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畸零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探索
——以上海市公共环境空间为例

2023-11-10 20:50:29朱云浩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3年18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

朱云浩

上海市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倡导“市区体现繁荣和繁华、郊区体现实力和水平”,加快产业结构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黄浦区、静安区、长宁区、普陀区、虹口区、徐汇区及杨浦区等地向大城市迈进。上海市的工业产业经历了萌芽、扩张和衰落,许多已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的工厂和工人村被拆迁,因此释放了大量的工业用地。但在城市扩大和产业更替的过程中,由于土地利用性质等因素,无法在短期内充分考虑这些被释放区域的整体用途,很多土地不可避免地被分割使用,大部分空间则长期闲置[1]。根据城市的规模效应,这些区域的一些部分将会成为不受欢迎的“城市畸零空间”,并逐步被放弃以至越发荒废。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中的私家车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是,人车分流措施在城市道路上并未得到有效贯彻实施,导致了交通状况混乱,加剧了交通拥堵的问题,降低了道路的安全性。拓宽道路并不能成功解决这一问题,反而会改变原有街道的规模,加剧城市道路分隔对交通的影响,导致城市畸零空间进一步闲置或者低效利用[2]。

此外,设计师和管理者在追求理想大都市的过程中,忽视了承载人们衣食住行的城市角落,遗漏了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城市功能[3]。例如,很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售卖小店无处安放,且缺少系统的规划,这也是造成目前一些流动摊贩扰乱社会秩序的一大原因。

1 研究概述

1.1 文献综述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本文列举出对城市畸零空间(边角空间或剩余空间)研究具有积极意义的几位学者的研究理论与案例分析,以供参考。

陈铂[3]在《城市边角空间开发与利用⸺以交通边界空间为对象进行研究》一文中,基于可持续发展格局和紧缩政策,探索城市发展过程中被忽略的外围区域,寻求符合实际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通过研究城市边缘空间的形成原因、基本类型、组成部分、环境影响、政府角色及公众参与等方面,评估创建和利用此类空间的可行性和需求度。

王坚锋[4]在《上海城市剩余空间问题初探》一文中,通过考察和研究城市空间模式、经济发展框架、人口扩张压力等因素,建议上海的城市发展格局应趋向于紧缩模式。这一思路强调了将城市剩余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的意义。

郭磊[5]在《城市中心区高架下剩余空间利用研究⸺以上海为例》中,以高架为切入点研究城市交通系统,通过在上海的实地调研和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整理,从使用的有利要素、必然要素和动态要素等方面研究了高架下剩余空间的利用价值和特质。同时,概述了这些空间在上海道路系统中的分布情况,并根据各自的特征对上海高架结构下方空间进行分类,进而对人们在这类场所的行为进行分类。另外,还考察了上海高架结构下方空间的使用情况,并提出了使用高架结构下剩余空间的建议和技巧。

1.2 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城市设计中的公共空间理论,使畸零空间的设计与利用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指导实际的设计活动。本研究通过上海市3 类畸零空间的更新设计与实践,分析了空间活化利用的设计策略和基本要点。

1.3 研究目标和方法

本文将运用案例研究分析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搜索和整理与研究相关的各类文献,厘清研究谱系,提供尽可能充分的经验实例和数据。本研究将畸零空间置于相关的城市体系中,从整体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本文总结出畸零空间的发展模式和主要形态特征,并以类型学理论为基础,将空间按形态特征分为3 类。通过实例,针对目前城市畸零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操作性强、可行性高的解决策略。

2 研究主体内容

2.1 畸零空间的类型

观测角度和参考尺度不同,空间形态也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空间构造模式,从鸟瞰的角度将城市畸零空间概括为线性城市畸零空间、组团式畸零空间和散点式畸零空间[6-7]。

线性城市畸零空间大多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往往以工业运输和物流媒介空间的形态呈现,如废弃的货运河道和铁轨等。它们狭长而连续,空间特征具有通过性和引导性。

组团式畸零空间是指通过协调各地方功能而发展起来的空间,如城市中存在的废弃工厂、破败建筑和待拆除区域等。这类空间体量较大,分布在多个城市街区,被建筑群包围,在城市规划上具有城市街区的形态。

散点式畸零空间的空间尺度比前两种要小得多,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它以“点”的形式分布在城市空间的各个角落,数量众多。例如,住宅区的转角、交错排列的建筑物形成的室外凹陷空间、交叉的道路和桥梁形成的灰空间以及建筑物屋顶下的檐下空间。

2.2 畸零空间的开发与再造

上海市在最近几年的城市有机更新实践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案例,让管理者和专业人士了解到有效设计在解决城市畸零空间问题方面的潜力。本文在将消极空间转变为积极空间的实际案例中,选取了3 种类型的畸零空间,并研究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改造设计案例[8]。

2.2.1 街道与社区边界

昌里园位于周家渡街道昌五小区,整个区域呈现半弧形并向南延伸,曾经是世博园南侧典型老住宅区的边界。2018 年,码头南路东侧杂乱的商业店铺被拆除,留下长于350 m 的弧形围挡绿地。长期以来,该区域缺乏管理,内部杂草丛生,整体视觉效果差。

如何重新划定城市街道与住宅区之间的界限,如何为街道的日常生活注入活力,是该项目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其他历史街区一样,昌五的社区空间非常狭小,停车位占据了大部分公共区域,基本没有日常休闲的社区空间。设计师利用修缮社区围墙的契机与管理方合作,重新改造了这一区域,恢复并且丰富了街区的公共环境。

设计师从苏州园林中汲取灵感。如沧浪亭采用两层复合围栏,充满活力和生机;拙政园东院起伏的回廊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特写景观。因此,这块6 ~8 m 宽的狭长地带,成为整个社区的“中心花园”。首先,设计师为这个线性界面设计了一条折叠式花园小径,为了与内部住宅区两侧的树木环境和开放空间保持一致,这条小路纵横左右、连通内外,形成一个不仅能与小区内部环境产生共鸣、还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街心口袋公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隔阂造成的孤立感。公园里设有人们聚集聊天的场所、供青少年放学后玩耍的空间,还有为清晨购物归来的老人安设的座椅,极具生活化的设计既能让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又能让外来游客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设计师在该项目中运用了《园冶》中提到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策略。该策略不仅是一种将不同元素融入景观的设计手法,也是一种构建立体空间的设计手段,为进一步的社会融合奠定了基础。

2.2.2 废弃或待开发街区

水岸邻里汇位于凌云区417 号与南部梅陇港之间的滨水空间,而凌云区是1980 年代、1990 年代上海市城市化进程中较早开发和搬迁的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的规划和建设由多方参与,城市区块内的7 个居住区特色各异、管理分散、公共空间缺乏、滨水空间利用率低。

设计团队根据417 地块的地理特殊性,提出融合“共享、绿色、低碳、智慧”4 大原则,打造开放式示范社区。设计团队在再生策略的引导下,优先安排公共空间改造工程,探索硬治理(公共空间改造)和软治理(服务功能提升)良性互动的有机再生模式。

与夹在城市道路和老旧小区之间的昌里园不同,水岸邻里汇有两层,原建筑使用效率较低,用作物业管理的办公室。项目引入“共享邻里”的概念,一座新型社区空间赫然出现。结构加固项目将原建筑底层的多个面积不大的开间变成了2个大型活动区,用于社区物业服务和居民活动。建筑北立面新增了穿孔铝幕墙系统,以避免内部活动影响北面住宅楼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了减少视觉影响,幕墙的方向与原有建筑的开口不一致。通过改变窗孔周围砖块的颜色,建筑南立面与北立面相映成趣。值得注意的是,凌云区的“邻里汇”徽章是橙色的,外立面也使用橙色材料强化了水岸邻里汇的形象。

该设计不仅改变了建筑本身,还改变了其周围的海岸线和通道空间,使其成为一个边界整齐的场所,供居民日常散步游玩。水岸邻里汇东侧的梅陇路年久失修,人车混行,桥西的输油管道外露,这些问题均降低了该居住区域的舒适度。因此,在融合整座桥与街区入口空间的改造设计中增加了桥两侧的人行通道,提高了老人和儿童出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门楼建筑和桥梁护栏的照明经过精心设计,保证产生的光线可以满足夜间的通行需求。改造后,居民可以从梅陇路通道街口沿滨水区缓步前行,成为街道滨水景观的重要节点。

公共区域的设计理念旨在通过空间重组和创建公共设施,激发街区活力,促进邻里关系。设计团队看准梅陇港的滨水空间资源,将滨水长廊上利用率不高的设施改造成滨水邻里聚集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室内外活动场所。

2.2.3 交通畸零空间

北翟路中环桥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街道东北侧,毗邻中环立交和苏州河路口。周边地区以住宅为主,人口密集,急需公共开放空间。与其他被忽视的桥下空间一样,该场地封闭且年久失修,周边居民无法使用。由于粗犷的建筑结构、突兀的空间尺度及桥梁周围错综复杂的交通,桥下空间一般给人阴暗、不受欢迎和难以接近的感觉。这些现实因素既然无法回避,那么就只能加以利用,以灵活的方式为场地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桥下空间的潜力,增加城市环境的功能,让原本废弃的荒地成为受当地人喜爱的公共空间,设计师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改造:

1)设计师在整体设计中采用了时尚的色调和醒目的动物主题,以突出该地区形象主题的方法,增加周边居民的自豪感,并将3 个社区连接在一起。桥下的空间被改造成一个公众可参与和享受的新场所,包括实用的景观组件,如运动场、河岸座椅和照明设计。

2)为了体现整体设计的火烈鸟主题,设计师选择了明亮而富有想象力的粉色,以打破原址的灰色印象,为中环桥下的空间赋予新的形象。以火烈鸟为主题的整体配色方案,将原来的消极混凝土柱变成了桥下空间里醒目且独特的网红打卡地。

3)新增的岩石篮球公园不仅满足了附近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还为该空间增添了新的激情和人气,球场的外观与场地的建筑色调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2.3 畸零空间的更新策略

昌里园、水岸邻里汇和中环桥的实践代表了城市道路与老旧社区之间的边界、城市河流与老旧社区之间的区域及高架下的空间这3 种畸零空间的更新方式。

有效的设计能够将缺乏实用性和难以管理的消极区域改造成居民聚会和享受活动的积极空间。昌里园改造了原本沿着城市道路的狭长空间,引入传统园林的设计策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城市客厅,供人们休息和游玩。水岸邻里汇通过突破围墙和行政边界,整合规划,有效利用滨水空间,丰富公共空间环境的多样性,让邻里互动更加方便。中环桥的成功改造,改变了人们对高架桥下空间一贯的负面看法,使上海城区更广阔的桥下空间被释放出来,供公众日常使用。

上述这3 个案例表明,从日常视角出发的设计策略可以更好地激活和利用空间。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赋予了城市生命,因此应密切关注他们的活动,掌握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互联互通的诉求源头,以此找到改变边界区域的可能性,在更新空间环境的同时更新人与空间的相处模式。

设计对象的多样性和参与人员的复杂性是城市更新中常见的阻碍,正视和解决设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需要所有参与者的智慧和合作。设计师需要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不断调整和适应,最大限度保证居民的接受度,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重新创造空间的吸引力。

3 结语

畸零空间范围广、种类丰富,遍布城市的每个角落,因此在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中,有效利用畸零空间变得更加重要。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日新月异,但相应的公共空间、基本活动场地和公共设施却与整体发展不相适应。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在现有土地之外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并不现实,这就体现了对现有未充分利用和被忽视的空间进行重新设计的重要意义。与重新开发土地相比,畸零空间的利用并不需要投入很大的经济成本。畸零空间的设计重点应放在改造,力求通过改造来发挥其潜在的空间价值。在某些情况下,只是简单地增加椅子或增加植被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从经济角度来看,对于畸零空间的利用是完全可行的。从产权的角度看,本文提及的畸零空间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不会侵犯个人产权。设计和使用畸零空间不仅是城市设计的一部分,也是公众参与和行政融合的一部分。

因此,笔者呼吁公众更多地关注与自身相关的城市空间,只有加深对改善环境的必要性的认识,人们才会更好地爱护环境,更积极地创造环境。建议有关部门重新审视当前城市发展的目标,适当调整规划,注重保护和利用公共空间,加大城市福利事业的投入,更加关注市民的日常生活。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现代装饰(2020年7期)2020-07-27 01:27:42
创享空间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流行色(2020年1期)2020-04-28 11:16:38
创享空间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设计秀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种设计叫而专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
QQ空间那点事
学与玩(2009年6期)2009-07-03 09: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