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法权
如今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中国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的群体,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高科技,老年人除了迷茫无助,更多的是无所适从。在如何关心老年人与高科技接轨以改善生活质量这个问题上,作家李子白以独特的眼光与视角写就了《追风者》,用文学之笔为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口。
李子白当过二十五年警察,因为热爱文学而转行进入作协,警察的经历培养了他敏锐的洞察力,作协的工作经历培育了他悲悯爱人的情怀,因而他的目光总是向普通人聚焦,他的小说《跌宕》《切割高原的河》等无不是把笔力用在塑造普通人为改变命运的奋斗历程上,《追风者》更是直接将镜头对准了需要关心呵护的老人群体。虽说《追风者》只写了老李这样一个老年人物,可老李正是无数个只会用老旧手机接打电话、而不会用新款智能手机了解世界的自我封闭者的典型代表,这也正是这篇小说最为闪亮的光耀之处。
短篇小说虽说是作者的机敏与灵感一现的杰作,可它同样是一个作家悲悯与大爱的孕育。《追风者》关注的是一个与时代完全脱节的老年人,以小切口、短篇幅写出了如何尊老这个大问题。中国是一个最讲孝道的国度,孟子说过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过去尊老,吃饱穿暖,有儿孙绕膝就是幸福,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吃饱穿暖显然是最低的生活标准。《追风者》中的儿子为了丰富父亲的精神生活,缩小与时代的距离,给父亲买了一部配置较高的华为手机,以替代父亲用了十多年只能接打电话的老旧诺基亚。起初,老李并不能接受,不理解儿子的一片孝心,心疼买手机花了几千块钱。他更不相信儿子关于手机功能多样化的宣传,诸如:可以转发微信,是走哪儿都带着的图书馆,可以看报纸杂志、电视机,还有电脑、手表、日历、收录机、照相机、钱包、计算器等功能。因为不相信,老李以抵触的情绪加以排斥,拒绝儿子的一片爱心,把新手机晾在电视柜上,并且一晾三个多月。可是儿子没有因为为父亲购置手机而不被父亲认可领情而心生埋怨和悔意,反而诲人不倦地给父亲介绍手机的强大功能,他深信父亲总有一天会接受新手机,并从使用手机中获得生活的便利。十分显然,手机在小说中不仅仅只是一根引线,还好比发馒头的酵母,传达的是人间父子亲情,表现的是可贵的孝心,升华的是作品的意蕴内涵,垫起的是作品的思想基石。
李子白是陕北人,有着陕北人的厚道与朴实。小说《追风者》中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在充分体现孝敬的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的机敏,在改变父亲固有的习惯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上,儿子采取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星期天,儿子像往常一样带着媳妇常回家看看,不巧母亲感冒了,早晨没有到市场购菜,冰箱里又无存货,老李在茫然中准备去菜市场。儿媳要到超市去购买,儿子却用手机叫了外卖。一会儿,快递小哥送来了八个馒头,四菜一汤,外带一篮新鲜的蔬菜。老李看在眼里,心里却诧异手机的神奇。手机点外卖在老李心中引发的诧异,就像钓鱼者的诱饵,从此老李对儿子新买的手机上了心,先是自己看说明书,后来盼着儿子回家指教,终于有一天在公园里巧遇同小区的老张带了请病假的小外孙女散步,学手机的迷茫顿时峰回路转,老张的小外孙女成了老李学习手机操作的老师。作者围绕父亲对手机的重新认知,在巧设机关打开老李思想转换的同时,在这里还表达了另外一层含义,老年人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无论过去你是什么样的文化水平,只要不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仅容易落伍,而且极易被先进的科学技術淘汰,相反那些出生于新时代的少年儿童,似乎有着天生适应高科技飞速发展的能力,喻示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中,青少年儿童是真正的希望与未来。由此可见,老李拜小女孩为师,既是一种巧妙的设计,又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机敏,在有限的文字表达中实现了柔美的对击。
在文学创作中,文字简洁精准,表达深刻、意蕴柔美,为优秀作者所推崇。雨果说,简洁是天才姊妹。李子白在《追风者》中没有让语言膨胀起来,而是富有节制地向前推进。譬如说在网购菜肴时,他没有对菜品进行罗列,更没有描写如何可口。除了写老张的小外孙女的乖巧,作者没有写小女孩长得多么聪明可爱。我想作者十分清楚,那样虽然可以拉长作品的篇幅,却远离了简洁。在深刻的表达上,作者紧紧围绕老李的内心变化而展开,把要描写的事物和人物的内心,像画画一样画到骨子里。还有,朴素平实紧贴作品的语言叙述,使作品不仅有了诗意,更重要的是开掘了作品的深度,使小巧变得厚重起来。
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进程中,《追风者》还像一个无声的警钟,一方面告诉当今的人们在向前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要向后看,关心那些拉在时代跑道上的老年“落伍者”,在关心他们一日三餐的同时,还要在精神生活上为老人送上与时代接轨的现代化的工具,帮助他们推开了解世界的另一扇窗口,使他们跟上时代步伐,化解高科技给他们带来的困扰,以一键的飞跃,助力他们解决行走无力、购物不便的困难。以上的目标,无不都是《追风者》以小说的形式描绘的美好场景和让人感动的尊老示范。以此推量,《追风者》也就有了非同小可的对越价值。
责任编辑 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