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要主动进行创新,运用多种形式,创造出符合受众喜好的新闻摄影作品。本文通过对新闻摄影在全媒体条件下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在全媒体环境下提高新闻摄影的传播质量,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新闻摄影 全媒体 创新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和创新的时代,AI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新闻报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也成了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方式。人们既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又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可以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加工并传播给其他的人,这让新闻传播的范围变得更大,传播的速度也变得更快。用户把自己所拍到的照片快速上传、分享到社交媒体平台,这些照片虽不一定专业,但胜在反应迅速、现场感强,往往会成为新闻报道的第一手素材。在全媒体环境下,专业新闻摄影记者该如何突出重围,在保持新闻摄影专业素养的同时,对新闻拍摄技术和观念进行革新,使传统媒体的新闻摄影更具竞争力,是值得探索思考的问题。
一、全媒体时代对新闻摄影的挑战
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新闻传播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在满足受众对自我传播需要的同时,也给新闻摄影记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拍客的崛起、新闻图片的来源多元化、传播速度加快等,面对新问题,如何从适应到主动创新,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拍客崛起,人人都是“摄影记者”
拍客是指用相机、手机和数码设备拍摄图文影像,并在社交媒体分享传播的人群。拍客的崛起对新闻摄影行业的冲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拍客的出现使得新闻图片来源更加多元化,增加了新闻素材;其次,拍客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提高了传播效率,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
随着智能手机摄影功能的不断迭代升级,其清晰度、色彩明暗及稳定性上也和专业设备差距渐小,再加上现如今“全民皆媒”的传播环境,导致大部分的突发新闻或热点新闻所使用的图片或视频都不是专业摄影记者所拍摄的。比如火遍全网的“村BA”,最早就是村民用手机拍了现场比赛视频并上传到短视频平台,这些比赛视频吸引了摄影师姚顺韦的注意,他来到现场后,用更加专业的设备和拍摄手法记录下了比赛。2023年7月21日,姚顺韦上传的短视频迅速传播开来,浏览量达到了6000多万。紧接着《贵州日报》在7月26日也发表了“村BA”的报道,随后中央媒体纷纷加入报道行列,从此“村BA”一举成名,台盘村也随之在全网打响了知名度。由此可见,拍客崛起加上全民拍摄是全媒体时代传统新闻摄影所面临的挑战。
(二)传统工作模式无法满足新时期媒体发展需要
在过去,传统媒体新闻摄影记者大多数时候主要是配合文字记者在采访现场进行拍摄,再通过“拍—选—审—校—发”的工作流程,最快要次日才能将新闻产品呈现给受众,且纸媒受到版面限制,多数图片新闻只能从中选发一张单图,照片用量很小。显然,这样的工作模式让新闻摄影的优势和特点无法完全发挥出来。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闻摄影的内容、理念、流程和手段也在不断创新,新闻摄影报道采访呈现出了从“1”到“1+N”的变化,即图片+视频+剪辑制作。从拍照、拍视频到选照片、剪视频一气呵成,保证时效。这种多任务并行的“叠加工作模式”对摄影记者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而言之,新闻摄影报道的工作模式必须从采编技能、技术功能、传播方式等方面主动进行优化,实现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影像传递,完成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建构。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全媒体的发展[1]。
二、全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创新形式
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从胶片到数码,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相机到无人航拍机,各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为摄影记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手段。在这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摄影记者需具备跨领域的技能,善于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创作。新闻摄影应紧密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借助图片直播、短视频新闻、竖幅摄影、VR/AR、无人机拍摄等新兴技术拓展创新形式,以满足受众对多样化、丰富化新闻报道的需求。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更为新闻媒体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2]。
(一)图片直播
所谓图片直播,是云计算和云储存技术在摄影界的一项创新应用,通过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硬件技术的支持,实现照片即拍即传的直播模式,它的出现主要是基于受众对图片新闻的时效要求。图片直播的原理是将照相机和智能传图设备用數据线连接,进行拍摄,并将照相机里的原片自动同步至传图设备中,传图设备随后自动对照片进行压缩处理,并通过移动网络上传至云相册,编辑在后台实时对现场传回的照片进行筛选、处理、发布。另外,在一些开放式的图片直播活动中,受众还可以根据需要,直接通过手机访问“云相册”浏览、下载自己需要的照片资料,增强了图片直播的传播效率和参与感。
图片直播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之中,特别是大型的会议类新闻报道。例如,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客户端2023年7月8日推出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式直播”,整场直播发布图片42张,截至2023年9月5日,累积阅读量为750万+,转发量14011。2023年8月29日推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直播”,整场直播发布图片19张,截至2023年9月5日,累积阅读量为270万+。
出色的传播效率让图片直播成为主流媒体对大型会议类新闻报道的常规操作,但在实操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图片直播的最大特点就是“快”,作为专业摄影记者,在图片直播过程中更应当兼顾好“速度”与“质量”,让图片新闻实现快速有效的传播。全媒体时代,一张好照片不是靠打机关枪式地按快门就能得到的,它需要不断提高新闻敏感性,丰富图像传播中的视觉审美经验,通过仔细观察、琢磨角度、提前预判、积极走位、耐心等待,最后以创新的思维和精湛的技术按下快门,方能把握“决定性瞬间”[3]。
(二)短视频新闻
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3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26亿人[4]。基于如此庞大的用户数量,短视频新闻这种以短视频为载体,通过摄影技术手段,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形式迅速成为新闻传播的主力军。它与受众生活的嵌入度极高,能让受众在短时间内了解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其趣味性和碎片化也让受众不知不觉投入大量时间,有极强的时间黏性和更广泛的传播效果。例如,2020年5月,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两会的首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以视频连线的形式举行。笔者是当时贵州日报报刊社唯一能到现场采访的记者,在以拍照片为主的情况下,还拍摄了一条Vlog短视频《天眼新闻记者Vlog:代表通道原来是这样的……》发布在“天眼新闻”客户端上,结果该视频的点击量在会议期间的累积点击率突破10万+,比图片报道高了近两倍,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专业新闻摄影记者作为短视频新闻生产的重要一环,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突出优势:
1.新闻敏感。新闻摄影记者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度,能够更敏锐地发现新闻点,并拍摄到新闻事件中夺人眼球的画面。
2.专业设备。新闻摄影记者配备专业的摄影设备并能熟练运用,能够更高质量地捕捉新闻事件的细节。
3.原创力优势。主流媒体的新闻摄影记者拥有官方新闻来源,在保证内容准确、全面、及时的同时,通过分析策划,踩准大数据算法的节奏,生产符合受众视觉需求的原创视频新闻。
4.专业图片审美。新闻摄影记者具备专业的图片审美,利用构图取景技术和用光技巧,可以通过富有美感的画面及光影的变化来表现新闻事件的氛围和情感。
5.叙事能力。新闻摄影记者具备较强的新闻叙事能力,可以通过短视频的形式更好地呈现新闻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正向的舆论引导。
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切实提高视频拍摄能力和剪辑技术,努力转型成为“动静皆宜”的全能影像记者,发挥采编优势,将短视频与新闻图片融合起来,打造精品短视频和系列短视频,延伸短视频的报道空间。
(三)竖幅摄影
当下,受众获取新闻信息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竖屏时代。竖屏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受众阅读新闻信息的习惯,也对视觉新闻作品的传播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竖屏已成“主屏”,视觉新闻作品的传播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主要原因是载体的呈现形式决定了新闻摄影的展现形式。智能手机作为当下最主要的传播载体之一,其竖屏的形式就直接影响着新闻摄影的展示方式[5]。
竖幅摄影,也称为纵向摄影,其特点是高度大于宽度,是一种独特的拍摄或裁剪方式,通常用于创建视觉冲击力强、主题突出的摄影作品。竖幅摄影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中,通过竖长图或者多图纵向拼接的形式,来展示事件的全貌或者细节,具有更高的屏占比优势。从2020年起,笔者就尝试用纵向拼接长图片的形式向贵州省委有关部门报送图片简报,阅读体验和图片容量俱佳。之后,笔者开始在摄影采访中大量拍摄竖幅照片。例如:2022年10月21日发布于“天眼新闻”客户端的一条人物专访短视频《那个曾经背母上大学的人如今怎么样了?今天,刘秀祥来回答!》,笔者选用F1.4大光圈定焦镜头竖幅拍摄,以干净的背景与肖像式的竖构图,让被摄主体更加突出,获得更大的人物画面比例,让人物的表情神态在手机屏幕上得以“放大”展现。在剪辑时,通过音乐和字幕进一步丰富视频的情感表达,让受众更加清晰地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该条新闻一经发表就被各平台转载,发布次日阅读量就迅速突破10万+。
竖幅摄影图片在手机上具有更高的屏占比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在实用性和用户体验方面有着显著的影响。首先,竖屏摄影能够使画面更具冲击力。由于其特殊的拍摄方式和展示形式,使得画面内容更大、更集中,能更好地展现细节和画面层次感。其次,竖屏摄影更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今天,用户更倾向于使用手机等设备进行阅读,而竖屏设计正好适应了这一趋势,使得用户在阅读时可以更加舒适的单手操作,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舒适度。手机作为主要传播载体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随着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增加,手机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这意味着,竖幅摄影和竖屏视频必定会成为未来视觉新闻的主流呈现形式。
三、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职业发展路径
(一)坚守新闻理想,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记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提高摄影质量。首先,要突出专业性。摄影记者除了具备专业的技能外,还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敏锐的新闻嗅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不断学习的态度。专业性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包括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理解,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在信息量爆炸性增长的今天,各种新闻都在不同的平台上以惊人的速度呈现出来,并且迅速传播和扩散[6]。有时候,一个热门新闻的曝光就能吸引成千上万的网民关注。巨大的流量意味着知名度和利益“双丰收”,面对这样的诱惑,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坚守新闻理想,坚守职业道德。在面对新闻事件时,应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确保充分了解事实真相后,再进行视频、文字和图片之间的相互配合,谨慎选择发布的图片,避免出现图文不符,甚至出现“高级黑”“低级红”。这样才能将事情的真相还原出来,记录下时代的变迁,向读者传播社会正能量,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
其次,要积极更新工作理念。摄影记者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的拍摄技术,还要善于观察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关注趋势。通过对当前热点事件和优秀传播案例进行收集分析,积累经验,创新采访和编辑模式。
(二)强化视觉文化和媒体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在许多传播场景下,镜头语言相较于文字更直接、更具感染力。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应同时具备“视觉之美”和“内容之美”,这不仅需要关注角度、构图、影调等视觉信息,还要关注策划选题、锁定主体、描绘细节、表现手法等叙事信息,以实现对新闻受众精确传达信息的目的。作为全媒体时代下的摄影记者,必须深入探索视觉文化和媒体文化的内在含义和独特性。
首先,需要对视觉文化有深入的理解。视觉文化是一种以视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化,它包括了各種视觉艺术、设计、摄影等元素。摄影记者需要理解这种文化的特点,如其强调视觉效果、色彩运用、构图技巧等,并学会如何在作品中运用这些元素,以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画面。其次,还需要提高自身媒体文化素养。媒体文化是指与媒体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它直接影响着媒体的运转和传播。摄影记者需要理解媒体文化的特点,如:信息的快速传播,公众的参与度、互动性等,并将这些特点融入自己的工作理念,以提高新闻产品信息的传播效率。总的来说,对于摄影记者而言,迫切需要深入了解视觉文化和媒体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提高自身美学素养、视觉素质和媒体素质,从而更好更快地将内容与画面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结语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介发生了重大变革,各种媒介形态由单一向多元发展。新闻摄影报道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深入探寻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策略,守正创新,推出更多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精品力作。
参考文献:
[1]苏玲.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视觉新闻的融合发展[J].记者摇篮,2023(6):3-5.
[2]王磊.智媒时代新闻摄影报道创新探微[J]. 中国报业,2023(7):134-135.
[3]王川.图片直播:新闻摄影记者的机遇和挑战[J].传媒评论,2023(6):57-58.
[4]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3-08-28)[2023-08-28].https://cnnic.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5]杨顺丕.融媒体时代,摄影专题“图”显优势[J].新闻前哨,2021(8):28-29.
[6]甄宗奎.融媒体背景下摄影记者职业发展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1):83-85.
作者信息:杜朋城,贵州日报报刊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