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蕴含人类文明新形态论析〔*〕

2023-11-13 02:13王水兴
学术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资本文明经济

王水兴

(江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共享经济不仅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的物质生活方式,还给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层面带来新的社会意识和观念。共享经济通过让渡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从而提高劳动产品的使用效率,满足社会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通过建立相应的治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进而形成新的文明风尚和文明内涵。共享经济迅猛发展确证了其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共享经济出场的文明逻辑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重塑社会的经济形式。参与日益丰富的共享经济活动已经成为人们在信息社会的生活常态。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共享经济的涌现,既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体现,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们借以进行生产、消费和交换的经济形式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1〕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工具标志着人类获得了新的生产力。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整体面貌都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绝不只是一种信息传播工具,而是继蒸汽机、电力革命之后,刚刚开始的一场更广泛、更深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2〕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闲置的汽车、房屋以及其他生产生活用品,包括个人的时间、知识和其他信息资源等通过互联网分享而获得经济回报的时候,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共享经济模式就此出现了。

(一)共享经济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普及应用的大前提下出现的

共享经济要运行,一要有可共享的产品、服务或信息等,二要有可以迅速共享信息的技术平台或信息传播网络。第一个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一定会存在一些人有可供共享的、闲置的生产生活用品、资金、时间和信息、知识等,这是共享经济的物质前提,即首先要有可共享的东西。这个条件就其本身而言,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很早就出现了。“经济人类学的考察告诉我们,在不存在私有财产的原始氏族社会,劳动产品的流通就是以使用权交换的模式运转的。进入文明社会后,以货币借贷为代表的金融市场,也是一种典型的分享经济。”〔3〕确切地说,这个意义上的共享不是本文所指的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共享行为。但是,它表明了共享经济的实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活动。第二个条件,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追求信息便捷的分享和交流始终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意识,信息革命不断演进,最终才出现了今天意义上的国际信息互联网平台。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分享满足了人们便利化的信息交流、沟通的需要,同时也催生了现代共享经济形态。

质言之,现代共享经济的出现是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共享经济是人类文明经济新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

(二)人类社会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催生了共享经济形态涌现

与传统的工业文明相比,信息文明在追求物质财富和收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的生存意义、追求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在社会各领域推广使用信息技术的‘信息化’过程,就成为人类走向信息文明同时也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4〕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都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的矫正。经过两百多年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在获得充裕的物质生活资源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人际关系紧张、信仰迷失和精神空虚等许多工业文明时代难以克服的社会问题。放眼寰宇,工业化生产方式在资本逻辑的助推下,不断形成了“温水煮青蛙”般的人类生存境遇。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亟待人类创造新的文明形态。

一方面,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社会商品生产主体为了获取市场地位和更多的利润,不断消耗自然资源制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型商品;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物质型商品又处在使用效率低下、闲置、浪费状态。这一点,只要环顾下我们生活的空间,便可发现。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科技与资本联姻,既将工业生产率提高到了空前发达的高度,又制造了日益严峻的贫富分化、劳资关系紧张的局面。物质消费过度和精神消费缺失成为工业文明发展中遇到的普遍的社会问题。

归根到底,现代性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境遇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率的提高而改善。相反,工业化生产方式还在气候、环境、能源、人类健康、社会稳定、精神文化等方面不断累积危机。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现代共享经济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传统工业经济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量)获取最大化的价值增量,共享经济是通过激活现有的资源存量获得最大化的价值增量。“共享经济本身也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它倡导共有而不是占有,强调使用而不是独占,注重社会资源的效率而不是所有权。”〔5〕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共享经济是一个“全新机制”,选择互利共享是人类摆脱传统工业文明危机的必然选择。

(三)人的不断发展的需要催生了共享经济

唯物史观视阈中,人的需要与客观世界不能直接满足人的需要的矛盾是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内在原因。“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6〕人的需要又是广泛的、历史的、具体的,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生活不断丰富的、发展的体系,既包含了无限发展的物质需要又包含了无限发展的精神文化需要。物质需要是人类的基础需要,追求自由、独立、人格、尊严、价值实现等精神需要构成了人的高层次需要。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传统工业文明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和人造物品,为满足人的吃、穿、住、行等肉体的、物质的需要提供了日益坚实的保障。但是,物质的富足不能代替精神的满足,物质的充盈不能替代人对丰富的生命意义、更高的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实践表明,离开科学的社会理论指导和崇高的精神文化滋养,工业文明造就丰沛物质财富的同时,又会使人沦为受物欲奴役的奴隶。随着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如何满足人追求自由、独立、人格、尊严、审美等精神需要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如果说工业文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而共享经济建构的信息文明就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现代共享经济不仅是人们通过分享有形的物质资源(车、房等生产生活资料)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从根本意义上讲,更是通过分享无形的信息资源(知识、信息、能力、经验等)从而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分享某种文化的过程。

在工业文明的逻辑下,人们只能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分享其他物的使用权。信息文明建构的共享经济在不触及所有权的条件下,尽可能便利地让消费者分享对其所需要物品的使用权利。“协同共享已经对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市场正让步于网络,所有权正变得没有接入(使用权)重要,追求个人利益由追求集体利益取代,传统意义上由穷变富的梦想转变成对可持续高质量生活的渴望。”〔7〕杰里米·里夫金预测,到21世纪下半叶,协同共享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主导经济体制。

二、共享经济中资本与劳动的博弈及其发展趋势

共享经济行为从最初的生活日用闲置资源的共享,发展为由资本运作,通过互联网环节完成租赁而形成新的产业模式。资本在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位越来越强大,资本不仅能够把人们生产、生活的一切资料都纳入共享经济行列,还在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为社会造就一种新的观念:按需使用(消费),不求占有。那么资本的命运是越来越成为劳动的对立面,还是最终会被劳动者支配?还是与劳动成为协同互利的关系?理解共享经济蕴含的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生产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内涵的重要维度。

(一)共享经济中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恩格斯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8〕全球信息社会的发展,迅猛发展的共享经济业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共享经济从最初的共享闲置生活资料发展到依托互联网、通过资本运作形成租赁产品使用权的模式,离不开资本与劳动的协同合作。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共享经济业态中,资本通过实体产业形成商品投放市场后,与商品生产企业、互联网平台、软件生产商、金融机构、保险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利益链。劳动的一方通过资本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资本的一方通过上述各环节的劳动获取了投资的回报。这一过程中,资本只有不断地投入,不断地通过占领更大规模的市场,才可能获得更多由工人的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增殖。反之,如果资本不能源源不断地投入,共享经济企业投放的商品获得的市场占有率就可能会因不断受到竞争而逐步降低,最终共享经济企业就面临破产的局面,由此将导致上述各环节的劳动一方无法继续进行生产劳动。劳动无法继续下去,资本也就自然失去了继续生产自身的基础。资本无法吸纳活劳动创造的新的价值,失去运动的动力,最终就会沉滞、演变为消费资料,丧失作为资本的特性。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大资本会逐渐在自由市场中形成垄断地位。资本运动的逻辑必然形成一家或几家资本独大的局面。一旦形成大资本垄断市场格局,劳动与资本的博弈局面就会出现有利于资本一方的情形。共享经济中信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发展的结果就是资本与劳动的日益分化和对立。信息技术就异化为资本奴役劳动者的工具。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还存在,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共享经济无论怎样发展也无法解决资本主义面临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信息社会仍然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由于高附加值的信息资本对生产系统全面渗透,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信息资本主义造成的经济危机烈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强,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全面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危机。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资本主义全面“脱实向虚”发展,一定意义上讲,正是信息技术不断异化的结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本身是处于过程中的矛盾……”〔9〕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对考察共享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资本本身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发展生产、推动经济运动,包括现代共享经济,需要资本力量的介入。没有大量的资本推动,现代共享经济就不会迅猛发展起来,发展起来以后也不一定能够正常运行下去。国内外共享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缺乏大的资本持续支持,是造成共享经济企业最终退出市场的根本原因。资本通过介入劳动过程,“唤起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同样也唤起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的一切力量……”〔10〕另一方面,人的活劳动永远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在资本逻辑中,资本要实现保值增殖,就必然使自身处在与劳动相对立的位置。平台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智能化机器的发明和大规模应用。资本对科学技术的介入越来越表明,科学技术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11〕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求资本介入劳动过程,而且,如果资本不持续嵌入劳动过程,资本就无法运动下去。资本无法运动就意味着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使命的完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才强调,“资本是集体的产物……,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12〕资本的内在本质决定了,资本既要求其所有者占有剩余价值,同时又必须使自身成为社会的资本,从而成为社会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基于信息技术的共享经济发展启示人们:资本只有与劳动合作,按照劳动社会化发展的方向,在劳动过程中共同分享劳动创造的价值,资本和劳动才能回归它们本来的面目。资本作为一种力量,如果掌握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手中,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社会生产过程(实现共享),资本将从一种统治劳动的异己的、对立的力量变成发展劳动者、造福劳动者的建设性力量。全球范围的共享经济深度发展,万千生产、生活资料都能够分享使用的时候,就是资本回归社会的时候。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信息技术的社会主义应用,既在社会制度层面为私人资本参与共享经济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零散、闲置生产要素的再利用,为财富涌流提供了坚实保障,又在宏观层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了对信息技术资本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治理和管理,因而使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共享经济能够造就资本与劳动协同互利的演进和发展格局。

共享经济运行中资本与劳动的博弈状况表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能够进行有效统筹安排,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个方面相互结合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资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应用和治理,完全可以通过发展现代共享经济加快推动劳资两利和谐发展,从而有利于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共享经济中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双重过程

“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13〕实际上,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基于信息技术的共享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原先处在闲置、低效使用的、作为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机床、智能机器人、智能仪器设备等生产工具)加入共享经济浪潮的时候,就意味着科学创造的生产力,直接以共享的形式转化为社会的生产力,从而资本的性质也发生变化:资本在“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的同时,也使科学从单纯的价值增殖手段变为创造价值的主体力量,资本不再是传统的与劳动对立的异己力量。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体制下,尽管竞争会形成资本寡头,最终在资本主义共享经济中形成“独角兽”企业,并由此取得市场垄断地位,乃至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形成影响。但是,客观上,由于共享经济遵循的是淡化所有权、注重实现使用权原则,共享经济越发展,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获得了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多、更优质的生产、生活资料使用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加速降低资本的社会平均利润率,有助于缓和劳资矛盾。共享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整个生产系统的渗透,不仅高效配置了闲置的生产资料,还以分时租赁方式实现了对具有明确产权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使用。

以共享大型生产设备、精密仪器为例,共享产能的模式客观上有助于降低生产资料“排他性”使用门槛,提高生产资料社会化使用程度,从而有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于近年来异常活跃的数据、信息、知识等非物质形态的生产要素的共享经济业态,尤其是具有高技能的人力资源的共享经济业态,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助力下,这种基于共享的竞争性业态发展有助于缩小因客观存在的信息鸿沟而造成的发展鸿沟,有助于降低因优质信息资本的垄断性、排他性使用攫取的超额利润,有助于增强信息、知识等非物质资源的社会流动性和共享性,从而有助于为更多的人、更多的处在弱势地位的社会主体提供发展机会,进而形成社会协同共享发展格局。

质言之,共享经济的发展呈现的是资本社会化和劳动社会化的双重建构过程。总体上,基于信息技术的共享经济时代来临,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内涵。共享经济使资本和劳动日益混合为一体。基于网络技术平台实现的消费和需求的自由匹配和组合产生了大量自由劳动者。在网络透明环境下,整个社会选择走协同互利的道路。这就创造了人类社会文明新形态的内生机制。这个机制是在过往时代不曾有过的新兴信息技术条件下产生的。发端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发展,预示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14〕人类社会是人的交互性活动和各种社会主体互组织化发展而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的共享经济,是始终围绕人的活动的经济,它以物为中介建构了新的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15〕当共享经济成为占社会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在共享基础上形成共享社会。共享经济日益发展,就是共享社会的日益发展。共享经济是信息文明突出的经济形态。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是信息文明在场的鲜明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共享经济,就是创造社会新文明。

三、共享经济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分享就没有人本身,就没有人类社会文明。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论视域中,人类社会文明形态首先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论怎样变迁,其创造的文明形态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底层逻辑的“资本的文明”。“公开的而近来是隐蔽的奴隶制始终伴随着文明时代。”〔16〕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就是创造超越资本逻辑驱动的旧文明形态,形成劳动逻辑驱动为主的新文明形态。共享经济形成了有别于单纯由资本逻辑驱动的新的经济范式、价值范式,创造了“资本的文明”和“劳动的文明”相互博弈的新经济运行机制和新的哲学、伦理、价值观念。

(一)共享经济创造了以协作为核心特征的新的社会生产力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7〕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一个由生产者、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以及作用于生产过程中的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生产力系统内各要素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相互作用的。人类社会经历的渔猎经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依靠消耗物质形态的生产要素取得生产力发展的。基于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共享经济中,共享的生产要素除了物质生产资料,还包含了精神、信息、知识、能力等非物质资料。与传统的经济形式相比,现代共享经济主要依赖生产力要素的协作和共享来推动价值的实现。

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发展孕育了信息化生产方式。经过两百多年的演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人类文明进程正遇到一个新的拐点,是进一步强化私有制度、强化劳资双方的对立,从而继续维持迟早要崩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还是选择走互利共享、协同共赢的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走向人类共同进步的光明前景,正是当下人类面临的选择。“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18〕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更先进的电子磨、数字磨,更智能的物联网磨、虚拟磨,那应该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与之相适应呢?

“技术结构决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网络新经济正在把人类社会从集中化、被组织的社会推向分布化、互组织的社会阶段。”〔19〕从人类文明逻辑上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互利共享、合作共赢的社会。共享经济不仅仅依赖对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消耗创造价值,还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通过互联网精准地匹配生产要素,使生产力系统内各要素协作运行、共同创造新的价值。全球共享经济的实践证明,通过发展共享经济,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可以得到远比传统经济形式更好的、更充分的保障。全球共享经济正朝着“共享就是创造”“共享比创造更重要”的方向发展。

(二)共享经济形成了新的社会劳动关系

资本主义发展到信息时代,一方面创造了越来越高的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创造的社会发展成果只被占人口少部分的资本家占有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制度性运动的结果。为缓和危机,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一方的资本家阶级和作为受资本家雇佣的工人阶级都不会坐以待毙,解决矛盾的方法要么是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让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要么是通过建构信任机制使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能够暂时让渡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劳动者以此重新获得劳动的条件,生产资料所有者以此重新获得资产性收益。前一种情况,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会成为现实;而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为后一种情况的产生奠定了物质的、技术的基础。随着信息社会日益成熟,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信用评价机制建设日臻完善。互联网逐渐展现出建构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机制的功能。如网络信用评价机制、网民信用积分机制、公民信用信息联网奖惩机制等。信息社会越发展,越要求社会主体增强信用意识。社会主体信用意识普遍提高,就意味着社会具有了更高的文明程度。借助智能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共享经济各种业态在欧美各国迅猛发展,进而席卷全球,既表明了信息技术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介入程度进一步加深,又表明了全球范围的生产社会化趋势进一步增强。〔20〕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既得益于经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利益需求推动,又得益于资本力量的不断投入。质言之,共享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的不断运动和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肌体里面催生了新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观念。

全球信息社会的深度发展,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信息资源日益泛在化。随着信息基础设施日益深度介入国家和国民经济生活,客观上要求不断增强信息资源的生产资料属性,并不断强化其社会化程度。信息资源的泛在化存在客观现实与对信息资源排他性应用的主观需求的矛盾,成为信息时代突出的社会矛盾。信息资本主义确已无法容纳它自身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了。“在美国,有超过一半的家庭都购买了电钻。全美国有近5000万支电钻闲置在家。闲置那么多一生只用几次的产品完全是不合理的。”〔21〕美国真的需要5000万个电钻吗?显然,在传统的、私有制社会所有权或者财产权观念中,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如果再考察下我们周遭的一切人造物,何止美国的电钻,从一般的日常生活用品,到汽车、住房、土地、机器、厂房等等,有数不清的物品因为需求与剩余的信息不对称而被闲置和低效率使用。进入信息文明时代,全社会碎片般的需求和碎片般的剩余可以实现自由和便利对接。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共享经济本质是闲置资源使用权的暂时性转移,这个转移过程就是使那些原本无效的、被闲置的生产力要素重新进入社会生产系统,从而获得新的价值。

共享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分享的闲置资源正不断从生活资料发展至生产资料,从物质型生产要素发展至知识、信息、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非物质型要素。众筹股权、共享工厂、共享产能和设备、共享房屋产权等日新月异的共享经济实践的发展,已经触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共享经济既克服了单纯利己主义的不足,又克服了完全利他主义的缺陷,选择走互利主义,展现出一种全新的价值选择取向。

从共享信息资源到共享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资源,共享经济创造了新的观念:共享重于占有。“基于互联,我们的时代也正在走向信息‘共享’的时代,……所以信息文明从本质上是一种共享文明。这一新的价值观正在颠覆工业时代以‘独占’或‘拥有’为尊的传统价值观,从而形成‘共享重于占有’或‘使用而不占有’(Access over Ownership)的价值观新取向。”〔22〕这种观念正是区别于旧文明范式的新文明基因之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整个社会全面走向基于信息的共享而实现经济共享的时候,共享经济行为和由此形成的“共享重于占有”的观念对社会制度的变革意义就出现了。人们越来越便利、迅捷地实现对生活、生产资料使用权利的时候,占有它就不再显得重要了。信息文明的力量赋予了人们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共享生产生活资源。信息文明条件下形成的共享经济蓬勃发展,正创造出解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路径和办法,预示着走向共享、互利、互惠发展的社会机制正在生成,彰显了人类社会新文明因素正在蓬勃生长的美好图景。

尽管共享经济在发展中还存在治理体系缺失、治理机制不够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到位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口和自然资源关系的紧张以及人们对更多经济利益、更优质生活的需要使得共享经济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杰里米·里夫金认为,作为一个强大的技术平台——互联网正在突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范畴,加剧资本主义内在的核心矛盾,进而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推进到衰亡的境地。在21世纪,随着物联网技术与信息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率,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的边际生产成本将趋于零,它们几乎可以免费使用。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的企业利润会趋于枯竭,全社会的所有权概念将淡化,人类社会将步入协同共享的新经济时代。零边际成本社会之所以是未来社会的一种发展方向,其重要的技术基础在于智能技术的发展。“IT、电脑、自动化、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嵌入互联网,正在使生产过程和提供丰富多样商品及服务的劳动力边际成本快速下降,直至近于零。”〔23〕

从现实的共享经济实践考察,除了部分社会生产主体的仪器设备、车辆、厂房等生产资料的共享外,共享经济共享的主要是社会上闲置的个人和家庭剩余的消费生活资料,包括知识技能、生活服务、医疗服务等非物质形态的资源。当前共享经济主要发生在消费和商业领域。单纯的共享经济也无法从国家和社会根本经济制度层次触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技术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技术不能自行摧毁制度和政治结构。”〔24〕共享经济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在不涉及所有权的前提下所有者通过有偿让渡使用权,从而使其他人或社会单元可以共享使用或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权利。这种经济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而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根本变革还不具备同等层次的涵义。“共享”不等于“共产”。共享经济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和解决这个基本矛盾。正如马克思强调的:“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25〕因此,共享经济要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否定性的、替代性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依赖未来劳动阶级的阶级意识觉醒以及彻底的社会革命。

(三)共享经济催生了绿色发展理念

“共享经济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能够依托互联网实现闲置资源的再利用,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助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绿色与可持续发展。”〔26〕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运行范式,共享经济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突出地表现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共享经济形成和发展出了资源集约使用机制。“共享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通过对资源的分享和重复利用来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有效地保护环境。”〔27〕共享经济推动整个社会朝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向发展正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确证。

共享经济与数字社会、智慧社会建设是相互赋能、彼此增益的关系。在发展共享经济的同时,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医疗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从而全面精准匹配社会需求与闲置的运力、电力、服务能力和生产能力。毫无疑问,发展共享经济有助于提高社会资源使用效率、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人们通过智能平台共享出行数据,实现出行线路和出行方式的精准选择和智能化配置,本身就蕴含低碳出行价值。共享经济在交通领域正日益凸显出绿色出行新文明景象。智能制造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了对既有生产设备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监测和维护,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设备的生产效能,实现了设备的生产能力与生产需求的最大限度对接,从而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促成了生产设备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和分享。〔28〕此外,基于互联网的物流运力、房屋住宿、知识和教育、医疗等各种资源的共享已经在实践中彰显出良好的生态价值。

概言之,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实现对既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种资源集约使用的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其本身就蕴含了低碳、绿色、普惠发展意蕴。“这种商品或服务的共享通常可以通过网络市场、手机应用与定位服务或其他技术驱动型平台来实现。这些行为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和系统摩擦,使所有参与者都获得恰到好处的经济利益。”〔29〕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所强调的共享经济为所有参与者带来的“恰到好处的经济利益”,其本质就是适度的经济利益、人文的经济利益、绿色的经济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共享经济过程中,基于共同的信用需要,政府和社会都努力通过完善信用制度从而改善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并为此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加强数据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无效生产和无效、无谓的人流、物流耗费,这种制度设计及其有效实施过程蕴含着无限丰富的生态价值。

四、结 语

共享经济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发展共享经济,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资本和劳动关系的演变规律,其本身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动能和新的形态。与历史上其他类型的经济业态一样,共享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问题。作为一种对传统经济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全新经济形式,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依赖于不断优化的社会治理环境。总体上,共享经济有助于优化社会供给和需求,有助于形成简约绿色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治理共享经济的过程,是不断完善社会治理的过程,是不断克服信息技术异化、实现信息资本和信息生产力社会化的过程,是信息化生产方式不断以人民为中心而发展的过程。共享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人与人之间在信息共享基础上结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发展足够智能的技术、建设足够智慧的社会,从而推动形成足够共享的社会,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能不断获得新的内涵和新的发展。共享经济孕育无限丰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猜你喜欢
资本文明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请文明演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漫说文明
资本策局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对不文明说“不”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