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视域下的杭州市乡村建筑设计探索

2023-11-10 20:50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3年18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村民建筑

闫 欢 陈 波

美丽乡村建设关乎农民福祉与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杭州市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做出重要工作,在生态优先理念的引领下,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现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并将持续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乡村振兴样板,提高全市范围内美丽乡村覆盖率。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受城市化的影响,乡村建筑在设计形式上,呈现出盲目模仿城市建设的趋势, 导致“千村一面”的现象非常普遍。乡村建筑逐渐丢失了内在本土文化,并且与周围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同质化也造成建筑缺乏对乡村场所精神的关怀[1]。因此,重新审视美丽乡村建设下的乡村建筑设计尤为重要,乡村建筑应该在正确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向体现乡村地域特色与生态可持续的道路上发展。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乡村建筑的研究主要涉及 “乡村建筑规划设计”“乡村建筑改造”“乡村建筑更新”等方面内容。本文基于上述内容展开研究,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视域下,对杭州乡村建筑进行研究。分析杭州乡村建筑的发展历程,归纳得出杭州乡村建筑设计原则,据此提出建筑设计优化策略。研究结果旨在提高乡村建筑设计水平,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同时也为其他乡村的建筑设计研究提供借鉴。

1 杭州乡村建筑发展历程

1.1 村民自主建造时期

在杭州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前的一段时间范围内,乡村建筑设计多为村民自主建造模式,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村民的主导性与参与性,在建筑形式以及空间利用等方面能够满足村民的心理预期。自建房从设计到施工一般都是由当地有名的工匠负责,通过招募有经验的村民作为工人进行房屋的建造。但由于建筑审美素养的欠缺以及盲目追求形式表现,村民一味追求外观上的时髦效果,大多模仿当地较为流行的建筑样式,导致乡村出现很多西式风格建筑。比如采用金塔尖、罗马柱、拱形窗等元素,同时在建筑外观上追求华丽的色彩装饰,立面材料颜色也多选择色彩浓郁的红色、金色、蓝色等,西式风格恰好符合村民对建筑预期的要求,但各个村庄充斥着欧式别墅、西式洋楼,与周围环境不够融洽,最终致使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缺失[2]。

1.2 政府主导建设时期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开展,乡村建筑的设计规划多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新建的乡村住宅先由政府负责招投标,选中的设计单位按照要求的指标规范进行方案的实施,审批通过之后由对应的施工单位负责落地,或者村民自发组织严格按照图纸进行施工执行[3]。然而这种政府主导下的设计模式存在很强的局限性,建筑设计师一般会直接与村镇领导者进行方案设计的沟通,与广大村民的沟通互动相对较少,村民参与性较低,设计师无法真正理解村民对于建筑使用的要求,进而导致将设计重点停留在使用功能的满足与技术指标任务的完成,忽略了村民的集体愿望与认同感。

部分建筑师总体做城镇项目较多,缺乏对乡村生活模式的经验与思考,在设计中将城市经验生硬套用在乡村建筑规划上,建成的新村建筑布局整齐划一,各种空间的划分规定严格,功能形式单调,结果往往是削弱了新村与老村的联系性,村民原本的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被打乱,从而对建成的新村会产生不适性。

2 杭州乡村建筑现状问题

2.1 建筑缺乏规范指导

乡村自建建筑一般缺乏专业的规范指导,村民自建房屋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村民对生活水平与住房层次提出更高的要求,新建、改建住房的意愿会更强烈。杭州乡村大部分房屋仍然是属于村民自建房,且多为三层以上的高层建筑,风格样式多元化,体量相对较大。很大意义上,自建房为村民提供了安全、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是保障村民生活质量的场所。但相对于专业设计院与大型施工单位,村民组织自建的技术水平存在不足之处,在设计和施工中缺乏明确的标准与规范,对于建筑的空间使用以及细节处理缺乏前期的深入分析,导致使用后期,加建辅助用房、改造房屋等现象相对普遍,严重影响到村容村貌。部分自建房在消防、用电方面也存在隐患,提高建筑内部安全性也是设计的重要部分。同时,村民自建房由于时间长,难免存在面层脱落、墙面裂纹等常见问题,对于房屋安全及美观上均有消极的影响,对于建筑后期的维护效力也需要加强,因此提高维护的频率是必要的。

2.2 建筑形式同质严重

在美丽乡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乡村建筑的规划设计存在忽略自身文化特色、照搬城市模式及其他村庄案列的情况,使乡村建筑面貌呈现小区化、同质化的现象。新建筑破坏原有的建筑形态与布局,形成与乡村本土文化相分离的矛盾体,同质化设计忽视了乡村的场所精神,降低了乡村建筑的识别性。

其中具有典型代表的是城市周边以工商业为主导的村庄,杭州部分乡村地区工业与贸易产业经济活跃,以余杭区与萧山区居多。许多乡村开办工厂、置办企业,各种规模类型的企业与工厂将原本的村落分割开来,成为零散的住区,乡村工业吸引大批外来务工人群,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满足工业生产需求,大量的村庄原始建筑被拆除,建成高层住宅区以满足劳动力生活的需求。短时间内乡村出现大量同质化建筑,新建的住房只是追求基本的居住使用功能,急于求成的建造未能充分考虑乡村整体的空间布局,乡村建筑聚落的连续性同样也被打断,呈现出来的是缺乏秩序与规划的居民点、企业与公共空间,造成乡村建筑形态的丢失与村落格局的破碎,同时村庄属性也在弱化,传统乡村建筑与风貌没有得到保护[4]。

2.3 建筑忽略人文关怀

乡村建筑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村民,真正能够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便利,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然而在一些美丽乡村建设中,一味为追求旅游效益,重点将乡村建筑放在吸引人群上,在考虑建设成效的同时忽视村民主体的需求,并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于建筑本身的服务性未能得到实质改进[5]。此种建筑在杭州旅游型乡村比较常见,新颖巧妙的公共建筑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网红打卡点,但在旅游淡季却失去了关注,功能上的单一难以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

乡村建筑根植于乡村土地,是乡村场所精神的重要象征与体现,其一旦失去与土地、村民的情感联系,便会成为纯粹的硬质空壳。如今很多乡村建筑在设计上忽略了人文主义关怀与乡土文化输出,注重艺术性表现形式与新概念炒作,在实际使用中与传统乡村生活生产模式相差甚远,新建筑代替熟悉的老建筑,没有传承老建筑的功能与记忆,相当于割断延续的乡村文脉,建筑设计没有考虑到村民的价值追求,导致村民对新建筑的记忆与认同感降低,更深层次地会对乡村建筑失去情感归属与精神寄托。

3 杭州乡村建筑设计原则

3.1 公众参与原则

乡村建筑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在乡村原有的建筑基础与空间进行改变,以此来满足新的建筑建设要求。但原有建筑空间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不合理的改建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日常习惯。目前政府主导下的乡村规划是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公众对于建筑设计的参与性普遍较低,因此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深入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在设计环节加强村民的参与性,建筑师应在发挥本身专业特长的同时,扮演好沟通者的角色,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以及村民的生活模式,引导公众参与其中,激发村民的主人公意识,实现共同建造美好家园的目标[6]。

3.2 地域文化原则

在如今各个城市规划建设趋向同质化的情况下,乡村作为地方的历史见证,其地域文化象征意义重大。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是乡村建筑设计的核心所在,传承文化是延续乡村本质的重要方式,也是破解“千村一面”现象的方法。乡土特征是延续乡村文化的精神来源,在乡村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挖掘地域文脉,传承乡村文化,积极将地方特色元素融入进设计之中,充分体现出设计的地域文化原则。

3.3 生态可持续原则

美丽乡村建设对生态环境提出很高要求,乡村建筑在设计上也应体现生态可持续原则,积极采用新型建筑材料、新技术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在乡村民居建筑设计中,首先做到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绿色环保技术,尽量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传统自然材料,合理使用新型低碳材料。其次,建筑节能设计也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设计尽量降低建筑能耗,做到自然通风、透光性好,以减少空调、电灯等电器的使用频率。积极推广清洁新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形成造价成本低、节能效率高、生态可持续的乡村绿色建筑[7]。

4 杭州乡村建筑设计策略

4.1 深化建筑设计规范

村民自建房目前存在的设计规范问题仍需要解决,其中具体包括建筑风格设计、构造设计、施工设计等,在整个自建过程中应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明确建造规定与指标。房屋建造的工匠以及施工组织经考核应具有相关的资质,提高村民自建与施工的专业水平,进一步对建筑的规划选址、建造标准、技术服务以及监督管理等流程进行详细规范,积极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杭派新民居建设,全面引导村民有规有序进行房屋设计建造。完善的设计规范与实施能够保证村民自建房屋的安全舒适、经济美观,避免出现超高层建筑以及异域风格建筑,深化设计规范从源头上加强了乡村风貌管控。

4.2 强化建筑乡土特色

乡村建筑不仅是村民的居住场所,更是体现乡土特色与地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从外观材料到表现形式,乡村建筑均凝聚了当地文明程度、乡土文化、环境特征、生活习惯等要素,做到乡村建筑的特色化是设计理念的核心所在。杭州乡村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融入地方文化元素,杭州属于江南水乡范畴,在乡村建筑设计中可以多采用粉墙黛瓦风格,采用黑白灰色调进行乡村建筑立面的装饰,江南风格建筑不仅可以体现出特有地域乡土特色,同时能够散发出传统古典的魅力,是建筑文化的一种传承。

杭州乡村在景观设计上,需要充分考虑乡土文化的流露,对于不同区域范围内的乡村应分别考虑。东部乡村多在杭嘉湖平原地区,水网密布,小桥流水,接近苏南地区,为江南古镇水乡风格;西部乡村以山地为主,云烟缭绕,水墨丹青,接近皖南地区,为江南山水田园风格。东梓关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位于富春江畔的古村落,经过精心设计之后,已然成为新杭派民居的代表。在设计上,遵循村落的生长逻辑,通过建筑单元的组合变化再现传统聚落的多样性,立面效果以水墨画风作为建筑的一大特色,建筑外轮廓的流线变化生动表现出江南委婉的美与神韵。建筑空间的虚实处理深刻还原吴冠中先生笔下的烟雨江南,作为回迁房的新建筑在结合原有老建筑营造的同时,与周围环境也非常融洽,在油菜花的映衬下,具有自然与古典的双重意境。

4.3 促进建筑融入环境

乡村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是乡村整体协调的关键,在建筑高度体量、材料选择、色彩搭配等方面均要做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乡村基质环境本身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协调建筑融入环境是保证乡村特质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建筑环境设计中,既要追求乡村建筑风格的多元统一化、乡土地域化,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促进建筑融入环境的设计要关注到建筑与环境本身,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过渡,在建筑周围可以通过种植乡土树种以软化建筑线条,与周边自然空间做好连接,也可以做好建筑庭院的乡土化设计,庭院作为建筑与村庄外部道路、公共空间过渡的重要节点,将庭院中融入更多乡土元素,以更好与乡村公共空间产生互动。

4.4 创新建筑材料应用

乡村建筑在设计过程中是不拘泥于某一类型的,在进行材料、形式的选择上,优先考虑地域文化特色、周围环境特征、居民生活习惯是做好建筑设计的前提工作,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外观的审美效果与村民的居住体验。一般对于材料会就地取材,最大程度做到资源的利用,杭州乡村建筑常见材料是砖石、土石、木材、钢筋混凝土、水泥等,这些传统建筑材料具有坚固耐用、保温散热的优点,并且采用土石、竹木等自然材料,能够很好地延伸乡村的自然肌理。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乡村传统建筑材料也在慢慢向现代材料进行过渡,选择新型材料进行建筑装饰有利于提高建筑的立面景观效果,同时能够增强建筑整体的耐用性,比如钢化玻璃、金属、合金材料等,采用玻璃材料可以强化建筑的光感,金属材料可提高建筑的安全水平。针对传统材料在建造过程中容易产生建筑垃圾的问题,乡村建筑在设计时可以多选择装配式构件,能够方便施工进行,而且定制构件不会产生材料浪费的现象,一定程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8]。

5 结语

美丽乡村的实施推动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使村容更加整洁、村风更加文明,虽然在乡村建筑的设计上存在一些误区,但整体上提升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乡村而言,建筑不仅是村民生活的场所,更是乡村历史的积淀。因此,乡村建筑设计要为村民营造出温暖舒适的家园,还原乡村自然的风貌,传承乡村文化脉络,延续乡村传统记忆,使人们能够在此获得归属感,满足人们心中对于现实桃花源的向往。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村民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