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念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一个分析框架〔*〕

2023-11-13 02:13胡洪彬
学术界 2023年9期
关键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现代文明

胡洪彬

(浙江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从中华文明之突出特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第二个结合”的高度明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概念和新课题,这在党的历史上是首次,意义重大,表明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尤其是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深化拓展,也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那么,当前究竟该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逻辑?其运行机制是什么?又该如何促其实现科学建构?就成了学界亟待破解的重大理论课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有助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和切实担起新的文化使命,亦有助于推进文化强国战略方针的跟进落实。本文基于系统观念剖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结构,阐明了其内在运行逻辑,由此提出了相应的系统建构路径,以期为新时代新征程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一、结构与源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系统展开

文明,即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生存方式及其创造的成果。〔2〕作为中华民族之独特精神标识,中华文明是由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成果,是各民族内在特质的凝聚和升华,其本身是一个系统性范畴。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进一步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性力量。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魂,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并借鉴人类其他文明有益成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中华文明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及成果,是将中华文明同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形成的自主性创新。〔3〕可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性过程,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同样是由多重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系。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要义,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整体性原则上对其作出剖析,由此才能形成科学性认识。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及演进逻辑看,我们认为,其内含了以下几个不可分割的支撑要素。

其一,不断发展的物质文明。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首先必然是以人类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便曾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即“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物质生产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构成了人类社会特有的物质文明。如果说铁器和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分别预示着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物质文明的到来,那么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显然早已实现了对以往物质文明的历史性超越。在长期发展实践中,党领导人民不仅形成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与工业体系,亦进一步推动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新时代以来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由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1978年至2017年,我国GDP总量从3679亿元增长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9.5%,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6个百分点。〔5〕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更是达到了1210207亿元。〔6〕正是基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才为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厚植了物质根基,也正基于此,才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物质文明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的基础支撑要素。

其二,高度契合的精神文明。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以不断发展的物质文明为根基,同时也离不开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与其进行契合。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现实载体,但物质文明要实现科学迈进,又离不开精神文明的保驾护航。精神文明作为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实践中创造并形成的精神财富,不仅能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且很多时候影响甚至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走向,二者可谓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物质文明”,“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7〕“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8〕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亦明确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在他看来,“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10〕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1〕换言之,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必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迈进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涵养,并使其客观上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的核心支撑要素。

其三,彰显个性与优势的政治文明。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曾讲道:“人类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12〕这一论断为人类文明的政治属性提供了很好的注脚,即人类文明必然包含着人类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政治文明。在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下,政治文明具有内在差异性。整体上看,西方政治文明滥觞于古希腊,并于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走向成型,其崇尚个体的自由意志,极力主张个体权利,并将其视为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政治文明显然不同于此。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家国乃为一体,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无不彰显古人强烈的家国情怀。家乃国之基、国乃家延伸,唯有国家和民族好,个体才会好。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这一特性使其很容易就同马克思主义产生内在契合,并开创出了极具特色和优势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由此我们不仅建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目标的真正实现。可以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扬弃与超越,其不仅影响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亦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拓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和政治保障,因而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的保障支撑要素。

其四,现代高质的社会文明。人是政治的存在,同样也是社会的产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曾鲜明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3〕可见,在人类文明整体架构中,社会文明构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文明,即人类社会领域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进步状态及其取得的成果,是涵盖社会主体文明、社会关系文明、社会观念文明和社会行为文明等多层面文明的总和,其中社会主体文明主要通过个体文明发展、家庭幸福及社会和谐等展现开来,社会关系文明主要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和社群关系展现开来,社会观念文明主要通过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心理和社会道德展现开来,而社会行为文明则主要通过良好的社会活动、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等得以展现。〔14〕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平、包容,强调“忠”“孝”“仁”“义”“礼”“智”“信”,可谓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璀璨的光芒。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结合实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多项重大举措,进一步促其在社会主义制度环境下实现了创新发展,并推动我国社会文明程度实现了不断提升。可以说,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确保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序前进,其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的社会支撑要素。

其五,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不断彰显优势和实现精进的文明,更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得以展现。“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15〕早在农耕文明建立之前,我国古代先民就已通过图腾崇拜形成了对自然生态的敬畏意识。春秋战国时期,对自然生态的认识更是成为各派学者的关注焦点,老子崇尚“见素抱朴”及回归自然,孔子主张“天命论”,强调自然天命的不可违抗性,荀子则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即将自然视为生命的本源。长期以来,中华民族正是基于“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发展观,〔16〕才为实现自身的稳序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是将生态治理摆在了突出位置上。从民主革命时期对生态建设的初步探索,到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治淮治灾和兴修水利,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生态治理法治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正式提出,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可谓实现了持续性的迈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7〕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实上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不可或缺的环境支撑要素。

二、机理与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逻辑

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并进,到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优势张扬和不断发展,再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其可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体多面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四梁八柱”,从中亦可看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绝非静态性存在,而是始终处于演进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孕生的全新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启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早期探索,并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推进而不断走向创新与完善。因此,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既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也要基于系统观念的动态性原则展开分析。唯有明确认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动态演进逻辑,才能在把握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建设成效。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机理

动态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核心要义,也是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廓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逻辑,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之动态性原则作出科学把握。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论证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时,就将现代社会视为“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8〕恩格斯亦认为,历史创造本质上源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是在“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的基础上“产生出一个合力”的结果,〔19〕由此,其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展开了深刻批判,认为其“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其结果必然“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20〕20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亦对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动态性原则进行了继承和创新。从毛泽东对革命和建设形势的系统性和动态性把握,到邓小平明确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再到新时代党中央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21〕动态性原则可谓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强调动态性、联系性和发展性,正基于此,其实现了对现代社会发展及其文明演进规律的认识深化。

从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动态性原则看,上述论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体系支撑要素,亦在其整体发展中起到了前提性和变量性的价值功能,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发展进程中展开的吸纳及整合,则进一步促成了这些支撑要素的功能转换,并在现代文明建设实践中实现价值输出,如进一步推动“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发展,以及进一步提升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等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亦可基于实际发展动态展开反馈和调节,由此推进相关文明要素实现进一步创新与完善。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搭建了一个有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动态演进环路,其中任一环节之疏漏,都可造成现代文明整体演进的内在制约。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和建设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拓展、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大任等共同构成了客观根源,因此要确保其不断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对其具体推进主体作出系统明确,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压实责任和行稳致远。由上不难看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虽内蕴多重支撑要素,但事实上其建构和推动主体却是极为明晰的,即主要源于党同人民群众两大方面,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党的主导为主和以人民参与为辅进行展开,社会文明建设强调了群众的实践主体性,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则更多地凸显了二者的协同性,由此构成现代文明体系的多重互动主体。

在具体的演进和建设过程中,执政党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领导主体,通过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内在支撑要素的主导性建构和系统配置,为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整体发展和动态演进提供主体性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则主要基于良好的社会关系、社会风尚和社会道德等的建构来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并基于强化政治认同、积极推进社会生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等途径,不断嵌入必要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资源,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不断演进提供坚实的社会支撑力量,而为了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现整体性的迈进,党和人民亦应通过互动沟通,在推进有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等资源和要素的建构上实现互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通过吸纳整合以实现转化创新。由此,在各文明要素实现动态循环和互动提升的过程中,便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演进和建设过程的持续性展开。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动力

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演进机理的动态剖析,不仅明确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亦廓清了其演进的动力机制,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所以能不断前进,主要源于三方面动力的积极推动。

其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2〕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抑或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作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主体,事实上亦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演进和建设的主导推动力量。正是基于党的坚强领导,才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和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在长期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亦将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确保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也推动了上述“五个文明”的深化发展,这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不断演进构筑了扎实的理论根基。正是基于党的坚强领导,才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演进和建设的科学方法。从新时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和“两手都要硬”的明确提出到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这些方法层面上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和发展带来了科学引领效应。也正是基于党的坚强领导,才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演进和建设的科学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最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可谓为中国式现代化勾勒出了一幅伟大蓝图,这亦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指明了科学的前进方向。可以说,党的坚强领导既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证,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不断演进提供了强劲的主导性动力。

其二,人民群众的普遍参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也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决定力量。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23〕可谓言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步以及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以及我国的国家性质,亦为人民当家作主及其普遍参与提供了根本保障,并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演进的主体性动力。如在物质文明建设领域,正是源于人民群众的普遍参与,才推动我国形成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才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进而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化和拓展奠定了坚实根基。在社会文明建设领域,正是源于人民群众的普遍参与,才推进了社会活力的不断增强和社会精神面貌的不断改善,才建构并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由此巩固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政治文明建设领域,正是源于人民的普遍和积极参与,才进一步推进了党和国家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由此为国家治理效能提升夯实了社会根基,而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也正是源于人民的普遍参与,才进一步凝聚了我国社会的生态价值共识,进而推动了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的不断提升。可以说,人民普遍参与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不断演进和创新,很多时候亦构成了考量现代文明体系发展状况的重要变量,而且有别于党的主导推动力机制,人民的主体性动力很大程度上是自发展开的,因而更显动态性和时效性,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能力的不断提升。

其三,党同人民群众的协同互动。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普遍参与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演进的主导性和主体性动力,但这绝不意味着二者独自展开,事实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程中,党同人民始终是紧密联系的,并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演进的协同性动力。如二者通过互动协同,实现由党领导推动的物质文明(如宏观结构与方向的调整等)、精神文明(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文明(如政治制度创新等)、社会文明(如社会政策创新等)和生态文明(如生态法治体系完善等),同由人民参与推动的物质文明(如生产方式创新等)、精神文明(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治文明(如积极的政治参与等)、社会文明(如社会主体的团结等)和生态文明(如参与生态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达至融合,便可带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演进和建设动力的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现代文明建设中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亦在于党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和顺应民意,进而在激发民众参与热情基础上实现二者充分互动协同带来的积极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也必须“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24〕由此才能不断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亦是如此。可以说,党和人民的协同互动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带来了双重推动效应。

三、整合与创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系统路径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也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25〕基于系统观念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结构及其演进逻辑的分析,显然为此提供了一条创新进路。由上分析可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演进和建设本质上是由其内在各要素的建构与多重动力推动的动态性过程,这表明新时代新征程续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篇章,就必须对其内在结构和演进各环节作出全方位的整合与创新。从系统观念的最优化原则出发,笔者认为,应努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在体系建构层面做好整合协调和价值转化的工作。如前文指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结构性体系,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支撑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新征程要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首先就要在体系建构的前期环节推动这些支撑要素实现充分发展,由此才能确保体系本身的整体性前进。具言之:其一,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首先要形成系统性及结构性的发展观念。一方面,为确保其实现全面性的发展,就要积极形成有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系统发展观。其中,不仅要善于从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原则和角度,对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作出分析和把握,以切实规避孤立性和片面性认识,也要积极形成有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分析处理平台,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积极要素纳入其中,以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撑。另一方面,为确保其实现科学性的发展,也要积极形成有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结构分析观。结构优化是系统彰显整体功能的重要前提,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内部各文明要素价值功能的最大化,不仅要明确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关联,也要对这些文明要素之于现代文明体系发展的价值功能作出明确,由此才能在各文明要素“各司其职”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整体性迈进。

其二,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整体性水平,也要积极推动内部各文明要素实现整合协调和价值转化。一方面,要基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形成内在各文明要素的整合与协调发展机制。在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明确各文明要素虽有着不同结构及其功能,但均是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6〕因此,在积极树立系统发展观和结构分析观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结合已有实践补好内部短板,譬如,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中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均已实现突破性发展,由此就要进一步强化对社会文明的建设力度。在某种程度上,唯有确保各文明要素实现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另一方面,也要基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拓展的实践要求,形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转化机制,其中既要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要在此基础上将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进一步转化为文明社会发展的新风尚,由此,才能通过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

(二)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也必须在演进动力层面做好创新与引导的工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亦是一个动态性体系,因此,推进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在确保其内在支撑要素维持均衡与协调的基础上,也要通过动力层面的整合优化来进一步促进其不断实现创新。其一,从党的领导视角看,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要着力推动其内部各文明要素实现创新发展。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主导推动力,新时代新征程要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各级党组织要把握主动,不断强化政治领导力和思想引领力,以确保各文明要素不断实现科学前进。譬如,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层面上,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拓展新要求进一步形成二者的协调发展机制。在政治文明层面上,要将不断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程序化和规范化水平摆在突出位置上;在社会文明层面上,要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则要以美丽中国建设为指引不断深化生态监管体制改革,以进一步破解生态治理难题。由此通过党的坚强领导确保各文明要素不断实现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自上而下”的根本保障。

其二,从人民群众的参与视角看,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要着力规避其参与推动的文明要素出现流失,最终走向拓展深化。人民群众的普遍参与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主体性动力,但人民参与建构的现代文明要素,包括社会文明建设层面的公民道德素养状况,精神文明建设层面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状况,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层面的有序参与状况,等等,本身具有一定流变性,尤其是在信息化、市场化的背景下,民众价值观不断趋于多元化,由此要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社会动力根基,积极做好规范引导工作必不可缺。对此,一方面要不断强化民众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社会信任。其中,既要通过创新教育方法与传播模式,来不断凝聚人民群众对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共识,也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现代文明建设的平等权利,确保其能充分共享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由此才能在强化社会互信和政治互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参与效能。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拓宽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渠道,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媒介,为人民群众参与现代文明建设进行技术赋能,由此在不断优化公共参与空间的基础上,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建构旺盛持久的社会推动力。

其三,从党同人民群众的协同视角看,推进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就要不断推动内部各相关的文明要素不断走向融合与创新。党和人民的互动协同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显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由于党同人民的互动协同,才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及产业的不断繁荣,才极大增强了文化自信,并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度展开。然而,从现代文明的系统发展看,党同人民的协同推动和建构过程亦非天然就具有统一性,如在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层面上,执政党主导推动的价值观,同社会系统自发衍生的价值观,就可能存在内部的张力及冲突性问题。〔27〕由此,要确保二者协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紧密性和稳序性,就有必要促进相关文明要素不断走向内在融通。如针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中的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要素,党在总结自身的历史经验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也要基于新时代实践要求不断强化其社会适应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走向完善,以促进“民间”与“官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资源实现持续交融;针对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要素,则要格外注重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广泛发展,为不断凝聚价值共识和强化互动提供保障;而针对其中的物质文明要素,党在创新政策和理念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及其首创精神,由此才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为推进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进一步夯实根基。

(三)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也必须在实践层面上积极做好科学评价工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结构性和动态性的体系,这表明其本质上亦是一个实践性的体系。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一文中便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28〕因此,文明发展的境况究竟如何,亦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检验。由此而言,推进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就离不开作为现代文明建设根本主体的人的评价,由此才能促其实现持续性的创新和完善。作为现代管理学范畴,评价工作事实上早就在现代文明建设中展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便突出强调了“严格生态环境评价”和“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极端重要性。〔29〕然而,相较于不同要素层面文明的针对性评价而言,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评价,显然具有更大的复杂性,而从系统动态性原则展开评价运作,显然可为此提供一个可行性方向,如通过对上述各文明要素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中的协调发展情况、内在融合状况和价值转化状况等展开评价分析,便可为促其实现整体性和稳态性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和支撑。在评价的过程中,执政党作为根本领导主体既要把握正确方向,也要积极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由此通过科学的评价工作,可为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前瞻的技术支撑。

四、结 语

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核,也是我们党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30〕本文基于系统观念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开了整体性和动态性剖析,对其内在文明要素的运行逻辑及整体建设路径作出了系统明确,从中不难发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深化和拓展的必然要求,是由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诸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体系演进和系统建设,是执政党的坚强领导,人民群众的普遍参与和党同人民群众紧密协同的必然结果,即其本质上亦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当前,科学认识和把握党中央有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概念和新要求,既要基于整体性角度明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内部各文明要素的结构功能,也要基于动态性角度对其内在的演进机理和演进动力等作出细致分析,这一过程的展开不仅可为深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学理根基,也可构成新时代新征程考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状况的一个分析框架。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现代文明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论析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也谈微博新闻传播与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王义政治文明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