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里的“中国绿”

2023-11-09 07:57陈佳莉
环球人物 2023年21期
关键词:防沙风沙治沙

陈佳莉

雷加强在沙漠里察看植物生长情况。

跟《环球人物》记者预想的西北粗犷汉子形象不太一样,已过花甲之年的雷加强看起来面部有点清瘦,虽然头发白了大半,却有着超越同龄人的光洁紧致皮肤。看记者好奇,他笑着解释:“我这皮肤是经过沙子‘磨皮的,风雨不侵,平时洗脸就用肥皂,连润肤霜都不需要擦。”

做沙漠研究40多年,雷加强身上留下不少沙子的印记。如果认真做一次采耳,他相信能从耳朵里掏出沙子。这些沙子或许是几十年前钻进去的,陪他穿越过“死亡之海”,见证了塔里木沙漠公路的建設。有些沙子可能还是外国货,是藏在他耳朵里被从非洲带回来的。

近十几年来,雷加强和团队往返非洲10多次,将中国的沙漠治理经验在利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推广,给非洲“绿色长城”建设贡献了一份宝贵的中国方案。

带上“厚礼”去非洲

说到第一次把中国的治沙经验带到非洲的缘由,雷加强表示完全是机缘巧合。

2006年7月的一天,雷加强接到一个电话。一家企业表示希望和雷加强的沙漠研究团队合作,把中国的防沙治沙技术推广到利比亚。“你们是什么企业?”“浙江的轴承公司。”雷加强一听,觉得有点不切实际,“防沙治沙怎么可能跟轴承企业结合到一起”,便婉言谢绝了。

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这家企业又跟雷加强的同事联系,进一步解释说,他们企业的合作方利比亚政府在网上看到了中国的沙漠公路和绿色走廊建设,希望这家企业能够带上中国的防沙治沙技术一起去利比亚谈合作。

说清楚之后,合作水到渠成。雷加强团队帮助利比亚设计了梅尔祖卡沙漠公路典型路段沙害防治方案。这项工作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关注,促成雷加强团队进入非洲治沙的第二站——毛里塔尼亚。

毛里塔尼亚号称“沙漠之国”,首都努瓦克肖特位于大西洋沿岸、撒哈拉沙漠的西部边缘,常年风沙不断。2012年,经过30多个小时的转机,雷加强一行人抵达努瓦克肖特。一下飞机,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所有人:街道上除了一条勉强可以通行汽车的线路外,所有的人行道、绿化带和路两旁的房屋几乎都被流沙包围,“走在街上就像走在沙滩上”。“去之前我们也做过一些功课,知道当地饱受风沙危害,但真没想到这么严重。”那种冲击感,雷加强至今印象深刻。他们又被带去考察当地的一条铁路线,情况更糟糕,“与其说铁轨被沙子埋没,不如说大家是在沙堆里找铁轨”。

雷加强(右七)在非洲考察,希望将中国的综合治沙技术在当地推广。

雷加强觉得奇怪,远看周边也有一排排防护林,虽然枝叶被牛羊啃食得七零八碎,但也不至于沙化到这种程度。深入了解后他才明白,当地人不认为灌木和草本可以用于防沙,所以只种了乔木,这不仅起不到治沙作用,有时还会形成“狭管效应”,使得树木间的风比平原还猛烈,把沙子推得更远。这就是所谓的“天上绿油油,地面风沙流”。

雷加强团队经过研讨提出,希望把中国的乔、灌、草组合防沙模式在毛里塔尼亚推广,在原有乔木的基础上,大量增加灌木、草本植物。同时,他们建议把中国的小方格防沙网和当地的大方格进行组合,固定住流动沙面,再引进中国的节水灌溉技术。一套“组合拳”下来,当地的植物成活率提高到90%,为发展生态产业奠定了基础。

在肯尼亚推广防沙治沙方案时,雷加强遇到了点意外状况。肯尼亚当地水利设施欠发达,雨季时草木丰茂,但一到旱季,土地贫瘠,仅有的一些饲草被牛羊啃食得一干二净,土地退化严重。雷加强去之前掌握了这些情况,准备把中国的优良饲草种子带过去,希望在当地形成天然草场和人工饲草互补的模式。

国外跑得多了,雷加强也很“懂行”,出国前就给种子们都办好了“签证”,顺利出关。他像带着远道而来的一份厚礼一样,到了肯尼亚的一个县。当地很重视,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希望向雷加强团队学习治沙经验。可当雷加强高兴地掏出那份“礼物”时,明显感觉到整个会议室气氛突然紧张起来,“好像马上就要出大事”。有人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从雷加强手里拿走种子,锁到一旁的冰柜里。“我跟对方解释,种子都已经办过相应手续,是安全的,但所有人都在摇头。”

雷加强后来了解到,此前因为急于求成,肯尼亚曾从国外引进一种合欢科带刺植物,没想到泛滥成灾,后期清理工作难度非常大。所以,他们对外来植物很警惕。后来,雷加强带去的种子经过反复试验,确认不是入侵物种,最终投入使用,大大减缓了当地土地退化程度。

开出治沙“药方”

“提到非洲,大家可能马上想到辽阔的大草原和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而撒哈拉沙漠不完全是三毛笔下拥有壮美景观和浪漫爱情的地方,现实中的撒哈拉面临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已经对非洲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雷加强向记者介绍。

2007年,非洲联盟发起倡议——在撒哈拉沙漠之南的萨赫勒地带建立非洲“绿色长城”,目标是建成逾7700公里、宽15公里的植被带。目前,非洲“绿色长城”成员由最初的11个国家扩大至20多个国家和组织,核心区域面积达7.8亿公顷,涉及2.32亿人口。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感觉到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的技术措施相对单一,缺乏核心技术能力。”从走进非洲开展工作起,将中国成功的治沙模式、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非洲,就成了雷加强和团队共同的目标。他们将中国特色的治沙方案总结为六味“药”——政府主导、产业驱动、科技支撑、公众参与、法规保障和工程带动。带着这张“药方”,近10年来,雷加强带队先后10多次赴非洲,在毛里塔尼亚做流沙治理,在尼日利亚指导土壤风蚀防控,在埃塞俄比亚进行退化草地修复……

雷加强的治沙经验完全是从新疆的沙漠中一点点“淘”出来的。1980年6月,时任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的彭加木在罗布泊沙漠考察时失踪。当时雷加强正在西北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读大二。家里人听说了这件事,叮嘱他,“以后可千万不敢去那边工作啊”。

21岁之前,雷加强从没离开过陕西,更没去过新疆。可他始终记得一位大学老师的感慨:这辈子没到过新疆有点遗憾,因为对于学地理专业的人来说,拥有冰川、湖泊和沙漠等多种地貌的新疆,是搞地理研究的天然实验室。1982年,雷加强大学毕业后揣着毕业证,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从老家陕西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后与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简称“新疆生地所”)做实习研究员。没想到,他在这里一干就是40多年。

有一次,雷加强坐车外出考察,看到車身印着“中国科学院罗布泊综合科学考察队”几个字,才猛然想起家人当年的告诫。巧的是,他后来在新疆读研究生的导师夏训诚正是彭加木当年的搭档。跟着夏训诚实地观测风沙,雷加强很快见识了沙漠凶狠残暴的一面:静风时犹如婀娜少女的沙漠,在大风中立刻变成面目狰狞的野兽。这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年轻嘛,我心里就想,一定要站到最高的那座沙丘上,跟风沙较个劲!”

20世纪90年代,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油气资源。在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中建设一条公路,成为重点工程。为此,雷加强随同沙漠公路线路踏勘队深入沙漠腹地,寻找可行路线。他们白天考察路线,晚上就地搭帐篷休息。任外面风沙呼啸,所有人累得倒头就睡。在沙漠里“泡”了整整12天后,雷加强负责执笔完成了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踏勘报告,初步确定了这条公路的走向和线路。

雷加强(中)和同事研究治沙方案。

治沙和治穷、生态和生计高度融合,这是雷加强对非洲国家治沙成果的期许。他希望不断完善技术,在更大规模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尽快实现工程化的应用。

1995年,全长522公里、世界上流动沙漠中最长的一条等级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正式建成。这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面对风沙可能给沙漠公路带来的威胁,雷加强等人再次向沙而行。通过进行风沙环境调查和风沙运动监测,他们在沙漠公路两旁设计出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绿色走廊,给沙漠公路披上了“绿色外衣”。

2015年,时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副主任易卜拉欣·蒂奥在中国沙漠公路考察时说:“非洲正在建设一道‘绿色长城,中国新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已建成一条绿带,我想这项技术对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是极有借鉴作用的。”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2017年,新疆生地所与非洲“绿色长城”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约定,将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经验在毛里塔尼亚推广,并辐射到非洲其他国家,共同推动非洲“绿色长城”建设。

“洋学生”加入治沙大军

当年雷加强到新疆之后才发现,自己几乎成了“全村的希望”。尤其他读研究生时,光导师就配有好几个。“那个年代大学生少,学地理的研究生就更少了。虽然老师们没有明说,但我能明显感觉到,老师们害怕断层,希望把我培养成接班人。”

那些老一辈治沙人野外考察的经历和经验,被当成“传家宝”讲给雷加强听,整晚整晚地讲。雷加强也听得入迷。他了解到,当时研究人员几乎每家都是两地分居的状态,老婆孩子在乌鲁木齐,男人在南疆艰苦环境中做科研,开春就走,深冬才回,“连乌鲁木齐的树叶都没见过”。

到了雷加强这一代,条件有所改善,但与风沙面对面“较量”仍然是常态。如今,雷加强带的学生已经基本不需要经受沙漠“捶打”,监测风沙数据完全不需要人力,遥感卫星传送数据又快又准。

路越走越宽,法子越来越多,“接班人”问题也不用愁了。截至2022年底,新疆生地所的在读博士生达183人、硕士研究生202人。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近年来,新疆生地所招收和培养了来自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卢旺达等国家的15名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洋学生”的加入,正在将中国治沙人的经验更广泛地散播到世界各地。

2017年,新疆举办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来自“一带一路”参与共建的11个国家的学员参加。“看到塔里木沙漠公路,他们很吃惊。有学员问,能不能把方案搬到他们国家去?这些植物能不能在非洲适用?能不能留下来继续学习?”雷加强团队将培训队伍带到田间地头,走到哪儿讲到哪儿。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马力萨原本是当地一个州的牧区技术负责人,2022年从新疆生地所博士毕业后,回到非洲大干了一场。“他把在中国学到的清灌育草、封草轮牧、牧养结合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已经完成了围栏封育轮牧5万公顷、集水恢复林草3800公顷、人工草地建设330公顷,厉害吧!”雷加强赞叹道。

今年6月10日,第二届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在新疆库尔勒市举办。埃塞俄比亚灌溉与低地部国务部长恩德里亚斯·格塔不是一个人来的,同行的还有从中国毕业的埃塞俄比亚学生。格塔在现场表示:“中国政府对非洲‘绿色长城计划的支持,正使大量土地重新变得宜居。修复好退化的土地,人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

治沙和治穷、生态和生计高度融合,这是雷加强对非洲国家治沙成果的期许。“通过试验示范,目前在中亚及非洲国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荒漠化防治技术,接下来就是不断完善技术,在更大规模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尽快实现工程化的应用。”雷加强说。

与沙漠打交道40多年,雷加强几乎成了一株扎根沙漠深处的植物。“有人形容我们这些治沙人是坚韧不拔的胡杨,也有人比喻我们是适应性超强的红柳和梭梭,我觉得自己更像是一种叫‘沙打旺的草本植物——风沙越大,越精神。”

雷加强

1961年生于陕西高陵,现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防沙治沙研究,总体负责设计了塔里木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工程,后带队将中国的治沙技术推广到非洲,曾荣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猜你喜欢
防沙风沙治沙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风沙地区公路路基防护措施初探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防沙治沙模式的思考
东明县风沙化土地监测与治理
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强化责任 全面推动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进程
浅谈松原市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