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塬
《河边的错误》
30年前,张艺谋找到作家余华,想要将小说《河边的错误》拍成电影。两人讨论了四五天,仍没有头绪。30年过去,“90后”导演魏书钧执导的电影《河边的错误》热映,首映礼上,余华半开玩笑地说:“我的这个小说是个陷阱。”
《河边的错误》讲了个荒诞的故事。么四婆婆被人砍下脑袋,埋在河边,相似的惨案接连发生,刑警队长马哲逐渐将凶手锁定为镇上的疯子,法律无法将精神病人绳之以法,他遂擅自开枪打死了疯子。而为逃避制裁,局长和马哲妻子苦劝马哲装疯,马哲拒不配合,几次三番,不堪折磨的他胡言乱语起来,反被当成“疯子”送进了精神病院。侦探小说的外壳,荒诞现实的内核,如何平衡二者,这大概是余华口中所谓的影视化陷阱。而反观这位“先锋作家”的文学道路,“陷阱”无处不在。
1960年,余华出生于浙江杭州,后举家迁往嘉兴盐城。高考落榜,18岁的他掉进拔牙的“陷阱”里——被安排到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口腔在我看来是最没有风景的地方。我要想办法一辈子远离口腔。”他暗下决心。20岁那年他读到《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细腻的文字让他第一次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想写作的欲望”。
文学是个诱人的陷阱。“我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首先要建立屁股和椅子之间的友谊,而且是长时间地建立这种友谊。”他咬着牙逼自己坐下来,拿起笔,写。1983年1月,无数次被拒稿后,他在《西湖》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第一宿舍》,如愿离开卫生院,到了县文化馆。他试图继续走川端康成的道路,却发现走不通。迷茫之际,卡夫卡拉了他一把。“《乡村医生》这部作品给我终生难忘的印象,就是自由对一个作家是多么重要。”文章里面有一匹马,卡夫卡在叙述时,完全不顾逻辑的要求,他想让那匹马出现,它就出现,他不想让那马出现,它就消失。“我想要是这样写,我也能写。”余华说。
《河边的错误》就是在他的大脑奔向自由之后写成的,收录在1992年出版的同名中短篇小说集中,其中还有戏仿才子佳人小说的《古典爱情》,柳生上京赶考,在阁楼邂逅小姐惠,落榜后重回旧地,一切不复存在;戏仿武侠小说的《鲜血梅花》,一代宗师阮进武死了,不懂武艺的儿子踏上复仇之路,殊不知仇人竟死于他人之手……亦真亦幻的情節、语焉不详的结局、命运的荒诞意味充斥在文字中。有人评价余华,中国当代文坛“清醒的说梦者”。
此后,余华相继创作了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在这些故事里,荒诞作为现实一种,更易被读者理解,使他声名远扬,成为几代人的文学偶像。现在的“00后”爱叫他“潦草小狗”,因为他总顶着一头凌乱的短发。巧的是,电影《河边的错误》里,马哲同样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扎在荒诞的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