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玫
7月中旬,大女儿拿到了高中录取通知书,查到了分班信息:物理方向强基A班。至此,初中学业完成,开启高中生涯。
回想陪女儿走过的初中三年,是有些波折的。
初中三年,在没经历之前,所接受到的信息都是紧张的。五五分流的中考,拼命内卷的现状,无尽的补课和每一次考试排名,如果想知道,就会有无数消息涌到你面前来,根本来不及分辨真假。
每一个初中生的家长,都像那匹准备过河的小马,在各路信息中拉扯,不知如何选择,摇摆不定,焦虑不安。突然增多的学科,早起晚睡的作息,大大小小的考试,让孩子和家长都面临考验。
还清楚记得女儿入学的前两个月,我专门建了一个Excel表格,每一次测试,在群里看到成绩(那时还未“双减”),都会立刻复制粘贴过来,再自己算一下排名。一个月下来,这张表密密麻麻,恨不得连分数趋势走向都要分析出来。
一个字:累。
自己卷了两个月,感觉到在这件事上耗费太多时间精力,意义不大。慢慢地,那个“每月成绩汇总”的表格也不再录入新数据。
现在回头看,大女儿在七年级是波动最大的阶段,那正是她自己摸索适应的过程。有意思的是,她成绩最低落的时候,正是我最焦虑的时候,是谁影响了谁呢?
七年级结束的期末考,女儿成绩跌到了历史最低。我先慌了,一整天没怎么搭理孩子,也不参加期末家长会。这种种“冷暴力”,直接导致七年级暑假亲子关系恶化。
那个阶段,孩子爸爸正好去外地工作,没有人来缓解母女间的紧张关系;二女儿还小,只能插科打诨,起不到根本的扭转作用。
那个暑假,整日闷在家,逼着她完成各种作业,最后竟然发现孩子有轻微的自虐行为,我的内心大为震动。
必须及时终止这种发展势头,我和大女儿推心置腹好好谈了一次。
首先我为自己在期末考后的态度道歉;再分析她这次考试失常的原因,语数英都取得不错的成绩,说明学习大方向没有问题,主要是四小科失了分,导致名次下滑较多。
其实这些情况女儿都明白,但负面情绪始终无法化解,主要是缘于我的态度。我很后悔,自己的一次情绪发泄,给孩子留下难以消解的伤痕。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不再逼孩子做过多无谓的练习,每天和她一起做做家务、聊聊天,有时候找部电影看看。暑假后半段,我们的关系慢慢缓和,女儿也一点点找回自信。
八年级起,女儿的学习状态明显回升,而我经过深深的反思后,心态也平和了。无论成绩如何,女儿一直在努力,父母要做的是鼓励与相信,其他就放下吧。
自此,我带着一颗笃定的心陪伴孩子。如果问笃定的底气从哪里来?来自陪伴、观察、分析后的了解,来自松弛的亲子关系,来自清醒的自我认知和降低的期望值。
女儿被高中录取后,学校先召集部分家长,进行报历史强基班的思想动员。今年高三文科班成绩斐然,吸引了不少学生和家长。
回来后,我问女儿的意向,她思考后,决定坚持物理方向竞赛强基班。我也尊重她的选择。
对于新高考的政策,还没搞清楚呢,竞赛是咋回事,更是一头雾水。但对于还未尝试还未发生的事,没啥好纠结。在初中时,但凡遇到这样信息不对称的时候,我的方法就一条:主动示弱,交给孩子做主。
很多家长最不放心的就是:孩子啥也不懂,胡乱选咋办?我要对他的人生负责啊。于是,经验主义上位,总想替孩子作选择作决定,即使是提建议,也会下意识地主观臆断“反正我的建议在这里,你自己决定,只要你到时候不后悔”。潜台词就是“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这样说,其实是在威胁孩子。
让孩子选择,不是完全甩锅,是和他一起分析现状,然后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交由他承担。
初中三年,當女儿犹豫彷徨时,拿不定主意时,被外界信息干扰时,信心不足看不清路时,我的选择是:比她更弱。因为这样的时刻,孩子真正需要的,往往并不是答案,而是父母的倾听及鼓励。
我们一般这样做:
先听她说,说的过程就是复盘和反省,梳理自身的长短和事件的利弊,发现核心问题所在。
和她交流,不下定论,不给意见,表述是:“对这件事,我的看法是……你的看法呢?”
给她鼓励,内容要具体,不是空泛的“你多聪明啊”“你肯定行”,而是“你解难题的能力很强,先理清题干,列好条件,一步步来”“你的听课效率非常高,老师们都这么说”“你的笔记很详细,说明条理很清晰”。
每当孩子问:“我该怎么办?”我们常回答:“你觉得呢?”“你怎么想?”“你已经有决定了,对吧?”
有时候,她也会撒个娇:“妈妈,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呀。”
那就顺水推舟:“对呀,你越来越强大了,当然就显得妈妈越来越小白啦,你得教教我,帮我分析看看。”
就这么着,孩子越说越想说,幼稚的,气恼的,口出狂言的,我都不评判,只是听,然后聊。
女儿在小学时,很多人觉得她是个胆怯、放不开、不善言辞、交流能力差的孩子,初中三年变化非常大,几乎从“社恐”变成“社牛”。
回头想想,女儿小学是在我就职的学校读书,成天待在妈妈眼皮子底下,未必没有被妈妈气场压制的原因。进入中学,才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啊。
养育孩子,无须较劲。父母们已经够强势了,弱一点,无妨。
编辑 东篱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