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新军
时光飞逝,转眼间同学们就要毕业了。毕业意味着同学们将真正走上社会,之所以要加上“真正”这两个字,是想特别强调走上社会的意涵。
我们永远无法描绘出社会的具体模样,正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对社会的存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不存在所谓的社会,只存在单个的男人、女人和家庭。”我非常理解铁娘子作为个人主义的忠实拥趸,对任何可能侵蚀个人自由的集体价值都怀抱高度的怵惕之心。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在具体的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够感受到一股超越个人的无形力量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
社会不在别处,社会就在他人的眼光里。走上社会的你是由双重自我构成的。每天早上醒来,同学们都会在卫生间的镜子前顾盼自怜,在这面物理意义的镜子里,显现出来的是高矮胖瘦的生物自我。一旦我们走上社会,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在他人眼光这面镜子里显现出来的是尊卑优劣的社会自我。在抽象的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要感谢康德通过自由意志证立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尊严。但是,康德的贡献又使我们陶醉在无牵无挂的抽象自我中,反而使我们忘了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个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一旦我们真正走上社会,抽象平等的自我很快就会退居幕后,他人眼光里的社会自我更多地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实质性差异。
当我们真正走上社会以后,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的快乐、压力,甚至痛苦都很难逃离他人的眼光。所谓的“躺平”“社恐”“宅男宅女”等现象,核心的问题就是不愿面对他人的眼光。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爱看一种类型的短视频,有人在青岛郊区的农村里租下农民闲置的石头房子,在院子里种上花花草草,把房子布置得朴素而温馨,背靠崂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真想在这样的房子里住上一段时间。后来我才发现,早在1902年的一本书中,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库利就对我的这种心理做出了精确的诊断:过于敏感的心灵无法承受他人眼光之重。这样的人常常把抛弃社会自我作为一种理想,对于这样的心灵来说,山林茅棚或者平静水面上的小船是想象中最美妙的地方。
既然他人的眼光如此折磨人,我们就不能置他人的眼光于不顾,活出一个率真的自我吗?叔本华指出,人性中有一个特殊弱点,即特别重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样子,但是对于人的真正幸福而言,他人的看法更多起的是阻碍作用。因此,应该尽可能克制对他人意见的过度感受,否则我们就会成为他人意见的奴隶。
叔本华在晚年撰写的一首诗中写道:“我如今疲惫不堪地站在路的尽头,憔悴的额头几乎连桂冠都难以承载。可我对此生的成就感到欣喜,从不因他人言论而畏缩。”叔本华确实足够坚毅,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受他人眼光的煎熬。叔本华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展现了非凡的哲学天赋,不到三十岁就写出了名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是几乎没有受到他人的青睐,出版以后只卖出了一百多本,其余都被当作废纸处理了。在好不容易成为大学教师以后,他选择挑战如日中天的主流哲学家黑格尔,在同样的时间段开设《哲学通论》课程,结果黑格尔的课堂座无虚席,叔本华的课堂则门可罗雀。这使得高傲的叔本华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彻底的隐居生活。选择隐居,并不代表叔本华完全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即使到了晚年,叔本华已经开始获得世界性声誉,他仍然对当年遭受的他人眼光无法释怀。
如此睿智、如此坚毅的叔本华都无法逃脱他人眼光的煎熬,我们该怎么办呢?坦率地说,我也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好办法。只要我们还必须走上社会去讨生活,我们就必须学会和他人友好相处,并且正确地对待他人的眼光。
为了避免成为他人的地狱,我们应该做一个尽可能宽容的人。
为了承受他人眼光的煎熬,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成为一个能够有点骄傲的人。在中文里,骄傲这个词似乎是个贬义词,但是我更愿意将这个词作为中性词使用。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突出的优点和独特价值抱有坚定而不可动摇的信心,才能做到真正的骄傲。
为了正确对待社会自我的落差,我们应该努力成为一个能够坦率承认自己不足的人。只要資源存在稀缺,走上社会的我们就必然面对各种类型的竞争,有竞争就会有输赢。失败并不可怕,适当的嫉妒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不能将自己的失败转化为对赢者的怨恨或对外部环境的单纯抱怨。一个人只有能够坦诚地面对自身的不足,他才有可能发自真心地赞美他人。
【原载《齐鲁晚报》】
●山东枣庄 赵义湘荐
插图 / 选择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