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麾,俞 乐,陈亚微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建与事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给出了一系列的方向和建议,为加强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表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23 年工作要点中指出:推进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一融双高”指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2]。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中,将党的建设,与学校和学生的事业发展相结合,将高质量党建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一融双高”的思政教育模式首先明确了党组织全面领导高校思政教育,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将人才的培养与学校的发展紧紧围绕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师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要求师生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同时,党组织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效保障。党建引领加强了组织领导、力量保障和评价牵引,从完善育人理念、发现问题短板、设计教育载体、优化落实机制等方面,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一融双高”注重提升学校和学生事业的发展,党组织建设加强制定与监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方案,优化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为学校和学生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学校精进原有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在情感、认知、价值观、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一融双高”模式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着力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新生态。
“一融双高”模式通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激发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源动力。与此同时,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其中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这些努力,“一融双高”的思政教育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征程上迈出高校思政工作的坚实一步。
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环境,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存在差异,导致在党建工作中出现沟通困难和理解不足的情况。如何增强新生对党建工作的了解和认同感,将党建工作的优秀传统传递贯彻到每位学生,增加集体的凝聚力,提升学生个人的集体认同感,传承并发展有专业特色的优秀德育工作,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
高质量的党建与事业发展,需要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党员教师的支持和参与,党员教师既要在学科发展中卓有成效,又要对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社会有着科学认识,高校对思政教师师资力量的投入和培养仍需加强,应配备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提高充足的支持和保障。
党建和事业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方向,要实现深度融合就需要充分协调、协作,但现实中协同难度较大,需要有效的协调机制和领导力。
高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科研和教育教学压力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忽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放弃对学生思政工作的支持和投入等现象。思政工作不是简单地把党组织和学生管理结合起来,缺乏指导思想和理论支持的思政工作难以形成有力的引领。学生思政教育需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探索和实践,形成具体措施和方法,进行有效实践和推广。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将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同个人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如何引导学生立大志,建立明确的人生理想目标和职业规划,切实服务祖国和人民成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往往以学术和科研效益为主导,忽视了党建工作对高校师生发展的重要作用,缺乏针对党建的具体考核指标和方法,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可持续的活动机制,导致对党建工作的投入和支持不足。在实施“一融双高”模式时,应该建立科学的效果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长期投入和积累,形成良性反馈机制,科学地评价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思政骨干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质量。思政教师要始终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坚持“四个相统一”,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不仅承担课程教学、科研指导,还要做好学生实践、德育活动等工作。学校在选拔任用思政教师时,应重视教师在党建和事业两个方面发展的双重作用,考察其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扬民主集中制。在严格的选拔聘任机制下,建立一支团结、高效的骨干教师团队,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思政教育更应发挥学生骨干的力量,建立学生干部培养的长效机制。坚持选择学术和社会服务均优秀的学生作为朋辈领袖,尤其强调学生干部的道德品行,要求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威信和号召力。坚持“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原则,任何一个干部岗位,都要事先在全体学生当中公布,由学生公开竞聘;同时,建立竞争上岗规则,召开全体学生工作大会,在听取竞聘岗位学生的“施政”演说后,由全体学生投票,投票结果再征求导师、系学术委员会和系行政意见,最终确定学生干部队伍组成。建立学生骨干培养全周期体系,通过颁发聘书、专题培训、述职考核等环节提升学生干部培养的仪式感。定期对学生骨干进行互评和分享交流,相关数据作为骨干培养和评优的重要依据。
“一融双高”的思政教育充分挖掘党组织和党员的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政教育活动,不仅要做好思政课程的研发和思政课堂教学工作,还要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思政教育体验。学校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坚持每周和学生交流座谈、召开主题班会、组织社会实践、开展文化艺术活动、举办主题比赛等。还可以根据院系特点,设计多样思政教育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促进学生人格养成与志趣深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致力于培养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创新人才。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有力抓手。高校应重视新生集体建设,结合新入学学生的特点和院系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周活动。在为期一到两周的新生入学教育周活动中,除专业介绍、学科讲座外,设计专业相关单位实践参观、资深教授和学长与新生交流在内的成才成长教育系列活动。与学术活动结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以期新生在拓展学术视野,提升交叉学科研究思维的同时,增进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意识。新生入学教育力求激发学生立大志,有明确的人生理想目标和职业规划,将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同个人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同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总结创新的思路和科研成果;还强调学生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理性看待个人得失。入学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环节,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勇于创新、敢想敢干、敦厚朴实、淡泊明志的思政教育环境。
高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推动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政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广泛认识国情、社情,体现实践育人的优势。高校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并且通过各种途径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在深入理解学科内涵的基础上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相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意识。具体做法:(1)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科研项目,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需求,帮助学生完成科研任务,并对他们进行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社会意识和服务能力。(2)鼓励学生参加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竞赛。在提高他们科技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学生主动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建立多种学科背景的实践基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产业、单位,开展一定周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紧跟国家建设的步伐。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锻炼专业实务操作,切身体会所学专业如何服务于祖国和人民。(4)搭建长期社会实践的合作机制。综合利用学校、社会、校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每学期发起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座谈、面向企事业单位的模拟面试、辅助地方作社会或田野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实践,发挥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学生个人潜力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作用。
建立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是实现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有机结合的关键途径。为此,学校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强化组织管理、落实责任制、建立完备的思政教育工作档案、定期开展评价和反馈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与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一融双高”模式的评价指标应包括党建和事业发展两方面,党建指标可以参考党员教师比例、思政教育参与频率、思政教育活动质量等;事业发展指标可以参考教育教学成绩、科研成果、学生综合表现、志愿服务成效等。评价数据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学业表现等多种方式收集,客观全面地反映高校党建和事业发展状况。高校根据评价结果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提高数据质量,使党建和事业发展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结果应具实际意义和决策价值,帮助高校作出切实有效的决策,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
“一融双高”的思政教育将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通过与学科方向相关的实践学习、调查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政策、行业发展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基础。
“一融双高”模式强调师生思政工作骨干和新生集体建设,营造横纵交错的思政教育氛围。师生思政工作骨干在同一年级、同一集体内开展横向育人,而由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组成的新生集体则在各自课题组内发挥着纵向育人的作用。严格选拔的“双肩挑”思政教师和学生骨干,能够在每一名学生的横纵两个方向上分别施加多重引导,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成功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政教育氛围。
秉承高校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和深耕细作工作作风的同时,高校结合全球挑战与高校使命,在青年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此,本文借鉴清华地学系“五个一”人才培养目标,“一个大梦想、一手好文章、一副好口才、一个好身板、一颗淡泊心”,在坚持优秀思政工作传统的基础上,强调培养思想觉悟高、学术本领硬的新时代“文武”双全的青年学生。
高校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多方开拓资源,面向所有年级学生发布不限制参与次数的社会实践机会。多样的社会实践资源既可以作为青年学生长期发展的前置筛选库,又可以作为个人体验的后置补偿器,可谓是将广泛体验与深入学习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