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特征与历史演进

2023-11-11 03:34
戏剧之家 2023年27期
关键词:歌剧民族创作

张 帅

(海南大学 音乐与舞蹈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一、中国民族歌剧简介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基本内涵

歌剧是以戏剧、音乐为主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多艺术领域的融合使歌剧成为音乐艺术中最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中国民族歌剧是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的歌剧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不断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养分来充实和丰富自身,并不断学习西方优秀的歌剧艺术,立足中华民族特色,坚持艺术属于人民、艺术服务于人民的理论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立足点

中国民族歌剧不断将现实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立足现实生活,真实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歌剧的表现形式展示丰富的中华文化。当今时代,中国歌剧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特征

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中国民族歌剧艺术要想在社会的发展中长久存在并保持生命活力,就要立足于人民生活,从生活中选材,与时代接轨,与先进技术结合,不断创新表现形式,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歌剧作品。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选材特征

中国民族歌剧在选材上普遍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的创作特点。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使中国民族歌剧在历史素材的选取上有很大空间,如历史故事、文学名著等。在音乐选材方面,人们普遍会针对性选取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音乐,这样既保留了民族风格,又不失独特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民间音乐在人物性格形象的刻画中能起到突出的作用,例如歌剧《刘胡兰》《党的女儿》等,这类歌剧都针对性地从展现人物独特魅力出发,广泛采用各个地方的民间音乐加以改编,呈现出歌剧中新的表现形式。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出特征

在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要求在不断提高,中国民族歌剧要在发展中对演员的表演形式进行创新,歌剧的表演形式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可以与其他表演艺术相结合,融入当代审美元素。同时,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友好融合性也使民族歌剧可以大胆创新,借鉴西方优秀歌剧的演出形式。但艺术的发展不能单纯移植外国艺术,还应该与本国传统民族艺术相结合。基于此观点,中国民族歌剧在创作和表演中要以中西合璧的表演方式,将歌剧与中华文化进行融合,在演出形式上学习借鉴西方歌剧的经典唱腔,并与中国舞蹈相结合。这对于歌剧演员的要求非常高,演员在歌唱技巧方面要学会用西方唱腔唱中国乐曲,在歌唱过程中还要做到情真意切,让观众在歌声中感受情感的韵味,同时,舞蹈动作还要流畅,做到歌唱与舞蹈的完美契合。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歌剧的舞台布景越来越多样化和立体化,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的加持丰富了民族歌剧艺术的演绎形式,使传统元素可以巧妙融入其中。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中,对民族歌剧进行现代化演绎,可使其整体效果更加震撼,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与观众的互动感更强,拉近观众与歌剧之间的距离。

三、中国民族歌剧的历史演进

“歌剧”一词最早源于西方,歌剧这一艺术表演形式也来自西方,我国本土民族歌剧起步较晚,成熟度也稍逊于西方歌剧。但中国民族歌剧拥有独特的韵味,它充分吸收了中国民族戏剧、话剧等艺术形式的底蕴,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同时,中国民族歌剧也经历了长期的积淀,发展至今已经日趋完善。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早期形式

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的萌芽时期大致在20世纪初,受“民主”与“科学”这两大时代主题的影响,中国近代著名音乐家黎锦晖先生编创出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儿童歌舞剧,黎锦晖先生的儿童歌舞剧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在表演形式上采用了音乐、舞蹈相结合的方式,舞台也进行了布景设计,是中国前所未有的新戏剧形式,初步具备了歌剧这一艺术形式的雏形,他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开拓者。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近代作曲家陈田鹤先生等人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进行过一系列探索。陈田鹤先生最先创作了名为《桃花源》的话剧,未完成的部分由钱仁康先生完成,此剧由大钟剧社以“配乐话剧”的形式上演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后来钱先生又编创了《江村三拍》,其为一部话剧加唱式的歌剧。这部小歌剧的成功上演鼓舞了钱仁康,随后他再次编创了《大地之歌》,该曲采用西洋大歌剧形式,音乐贯穿全剧,管弦乐队始终烘托歌唱,主要唱段不再使用西洋形式的咏叹调,而是采用民歌风味的歌曲,其为首部中国式西洋大歌剧。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成型阶段

1942 年起,“新秧歌剧”诞生,这种剧目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前身。文艺作品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要为人民服务,“新秧歌剧”就是本着这一原则进行创作的。这些作品内容通俗易懂,使得社会各阶层都有机会接近艺术,感受艺术。“新秧歌剧”有诸多优秀作品,例如安波所作的《兄妹开荒》,马可所作的《夫妻识字》等,这些作品极具音乐性,实为一种载歌载舞的广场舞剧,这些作品直接推动了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诞生,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史上的“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的其他优秀作品有:歌曲《黄河大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剧目《血泪仇》《一家人》;文艺作品《小二黑结婚》等。中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白毛女》开创了我国民族歌剧创作的新局面,歌剧《白毛女》最早由鲁迅艺术学院于1954 年创作,在后续演出过程中还不断进行修改、加工,最终呈现出一部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较高成就的优秀作品,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

歌剧《白毛女》利用音乐的音调变化表现剧中的内容,通过戏剧矛盾塑造人物形象,作品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曲调风格,展示了杨白劳与喜儿两代人的悲惨遭遇。这一时期的歌剧作品与《白毛女》一样,“人民至上”的理念深入每一部作品,悲惨的曲调展示了百万农民的困苦与挣扎。在创作过程中,歌剧《白毛女》还针对剧中不同的人物进行音乐主调的加工,从每个角色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点出发,以西北民间的音调为基础,对西北民歌和戏曲进行改编和发展,编创出不同性格的人物主调,同时还添加了侧面描写人物的补充性主调。随着戏剧情节的推动和人物性格的变化,通过运用朗诵性、板腔化等方式对人物主调做出戏剧性的发展,最终呈现出完整的、立体的音乐形象。

《白毛女》的作曲者在创作时参考了聂耳等音乐家的作品,特别是冼星海的大合唱作品,融合吸收了中国戏曲的素材,还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形式和手法,在民歌音调戏剧化、戏曲音乐现代化和西洋音乐民族化上做出了一次成功尝试,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开始走上成型之路,并为后代中国作曲家的歌剧和戏剧创作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民族歌剧的深入探索阶段

1956 年起,我国的文艺作品在思想上、题材上都得到了较大的解放,一时间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这批新歌剧大致有三个创作道路。第一是沿袭戏剧的创作方式和道路的作品:《红珊瑚》《红霞》,第二是坚持《白毛女》创作道路的作品:张敬安和欧阳谦叔的《洪湖赤卫队》(经典唱段有《洪湖水,浪打浪》《这一仗打得真漂亮》)、羊鸣等的《江姐》(经典唱段有《红梅赞》《绣红旗》),第三是唱腔和演出形式依旧采取中国民族风格,但作品的创作手法却大胆采用了西方创作技法的作品,如《阿依古丽》等。1976 年之后,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又迎来了一次高潮,这一时期的歌剧作品主要有金湘的《原野》(经典唱段《啊,我的虎子哥》)、施光南的《伤逝》(经典唱段《紫藤花》)、郭文景的《狂人日记》等。

(四)中国民族歌剧的趋势发展阶段

21 世纪开始,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大家更愿意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这影响到了我国民族歌剧的创作。虽然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人民生活为主的创作中心并没有动摇,但是,这些新时代的新歌剧作品融入了一种时代性,展示出我国新时代歌剧应有的特色。这一批新时代的新歌剧作品拥有更宏大的舞台效果、更丰富的故事情节,在思想内涵上也更加多元化。例如,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的现代民族歌剧《林徽因》、中国国家大剧院创作的首部中国民族歌剧《运河谣》等,笔者在此主要介绍歌剧《运河谣》。歌剧《运河谣》由中国国家大剧院创作,于2012 年首演,一经演出便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从《白毛女》到《运河谣》,中国民族歌剧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与变革,从最初的“话剧加唱”的形式到现在有着悠扬婉转的旋律的歌剧作品,中国民族歌剧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并没有改变。歌剧《运河谣》共155分钟,创作历时两年,以京杭大运河为主题,讲述了水红莲、秦啸声、关砚砚等人感天动地的事迹。该作品依然立足于人民,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情、友情、舍己为人的大爱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歌剧《运河谣》同样属于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里程碑,它对人物角色的塑造更加细致,它将水红莲的热情奔放、淳朴善良,秦啸声的正直勇敢、不畏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该剧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反转不断,令观众直呼过瘾。该剧另外一大特征就是其别具一格的舞台布局和服装设计,整个舞台基本以实景为主,一条运河、一艘船只、一座拱桥便将观众带进了故事中。每当故事情节转换之时,舞台布景便进行有效衔接,让整个剧情井然有序。例如,水红莲和秦啸声受到恶霸张水鹞的欺辱之后,女子合唱队便挥舞手臂,如流水般地唱出了主人公痛苦的情绪;剧中水红莲和秦啸声的人物服装以亮色与暗色相互搭配(紫红色与深蓝色),由此表达水红莲的体贴和秦啸声的勇敢。相反的,反面角色张水鹞则是暗紫色的服饰,这使得观众对他们的身份和特征一目了然。歌剧《运河谣》吸收了前辈创作歌剧的经验,并广泛借鉴了话剧、舞剧等姊妹艺术的熏陶,通过主创团队及演员们的辛苦努力,一部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的民族大歌剧应运而生,它符合我们当今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标准,具备一定的思想性,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一部佳作。

四、中国民族歌剧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提高中国民族歌剧作品的质量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首先要解决歌剧的质量问题,要不断推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民族歌剧代表作。所以,民族歌剧的创作团队十分关键,必须组建一支优秀的民族歌剧创作队伍。在优秀的创作团队中,不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要不断学习歌剧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中国戏曲、民歌、舞蹈、美术等其他艺术领域也要涉猎。当今时代,艺术间的融合发展才是主流,这样的创作团队才能谱写出好的作品,才能不断创新。搞艺术创作就要扎根到生活中去,深入学习当地民歌,感受当地风土民情。

(二)找准受众群体的文化定位

民族歌剧的观众群体决定了民族歌剧的发展,民族歌剧要想发展,就要抓住当今文化消费的主体——青年人,引起这个主体对民族歌剧的兴趣和关注。所以,在进行创作时首先要找准广大青年群体感兴趣的文化方向,在选材和创作时要不断满足这一群体的审美需求。根据青年观众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来看,歌剧的时长要控制在一到两个小时之间,过长时间的歌剧表演是不现实的,这样的表演不能吸引青年观众的兴趣。另外,在民族歌剧的创作中要有创新点,较之前的作品要有新的突破,让观众在欣赏歌剧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文化信息,有眼前一亮的欣喜感。在创作时,内容和形式要与时代接轨,参考当下流行元素,扩大受众群体的范围,吸引更多青年人的注意,更好地发展中国民族歌剧。

五、结语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性和时代性。创作者要在党和国家的正确指导下,到群众中去,切实体验社会生活,满足群众的审美需要。要不断向国外优秀的歌剧作品学习借鉴。然而,民族歌剧艺术的发展不能单纯移植外国艺术,要保留我国的民族特色,与我国传统艺术相结合,与时代接轨,不断进行创新,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歌剧作品。

猜你喜欢
歌剧民族创作
我们的民族
走进歌剧厅
《一墙之隔》创作谈
多元民族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