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扶民
李白被称为“诗仙”,在中国诗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蜀道难》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为我们带来广阔无垠的幻想世界。通过分析诗歌中大量的想象手法,可以实现与诗人之间跨时空的心灵沟通,从而进一步领略浪漫主义诗歌的壮丽多彩,感受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特点。
《蜀道难》作为李白最具代表性的古乐府诗,全诗共有294 字,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想象以及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是学习诗歌鉴赏的最佳作品。该诗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借助蜀道的艰难险阻,寓意功业难成。诗中既有对功名事业难成的感慨,又有为友人安危的担忧,同时也体现了李白自信乐观、飘逸豪放、洒脱自由的气概与精神。
唐代是一个极其开放的年代,许多诗人都受到长生不老的道家思想的影响,通过诗歌来表达现实境遇和内心的实际情感。李白也不例外,道教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较大,在其诗中能够清晰地发现道教思想的身影以及超然物外、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情怀,道教追求羽化登仙的思想与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特点相辅相成。《蜀道难》中蕴含着许多道教神话故事,采用奇思妙想的夸张手法,描绘出极富幻想性的艺术场景。[1]在鉴赏中可以感受到李白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以及摆脱尘世所累的强烈愿望,感受到李白对生命的重视和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对个人品格的塑造具有激励和引导性作用。
蜀道难,难得让人望而生畏,难得让人生失去攀登的决心与勇气。但是,李白身为酒中仙、诗中仙,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与启发,性格中具有积极乐观、逍遥自在、豁达向上的道家精神。因此,面对蜀道的难以攀登,“地崩山摧壮士死”体现的是其面对困难视死如归的决心与勇气,“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体现的是其厌倦官场生活之后的逍遥自在与飘逸豪放的人生态度。另外,在《蜀道难》中,无论是山川树木、飞禽走兽,还是危岩绝壁、险滩激流,通过短短的294 字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瑰丽的画卷。读者通过阅读,既能感受到蜀道的艰险,又能体会到作品的飘逸灵动,更能感受到李白那睥睨天下万物的豪情。同样,在语言及形式等的选择上,也能体现出李白生性旷达、不受约束与羁绊、热爱自由的精神,自由洒脱的态度导致其作品更加随性,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李白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们可以通过诗歌感受其浪漫、癫狂以及爱恨情仇。《蜀道难》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佩剑独行的白衣侠客,携带一壶浊酒浅笑而行。人生道路就像蜀山之险,要经历坎坷和波折,但李白向我们展现的是洒脱的人生态度,其经历的人生坎坷比蜀道的险峻不差半分。从李白的人生经历来看,李白既不羡慕官场的名利,又不迷恋高堂的庄严。蜀道就是李白人生的一站,即使路途艰险,但不会抵消他的万丈豪情。他建功立业、入京求职时,仍然写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样激情奔放的诗句。
侠客精神是面对艰难困苦时的不言放弃,是面对社会黑暗时的反抗,是对家国民族的忧虑之心,是无力改变时的洒脱,是不为名利的淡泊,是放荡不羁的思想、精神与灵魂。李白深受侠客精神的影响,从他的《侠客行》《东海有勇妇》《秦女休行》《白马篇》等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李白借蜀道难暗喻自身的人生理想与激情备受现实的打压,当无力改变也不想在官场上继续钻营时,李白毫不留恋地去追寻生命的广阔,满足自由的意志。于是在《蜀道难》中便有了六龙回日的高标、冲波逆折的回川、盘旋曲折的青泥岭、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虽然展现的是蜀道的险,体现的却是李白放纵不羁的意志与灵魂,是李白人生情怀的艺术迸发。
《蜀道难》描绘了惊险奇丽的山川河流、奇幻炫丽的艺术场景,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高山壁画一般的画卷,仿佛正随着剑仙李白的脚步走过蜀道雄关。[2]李白在《蜀道难》中借助美化后的蜀山仙境表达现实的真情实感,从中能够感受到李白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全诗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了李白不断追求的神仙境界。这个理想境界与现实的时代背景产生了强烈反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何尝不是备受生活压抑的李白在虚幻仙界的自我解放。
《蜀道难》中穿插了很多神话故事,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如“蚕从及鱼凫”“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等,既将蜀道的艰难险阻渲染得石破天惊,也为全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李白通过想象力为《蜀道难》注入了浪漫主义色彩,让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扑面而来。诗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夸张讲述了神话传说故事,使全诗具备一种大气磅礴的宏大意境,体现了李白永不言败、不畏困难的精神。
《蜀道难》的开篇写到了蜀地闭塞,“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其中蚕丛和鱼凫是远古时期蜀王的名字,实际来源已经无从考证,但在李白引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跟随李白的引导展开想象,去体会蜀王付出的艰辛。古代神话中的蚕神就是蜀地的化身,蚕丛将山上的野生蚕变为家养蚕,也是远古时期蜀国最早记录的蜀王。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向我们讲述了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讲述了蜀道的由来,能够让诗歌鉴赏者了解到蜀道的神奇来历。五丁开山的故事讲述的是,蜀王本性好色,秦王向蜀王敬献五大美女,蜀王让五大力士去秦国将美女接回国,在回国的路上经过梓潼时见到一条大蛇,五位壮士想要将蛇杀死为民除害,但蛇过于庞大,五人一同拖拽将蛇从洞里拖了出来。正当五位壮士欣喜若狂时,妖风大作,地动山摇,将壮士和美女都压在了山下,至此,一座大山化为五座峰岭。蜀王听闻后十分悲痛,于是亲自登上五座峰顶进行悼念,将五座山命名为五妇,却绝口不提五位壮士的牺牲。当地人民痛斥昏君所为,将五座山命名为五丁。从这一神话典故中我们看到了蜀王的昏庸,五位壮士的英勇。[3]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为了凸显蜀山的险峻,这里引用了六龙神话。六龙回日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日神羲和驾六龙以乘车,载着太阳在天空运行,从扶桑至虞泉循环往复,形成昼夜。这里指即使行在高空中的六龙车也要绕过蜀道,代指蜀道之高上通青天。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相传子规啼血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蜀王望帝在完成禅位后在西山归隐,想要将国家交给更加有能力的人去管理,但宰相登上帝位后昏庸无道、欺男霸女。望帝想要回国劝解,却被宰相拒之门外,郁郁寡欢的望帝终日哭泣直至气绝身亡,后化作一只鸟向着都城鸣叫,每叫一声都会咳出一片血迹。这一故事不止说明了蜀道之险,同时也代表了对国主的劝解和殷切希望,并赞扬了望帝于国于民的贤君品质。
写实类想象指的是从诗人的主观角度出发,借助一些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表达,让读者能够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带入自身的生活体验,使其更容易接受,极大地提高诗词的吸引力。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强调性语句在全诗中出现了三次,通过反复强调让读者感受到想要翻越崎岖的蜀道比登天还难。蜀道的险峻还可以从“西当太白有鸟道”这句看出,西边的太白山有飞鸟能够通过的小路,沿着小路走可以直接横渡峨眉山的山顶,想要翻越蜀道只有像鸟一样长出翅膀。让人不禁感叹,这样艰难的道路人应该怎样才能越过呢?紧接着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指善于往高飞的黄鹤都无法越过蜀道,山间的猢狲想要翻过此山也是一筹莫展,再三强调蜀道之难。蜀道艰险直通天际,黄鹤高飞不得其所,两岸猿声一片哀绝,通过诗人描绘的想象画面,在脑海中呈现出“悲鸟号古木”“愁空山”等不同的景色,起到蜀道之险的渲染作用,引发人们的悲愤之情。“枯松倒挂倚绝壁”,已经枯萎的松枝倒挂在悬崖绝壁之间,为鉴赏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切的想象都是在诗人的引导下逐步完成的。相对应的场景在生活中都能找到答案,但是诗人所写的并非真实的蜀道,而是在诗人心中形成的蜀道。全诗描绘的蜀道本身就是想象出来的,蜀道的高、蜀道的险也都在诗人的想象中完成,由此可见,李白的情景描绘能力十分强大。[4]
数字化夸张是李白十分喜欢的一种表现手法,而夸张往往与想象相辅相成,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想象不也是一种夸张的呈现吗?《蜀道难》中带有数字的诗句有“尔来四万八千岁”,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通过数字化夸张让《蜀道难》带有磅礴的气势,营造出宏大的意境。四万八千岁并不是确切的四万八千年,而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结合“不与秦塞通人烟”,将蜀地的闭塞直观地展现出来,从时间的长度上进行夸张。“百步九折萦岩峦”,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了九个弯,说明蜀道的弯曲程度,但百和九并不是确切的数字,搭配“连峰去天不盈尺”,将蜀道之高采用缩小夸张的方式,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印象。缩小夸张指的是蜀道的最高点已经与天不到一尺远,形容蜀道的高直破云霄。“砯崖转石万壑雷”,水和石之间的相互撞击,像万道雷鸣一般响亮,从听觉的角度入手,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蜀道山崖之中的水流打在山崖上的绚丽景象,为诗歌欣赏者带来一定的听觉震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以通过,一和万是一个强烈的对比,通过此句能够感受到狭窄路径,为后续引出“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做出铺垫。
形象式夸张是引用一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从感觉和直觉上入手,为人们带来一种奇妙的艺术感受。在《蜀道难》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现实事物的身影,能够不着痕迹地进行艺术夸张,在欣赏过程中能感受到亲切感。“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屏住呼吸仰头就可触摸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能用手抚胸坐在地上长吁短叹。
李白采用的夸张手法十分常见,包括“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他引用的数字往往特别大,但又不失真切,这何尝不是李白诗词的独特魅力。李白经常采用夸张与想象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夸张与想象力融合为一体,在诗中营造出气势磅礴、神秘梦幻的效果。我们只有认识到李白的想象艺术,才能更精准地了解诗中想要传达的深刻情感。《蜀道难》的创作特点在于借助真实的景色反映出独特的想象力,在诗中营造一种空灵玄妙的神仙境界,从中看出李白对道家思想的认可与赞扬,通过梦境与幻境的交织营造玄妙的艺术画面,在虚拟的场景中抒发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想,许多虚构的景色不能当作真山真水去看待,而是透过表象去探究诗人内心深处的蕴意。[5]
在《蜀道难》中不难看出道家思想和侠客精神,这也是李白诗歌创作的想象启发,借此可以欣赏李白诗歌的想象艺术,以及李白对道家精神的领悟以及放荡不羁的侠客胸襟。李白运用神话式想象、写实类想象、数字式夸张、形象式夸张等多样化的想象形式,合理地通过想象和夸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个性化的艺术场景。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送别友人入蜀时所作,描绘了蜀道的艰险和一路上的壮丽山川,也隐喻了人生旅途的艰难险阻。诗歌大气磅礴、豪迈粗放,为鉴赏者带来丰富的艺术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