能免费阅读少部分公开章节的内容,大部分的付费章节需要支付书币等虚拟货币。换言之,对读者而言,书币是文学文本可见的必要条件。除直接充值外,书币还可通过签到打卡、增加阅读时长、点赞评论、完成阅读任务等方式获得。其次,书币还可用来在平台商城购买商品与兑换礼品,读者拥有的书币数量越多,可获得的商品价值也就越大。随之而来的,读者可以获得更多的积分,提高在平台的身份等级,享受专属字体、专属背景、阅读折扣等权益,获得比普通用户更多的可见性。

因此,为免费获得虚拟货币,读者往往会打破不可见的潜水状态,活跃于平台的各个频道、专区与页面,积极参与网络文学的内容生产。一方面,读者通过创作长评论、推荐语、本章说等伴随性文本进行自我表达;另一方面,读者通过为网络文学续写情节、创作同人、制作微漫画等形式的个性化改编,实现文本再生产。这些文本共同构成了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且由于看书先看评论区日益成为主要的阅读偏好,读者生产内容的可见性甚至可对网文作品的可见性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者指出:“在丰厚积分回馈的诱惑下,分享、订阅、评论的数量成为衡量用户积分奖励的标准,此过程中,阅读用户实则担负着为平台终端宣传推广商品价值、聚拢积攒流量人气的劳动者角色。”[9]平台将虚拟货币打造为佣金,为用户编织了看小说也能赚钱的幻象,吸引读者不断生产内容,在作品内容变得可见的同时不断增强作品的可见性。

三、作者之可见:可见性维护

在平台化生产模式下,作者的成长体系也与平台的数据评价体系挂钩。一般而言,网络文学作者要经过签约、上架(网络文学作品进入付费阅读环节)、品牌作家、“大神”作家(白金作家)、独立IP作家等过程, 才能从众多的写手中脱颖而出,实现“一字千金”的梦想。在这类竞技式的作者培养体系中,网文作者面临激烈竞争,有实力的新人作者不断涌现,而已成名的“大神”作者拥有大部分资源。为获得持续的可见性,使作者从默默无闻的“小白”成长为万众瞩目的“大神”,网文场域中的行动者会进行可见性管理。

1.“养笔名”:平台社交中的作者展演

作者生产出来的网文作品需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与网站签约,而在这之前的创作行为,一般是“为爱发电”,很难获得收益。在签约之后,作者会获得一份“底薪”,而要获得更多收入,就离不开付费读者的打赏与平台的流量分成。

有研究者指出:“网络文学作者跟精英文化圈里的作者不同,他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来的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表演性、角色扮演性的。”[10]吸引与取悦读者是作者的主要任务,其创作行为也脱离了个体神思的范畴,被纳入工业化的生产体系中,作者在这一体系中往往以笔名的形式存在。对作者而言,一个吸引目光、留下印象、辨识度高、符合形象的好笔名是“成神的第一步”,因为笔名是一位作者最早也是最难修改的“作品”。在虚拟的网络文学世界中,作者的可见性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笔名的可见性。作者注册笔名,上传作品,完成身份塑造后,还需依托笔名与读者、编辑等平台用户进行互动,以维护形象,俗称“养笔名”。

一位访谈对象认为:“养笔名能让作者在开新书的时候,就有不错的读者基础,从而得到更好的推荐位置。长远来说,养好笔名,哪怕很长一段时间不写文,也能保证一个不错的收入,如果笔名太分散,收益可能会大打折扣。”(F9)

而“养笔名”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不仅需要保证作品的质量,还需时常与读者交流互动,“经常有作者,尤其是新人作者,想找个地方养笔名,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下自己能不能提供好服務,小说是否可以保证质量、是否在乎读者看法、是否愿意经常更新微博,如果做不到,还不如当个独行侠”。(F6)

在他们看来,“养笔名”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为读者提供好的服务,并通过社交媒体与网络文学平台的更新让自己处于在线状态。那么,该如何维持作者的可见性呢?首先,作者会利用拉票的方式吸引读者。一般在文字章节的结尾,作者会向读者设置阅读任务:当推荐票达到一定数量时,将会改变网文的更新节奏,增加每日更新的字数或章节数。其次,在聚集一批黏性强的读者后,作者会选取粉丝中的意见领袖——“盟主”组建网络社群,与读者进行更加日常化与私域化的互动交流,并在平台举办评选活动时组织粉丝进行“打榜”,与其他作者争夺可见性。最后,在出现文字错误、情节冲突、未能更新等降低可见性的情况时,作者一般会在评论区或章节中“鞠躬道歉”或“卖萌请假”,将“不见”转化为“可见”。总之,通过角色扮演性的社交互动,作者打造出符合作品设定、满足读者期待的人设,“养笔名”的实质是培养核心读者群体,以获得持续的可见性。

2.“教新人”:造神运动中的编辑把关

在网络文学作品的签约与上架环节,网络文学平台的编辑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一般而言,作者要先将万字左右的初稿与写作大纲发给分类编辑,编辑会依据故事情节、文字表达、人物认定等要素判断是否与其签约。签约之后,编辑会依据作者的创作状态、作品的数据表现以及对市场的分析判断,决定是否推荐作品进入付费阅读环节。此外,编辑还需在日常工作中对负责的作品进行运营与维护,以吸引读者更多的订阅与收藏。“在作品层面,编辑不仅要对连载作品进行审查,不断关注作品创作过程以减少‘太监作品(作者中断写作的作品)及‘烂尾作品(草草结尾的作品),同时编辑的意见能够影响到作品本身的情节发展和人物设定。”[11]因此,编辑的日常把关会影响作者的可见性。

“一个好编辑首先是一个好作者,但编辑和作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于一个市场是否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F4)

虽然成为一名网文作者的门槛有所降低,但新人作者要想成长为“大神”作者,在网文市场上变得可见,离不开编辑的“调教”。

然而,编辑作为网文平台的雇佣劳动者,其把关行为也会受到平台规则与利益的影响。起点在2005年推出起点职业作家体系,并于当年7月选出了8名职业作家签订保底年薪协议,拉开了网文平台打造明星作家的序幕。2006年,起点又推出“白金作家签约计划”,并公布每一年的白金作家榜单。于编辑而言,能够培养出一名白金作家也是职业理想。

“然后大约是2009年,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两个目标:写书成神,或是做一名网文编辑。就是当时就感觉,能够指导出那么多大神的编辑,绝对是很牛的,羡慕得不得了。”(F4)

为培养出“大神”作家,编辑会为作者提供写作指导,“我们现在就是轮询,主编要做一个轮询表,把全部的作者排个时间表,每天抽出半天,专门找作者聊书,目前一个月,一个作者大约能轮到一天或者半天时间,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避免一些偏差。”(F5)同时,将“推荐位”等资源向有“成神”潜力的作者倾斜。“主编推荐和编辑重点推荐,是运营在后台挑选同批字数不超过八万字,v收偏多的。新书强推,目前来看,八万字+,大约都是20 000v以上,有更高概率上,是找我们责编申请,然后我们和运营申请,那边按照同批书比较后安排。”(F4)

在这一机制下,作者要获得可见性,出现在人气榜、点击榜、推荐票榜、收藏榜、月票榜等排行榜上,往往不在于编辑的个人喜好,而在于数据的好坏。“这意味着你现在的作品能不能上榜,能不能入库,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编辑的决定,或者商业消费机制‘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是这种‘数据库在筛选。”[12]平台“造神运动”中,作者的可见性与其说离不开编辑的把关,不如说是算法机制的选择。

四、平台之可见:可见性分配

起点、晋江、掌阅等文学网站纷纷推出兼具阅读与社交功能的移动客户端,嵌入了算法机制与社交机制进行作品分发,成为读者消费网文作品的主要渠道。通过对作品的数据化管理和对读者的数据画像,平台在作者与读者间形成了连接。然而,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能被读者看见,平台会依据数据进行可见性的分配。

1.“去PK”:算法主导的作品推荐

与作者的成长体系类似,平台A的作品推荐机制遵循试水推荐—分类强推—分类封面或六频推荐—三江推荐—强推的晋级模式。在通过编辑审核后,作品会进入平台的书库系统①,供读者检索与阅读。嵌入了算法机制的书库系统,一方面会基于内容进行作品推荐,从读者浏览过的作品内容出发,向其推送与此作品相似的其他作品;另一方面会基于协同进行推荐,为读者寻找浏览过共同作品的其他读者,向其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其他作品。对作者而言,平台的推荐位代表着更多的可见性,当一部作品出现在网站或者APP的推荐栏目中,意味着有机会实现数据的快速增长,作者也会在社区发帖散财庆祝。

“我拿过网站的热门分类、APP上的编辑精选、APP上的限时免费。限时免费的效果是最好的,一天时间涨了5000收藏,但是订阅增长不多。”(F7)

然而,平台的推荐位资源是有限的,新书在试水推荐后,想要获得更高一级的推荐,需与同类型的作品进行竞争,获胜后才能进入下一轮效果更好的推荐序列,才能从鲜有人关注的“扑街”到粉丝规模庞大的“神作”。平台以可视化形式强化了这种竞争,“它按照特定标准从高到低将作者、作品依次排列成榜单,例如点击榜、收藏榜、热销榜等,并将其放在网站页面最显眼的位置上。在榜上出现的频率越高、占据的位置越前,就代表该作家与作品获得的读者支持越多,而读者支持又使他们在网页上更为显眼,在传播中更具优势”。[13]因此,作者不仅面临定期更新的内容生产压力,也面临“去PK”的同行竞争压力。要获得平台的可见性,不仅需要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内容,还需要适应算法技术主导的平台推荐规则。

2.“做数据”:驯化技术的工作室运营

有研究者在考察作为集体艺术生产活动的网络直播时发现,直播公会通过运营、导流、打榜等方式管理可见性,以追求平台的可见性。[14]在网络文学产业中,也有专业的工作室负责对作者与作品进行运营。工作室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平台组建的工作室,将主编责编集合起来,全力打造精品内容;第二类是个人成立的工作室,围绕“大神”级作者组建写作团队,集中生产内容以获取收益;第三类是皮包型工作室,招募职业写手进行批量制造,转卖大纲与初稿。雖然创建目的与作品质量都不同,但这三类工作室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熟悉平台的运行规则。可通过“做数据”,驯化算法技术,提升平台可见性。

具体操作层面,一方面,工作室会推出作品推广业务,作者只需要购买流量套餐即可提升作品的相关数据。某工作室曾在B社区发布公告来宣传:“新书推广保证至少增长500收藏,每天固定会员点击200+,赠书评!送红票!不怕恶意举报!我们承诺:只要参与我们的新书超级推广,第一周肯定能上分类新书榜(表现出色的作品还有机会冲击首页新书榜);第二周肯定在分类新书榜的前几名(同时有很大的机会冲上首页新书榜);第三周肯定能上首页新书榜(杰出作品更有机会冲击前十的名次);第四周同样会在首页新书榜上!”[15]即使平台推出监控系统,其仍能通过人工刷数据的方式让作品获得推荐。另一方面,如果说中下层作者的作品面临短期推荐位的激烈竞争,能够为平台带来更多收益与掌握了更多运营资源的“大神”作者的作品则可以获得长期推荐位。

“大神作家一般都有自己的专业工作室,冲榜的能力自然不是一般作者能够比的,就凭他们的更新能力和运营能力,长期霸榜是正常的事情。”(F2)

而凭借自身的象征资本,“大神”级作者在与平台签订新书合约时,也能获得封面推荐等优厚条件。

五、“可见即收益”:作为商品的可见性

平台化生产模式下,可见性成为网络文学场域行动者争夺的焦点。对作者而言,更多的曝光度能带来更多的收益;对读者而言,大部分作品需通过付费才能阅读,从隐藏变得可见,需更高的参与度;对编辑而言,让作品可见不仅是其最主要的职责与权力,也是培养优秀作者的重要方式;对平台而言,人工审核与算法分发组合设置的推荐位则是吸引流量、提升关注度的主要端口;对工作室而言,能够帮助作品获得更多的可见性是最有价值的卖点。简言之,“可见即收益”。然而,网络文学平台既是网文作品的阅读空间和作者、读者、编辑的互动空间,也是商业资本制造出来用以赚取利润的商品空间。因其在各类行动者中具有交换价值,平台资本将可见性塑造为一种商品,并通过可见性的组织实现对作者与读者的剥削与控制。

网络文学平台化生产过程中,内容可见性、作者可见性、平台可见性都被转换为交换价值。内容可见性商品化表现为平台内容的二次售卖。阅读页面不仅存在广告,且被嵌入二次跳转功能,将用户导入销售界面,成为平台广告投放收入的一部分;同时,读者生产的伴随性文本往往会被平台精选出来,作为作品推广与版权议价的筹码。作者可见性商品化则表现为平台数据的流量变现。为塑造与维持个人形象,作者通过社交展演吸引读者追读、打赏与分享,而平台则通过这些数据对读者进行数据画像以推送定向广告。平台用户聚集产生的数据,还可转为作品IP开发的基础。平台可见性商品化表现为平台推荐的数字劳动。为满足平台的推荐规则,获得更多的可见性,作者与读者通过拉票、打榜等方式进行可见性劳动,为平台免费宣传与聚集人气;作者还可通过直接购买数据套餐获得工作室制造的流量,获得平台的推荐位。可见,当前网络文学平台化的生产模式,虽看似实现了读者书单的个性化定制与作品去中心化推荐,实质上却将作者、读者、编辑等网络文学生产者纳入了商业资本的盈利体系,形成可见性经济,进行隐形的剥削。与此同时,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掌握了技术优势的平台,可强化对生产者的控制。“算法与大数据的结合,不仅可以实现更大程度上对可见性的商品化,还可通过排序、标签化、关键词、增加权重等措施,对可见性进行操纵,以更符合平台规则和平台资本利润需要的方式组织可见性。”[16]

结语

当前,媒介技术深度嵌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互联网平台逐渐成为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本文在可见性视角下,考察网络文学的平台化生产。研究发现,基于网文作品的可见性,平台建立了以数據为中心的生产体系,不仅使可见性成为带有稀缺性的商品,更掌握了数据技术与流通渠道的资本主导的权力资源。在可见性生产环节,作者需通过对作品的包装吸引读者,读者则在佣金激励下开展文本生产与平台参与,以获得内容的可见性;在可见性管理环节,笔名是作者的平台化身,作者需通过与读者的交流互动维持形象,编辑则需为作者提供写作指导并对作品内容进行把关,以维持作者的可见性;在可见性的分配环节,平台大多采用技术主导的推荐模式,并以可视化的排行榜加剧作者竞争,工作室则通过“做数据”,驯化算法技术,提升平台的可见性。

总之,“可见即收益”,网络文学平台化生产的可见性背后,隐藏着流量分成、虚拟货币交易、IP转化等商业逻辑。网文平台充当了作者与读者间的中介,掌握了组织、管理与分配可见性的权力。这一权力的不平等,使网文作者与读者都成为数字劳工,受到以文学网站为代表的平台资本的剥削与控制。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见性,大众也在上演平台化生存,而本文对网络文学的考察表明,人们不应忽视可见性商品化的本质,即平台资本的隐形剥削。然而,掌握了权力与资本的平台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可见性,还可通过操纵和影响边缘群体的可见性来维持优势地位。要真正实现对创作者权益的保障,健全的法律制度、行业的自律规约、社会的舆论监督等要素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 胡翼青,王沐之. 作为媒介性的可见性:对可见性问题的本体论探讨[J]. 新闻记者,2022(4):8-19.

[2] 秦朝森,梁淑莹. 多棱角的可见:城市青年流动群体的短视频生产影响研究[J]. 现代传播,2021(5):85-90.

[3] 周兴杰. 场域分析:探讨网络文学性质的一种途径[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09-113.

[4] 胡慧,任焰. 制造梦想:平台经济下众包生产体制与大众知识劳工的弹性化劳动实践——以网络作家为例[J]. 开放时代,2018(6):178-195,10.

[5] 蒋淑媛,黄彬. 当“文艺青年”成为“数字劳工”:对网络作家异化劳动的反思[J]. 中国青年研究,2022(12):23-29,37.

[6] 張铮,吴福仲. 数字文化生产者的劳动境遇考察——以网络文学签约写手为例[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5-44.

[7] 许苗苗.“网文”是怎样诞生的:文学会成为工业化产品吗?[EB/OL].[2021-12-02].http://www.zgwypl.com/content/details24_29920.html.

[8] 新手教程 | 作品该如何包装[EB/OL].[2021-06-24].https://write.qq.com/portal/content?caid=17293836905167201&feedType=2&lcid=14279897415314737.

[9] 吴永贵,周小莉. 智媒时代阅读群体劳动现象及应对之思[J]. 编辑之友,2022(5):16-22.

[10] 林俊敏.“经典边界”的移动——论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和经典化[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91-101.

[11] 宁传林,夏德元. 场域理论视角下网络文学作者、编辑、读者的角色认知[J]. 编辑学刊,2018(1):13-18.

[12] 庄庸. 网络文学“中国名编辑”如何诞生——《意见》对网络文学编辑再造和重塑思路[J]. 中国出版,2015(4):7-11.

[13] 项蕾. 推介去中心与消闲货币化:数字资本主义对网络文学场域的重塑[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21(4):76-84.

[14] 叶韦明,金一丹. 平台·公会·主播:不确定数字产业中的生产组织[J]. 国际新闻界,2021(12):96-119.

[15] 推出超性价比新书推广套餐,真正的模拟读者,安全信誉为先[EB/OL].[2014-04-25].https://www.lkong.com/thread/964458.

[16] 尹连根,刘运来. 短视频平台的技术赋权与可见性劳动——基于传播政治经济学考察[J]. 未来传播,2021(6):41-49,121.

"Visibility as a Commodity": A Visibility Study of  Platform-Based Production of  Online Literature

JIANG Xiao-li, YANG Zhao(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0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ibilit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latform practice of online literature producers, and explores the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literature producers and platform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online literature platform has established a "data"-centered content production mechanism, an author growth mechanism and a work recommendation mechanism to produce, maintain and distribute "visibility". Under such a production system, "visibility is profit", and online literature producers compete for "visibility" through identity performances, participatory consumption, domestication technology, and etc. However, platforms have the power to organize "visibility", and online literature producers are exploited and controlled by platform capital represented by literature websites.

Key words: visibility; online literature; platform-based production; commoditization; power

猜你喜欢
商品化网络文学权力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电影(2019年6期)2019-09-02 01:42:38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26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24
揭秘网络文学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16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商品化趋势及殖民采掠初探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58
网络文学的诞生
日本商品化权的历史演变与理论探析
知识产权(2016年5期)2016-12-01 06:59:20
权力的网络
博客天下(2015年12期)2015-09-23 01:47:57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唤醒沉睡的权力
浙江人大(2014年8期)2014-03-20 16: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