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极之世

2023-11-12 11:41应金飞
中国美术报 2023年35期
关键词:哲思文化

应金飞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 陈寅恪

从10世纪中期到13世纪后期,中国在宋代不仅迎来重要的转型变革,更一举攀上文化最顶峰。此黄金属性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领域:受益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宋代经济繁荣程度超过以往,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统治阶层崇文尚道,凭借稳固科举制、完善法制等诸方式,顺畅奠定政治体系共治基础;经学完成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广开学术新局;科技成就达到新顶峰,词、诗、散文等文学成就均登峰造极,传统绘画所有创作形式几乎都得到完善;民众生活蓬勃发展,诗意优雅蕴于日常烟火,极简美学引领华夏千年。

造极之道,生生不息。道家哲學是中国人砥砺前行的底气,它既非道教,亦非道学。宋代社会三教合一的底层逻辑是道家哲思所推崇的“遵礼与克制”,五代乱世之后与民休息、韬光养晦的治国之道在太宗伊始已有体现,以宋儒为代表的士人将身心整合的理想倾注于天道等范畴的思维建构,在天人关系的探索中重视个体生命的独立意识和生存价值。哲学观念与生活之道互为表里,在超越与生存的互融互生中统一建构起古典文明的造极时代,持久辉耀东方智慧之光。

此道若水,深润绵绵。作为中国哲学的精神源头,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思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思想的主流,并借力“大美无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超越语言的感悟方式,实现了东方艺术表达的拓展与传播。

造极之学,包容开放。北宋时期“经义取士”造就了空前绝后的“三苏”现象,苏洵的教育观以尊重个人兴趣和自由开放的评价为内核,对不拘一格颠覆传统行文的欣赏从欧阳修与苏东坡的交往中可见一斑。而饮官法酒、烹团茶、烧衙香、读书挥毫的“苏氏生活”亦成千古文士赏心乐事之模范。综观文学创作群体,其社会和文化身份的多样性催生了风格、文体的高度成熟,无论是豪放派的辛弃疾,抑或婉约派的李清照,生命经验的感性表达无不更为自我且哲思深藏。同时,词或散文文体内部亦涌动着变革与解放的活力,化无界为有成。诸许切片,合力筑构出一方极具包容和开放性的文教世界,积淀为永载史册的时代之光。

造极之美,极简绵延。宋代审美以自然朴素为诉求,温润清淡,寓物以尽人情,展露的则是俗世尘嚣之外的潇洒情怀。如米芾所叙“水石潺潺,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后世对这一场景的反复阐释与描述除却风尚,更因雅集、茶事、书院、美食、节庆、夜娱、戏文等无不亲切可感,复复而袭。缪越先生则述:宋人之心态,复杂深刻而不单纯浪漫,散弱而不雄强,向内收敛而不向外扩发,善深微而不善广阔……如大江之水,堵而为湖,由动而变为静,由浑灏而变为清澄,由惊涛汹涌而变为绿波容与。

书法也成为管窥宋代文化的视角之一。“书,心画也”,汉字书写本身就是身体、技术与审美智性的高度糅合。“意”是情感与书写互为表里的体悟过程,人的所思所感影响着作品面貌,而作品的形式又是心性的映射。这种思想在宋代显现并蔚然成风,此后融入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核中,化身中国书法极为关键的审美样本,至今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表达。

明所从来,知其将往。只有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理解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也才有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多次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更深厚有力的文化支撑中,探索更加具有生长性的创新力量。

(作者系浙江美术馆馆长)

猜你喜欢
哲思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哲思小品
Flying Forward
MADE IN CHINA
哲思小品
谁远谁近?
你生来平凡,但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