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主流媒体做好建党百年“红色记忆”的宣传报道是时代的现实需求,也是主流媒体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本文以《我们的红色传家宝》系列专题新闻片为例,深入分析总结该片在全媒体语境下“红色记忆”的传播策略,以期为讲好“红色故事”,拓展新闻纪实创作思路,提供可资可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
关键词
红色记忆 传家宝 传播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一大批以百年党史为题材的新闻纪实类作品纷纷闪亮登场,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贵州省委网信办、贵州广播电视台精心选取10件不同时期的珍贵红色文物,推出特别策划——《我们的红色传家宝》。该节目由10个时长4分钟左右的新闻专题构成,每个新闻专题均由一名出镜记者在现场实地讲述一个关于红色文物的故事,回顾一段峥嵘的历史岁月。该专题片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坚持“传家宝”里悟初心,红色基因永流传,通过宣传报道激发黔中大地儿女汲取百年党史精神伟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做出新的贡献。
一、用新闻讲历史,于旧物见新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
“紅色记忆”是中国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记忆,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历。“红色记忆”有利于广泛凝聚共识、为培养主流价值观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密切历史与当下的联系[2]。如何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和责无旁贷的义务。面对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竞争,贵州广播电视台作为省级主流媒体,主动承担守好舆论主阵地、实现思想引领的职责和使命。
“红色记忆”叙事的真实性原则主要是指坚持科学严谨的精神态度,真实还原革命历史本来面目,忠实记录党的百年奋斗史,再现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3]。
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创建了彪炳青史的丰功伟绩,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留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物件,见证了党的建设和发展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段。用耳朵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打造“讲故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新形式,是贵州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打造《我们的红色传家宝》的初衷。《我们的红色传家宝》是贵州广播电视台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期间推出的一系列优质广播电视作品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用新闻讲历史,于旧物见新意”。该节目在贵州广播电视台新闻类节目《贵州新闻联播》和动静新闻客户端等多平台播出,从电视端向网络端位移,是一次带有“跨界”意义的创作尝试。固定时间播出的电视节目可以用于稳定收视基本盘,实现固定群体的收视预期,而网络视频以其随时随地都能观看的属性使它便于发挥“长尾”效应,实现长时间段内的陆续覆盖,扩大电视宣传主体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此外,该策划采用出镜记者现场走访的报道形式,传播呈现的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而是历史事件。节目每期选择一件红色文物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反映的却是当下的主题,表现的是时代的精神。
节目从第一期《藏在账本里的诗歌》开始,至《一本住院记录见证“小协和”的家国情怀》结束,让我们看见了贵州发展的历史故事:其中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被“遗落的军旗” ,也是红军经过贵州保存下来的唯一军旗;老百姓冒着被敌人清算的危险,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家的门板拆下来作为红军“四渡赤水”的“红军门板”;红军战士在艰苦岁月中,坚持学习的故事——红军战士使用过的识字读本;侗寨里的“歌师”被红军传播的革命思想深深打动而偷偷地写下“藏在账本里的红色诗歌”;红军严格执行的“损坏东西要赔偿”的关于土陶罐和这两个铜板的故事;一本表现家国情怀的住院记录本;见证贵州交通发展的摩崖石刻;见证贵州三线建设的“争气铁”;一台老摄影机讲述广电初心等。10个小物件,却回顾了贵州百年奋斗路。
《我们的红色传家宝》秉承“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传播理念,运用新方法让文物“活”起来。《拆了自家门板,让他们踩着过河!》文后提到:“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才能让老百姓冒着被敌人清算的危险,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家的门板拆下来,铺在他们脚下?毫无疑问,只能是人民的军队。正是因为这支军队和领导这支军队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了心中最高位置,才能得到人民最衷心的拥护。一块旧门板,见证历史,也昭示当下,保持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的党就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二、立体解读诠释,多元叙事让受众产生共情
“红色记忆”是立足当下、回望过去的一种选择性建构,是社会不同群体共享红色精神的集体记忆,有利于构成民众的政治认同[4]。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如何讲好故事,关键是叙事技巧,特别是叙事视角的巧妙利用[5]。主流媒体是参与“红色记忆”建构的重要主体[6]。
《我们的红色传家宝》策划报道可谓精良制作,采用丰富多元的叙事角度,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映射青春态度和时代精神,展示出较强的思想性、故事性和艺术性,给予观众以文化滋养和价值共鸣。该节目虽然是关于红色文物的故事讲述,但编导的编辑思路和思想境界并没有拘泥于史事文物和博物馆当中,而是巧妙运用叙事视角的多元化,有时还运用“内视角”,即从当事人角度出发,将节目的立意落点充分放在当下,力求与当事人产生共情。
比如《扛起大道上青天》这篇作品,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有一段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公路——“册三”公路(贵州册亨至广西三江)平塘段。公路上被称为“平里河沙坪垭口”的地方,是最为艰险的一段。这段公路悬挂在半山腰,穿越在悬崖峭壁与深沟河谷之间。就在如此艰苦的建设环境里,筑路工人硬是拿下了这段公路的建设,也因此留下了一首豪迈的诗歌:“筑路意志坚,扛起大道上青天,踏碎了云朵,踢到了山尖,不管车马来多快,总在我后边!”在回顾了激情澎湃的册三公路建设史之后,镜头从摩崖石刻转到了距此4公里外新建的贵州高速公路“天空之桥”——平塘特大桥,画外音“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敢于斗争的光荣传统需要代代传承”在这个时候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筑路出大山、天堑变通途,是贵州人千百年来最大的期盼之一,但这个梦想,一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渐变成了现实,60多年日月更替,这片石刻见证了贵州交通的发展变化,节目将历史事件和新大桥建立巧妙联系,让原本单一的描述有了新的参照,丰富了相互交融的附加信息,营造出震撼心灵的视觉氛围,历史旧物与岁月变迁碰撞出来的时代新意,增强了内容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有效地提升了节目的传播效果与收视品质。
三、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故事呈现构思巧妙
围绕“红色传家宝”这一定位,节目组在反复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决定突破固有思维框架,确立“以小见大、以情感人”的创作思路——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以珍藏的藏品为依托,以“细化具象载体”为内容,以“深挖幕后故事”为主体,用今天的视角、可视的形态、接地气的呈现,讲好党史精彩故事,让新闻“老话题”焕发生机,向党的百年华诞献上真挚的祝福。
(一)选题讲究,政治性强
在建党百年,那些不为人知的红色文物,通过出镜记者故事性的叙述,以悬念、冲突、细节表达出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不同于寻常的新闻报道或历史故事讲述,该系列节目站在“回望历史 照亮未来”的高度,力图通过对红色传家宝的故事讲述,去“唤醒峥嵘岁月的记忆,传承崇高信仰的力量”,播出的时间选择在百年建党庆祝活动的集中期和高潮期“七一”建党纪念日前后,而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实证史、以史鉴今的内容也真正起到了“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教育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強调,“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7]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思想的光芒历久弥新。《我们的红色传家宝》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结构紧凑,短小精悍
以小片头开头,事实居中,点评殿后,形成模板,利于节目的工业化量产,制作成本也比较低。节目时长基本控制在4分钟左右,抓住了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用巧妙的新媒体传播方式讲述重要的历史,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了传播率和用户收看体验。另外,在细微之处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如节目开篇的小片头和导语的组合。短短10秒钟的小片头,一件件红色文物在钢琴独奏的旋律伴随之下,如同一只只载满时代记忆的小船走过岁月长河,在观众面前一一展示,而导语“传家宝里悟初心 红色基因永流传”简短有力,把红色文物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节目的立意和主题都恰当表现出来,起到先声夺人作用,也达到了节目政治性和专业性的两全其美。
(三)表现新颖,代入感强
用语构思巧妙,画面精致,见创新、见别致,打开受众“味蕾”。节目以红色文物为表现形式,在同一场景内构建了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将新闻事实放在时间与空间交错的大背景下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报道,突破了线性叙事的时空局限性,延展出丰富、深厚的内容,让受众在新闻时空的跨越中,“立体”认知新闻事件的价值和内涵,历史穿透力强。在巧妙构思框架结构的基础上,策划新颖、轻松有趣、代入感强,特别是在表现一些难以复原而又缺乏影视资料的史实时,节目采用了精美的沙画配合画外音去讲述故事,效果非常好。能够很好地吸引人们对历史事件的关注,以点带面回顾了党的光辉历程。节目主持人在情景再现的部分,把发生在不同时空、反映不同侧面的事件进行跳转剪接,通过今夕横纵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巧妙运用音效、音响、字幕等多种元素,新颖、鲜活、生动。
确立创作思路是制作电视专题节目的先导,既要严肃对标,确保导向正确,又要具备可操作性。庆祝建党100周年重大主题宣传,中央宣传部有着统一明确的主旨要求,是一个多要素、多手段、多类型的系统工程,选题定位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和历史传承的客观需要。《我们的红色传家宝》系列新闻专题片除了严格把握好重大主题定位外,还凸显了媒体特色、突出选题侧重,展现己之所长。
结语
《我们的红色传家宝》采用“小切口”反映“大事件”,立足发展大局,强化用户思维,贴合受众需求,唤起受众共鸣,是贵州广播电视台近年来的又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宣传报道尝试,较好展示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充分体现了红色基因、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及重大意义,是贵州广播电视台在纪念建党百年期间推出的系列广电作品当中的一部精品力作。通过全媒体传播矩阵增强舆论影响力和精准传播的切入口,《我们的红色传家宝》既让历史文物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也让时代精神在时空穿梭中具有更强的穿透力,从而让红色资源成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有利于助力占领社会舆论的传播阵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4-18.
[2][6]高原.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建党百年“红色记忆”传播——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的宣传报告为例[J].东南传播,2021(11):43-45.
[3][5]何艳娟.新媒体语境下“红色记忆”的叙事策略——以《新闻启示录》之《寻找“地下航线”》为例[J].东南传播,2021(10):43-45.
[4]陈莉莉.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集体记忆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11):44-51.
[7]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24-425.
作者信息:颜红,贵州广播电视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