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设计视角下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以潮州市江东镇为例

2023-11-10 09:02尧优生李敏周砖朱敏谢缘黄智豪
生态经济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设计

尧优生 ,李敏,周砖,朱敏,谢缘,黄智豪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2.澳门科技大学 人文艺术学院,澳门 99907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互相融合、和谐统一,这是一个具有系统性与复杂性的社会性问题。社会设计作为社会学、设计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的设计理论,已被广泛运用于解决社会各领域的复杂问题。近年来,社会设计介入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成了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研究文献大量涌现,但却鲜有对社会设计融入乡村领域的相关建设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本文的创新点是通过仔细梳理乡村社区的社会设计案例,从理论、方法、应用三个层面对社会设计介入乡村社区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并对未来社会设计驱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当代乡村振兴对策研究提供新思路。

1 社会设计的发展历程与概念

近年来,社会设计、社会创新设计作为解决社会难题的方法与理论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国内外设计领域的高水平期刊也开创了相应的“社会设计”或“社会创新设计”专刊,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探讨。不同学者对社会设计与社会创新设计的见解与定义存在一定差异,但在设计研究领域,更多偏向于强调其共同点而非差异性,本质上它们都是具备社会责任感的设计[1]。社会设计相较于社会创新的内涵范围更为宽泛,且出现的时间早于社会创新。本部分将以社会设计为出发点,梳理社会设计的发展历程和概念,总结概括社会设计的核心内涵,旨在为社会设计介入乡村振兴奠定理论基础。

1.1 社会设计的发展历程

社会设计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图1)。第一阶段是社会设计的萌芽阶段,在该时期的设计研究中并没有社会设计的说法,但若干事件都透露出设计道德观念的转变,设计有了为大众服务的意识,设计从起初的风格表达回归于解决实际问题上[2]。社会设计的思想逐步显现,社会设计理论孕育而生。第二阶段是社会设计理论的诞生阶段,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于1970 年在著作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中正式提出社会设计的观点。他拓宽了设计的服务范畴,认为设计要为大多数人设计[3]。1993 年,社会设计的主旨在奈杰尔·怀特里(Nigel Whiteley)的Design for Society一书中被首次提出。2002 年,当时许多学者将社会设计与商业设计作为对立面进行探讨,但MARGOLIN 等[4]却并没有把“市场模型”与“社会模型”推向两个极端,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两极,同时还提出了设计师介入具备社会责任感设计项目的工作模型。该时期社会设计在学术界存在争论,学者们大多停留于思想层面的探讨,区别于商业设计理论因市场而生,社会设计的诞生是由学术界学者思考推动的。第三阶段是社会设计的思潮阶段,自2008 年金融危机使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受到冲击,政治家们开始深刻反思,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设计回归视野并掀起浪潮。许多传统的商业公司逐步开始涉猎“社会问题”的领域,例如著名的IDEO 于2011 年成立机构分支——非营利设计组织IDEO.org[5]。在国内,湖南大学季铁教授团队的“新通道”项目运用社会设计理论,为乡村的文化遗产保护等复杂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反响。2008 年至今,社会设计由理论层面的探讨转向了社会实践中,社会设计逐步成熟,对设计的关注点也从商业设计向理想主义的社会设计进行过渡。

图1 社会设计发展历程图

1.2 社会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社会设计及社会创新设计被提出后,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定义。在早期,社会设计主要是强调社会设计的目标与意义,倡导设计要为大多数人设计,减少资源的浪费等。随着社会设计实践的发展,社会设计的概念及内涵逐渐丰富起来,由关注社会设计的目标与意义转向了强调社会设计的过程和结果。社会设计、社会创新设计概念与内涵的演变见图2。基于现有学者对社会设计的描述与分析,可将社会设计总结界定为:它是具有多学科交叉、多方参与、资源重组等特点的设计活动,设计内容包括物的产品和非物的服务、模式、空间等,设计目的是通过增强当地人民自信心与尊严感从而产生可持续性的社会系统内生动力,是为了人民且赋予人民权力去解决社会难题而创造的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设计概念内涵解析见图3。社会设计与传统设计最大差异在于前者更注重设计的过程与行为。传统设计通常是由专业设计师主导,以设计师产出的设计作品来解决问题。而社会设计是跨学科多方参与的设计,以构建关系链接和多方参与来解决问题,设计的重心在于关系链接与意义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设计最终通过社会效益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以此形成良性的闭环来促成社会设计的可持续性。社会设计与传统设计对比见图4。社会设计的提出,其设计焦点由传统的物和人转向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系统,主张通过构建关系网络以社区互助的方式推动地方的可持续发展[6]。如今依靠简单的设计作品难以解决乡村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设计因其多方参与和构建关系链接等特点将社会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应用,可更加全面且系统性地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图2 社会设计、社会创新设计概念与内涵的演变图

图3 社会设计概念内涵解析图

图4 社会设计与传统设计对比图

2 乡村社会设计案例研究分析

设计拥有两大时代使命,在战略层面,设计服务于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战术层面,设计应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7]。设计介入乡村振兴是时代的迫切号召,但同时为乡村的设计也存在着新的矛盾,长期服务于工业时代和城市生活的设计师,很容易忽略乡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体性,其设计的“主—客”定位不清晰,将难以激活乡村设计的内生动力[8]。社会设计注重人民的主体性,是与人民、为人民、由人民的设计[1],它在构建人人参与设计的过程中,能激发当地人民的自主性,从而产生内在动力,使得乡村设计从设计“输血式”向“造血式”转换,因此,社会设计介入乡村可持续发展具备适切性。

本部分将对乡村社会设计进行案例研究,旨在为归纳提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对策提供实践支撑。具体来看,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对代表性乡村社会设计案例进行梳理。“是什么”包括乡村社会设计案例的名称、时间以及乡村位置和乡村概况,“为什么”是指乡村社会设计案例具体的设计目标,“怎么做”则包括设计网络、解决方式以及设计内容(表1)。在理解社会设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提出社会设计驱动乡村振兴的路径图(图5)。以设计目标为出发点,从经济、文化、环境、组织和人才5 方面进行意义构建,在设计过程中融合政府、高校、企业、乡民四大设计网络,综合运用以“本地办法”为核心的参与式、协同式设计等设计方法,最终得到具有模式创新、关系创新、载体创新的“金字塔”层级式设计内容。

表1 乡村社会设计案例表

图5 社会设计驱动乡村振兴路径图

2.1 面向多方位目标的乡村社会设计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社会设计的宗旨是改善人民的生活福祉,为人民而设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和乡村社会设计案例的设计目标,提出经济、文化、环境、组织、人才五个设计介入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面向。

经济是乡村建设发展的基石,乡村的社会设计首要任务是振兴地方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文化是乡村建设发展的灵魂,当前乡土文化流失,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复兴迫在眉睫,除了加强文化传播,更关键的是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环境是人民改善生活质量的前提,建设美丽环境的乡村可从改善卫生环境、美化乡村景观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组织紧密联系是提升乡村社区凝聚力的重要环节,以增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正向互动关联稳定乡村社区的社会结构,使乡村成员互助互爱,提升对乡村的归属感。人才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用社会设计促进乡村发展,为乡村吸引和培养人才,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生机。综上所述,社会设计介入乡村振兴发展一方面需要解决实际的乡村问题,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设计创造更美好的乡村生活。因此,基于社会设计理念的乡村设计是面向多方位目标的设计。

2.2 多方共同参与的乡村社会设计

面对日渐复杂的乡村社会问题,以设计师主导的传统设计已难以达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想实现乡村社区发生“跳跃”级的发展,需要所有的利益相关方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基于社会设计理念的乡村设计,设计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设计网络中的连接者与协调者。对乡村社会设计案例的设计网络进行总结发现,整个设计过程主要的参与方可大致形成高校、政府、企业、乡民四边设计网络。

高校是多学科专家的汇集地,拥有开阔的前沿思想与创新活力,是乡村社会设计的主力军。除了本校的师生,高校还能集结国内外具备国际视野的专家参与其中,发挥各方优势助力乡村发展。高校在协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乡村的乡土文化进行吸收和转换,高校学生可借此平台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并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9]。

政府拥有可规模化投入本地的资金以及具备整合社会组织和维持稳定性的能力[10]。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的社会设计模式,政府在社会设计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地方政府作为掌握地方社会资源和权威信息资源的集中地,具备宏观调配当地资源的优势,因此,政府的参与和支持能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同时,政府承担着关键协调者的身份,可协助外地团队获得当地人的信任。例如在“看见大山”设计项目中,贵州铜仁的“乡土设计”基于当地木姜子油非遗技艺传承进行再设计,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乡民的积极配合,得以促使设计团队工作顺利开展。另外,针对乡村文化流失、环境破坏等危机现状,政府能根据自身职能拟定发布相关规章制度改善现状。例如“新通道”项目,因村民无法认识到乡村景观的价值,一味追求城市现代化,纷纷效仿城镇建筑从而破坏了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以及因村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将日常生活垃圾等丢弃在河边导致水质污染……基于此,项目小组撰写了相关古村落保护条例和环境调查与整治报告,政府据此出台发布了相关的政策文件,最终解决了乡村建筑和环境被破坏的问题。

企业是拓宽项目发展的重要平台,以社会责任方与相关利益方的身份加入乡村社会设计项目中,通过提供项目资金支持、前沿的专业的技术和设备等,借助商业手段实现乡村社会设计的目标。在“川美实践样本”的项目中,针对酉阳县当地假冒伪劣消费品泛滥和当地高质量农产品难以与城市市场对接的问题,川美设计团队创新性地将消费品和农产品的物流链条形成闭环,并提出酉阳农村供销新模式[11]。在此项目中,当地的企业重庆金圣达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是推动项目实施的重要角色,不但提供了改善当地物流链的平台,同时金圣达连锁便利店还起到了商品下乡和农品入城的衔接作用,当地村民可以入股的形式加盟便利店以此增加收入。由此可见,在乡村社会设计中企业参与的协同设计能够帮助项目以更高的效率实现落地。

乡民是乡村社会设计必不可少的设计参与者。他们作为当地的文化持有者,更能以内部的文化视角看待问题。乡民是乡村文化内容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在乡民参与协作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通过专业技能可将乡民所提供的隐形文化显性化。同时,在乡村社会设计网络中,乡民的参与能够把握并衔接好传统到创新的尺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乡民作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只有帮助他们掌握创新设计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3 立足“本地办法”的乡村社会设计

乡村社会设计关键在于根据本地乡村特色,以“本地办法”进行设计,依葫芦画瓢地照搬成功设计案例是不可行的。参与式设计、协同设计等只是作为乡村社会设计的重要设计方法,并不能粗浅地认为只要运用了该设计方法就能达到设计目标。在不同的乡村语境下,可持续性的设计思维服务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逻辑侧重点不同[12]。因地制宜立足本地特色并合理运用设计方法才能创造出适合当地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模式。

设计丰收的项目实践地在上海崇明岛竖新镇仙桥村,该地享有国际生态岛的声誉,容易聚集众多创业者和国际平台的视野关注。设计丰收项目基于以上特点探索出吸引城市资本、智力和资源进乡创业以实现共创的道路。该项目所实施的独特路线是利用城乡资源置换的方式,在建设创新创业生态社群的基础上,以“针灸式”的设计策略将小的、互相关联的设计介入项目中,从点到线到面,最后实现全方位的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商业模式,以此推动乡村发展和社会创新。

湖南大学新通道项目主要的实践地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该地区有着“侗族文化圣地”的称号,是传统文化、非遗文化,多民族文化资源的富集区。因此“新通道”项目团队依据以上本地特性,探索出以本地知识驱动的知识型地域经济创收为主要路线的模式。在搭建地方知识平台的基础上,协调各方相关利益者参与其中,以本土设计知识系统联合地方产业共同创造出一系列文创产品、数字化非遗产品和乡村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最终实现以乡村文化建设为核心,振兴地方经济、保护传统文化的社会设计目标。

四川美术学院团队进行乡村扶贫和乡村建设的实践地在重庆的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由于山区地形崎岖导致交通不便,该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知识、绿色生态产品和乡土社会结构。如何将本地的问题与本地的价值进行“互向”转换是乡村社会设计的关键。基于本地保留着传统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特性,川美团队创新性提出以“农民”视角解决当地农品变商品生产链的问题,它依据血缘到地缘乡土格局的分布式生产理念创造出适合本地的生产组织模式,以人人参与以及利益共享的机制促使该模式形成内生动力,以此达到乡村商品生产链可持续运行的目的。

2.4 “金字塔”层级的乡村社会设计

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多层级的复杂系统设计思维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13]。社会设计的解决方案即设计内容有物与非物两种形式[14]。以系统设计思维可将其归纳为载体创新、关系创新和模式创新的金字塔层级的设计模型,依据纵向关系可分为微观、中观到宏观,分别对应着文化呈现、乡村服务、城乡融合。针对乡村不同的问题,“金字塔模型”可从点到面到体指导乡村社会设计的设计内容,为乡村建设者展开不同层级的设计提供思路。

微观层面的乡村社会设计是载体的创新,可分为物理、信息、环境三类设计形式。物理形式主要指具象的物,例如围绕乡村文化展开的文创产品、手工艺品和农产品包装设计等。信息形式主要指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对乡村信息进行传播,例如网络信息平台、乡村APP、乡村公众号、数字艺术等产品的设计。环境形式主要指对生活环境中自然或建筑景观的改造。例如乡村特色建筑设计、乡村景观小品设计等。乡村社会设计载体创新的意义是通过物理、信息、环境三方面的传播形式对乡村文化进行视觉化的呈现,最后达到宣传乡村文化的目的。

中观层面的乡村社会设计是关系的创新,可分为活动、行为、空间三种设计形式。活动设计主要指通过活动的方式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例如促进村民交际的民俗活动设计、促进城乡人际互动的夏令营体验活动等。行为设计是指通过某种媒介设计人的行为使人们产生新的关联。例如传播乡村文化的乡村影片拍摄、促使人们往同一个目标努力的利益链接机制设计等。空间设计是指创造一个新功能属性的空间吸引人们汇集在一起共同学习与交流。例如打造创新创业基地、改造种植大棚化为公共交流空间等。乡村社会设计关系创新的意义是通过以人为核心的乡村设计来构建新的人际关系,最终达到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和增强乡村社区凝聚力的目的。

宏观层面的乡村社会设计是模式的创新,可分为商业模式和系统设计。商业模式和系统设计不再是简单物的设计和人的设计,而是通过人、物、环境的设计建立起纵横交错的体系来解决乡村复杂的社会问题,例如生态旅游商业模式、农产品品牌商业模式、农产品供销系统设计等。乡村社会设计模式创新的意义是为乡村人民谋福利,谋发展,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发展,为其他领域的乡村发展打造样本并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3 基于潮州市江东镇的实践研究

为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作用,促进粤东地区乡村发展,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技特派员团队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身潮州市的乡村振兴工作中。科技特派员团队与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政府、中山驻江东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及企业农户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田野调查、访谈研讨等方式,结合社会设计驱动乡村振兴的路径方法,对潮州市江东镇乡村振兴发展进行思路探索,旨在进一步发挥设计和技术的力量,提升江东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江东镇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仲恺力量。

3.1 突出三产融合,书写蔬菜产业发展新篇章

通过对蔬菜基地实地调研,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技特派员团队发现江东镇的蔬菜产业存在以下问题:蔬菜品质高,独立品牌影响力较小;农地分散,无法发展规模化种植;产值来源单一,产业产值没有最大化。基于此,当地政府联合科技特派员团队举办了农业科技座谈会,与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企业及农户代表针对他们的实际需求共商江东镇蔬菜产业发展对策,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通过集思广益、综合考量,最终确定了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建立政府、高校、企业、乡民共同参与的四边网络,凝聚多方力量为蔬菜产业赋值加能。在第一产业中,当地的农业企业可扩展服务平台,以土地流转的方式获取连片土地实现蔬菜规模化种植,并辅以统一培育育苗、提供农业生产机器、高校专家定期下乡技术指导等管理措施,通过蔬菜种植“一条龙”服务降低农户的种植成本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在第二产业中,高校食品专家和产品设计专家双管齐下,共同增加农产品产值。食品专家将对每个季度的蔬菜进行加工研发,通过衍生农副产品不断提高原有农产品产值;品牌设计专家联合高校师生共同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蔬菜品牌,提升市场辨识度以获得更稳定的市场竞争力,以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商业化。在第三产业中,大力发展当地农旅经济,高校设计专家将对连片农作物进行景观设计,开拓农旅服务新思路,不断提升农旅游玩体验,促进当地农旅发展。同时,农旅发展也可为乡民提供就业岗位,拓宽乡民收入来源。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打造可“二次回访”的江东镇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

3.2 注重课程培训,注入茶产业人才新力量

茶产业是潮州重要产业之一,当地茶叶种植技术和制作技术较为成熟,茶产品质量高。但茶农们着重于对供应端茶品质的把控,忽略了对销售端茶品牌的深入发掘,出现了“茶香巷子深”困境,茶产业经济效益欠佳。因缺少专业知识培训,茶农们不仅对茶品牌打造无从下手,眼光视野也相对狭隘,不能很好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该地茶产业的发展。为打破以上困境,实现茶农“被助”到“自助”的转变,潮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开设了“乡村服务官”人才培训课程,旨在为当地茶产业打造“主力军”,以乡土人才培育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农业品牌设计专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重要作用,为当地“乡村服务官”讲授农产品品牌建设营销等内容,从文化、战略、符号、美学、品质、标准等方面阐述品牌的创建及管理,不断提升当地茶农对品牌的认知,为当地茶品牌打造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除此之外,高校为设计专业学生开设乡村实践课程也为当地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动能。一方面,高校学生可以将课堂理论知识和市场实际需求接轨,做到学以致用,帮助设计打造当地茶品牌;另一方面,学生们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发展现状及重要性,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的志向。为帮助潮州茶农户建立独特的茶品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开展“茶品牌设计”乡村实践课程。该团队一行前往潮州茶农户的制茶基地参观学习,对制茶流程、泡茶工艺等方面进行细致考察,为后续的茶叶包装设计、茶产品开发设计等实践课题积累翔实素材。在乡村实践课程中,学生们看到了茶农们的不易,纷纷表示将竭尽所能帮助茶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尽绵薄之力。通过开设“乡村服务官”培训和高校乡村实践课程,注重培育拥有专业知识的“乡秀才”,引导高校学生毕业后扎根服务乡村,双管齐下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新力量。

3.3 发展研学文旅,提供乡土文化传播新思路

潮州江东镇是座红色文化浓郁的小城,我国著名的革命作家左联潮州英杰洪灵菲曾居住于此,红砂村特此修建洪灵菲旧居展览馆,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红色精神。虽有展馆宣传,但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却很少,红色文化传播影响力不够。红砂村作为江东镇乡村振兴示范村,江东镇政府拟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以红砂村为切入点,借助高校前沿思想和创新活力为本土红色文化传播提供新思路,以点带面促进当地红色文旅发展。经过大量实地调研走访,收集资料,集结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乡村科技特派员、高校研究生团队和红砂村村委干部、村民代表等多方人士进行探讨研究,最终确定发展以科普教育性质为主线的红色研学文旅,并联合高校力量开发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旅产品,多角度进行本土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旅研学对象初期以江东镇中小学生为主,发展成熟后可以江东镇为中心点,辐射周边其他地区,进一步加大宣传。发展红色研学文旅,一方面,要坚持村民的主体性和红色文化的客观性相结合原则,尽可能保留本地文化味道,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并参与到高校师生的文旅产品工作坊中,共同设计独具当地特色的文旅产品;另一方面,要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注重运用新媒体传媒力量,加入拍摄红色文化宣传视频、创作红色文化画册等创新设计活动中,通过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加深对江东镇本土红色文化的理解,促进乡土文化传播。

3.4 坚持就地取材,激发竹产业生态新活力

坐拥山水之美的江东镇自古与竹、笋结缘。竹笋产量丰富,因其清香酥脆、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该地每年都举行江东竹笋文化节,活动以笋为媒,通过美食、美景、文艺等专题活动,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进一步扩大竹产业影响力,增加竹产业附加值,该地将打造江东竹文化产业园,并取名为“江上竹洲”。江东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联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技特派员一行前往樟厝洲村,对竹文化产业园选址地及竹笋街进行现场调研,形成竹文化产业园的初步规划构想,决定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竹材料为产业园打造独特的门头及进行街道建筑竹文化风格改造。

为进一步做好竹文化产业园设计规划,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技特派员带领学生团队前往当地企业——广东建中新竹材科技有限公司交流学习,调研了该公司的竹博园。竹博园董事长为来访的师生团队详细介绍了竹文化、竹技术等知识,同行人员在学习中逐渐加深对当地竹文化的理解,不断完善对竹文化产业园的设计想法。广东建中新竹材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反腐蚀长久耐用的竹材料技术,可为打造绿色生态的竹文化产业园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此,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与广东建中新竹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校企合作的方式,企业提供技术平台,高校提供创新设计活力,充分利用该公司竹材料创新技术,围绕当地竹材料设计大批竹建筑景观、特色竹产品等,充分发挥竹产业生态新活力,携手打造清新自然、美丽生态的江东镇竹文化产业园。

3.5 加强利益联结,开拓乡民组织管理新模式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点是注重乡村的组织建设[15]。充分整合物质资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有效整合人员力量,让更多的乡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力量价值,变“单兵作战”为“联合出击”。为此,江东镇政府工作人员协同乡村科技特派员下沉到村民群体之中,倾听群众心声,收集群众真实需求,并对该地进一步凝聚乡民力量,加强组织建设促乡村振兴进行讨论研究。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村民现阶段精力主要放在增加自家收入上,对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关注较少;因信息接受少、视野相对狭窄,部分村民表示不知如何去做,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指点方向,带着大家一起干。经过高校专家与当地政府部门多次探讨,明确要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头羊”作用,以发展经济效益为中心,利用联结村民利益的创新组织模式凝聚乡民力量促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每个环节中增设工作岗位为村民解决就业问题,增加经济收入,同时鼓励村民与产业发展进行深度联结,以入股的方式加入产业链条,实现分红增加收入。通过吸纳村民资金、劳动力等力量促进产业发展,并以产业良好发展态势带动更多的乡贤投资加入其中,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力量,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使得“组织队伍”逐步扩大,共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技特派员团队通过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方法,在社会设计驱动乡村振兴研究路径的基础上对江东镇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总体谋划,并提供具体的实施策略。从江东镇乡村发展的五个方向——蔬菜产业产值赋能、农产品品牌人才培养、洪灵菲红色文化宣传、绿色生态乡村建设和乡民组织力量发挥出发,基于多方参与和“本地办法”的原则,利用田野调查、研讨交流、校企合作等方法,形成了三产融合、课程培训、研学文旅、就地取材、利益链接的乡村振兴发展对策,并从模式创新、关系创新、载体创新3 个层级分别阐释江东镇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内容(图6)。

图6 基于社会设计的江东镇乡村可持续发展对策图

4 未来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近几年,社会设计在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从乡村的生活、生态、生产三方面出发,依托“物”到“人”到“社区”的设计路径,结合社会设计的参与式设计、协同设计等方法,总结提出未来社会设计驱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对策与建议。

4.1 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乡村产业的振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需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多方参与的社会设计是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常见方法,因此,可紧扣多方参与的协同设计来实现一二三产发展的可持续性。由高校、政府、乡民、企业组成的四边网络在一二三产环节中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

第一产业(下文简称“一产”)的农业起到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下文简称“二产”“三产”)的支撑作用。农业受天气、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具有波动性与不稳定性,从产品开发的角度出发,可考虑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促使农产品商品化品牌化,增加农品的附加值[16]。一产到二产是农产品商品化品牌化的过程,同时二产也反馈市场需求信息给一产,用于把控农产品的生产方向。三产的可依托高校或企业输送的设计人才将农业艺术化,以景观设计等方式来创造文旅体验,发展体验型经济,将一产“青山绿水”设计打造为三产的“金山银山”。二产的商品开发同时也为三产的文旅体验提供物质基础,而文旅中的文化性质也可作为商品品牌化设计开发的依据。高校、企业、政府、乡民在每个链条环节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一产衍生到二产的环节中,高校师生提供食品开发设计和农产品品牌设计,三产环节中则为文旅体验提供设计服务;政府在每个环节中起到监控督促的作用;企业主要提供资金与平台;每个链条环节都可为乡民提供不同的就业岗位。第一产业的农业、第二产业的农品商品化以及第三产业的文旅体验在社会设计思维的指导下形成了多方参与的、具备可持续“互向价值”的三产融合生态体系(图7)。

图7 多方参与的三产融合生态体系

4.2 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未来社会设计介入乡村建设从为农民设计的扶贫模式发展为与农民设计的帮扶模式,最后实现由农民设计的自主建设模式。乡村社会设计将参与到“扶智”与“扶志”中,提升乡民的创新能力,从根源激活乡村建设发展内生动力[17]。从关注“物”到关注“人”,更加注重以设计培训内容打造乡村本土设计创意人才,培育当地的设计人才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助力铸魂。同时,高校教育在各学科中熏陶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学生为农民、农业、农村建设的思想,衔接好教育机构为乡村建设输送人才的链条,以教育为基点源源不断地为乡村建设培养创新设计人才。

4.3 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是设计参与乡村领域的内容基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18]。费孝通[19]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意指中国文化根源于乡村。索晓霞等[20]也强调了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具备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文化根源于乡土文化,那么保护乡土文化、传承乡土文明就不只是乡村社区人们的责任,城市居民也应共同守护,未来的乡村社会设计将以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人们协同保护乡土文化为着手点,社会设计介入乡村文化振兴关系图(图8)。首先将乡村社区的文化资源进行设计转换,通过商品出售、网络传播的形式输送到城市社区,满足城市居民创意生活和文化体验需求的同时,也感染并吸引了更多的城市居民加入文化传承的队伍。当模式逐渐成熟后,开放网络平台,制造城市居民“乡土文化”粉,大家集思广益并扩大文化的传播途径和队伍。最终以小型的、本地的、开放的、互联的方式促使乡村文化振兴[21]。

图8 社会设计介入乡村文化振兴关系图

4.4 生态振兴

乡村的环境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社会设计的总体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福祉,而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社会设计介入乡村环境建设可从景观小品、空间布局、建筑风貌等方面着手。目前许多乡村风貌建设出现了“城市复版”的问题,该现象使乡村风貌失去了自然的韵味,使得许多人难觅“乡愁”。这和乡村振兴所提及的保住乡愁和注重乡土味道的乡村建设相违背。因此,未来在乡村风貌建设中应以地域文化为核心,保留有价值的建筑,摒弃在乡村建设城市的想法,以留住“青山绿水”和还原真实乡村为出发点,将乡村意象要素融入建筑和景观中,走地域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建设路线,最终实现乡村的生态宜居。

4.5 组织振兴

社会设计是“人人参与”的设计,多方参与的力量亦是组织的力量,因此,社会设计推动组织振兴依托建立社会关系网为主要路径。组织振兴能使建设美丽乡村的力量倍增,未来乡村的建设是以当地人民自主建设为核心的路线,增强乡村社区凝聚力是未来社会设计在组织振兴中的重点工作方向。打造共同目标即构建社会愿景是增强组织凝聚力的第一步。共同目标应是切合实际的,真正符合当地民众意愿的目标才能赋予组织满腔热血。设计利益链接机制是推进目标实现的关键,利益链接网络以经济指标为“撬动点”,使民众的努力成果可视化。根据当地特色与个人能力合理分配任务是将目标落到实处的重要步骤,当设计好目标以及实施路径,通过打造示范点获得阶段性成效并作为宣传手段吸引更多村民以及乡贤自主加入乡村建设中,以此扩大乡村建设队伍,最终实现乡村组织的可持续振兴。

5 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社区的繁荣体现在多个维度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领域的群体共同努力建设。社会设计作为一种解决复杂社会性问题的手段,在资源重组和跨学科合作等方面的优势相较其他设计方法独具一格。本文通过对社会设计核心内容的提炼和对乡村社会设计案例的分析研究,总结得出社会设计驱动乡村振兴的研究路径,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得以论证,为后续社会设计运用于乡村振兴发展对策研究提供方法参考。未来,社会设计介入乡村振兴,乡村人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研究者与设计师应始终以乡民的利益和人文关怀为基准点,发挥设计师社会责任的职能,做到为乡民设计、与乡民设计到由乡民设计,最终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设计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