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化研学旅行的实践研究

2023-11-11 15:58果晓荣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9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教育

果晓荣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室是主要的教学阵地,学生想要获取知识,只能够安静地坐在教室中倾听教师的讲授,缺乏对于知识的认知和实践。这不仅不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会限制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对此,国家层面不断加强对研学旅行的重视程度,强调在小学教育阶段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研学旅行,使学生真正体验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现实的联系,促进文化知识和学生经历的融合。

近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市工人村学校遵循“筑梦未来,让生命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地域特点,积极挖掘周边资源,开展校本化研学旅行的实践研究。同时,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观念构建等方面进行深度探究,以期明了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形成基于学校实际、遵循认知规律、适应社会需要、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研学旅行活动体系,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活动模式与呈现方式等予以评价与矫正,推动校本化研学旅行活动的成长与成熟。

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度审视揭示了这样的事实:学校教育往往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进行,学生们受限于教室、实验室等有限的学习空间,诸如“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活动”“重学科学习,轻整合体验”“重封闭式教学,轻开放式教育”等弊端,在教育实践中仍然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常常会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习负担加重、动手能力不足、探索精神缺失等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影响了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

研学旅行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教育 我国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注意到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教育部也曾指出:研学旅行并不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旅游和观赏,而是要将课程的开发融入其中,带领学生到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基地,让他们在享受旅途的同时,思想也能够得到正确引领。可见,研学旅行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因此,研学旅行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教育。

自然主义教育最先在西方产生萌芽,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本性的遵循,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后,逐步演变成系统化的教育教学体系。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人提出教育应当与自然的秩序相吻合,在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必须要注重观察学生。这种观念与当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匹配,对于我们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仍然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当时的教育形式主要是以经院派为主,严重扼杀了学习者的天性。对此,随后有人提出,学生应当走入大自然,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主张教育由封闭转向开放,学生可以脱离教室的束缚,到广阔的自然中去观察和体验。以现在的目光来看,这种教学形式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具有超前性的。此外,卢梭不仅是著名的思想家,也是自然主义教育中的巨擘,在他看来,教育要顺其自然,强调学习者的自由性。他反对被动学习,要求学生自己走入大自然进行直接的接触和体验。可见,自然主义教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然适应性原则,指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应当通过实践进行感知,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这也说明了研学旅行的重要性。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到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受获取知识。

与西方相比,我国的自然主义教育产生时间更为久远。在诸子百家时期,道家就强调万事万物都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这种观点不仅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个人的发展也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西方的自然主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具有一些区别,但是从总体上来讲,自然主义始终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坚守的一项原则。近几年提出的以生为本理念,正是自然主义教育的具体表现,而开展研学旅行则是践行自然主义教育理念的主要形式。

研学旅行是一种生活教育 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脱离生活实际,教师单纯围绕教材开展教学,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知识与现实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关联。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学生无法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难度。实际上,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书本中的知识之外,还需要引导他们发现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因此,在现代化的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积极落实生活教育理念。从教育的内容来看,生活教育理念强调要将生活中一切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作为教学的工具,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从教育的手段来看,开展生活教育就是打破传统教室的束缚,开展开放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学习和感受。

研学旅行也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一种具体表现。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在旅途中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资源,能够对他人的发展产生引导作用。此外,研学旅行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能够让他们接触到自己日常熟悉的事物,从而建立起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开展研学旅行,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拉近教育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组织小学生进行校本化的研学旅行活动,作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讲解以及内容的复制,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或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真正将课内习得的知识与生动的大自然课堂,以及有趣的生活大课堂有機融合,这样才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实践出真知”。

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整合 开展主题丰富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在活动设计中突出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到知识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感受到知识整合的重要性;特别是使偏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是某个学科;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需求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而是学科之间的渗透整合,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重视以及改善。

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国教育界对研学旅行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过去,学生的学习活动基本局限于教室之内,他们的自由行动受到限制,思想认知也受到约束,这使得他们的个人才能难以得到充分提升。然而,通过带领学生到自然和社会各处旅行和观察,他们成功摆脱了教室的束缚,能够自由地观察和体验,从而极大地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总之,在研学旅行这种开放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离开父母与同学集体出行,培养了独立自理能力;研究学习策略时,大家集思广益,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小摩擦,锻炼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校本化研学旅行旨在为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研学旅行,让他们走出校园,在休闲的状态下获得自由的感受、艺术的想象、审美的情趣,循序渐进地提高综合素养,从而获得宝贵的社会实践能力。

开发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系列一:走进课本。小学教材中收录了颐和园、故宫、黄鹤楼、趙州桥等中国古建筑,它们是中国历代建筑中的代表作,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可以从中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增长见识,树立民族自信心。系列二:走进自然。地质地貌、动物植物、气象水文等生态旅游资源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科学等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学生身在其中,可以更加直接地接受绿色低碳、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珍惜资源等生命教育。系列三:走进时事。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等里程碑事件举世瞩目,让中国向世界展现了自信开放、雍容大度的国家形象,为我国青少年提供了持续成长的思想给养与精神力量,是最生动、最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四:走进传统。我国在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深厚丰盈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都江堰、兵马俑、国子监、榫卯结构、敦煌壁画、非遗文化……这些资源均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具有科考价值和美学价值,是研学旅行重要的内容。系列五:走进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是指踏寻红色遗迹,缅怀革命先烈。西柏坡、狼牙山、吉鸿昌纪念馆、董存瑞纪念馆、聂荣臻纪念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纪念馆……这些珍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一踏足便会净化灵魂,催人奋进。红色研学活动的意义非比寻常,它具有激发爱国情,凝聚爱国心,培育民族魂的强大力量。系列六:走进科技。组织学生前往科技馆、博物馆、产业园或有知名度的、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接触科学养殖、科学种植、汽车制造、高速铁路等,了解企业历史、科技原理及管理经验等。

提供形式多样的呈现方式 “研学笔记”是最常用、最实用的一种方式,学生可根据不同的研学旅行内容有不同的呈现:可以是日记类记录性文字,可以是思维导图,也可以是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还可以是图片或视频等,借助多种方式留痕,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例如,在“走进课本”系列研学旅行中,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故宫参观。在参观之前,教师提前与故宫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并且约定好研学旅行的时间。确定好时间之后,再与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学生研学旅行的注意事项,以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外,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故宫有更加充分的了解,教师也提前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正式的研学旅行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故宫参观,先给学生讲解了故宫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到故宫最先是明朝时期所建,经过清朝的改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在参观不同的建筑过程中,教师请学生观察这些建筑有哪些异同,并向他们讲解这些建筑的作用。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一边自主观察和体验,一边倾听教师的讲解,确保做好笔记,将自己在研学旅行中的收获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又如,在“走进红色教育基地”系列研学旅行中,教师带领学生来到西柏坡参观。在研学旅行开始之前,教师先组织学生开展了“画一画自己的家”的活动,请学生将自己的家画出来,以此锻炼学生的绘画技巧,同时帮助学生与后续的研学旅行活动产生对比。在具体的研学旅行互动中,学生来到西柏坡之后看到了这里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想象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在不少学生的认知中,西柏坡是党的领导人居住的地方。正是在这里,党的领导人指挥解放军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战役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他们真实看到的西柏坡却是一些其貌不扬的窑洞,甚至还不如学生自己家的环境,从而感受到党的领导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完成研学旅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在旅行中看到的景物绘制出来,并与之前绘制的图画进行对比,以此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建立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 研学旅行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而非常规的文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是研学旅行的突出特征,通过考试成绩进行评价的机制并不适用于它。对此,教师可以在研学结束后可以借助展示学生的研学笔记和研学归来的自我评估、研学成果分享、对合作项目的互评、研学收获汇报、问卷调查等方式代替评价。例如,在“走进自然”系列研学旅行中,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生态园进行研学旅行,引导学生自由观察和体验。在旅行的过程中,一些学生选择观察植物,还有的学生分析生态园中昆虫的生存情况。在完成研学旅行后,学生以研学笔记的形式分享了自己在研学旅行途中的收获。从具体的情况来看,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收获,但是他们的观察并不够全面,如部分学生只观察了植物的外形特征,却忽视了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总结。对此,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在评价环节一一指出,引导他们在之后的研学旅行中要更加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的研学旅行收获基本都是停留在对表面事物的观察上,他们没有考虑到生态园中植物和动物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对此,教师也在评价环节中合理指出,使学生意识到了动物、植物都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实践证明,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总之,研学旅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将研学与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不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切实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有助于综合素养的提高。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我校的首次研究尝试与探索,希望可以为完善和丰富中小学研学旅行以及相关课程的开发提供实证案例。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小学校本化研学旅行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103264)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题解教育『三问』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研学之旅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