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猛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很多同学对童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还有同学想创作童话故事。来看老师课前做的一个小调查,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对童话阅读有兴趣。我还发现,有童话创作兴趣的同学占55.6%,31.5%的人对童话创作没有太大兴趣,这说明我们班对童话创作的兴趣还有待提高。
师:童话创作并非易事,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这节课,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有意思的童话故事,题目为《其实我是一条鱼》,作者是孙玉虎。我们还将进行一点童话的创作。
二、读童话,猜想情节
师:我们开始读这个故事。
生2:一片叶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条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有一天,叶子被风从树上吹下来,一会儿落到屋顶上,一会儿落到路灯上,就是不愿意落到地上。后来,叶子落到一个男孩的头发上。男孩把它摘下来玩了一小会儿,扔进了一口水井里。
师:读到这儿,我们发现原来“我”不是鱼,而是一片叶子。它有一个梦想,就是变成一条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不过,此刻它到了水井里——从树上到了水井里。请继续读——
生3:水井里住着一只蚂蚁,蚂蚁问叶子:“你是一条船吗?你可以带我去外婆家吗?”叶子回答说:“其实我是一条鱼,我要去大海,但我不介意做你的船。”于是,蚂蚁跳上叶子小船,顺着水井的洞洞漂到了池塘边的外婆家。
生4:池塘里下着雨,一只在荷叶下躲雨的青蛙问叶子:“你是一把伞吗?帮帮我吧,我要去学校接我的孩子,但又怕淋湿我的裙子。”叶子回答说:“其实我是一条鱼,我要去大海,但我不介意当你的伞。”于是,青蛙顶着叶子小伞,在荷叶上蹦蹦跳跳地来到了小河边的学校。
师:叶子从水井来到池塘,又来到了小河边的学校。下面还会去哪儿?
生5:学校里住着一只松鼠。它对叶子说:“真是一张漂亮的信纸啊!我想给住在湖边的兔子写封信,它生病了,你可以帮帮我吗?”叶子回答说:“其实我是一条鱼,我要去大海,但我不介意给你当信纸。”于是,叶子载着满身的祝福,漂啊,漂啊,一直漂到了湖边。兔子捡起叶子信纸,上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它问叶子:“我可以把你折成口琴吗?听到我的琴声,松鼠就不会为我担心了。”叶子回答说:“其实我是一条鱼,我要去大海,但我不介意让你折成口琴。”于是,松鼠听到了兔子的琴声,它知道那是兔子在回信说:“我很好,信已收到。”
师:故事读到这儿,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来说一说。
生6:这个故事非常神奇,一片叶子从树枝上掉下来,到水井,到池塘,到小河边的学校,然后再到湖边。随着地点的转换,叶子帮了很多动物,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我非常好奇它接下来能不能到达大海,怎么到达。
师:叶子和其他角色虽然都是物,但都有浓浓的人情味,这就是拟人体童话。《皇帝的新装》里有日常生活中的人,不过进行了一些夸张变形,它是常人体童话。有没有同学好奇,童话除了拟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还有没有第三种类型?
生7:应该有吧,有的童话里存在着神神怪怪,有的还有魔法。
师:嗯,这叫超人体童话。读过这类童话吗?
生8:《小飞侠》《白雪公主》……
师:好,咱们回到这个故事中。大家猜一猜,下一站叶子要去哪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生9:我觉得它下一步应该会遇到想去大海的动物,接着被带去大海。因为叶子的旅程越来越远,会离大海越来越近。
生10:我觉得它可能会遇见一个人,被折成一只船,然后放到大海里。它会遇到一条真正的鱼,对鱼说,“其实我是一条鱼”。
……
师:同学们有很多设想,听起来都很棒。咱们看看原故事下面是怎么写的,然后再来比较比较。
生11:叶子离开湖边,继续在水面上漂啊,漂啊。有一天,它漂进了一条大江。江面的风很大,一只木碗里的蜗牛在浪里打着旋儿。它问叶子:“你是一张帆吗?我的帆被风吹破了,去不了大海了,你可以帮帮我吗?”叶子回答说:“其实我是一条鱼,我正好也要去大海,我不介意做你的帆。”于是,蜗牛升起叶子船帆,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一个黄昏驶进了大海。这时候,叶子船帆破败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叶脉,远远望去就像一排鱼刺。
师:跟大家想的有点不同。谁来评一评这个故事情节的设计?
生12:我觉得这个故事情节挺合理的,也很自然。叶子从水井到池塘,到小河,到湖,到江,然后到大海,但是也越來越破损。
生13:后续情节推进合理,与前面也有照应。“终于在一个黄昏驶进了大海”中的“终于”表明叶子实现了梦想。
三、评情节,完善量表
师:咱们刚才设想了接下来情节会怎样发展,也看了原作者设计的情节。大家都觉得这个情节设计得很不错。下面咱们一起在小组里讨论交流,看看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评价情节设计,并帮老师完成这个《情节设计评分表》。
(学生小组讨论。)
生14:我们小组一共想出了三个评分点。一是情节要合理,既要贴合人物的个性,也要贴近生活。二是情节要曲折,不能像流水账一样。三是情节有一定内涵,读者读了童话要觉得有意义,有启发。之前几名同学设想的故事情节都契合这三个特点。
生15:我们组与他们组的想法差不多,只是把“曲折性”改为“趣味性”。要是童话无趣,谁还看呢?
生16:我们组认为,故事情节的设计必须具有连续性。否则,故事前后不连贯,让人读不懂。
师:大家的思考很有见地。有小组提到情节的“连续性”,我们可以概括为“延展性”。小结一下,我们可以从合情理、有波折、有延展、有趣味、显主题五个层面来评价故事情节的优劣。那么,大家看这几个层面如何赋分更加合理呢?总分是10分哦。
(学生进一步讨论交流。)
生17:“合情理”赋4分,“有波折”赋2分,“有延展”赋1分,“有趣味”赋2分,“显主题”赋1分。
师:好。咱们写童话情节的时候,可以以此为参照。下面,我们回到这个故事中来。刚才咱们读到这片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叶脉,远远望去就像一排鱼刺”。假如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你们能接受这样的结尾吗?为什么?
生18:如果就这样结束的话,我会觉得故事不太合情理,也不完整。叶子并没有实现变成鱼的梦想,它只是看起来像一排鱼刺。我认为这个故事要给叶子的旅程画上一个句号才好。
生19:我认为这样结束也没有凸显整个故事的主题。这片叶子一路助人,却没有好结果,说不过去吧?
四、依量表,创作结尾
师:大家能够结合咱们制订的评分表来评价结尾,了不起。下面,请大家发挥想象,结合对主题的理解,动笔写一写结尾。
(学生动笔写作。)
师:大家可以在小组里互相交流看看,你所写的结尾能不能得到组员的认可,可以参照我们的《情节设计评分表》哦。
(学生小组展示交流。)
师:好,咱们来做一个分享。谁先来?
生20:我写的结尾是,最后叶子飞进了大海里,和鱼群一起被人类捞了上来,又回到最初离开的那棵树上。
师:谁来评价一下?
生21:我觉得这样的结尾是完整的,也有寓意,只是合理性有问题:它怎么回到当初的那棵树上?又为什么要回去呢?
生22:我觉得这个结尾有内涵,一片树叶经过一段奇妙旅程后,又回到原点。它觉得做鱼不好玩,还是做树叶吧。
师:回归初心,对吗?可以完善一下如何回到原点的情节,这样情节就更完整了。还有谁来分享?
(学生继续分享。)
师:几个同学所写的结尾是不是都合情理、有波折、有延展、有趣味、显主题呢?大家课后还可以再去评一评,议一议。给大家来看原版的结尾——
生(齐):最后,叶子被海浪冲上了沙滩。一只在海边散步的猫忍不住舔了舔它,心想,这条鱼还是树叶味道的呢。
师:结尾大家来评一评,写得怎么样?
生23:这个结尾很有意思。猫说这条鱼还是树叶味道的,说明它在潜意识里认为叶子就是一条鱼了。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叶子的梦想实现了。合情合理,有趣味,而且有一定的波折,又能凸显主题。
师:你的评价非常高。有同学提出质疑吗?
生24:我觉得有点遗憾,叶子毕竟没有真正实现梦想,没有真的成为鱼。
师:真变成鱼了,你觉得圆满吗?
生25:叶子不可能真变成鱼,那就不合情理了。这不是超人体童话。
师:你们也认同吗?
生26:虽然我希望结尾是大团圆的,但是冷静地想一想,这样的结尾真的很好,还留有余味。
五、画导图,构思童话
师:咱们读作家的童话故事,觉得很有意思,还可以学到很多创作方法。现在,我们也来构思自己的童话故事。如果以“其实我是 ”为题,写一则拟人体童话,你会如何构思?
(学生讨论。)
师:首先,补全标题。你可以填“一只鸟”“一朵云”或者“一头狼”等。接着,试着以情节导图的方式来晒一晒你的构思。好,大家准备一下。
(学生创作。)
师:咱们请几名同学做一个展示吧。
生27:我写的是《其实我是一瓶水》。我是一瓶水,很平凡,但我觉得自己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比如说拯救世界。后来,我被一个人买回了家。我被小朋友喝掉一点,被大人用去浇花,后来我就成了空瓶子,被大人们扔进了垃圾桶。我很无奈,很难过,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后来,我被一个收废品的老爷爷捡回去了。后来……
师:后来呢?老爷爷捡回家可以做什么用呢?如果卖到废品收购站,感觉有点惨,似乎没有充分实现价值。
生28:我想到了。老爷爷把这个瓶子洗干净,并灌上水。他每次去忙的时候都带上这瓶水。我想表达的主题是,一个人在世上不一定能做伟大的事情,哪怕做些小事,也能实现价值。
师:真好。还有谁继续分享?
(学生继续分享,师生点评。)
师:咱们这节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童话创作之旅其实才刚刚开始。大家课后花点心思把故事写完,优秀作品将展示在老师的公众号中。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本节课,笔者以孙玉虎创作的童话故事《其实我是一条鱼》为创意读写的起点。通过阅读,学生们能体会拟人体童话的情节设计之妙,并尝试写作类似的童话故事。课堂阅读活动在多重对话中渐入佳境,学生们顺利完成评分表,评分表又成为学生创写新结尾、构思新童话的支撑点和指挥棒。学生们在创意写作中,借用个性化的情节导图呈现出可喜的成果,让读写思维变得可视化。这也成为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创意读写离不开多维情境的创设。如果本节课的情境维度再丰富些,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深刻,更有創意。指导学生实现“生活体验—生命体验—文学体验”的贯通,也将成为笔者今后探究的课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向思维进阶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任务群设计和实施研究”(课题编号:SJMJ/2022/1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