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牛羊产业发展现状及高质量发展

2023-11-11 09:33:43谢玲玲王府杨蓉周迪贵州省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3年17期
关键词:牛羊肉牛贵州省

文│谢玲玲 王府 杨蓉 周迪(贵州省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

申李(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

倪萌萌 赵佳福(贵州大学)

王松(贵州省草地技术试验推广站)

周华 朱琦(贵州省黔西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杨阿明(贵州省黔西市畜牧渔业技术服务中心)

赵伟(贵州省黔西市农业农村局)

牛羊产业既是贵州省传统产业,也是朝阳产业,具有基础好、链条长、带动强的特点,是贵州省促进农民增收、支撑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之一。

一、牛羊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生产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年末,贵州省牛存栏479.4万头(全国第6位),出栏180.1万头,较2018年分别增长3%和14.3%;牛肉产量23.6万吨,较2018年增长18.5%,年均肉产增速是全国的2.2倍。贵州省羊存栏386.6万只,出栏279.9万只,羊肉产量4.9万吨。牛羊一产产值241.7亿元,占全省畜牧业产值的25.2%。

2.品种繁育稳步提升。贵州省现有5个黄牛地方品种(关岭牛、思南牛、威宁牛、黎平牛、务川牛),4个肉羊地方品种(黔北麻羊、贵州白山羊、贵州黑山羊、威宁绵羊)。2021年,建成年产冻精120万支的省种公牛站,在我国南方率先探索生产肉牛性控冻精,经过自主培育的贵乾半细毛羊通过国家审定,实现了贵州畜禽培育品种国家审定“零突破”。

3.产业布局结构优化。贵州省牛羊养殖主要分布在沿乌蒙山—大娄山—武陵山的“黔西北、黔北、黔东北”等区域,毕节市、遵义市、铜仁市为全省牛羊主产区。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确定关岭、凤冈、习水、黔西等11个肉牛产业重点县,习水、仁怀、桐梓等8个肉羊产业重点县。

4.经营主体培育加快。2021年,省级以上牛羊龙头企业60家。肉牛规模养殖场338个,较2018年增长41.4%;肉牛家庭牧场11845个,较2018年增长19.3%。肉羊规模养殖场419个、家庭牧场15161个。

5.产业投入稳步增加。2021年,贵州省招商引资项目签约136个,签约资金62.6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1.03亿元,完成目标任务35亿元的145.8%;全省牛羊产业申报农业农村现代化基金项目28个,投决放款项目7个,项目总投资43.45亿元,其中申请基金到位6.4亿元,在12个农业特色产业中排名第2;争取到贵州山地肉牛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园区(习水黔北麻羊)、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粮改饲等4个中央项目,总资金3.21亿元。贵州山地肉牛全产业链重点链作为全省惟一的农业特色产业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建设名单。

6.品牌建设全面发力。贵州省通过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牛羊企业26家;认定关岭牛、思南牛、黔北麻羊、沿河白山羊等1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注册牛羊产品各类品牌商标80余个。

二、牛羊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健全工作机制。

(1)强化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省领导领衔、专班化推进”的工作机制,构建了省级负总责、市县两级抓落实的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合力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省、市及牛羊产业重点县分别成立牛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高位推动产业发展。

(2)强化引领示范。省领导小组与5个市(州)、11个重点县(市、区)党委(政府)签订省、市、县三级合作推进肉牛产业发展协议,明确发展目标,层层压实责任,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打造全产业链样板示范。

(3)建立服务保障。引导成立贵州省牛羊产业协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成立牛、羊、草3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培育经营主体。

(1)开展示范创建。2021年,贵州省启动“十百千”示范创建,已完成8个示范县、76个示范乡镇、959个示范家庭牧场创建,培育了一批稳定的产业联合体。

(2)组建行业龙头。2020年3月,由省大一型国有企业贵州现代物流集团和民营企业贵州羊鼎黄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各出资51%和49%,组建“贵州黄牛产业集团”,注册资本2亿元,按照“搭平台、强融资、创品牌、聚产业”的产业功能定位,衔接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提高贵州肉牛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3)成立县级股份公司。由贵州黄牛集团与关岭、德江等10个县(区)国有公司,按照黄牛集团出资51%和国有公司出资49%的比例,组建成立了10个县级股份公司,主要定位为前端肉牛养殖,通过与黄牛集团屠宰、加工、营销等衔接,促进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3.创新融资模式。

(1)探索财政撬动金融贷款。探索以财政资金为风险补偿,按照1∶6比例撬动银行贷款的政银企协同融资新机制。由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省农担公司分别与贵州现代物流集团、省农发行签订合作协议,将省级财政专项资金5.8亿元作为风险保证金,撬动省农发行政策性优惠贷款34.25亿元用于牛羊产业发展,目前已获批贷款授信26.78亿元,放款9.08亿元。

(2)推广“六方合作”金融信贷模式。以肉牛生物资产保单质押为抓手,创造性提出了“政府推动、部门服务、龙头引领、农户主体、保险增信、银行放贷”的“六方合作”金融信贷模式,并在全省11个肉牛重点县全面推广,已获得银行贷款57.81亿元。

(3)开发多样化金融产品。加强与银行部门对接,定制开发“物联网智能监控贷、牛e贷、金牛贷”等系列金融贷款产品,2021年仅省农信社放贷73亿元,覆盖养殖户42万户、养殖企业1376家。

4.开展节本增效。

(1)提升酒糟饲料化利用。贵州省白酒规模企业年产酒糟约230万吨,为用好酒糟资源,省级牛羊专班组织贵州大学开展酒糟饲喂肉牛研究,提升了酒糟饲料化利用率,降低肉牛养殖成本成效明显。

(2)推广饲草利用模式。充分利用贵州草山草坡资源,在德江、威宁开展“划区分片、围栏轮牧”养殖牛羊综合试点,进一步降低能繁母牛、架子牛饲养成本;探索推广农闲田接茬种植饲草、草+草轮作、一年两草等实用种植模式,进一步提高优质饲草本土化供给水平。

(3)开展饲草机械化试点。贵州省92.5%的山地和丘陵,严重制约饲草生产机械化,通过在关岭等县开展3种不同饲草生产机械化试点。结果表明,平地全程机械化、坡耕地轨道运输和履带式运输每吨收获加工成本分别比人工收获加工每吨成本低91.2元、180.5元、163.8元。

5.推进标准化生产。

(1)构建标准体系。围绕肉牛养殖设施、饲草种植、健康养殖、屠宰分割、精深加工等环节,初步构建了“3+37”标准体系(“3”:贵州黄牛犊牛培育规程、架子牛饲养技术规程、育肥技术规程;“37”:圈舍建设、育种、育肥、饲草料、屠宰分割与质量控制、疫病防控和安全生产等37项技术标准),其中21项地方标准已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立项。

(2)加强标准验证。按照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和监管常态化等“六化”管理,开展养殖全环节全方面标准应用试验验证,进一步验证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

(3)强化标准应用。采取边验证、边总结、边推广的方式。首先,重点在规模养殖场进行推广试用,引导建立一批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推动形成品质固定的优质牛羊肉生产基地。其次,在龙头企业、规模场、食品加工厂的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推广应用,将标准贯穿到牛羊产业全链条全环节全方面。

6.开拓省外市场。

(1)精准定位目标市场。根据贵州牛肉呈味氨基酸丰富、鲜味香味明显的产品特质,主打生鲜系列产品,瞄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滇湘等区域市场,实施精准营销。

(2)开拓创新供应链。建立本地屠宰、冷链物流、目标市场精细化分割、终端配送的供应链,着力构建“本地屠宰+异地分割”的市场供应新体系。已建成上海、广东东莞、四川成都3个异地精细分割加工中心,开发出18个冷鲜牛部位肉产品,日加工配送能力达50吨,辐射供应广州、杭州、武汉等10多个大中城市,打通了贵州牛羊从西南山区到长三角、珠三角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3)打造新零售业态。先后与盒马鲜生、食行生鲜、叮咚买菜、自嗨锅等新零售业态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拓展“线上展示、线下体验、无接触配送”新零售渠道。

7.强化利益联结。

(1)推广“分户饲养、集中育肥、培育品牌、统一营销”模式。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推行由农户分散饲养能繁母牛,合作社饲养架子牛,龙头企业育肥、屠宰分割、加工销售,建立科学合理的利润分配方式,优化利益联结机制。

(2)推广肉牛养殖整村推进“坳田”模式。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按照“统一建圈、统一购牛、统一饲养、统一销售、统一核算”的“五统一”标准,采取“1+1+N”协作措施(建设1个养殖示范小区+1个高效饲草基地+N户散养户),解决了饲草供给、防疫等公共服务弱的问题,促进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带动农户稳定增收。

(3)推广肉羊家庭牧场“50+2”模式。由地方政府制定扶持政策,通过龙头企业带动,采取“50+2”(50只能繁母羊、2只公羊)发展模式,农户年存栏200余只、年出栏120只,稳定家庭年收入10余万元。

三、牛羊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种选育有待加快。贵州省牛羊单个品种核心群规模较小,群体相对分散,良种繁育体系没有形成“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的结构,“重引种、轻选育”的观念导致大部分种养殖场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的现象,在良种选育源头上,缺乏从事良种选育的专业队伍及专业平台,本地品种提纯复壮和优势新品种的培育工作有待加快,育种工作的持续性还不够。

2.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尽管贵州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推动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所提升,但龙头企业带动还不强,合作社联结作用还不充分,农户合作意识还不够,农户参与牛羊养殖、牧草种植的收益还不稳定。

3.科技支撑有待加强。尽管贵州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开展牛羊产业全产业链科研攻关,但部分研究结果还停留于“试验田”,与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脱节,成果转化不及时,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不少企业没有科研投入,技术研发能力不强,未成为技术创新和成果产出与转化的主体。

4.品牌打造还需加大。虽然贵州积极组织牛羊产业经营主体参加广交会、推介会等,但“贵州黄牛”“贵州山羊”公共品牌的引领作用仍不明显,品牌雁阵效应仍不突出。组织开展的宣传推介载体不多元、活动不丰富。

5.服务体系有待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普遍缺乏,在编不在岗、在岗不专职的现象较为突出;现有技术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素质不高,新知识、新技能更新较慢,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四、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夯实扩群增量、节本增效两个基础,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三化”水平,着力构建良种繁育、饲草料供应、屠宰加工、市场营销四大体系,抓好产业投入、主体培育、科技支撑、品牌打造、服务保障五项重点任务。

1.抓产业投入。

(1)争取财政支持。加强与农业农村部等国家部委汇报对接,在实施好山地肉牛产业集群、黔北麻羊国家现代产业园、肉牛肉羊增量提质等项目的同时,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

(2)撬动金融支持。深化推广“六方合作”模式,重点在11个肉牛重点县和有条件的县帮助养殖主体解决资金难题;加大农业现代化基金宣传,指导企业基金项目申报。

(3)带动社会投入。广泛开展宣传,吸纳企业家、乡贤、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投入牛羊产业发展,努力营造返乡发展牛羊、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2.抓主体培育。

(1)培育龙头企业。用好用足财政税费政策,聚焦养殖、屠宰、加工等重点企业,优先支持申报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列入省级重大项目予以扶持。

(2)培育家庭牧场。以大力开展“十百千”肉牛养殖示范创建,推动盘活闲置设施转型养殖牛羊,培育壮大家庭牧场群体。

(3)培育交易市场。建设“贵州黄牛+互联网”大数据物流产业示范园,打造花溪、威宁、凤冈现代化大牲畜交易市场和全国线上线下交易集散中心,推动完善交易市场设施现代化、防疫制度化、管理数字化。

3.抓科技支撑。

(1)强化品种选育。加强地方牛羊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建立健全产学研联合育种机制,开展提纯复壮和地方品种选育。

(2)加快成果转化。积极组织开展牛羊产业创业创新“揭榜挂帅”行动,加快牛羊高效养殖集成技术成果转化,全面提高科学养殖水平。

(3)加强技术研发。重点抓好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开展“贵州黄牛种牛提纯复壮及冷冻精液生产、功能性饲料生产、标准化饲养技术、屠宰加工分割技术、大数据+黄牛全产业链溯源平台研发及应用”5个课题研究。

4.抓品牌打造。

(1)作响公共品牌。整合相关资源,推进省级公共品牌创建,带动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构建公共品牌良性发展机制,形成以品牌开拓市场,以市场引领发展的产业格局。

(2)培育企业品牌。组织开展贵州牛羊品牌目录标准制定、审核推荐、评价认定等活动,发布权威索引,引导社会消费;做大做强“贵州黔道食品”“凤冈和记”等企业品牌,做优做精关岭牛、思南黄牛、黔北麻羊等特色品牌。

(3)加大宣传推广。通过开展“庖丁解牛”“烹饪品鉴”和讲好贵州牛羊“好故事”等活动,充分利用国际生态文明论坛、旅发大会、农交会等平台,以及直播带货、抖音微视频等新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宣传推广。

5.抓服务保障。

(1)加强技术体系建设。持续加强牛、羊、草3大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强化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技术专家及技术能手培养,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吸收应用。

(2)夯实基层服务体系。推动基层防控体系建设,总结习水动物防疫专业合作社、息烽动物防疫公司等经验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引导作用,推进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饲草生产农机社会化、牧场代养托管等公共服务保障。

(3)开展产业技能培训。组织开展牛羊高素质农民培育,利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新时代农(市)民大讲堂等平台,开展饲草种植、牛羊养殖、疫病防控、屠宰加工和市场销售能手培训。

猜你喜欢
牛羊肉牛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7:58
“旅月”归来出苗 牛羊有望吃上“太空草”
今日农业(2021年3期)2021-12-05 01:46:23
肉牛口炎咋防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牛羊各几头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牛羊片形吸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