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莹
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北京市大兴区兴华大街东段2号 102600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的传播载体,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媒介。科技期刊国际化不仅意味着学术传播交流的圈层扩大和影响力提升,还指向各国在国际知识体系划分中的相对地位和学术话语权的竞争。近年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国科协等七部委联合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这些政策和资助计划都要求国际传播平台主动搭载学术期刊,更快走向国际学术界。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我国自主品牌的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已成为当务之急[1]。一方面,在226种中国SCI期刊中,194种与国外出版平台合作[2]。2021年SCI收录我国科技论文高达64.23万余篇,我国科技期刊发表的我国作者撰写的SCI论文为3.2万篇,占比仅为4.98%[3]。优秀学术论文面临着“既要交钱发出去,又要付钱买进来”的困境,学术成果外流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如何建设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成为提升学术国际话语权和科技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以Elsevier、Springer Nature等为代表的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商将出版传播平台建设作为重要战略,致力于将平台转型为新型学术基础设施,重新配置作为传统学术交流基础的规范、技术和制度,开展服务、协议、标准、规范、软件等生态建设,从而牢牢控制全球科技传播秩序和科学评价体系[4-5]。
为改变这一失衡局面,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支持下,5家入选单位陆续启动期刊国际出版传播平台的搭建及升级改造工作,助力学术期刊国际传播能力提升。这五大平台分别为科学出版社的SciEngine、清华大学出版社的SciOpen、中国激光杂志社的Researching、高等教育出版社的Frontiers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MedNexus。
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介绍单一平台的建设经验和个案分析[6-8],总结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建设路径[9-11],但缺乏对于主流平台建设现状的系统性梳理和基础性数据的更新。同时,部分研究提出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但对于问题破解路径的研究相对缺乏。
本研究通过漫游研究法、深度访谈、系统性文献综述、网络检索的方式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后,对以五大平台为代表的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的建设现状进行考察,并提出平台建设的优化策略,为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快速融入国际科学共同体提供参考。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2)》,出版传播平台分为数字出版平台、科学数据仓储平台、预印本平台、学术社交平台四大类[12]。因此,本研究按照以上分类将研究对象细化为五大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涵盖期刊网站、数据库平台、公众号、App和交流社群。
本文采取混合研究的方法,围绕本选题从4个维度收集数据(表1)。(1)采取漫游研究法(Walk-Through Method),从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以3个月为一个周期,登录五大平台,通过滑动屏幕、点击按钮、探索菜单等方式获取数据并进行跟踪式记录,据此对平台架构、组织模块、功能特点、内容更新和技术升级等进行数据搜集和更新,共收集并整理为30组基础性数据。漫游研究法是一种新兴的数字体验方法,通过对数字应用进行细致考察,研究者得以熟悉平台的界面设计、功能结构、内容、理想用户和具体实践,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平台的生态特性[13]。该研究方法也适用于对同种类型的不同数字应用进行比较研究。(2)采取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中的新闻学与传播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两个分类的期刊纳入源数据范畴,在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以五大平台的名称、出版平台、出版传播平台、国际传播平台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1日,剔除重复和不相关文献后,得到40篇相关文献。(3)在百度搜索以五大平台的中英文名称为关键词,检索时间范围为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1日,共搜集到包括平台官方发布的文件、行业机构、学术观察站点对五大平台的相关报道共52篇。(4)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对7位来自高等院校的教师、科研人员,3名出版机构从业者进行深度访谈,其中女性4名、男性6名。访谈提纲围绕投审稿经历、平台的使用心得、对平台的评价、认为平台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
表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对搜集到的相关文献(40篇)、相关报道(52篇)和访谈记录(10个)进行研读,采取计算机辅助的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内容进行两轮质性编码,归纳总结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目前面临的问题。
本部分依托收集的数据来总结梳理SciEngine、SciOpen、Researching、Frontiers、MedNexus五大平台的建设现状,对出版期刊的数量和覆盖范围、出版模式、平台架构、功能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表2)。
表2 五大平台的基本信息
科学出版社开发建设的“SciEngine学术期刊全流程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平台”于2016年上线,是集论文投审、内容生产、数据仓储、资源发布、学术提升、营销推广及科学评价于一体的全链条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平台。截至2023年9月17日,相比其他四大平台,SciEngine出版的期刊数量最多,共442种;文章数达到38万篇以上,由物理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健康科学、人文社科四大刊群组成,其中190种期刊采取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出版模式。平台功能较为丰富,可从ArXiv和SciPrePrint等预印本平台获取投稿,与ScienceDB论文关联数据平台一站式提交数据。
清华大学出版社自主建设的科技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SciOpen于2022年4月上线试运行。至2023年9月中旬,SciOpen已上线70种英文期刊,由物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人文社科四大分类刊群组成,学科领域覆盖较为全面。物理科学与工程分类下涵盖26种英文期刊,其中20种采取OA出版模式;信息科学分类涵盖13种英文期刊,12种采取OA出版模式;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分类涵盖27种期刊,其中25种期刊采取OA出版模式;人文社科类涵盖4种期刊,均采取OA出版模式。SciOpen平台架构由搜索、期刊导航、文章导航、会议、服务等模块组成。服务模块从作者视角、读者视角、出版商视角进行分类,其中作者视角子模块提供投稿的服务流程介绍、稿件提交、同行评审、学术推广的流程介绍。每篇文章的正文页面提供CrossRef、WoS、Scopus、CSCD的引用情况分析。
中国激光杂志社建设的Researching平台于2019年上线,是国内首个面向专业学科期刊集群的英文出版平台,并吸引剑桥大学出版社、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旗下的海外期刊加盟。截至2023年9月,Researching平台出版69种期刊,由光学、物理、地理等学科刊群组成,其中12种英文期刊采取OA出版模式。平台架构分为期刊导航、文章导航、会议、新闻等模块,在提升论文出版速度、论文引用、增加学术视频等方面进行功能升级。
Frontiers是为《前沿》系列期刊服务的在线发布平台,由我国自主研发。该平台注重开放性、标准化与国际化,并与海外科技新闻发布平台广泛合作,通过与TrendMD合作实现跨平台文章推送[14]。截至2023年9月17日,该平台出版38种期刊,覆盖自然科学、工程、生命科学、人文社科等学科门类,其中9种期刊采取OA出版模式。
2020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与Wiley旗下Atypon公司合作共建,基于Literatum平台架构搭建期刊传播平台,通过“自主设计+委托造船”模式打造了独立运营的医学英文期刊出版传播平台MedNexus,该平台于2021年12月正式上线运行。MedNexus平台的“自主设计”是指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基于自身发展需求完成了网站的业务选型、功能设计、美术设计、组件选型;“委托造船”是基于合作商成熟的基础平台及建设体系完成网站各项功能的研发[15]。截至2023年9月17日,MedNexus共收录24种英文期刊,均采取OA出版模式。组织架构上,平台打破物理卷期概念,通过话题(专题)来关联内容,并且多媒体形式丰富,提供学术沙龙等视频分享。
总体来看,五大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有如下共同特点:一是期刊集群化运营。五大平台基本以优质学术期刊为龙头重组整合资源,汇聚了一批导向正确、品质一流、资源集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期刊集群,专注于专业学科刊群的内容传播。二是对接全球开放科学趋势,OA成为平台首选的出版模式。三是基本建立了“网站+数据库+公众号”的多平台知识传播矩阵,实现了学术知识的扩散与引流。四是实现数字化、移动化、社交化传播,网络优先出版成标配,期刊出版向轻量化转型。SciEngine、Researching、SciOpen等平台均采用自适应终端技术,用户可通过所有终端便捷访问平台,具有微信小程序和手机消息提醒功能,实现移动端同步使用。
尽管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近年发展较快,但是本研究通过Nvivo 11计算机辅助质性数据分析软件对收集的文献、报道和访谈记录进行两轮编码分析,发现平台建设依然面临挑战。首先,使用Nvivo进行第一轮开放式编码,推导与研究目标相关的节点类别。其次,梳理主要的类别并确认编码间的模式和联系,将这些类别概念化为与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建设相符的主题,提炼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研究发现,我国英文期刊出版传播平台依然在国际标准适配及主导能力、生态融入能力、科研服务能力上存在不足,具体编码类别见表3。
表3 平台建设所面临问题的编码表
(1) 平台对国际标准的适配及主导能力较弱。我国的学术期刊传播体系与西方国家并不完全接轨,难以把握国际出版标准,在国际出版平台标准适应上具有滞后性。在融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包括加入CrossRef等行业协会、与第三方数据库服务机构对接等方面仍需提高。因此,如何提升平台与国际标准体系的适配能力,以及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如何统一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融入国际学术出版生态环境困难。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建设的目的不是仅仅将内容由传统的纸媒转移至数字平台,而是紧跟国际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的发展方向,将这些数字化内容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学术生态圈。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开放科学的全球深入推动,学术交流环境的复杂性不断加深,主动对接国际学术生态迫在眉睫。现有的相关文献和7名受访者的访谈中均提到,学术期刊国际化传播已是必然趋势,平台仍存在对海外学术交流社区的接入不足、预印本平台和学术交流社区的本土化程度不够等问题[16]。此外,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主动参与国际学术期刊评价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行业机构和组织较少,全球化发展受限制。在建立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方面,主动参与机会少,尚缺乏高影响力的学术出版物和自主评价体系。
(3) 科研服务能力仍需提升。多位受访者均提到在提升科研人员端到端的出版与阅读体验、满足科研服务需求的多元类型、依托平台开展科研技能和英文学术写作培训、与开放共享数据库合作、搭建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方面,我国现有平台与国际主流平台依然存在差距。
针对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如下策略,以期为加快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建设、把握国际学术期刊的传播规律提供借鉴。
(1) 加快标准体系构建和开放接口规划,兼容国际期刊传播数据交互标准,推动平台共享的制度基础设施建立。一个连接越来越紧密、包容开放且相互信任的全球学术研究基础设施正在改变科研生命周期的各个流程,这已成为全球科学共同体的共识。因此,建设相互信任、彼此认同的出版标准、学术评价体系、交易体系、学术共同体规范和服务工具对于期刊出版传播平台的发展愈加重要。海外成熟的国际出版平台一直以来与上下游技术服务商、联盟组织、行业协会制定了彼此间互信的各项标准,例如Literatum平台为谷歌学术的搜索引擎优化提供了独立的数据交割渠道,以便实现平台数据在发布后第一时间被谷歌学术收录[17]。因此,一方面,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应致力于参与、制定甚至主导国际学术内容标准体系、实体标识体系和出版标准制定,跟踪研究国内外学术期刊出版标准、著作权授权许可方式、利益冲突与伦理道德声明、文章处理费定价模式及相应豁免机制等方面的最新动态,提高平台的标准适配能力,以全球化视野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竞争力,推动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我国科学共同体、学/协会等应集合力量,集成诸多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和第三方技术和服务来制定团体标准,统一各个平台的标准制定,为期刊行业提供新的标准指引;在遵循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类数字出版标准的基础上,补充制定相关技术标准。
(2) 提升不同行动者之间的网络连接,加快融入全球出版生态进程。学术期刊国际传播是一个典型的跨国、跨地区、跨组织协作的多元行动网络。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网络并不是简单化的单向联结形态,而是一种复杂化的网络结构,涉及多个合作的主体、层级和领域。各级政府机构、出版社、高校、研究机构、第三方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人才、物质资源、环境、文化、合作机制等多元的人类和非人类创新要素,共同构成了国际传播平台建设中不断变化、相互影响、共同演进发展的关系网络。因此,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出版平台作为学术传播基础设施的平台,连接传播关系网络中的多元主体是平台建设的难点。
在国际出版商主导的OA期刊发展环境下,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只有加强与第三方标识系统、国际通用搜索引擎、出版标准化组织、重要学术索引数据库、数据银行、数据存储库、OA资源索引平台、倡议联盟、学术专业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互联互通,积极融入国际出版生态,才能在争取优质稿源、保证学术质量、提高国际显示度和申请数据库收录等方面迈入快速发展轨道。出版传播平台可以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架构来连接科学共同体(研究人员、图书馆、期刊等)的分散组件,寻求在这一流程有效连接。
平台建设方还应紧跟国际学术界在开放转型协议、开放生态构建和科研政策改革方面的创新。以预印本平台、学术社交网络平台为代表的平台正在深刻解构以出版商为主导的学术交流模式,并逐步建立以科学家自治为核心的新型学术交流体系。我国英文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应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平台对预印本平台、学术社交网络、数据仓储库等新型学术交流模式的开发和协作,增强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建高效的生态链。
(3) 智能化赋能,提升平台服务科研全流程的能力,转型为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近年来,以Elsevier、Springer Nature等为代表的科技期刊出版商通过商业整合和并购,转型为覆盖从科研管理到数据分析、从科研协作到学术交流的集成服务平台,开展服务、协议、标准、规范、软件等生态建设,重新配置作为传统学术交流基础的规范、技术和制度,成为全球学术生态建设的主体[18]。因此,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应超越传统的发行渠道,将业务版块深度嵌入从选题到论文发表的研究人员工作流中,将平台转变成为由许多利益共同体参与、深度嵌入研究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平台。基于数智化背景,一方面,平台要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开发和治理,搭建以传播前台、知识中台、数据后台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出版系统[19],为科研全生命周期提供资源、数据、规范、编辑、出版、评价、传播、共享等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平台应打造融合出版智能化中枢,提高服务整合能力,开发知识服务组件,如资源获取和资源整合工具、科研成果发布工具、科研管理和绩效评价工具等,全面提升服务科研创新的能力。
近年来,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各类项目的引领和促进下,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出版平台建设能力呈现出加速提升的态势。作为我国当下最重要的国际战略(国际传播平台建设)和增强学术国际话语权的汇合点,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建设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并深刻影响我国在国际学术创新话语权和知识产权的竞争。因此,如何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建设路径并验证其有效性,是科技期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难点之一。
本研究聚焦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支持的5 家全流程一体化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对平台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优化策略进行研究。我国英文学术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建设路径,既不能简单照搬海外大型出版集团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也不能故步自封,简单复制已有出版平台的操作模式。近年来,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积极对接全球开放科学趋势,建成面向科技出版全流程的数字化体系和多平台知识传播矩阵,期刊出版传播实现向轻量化转型。同时,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也存在对国际标准的适配及主导能力较弱、融入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生态环境困难、科研服务能力仍需提升等问题。本研究围绕以上问题提出针对性策略,为平台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1)对于平台建设的更多细节还未收集全面,欠缺更细致的研究与分析;(2)数据收集的规模较小,对于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尚缺乏大规模实证数据的检验;(3)未能把期刊国际出版传播放置在社会、文化、制度和经济等更宏观维度下进行动态考量。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各类主体积极融入全球学术出版生态,通过多元主体相互适应、资源相互配合、制度相互作用来优化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传播平台建设,助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