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丘陵地区助力打造“天府粮仓”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以四川省南充市为例

2023-11-09 10:46:06沈玉兰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南充市种粮耕地

沈玉兰

(四川省蓬安县河舒镇人民政府,四川 蓬安 637871)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确保粮食安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全球粮食生产格局不断重塑背景下,粮食作为大国博弈“餐桌上的利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饭碗要装中国粮”。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天府粮仓”行动方案,为全省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

南充作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市,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全市“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三五”以来粮食生产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但生产条件较差、种粮人员减少、耕地约束趋紧等问题仍然是限制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在长期深入基层调研基础上,分析了南充粮食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川东北丘陵地区粮食生产发展,助力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有益参考。

1 南充市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南充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系列重要论述和来川视察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决策部署,以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为抓手,着力做强支撑、引育主体、优化机制,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1.1 粮食生产稳中有增

南充共有8个产粮大县、8个产油大县,粮食播种面积连续十二年位居全省第一,粮食产量稳居全省第二。图1显示,“十三五”以来,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总体稳定。2018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后,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呈逐年恢复性增长趋势。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7.8×104hm2,产量312.4×104t,均占全省的8.9%;粮食单产365kg/667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受旱情影响,2022年全市粮食单产和总产量略有降低。

图1 “十三五”以来南充市粮食生产情况

1.2 种植结构逐步优化

“十三五”以来,南充市水稻、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呈上升趋势,小麦和薯类种植面积和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近两年呈恢复性增长趋势。2022年,全市水稻、玉米、小麦播种面积分别达15.3×104hm2、15.2×104hm2、11.6×104hm2,三大作物面积之和占粮食总面积的72.9%。产量分别达到119.1×104t、85.7×104t、49.7×104t,三大作物产量之和占粮食总产量的81.5%。2022年,全市薯类种植面积为10.5×104hm2、产量45.4×104t,分别占粮食播面、产量的18.2%、14.5%;大豆种植面积3.9×104hm2、产量8.6×104t,分别占粮食播面、产量的6.8%、2.8%。

1.3 经营方式多元发展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破解农村地区无人种粮问题的重要探索。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来,南充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得到一定发展。2021年以来,为推动撂荒耕地治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南充市进一步加大生产主体培育力度,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推广撂荒土地零租金、低租金流转模式,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持续发展。2022年,全市承包地流转面积14.8×104hm2,其中流转用于种粮面积4.8×104hm2,培育规模以上粮油生产主体2068个、规模经营面积达到4.1×104hm2。

1.4 科技需求更加凸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南充市牢牢抓住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快推动粮食生产“五良融合”,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十三五”以来,全市年均筛选推介优质粮油品种60个以上,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品种推广面积超5.3×104hm2,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持续加强绿色高效技术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328×104kW,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6%。大力推广轻简栽培、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色防控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和“粮菜”“粮果”等高效粮经复合模式,建成“稻鱼共生”“稻鸭共育”等综合种养模式1×104hm2,主要粮食作物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

1.5 产业链条更加完善

随着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群众粮食需求已由“量”向“质”转变。南充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以水稻、红薯等产业为发展重点,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打造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加快促进“五优联动”,推动粮食产销链条延伸。全市建成优质特色粮食生产基地13.3×104hm2、年产量达到100×104t以上,入统粮油工业企业54家,实现粮油工业总产值约54.9亿元,销售收入约50亿元,利润总额约3.2亿元。

2 南充市粮食产业发展瓶颈

“十三五”以来,尽管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持续提升,粮食总产量从2020年开始保持在310×104t以上,但是全市资源环境、粮食供需状况和市场环境均在发生变化,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的矛盾仍然尖锐,全市粮食安全保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2.1 生产条件较差,机械化利用率不高

南充地处川东北丘陵地区,地貌以浅丘平坝、中丘中谷、高丘低山三大类为主,坡度大,中低产田土占比56%,田地分散化、碎片化严重,极大限制了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2012年以来,南充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1.7×104hm2。但是,因时间跨度较长、标准不一、自然灾害损毁严重等问题,导致已建的高标准农田,达到“四网”配套标准的面积仅占40%左右。此外,2020年以来撂荒地复耕后,机耕道、下田通道等基础设施也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存在,支撑粮食生产的基础仍然薄弱。

2.2 人口老龄化加速,农村种粮人员锐减

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南充常住人口超560万人,是仅次于成都的人口大市。常住人口中,农村地区人口占比49.8%,已不足五成。60岁以上人口数占比26%,其中65岁以上20.7%,人口老龄化严重。据农业部门调查,留守种粮农民仅占户籍农民的18.0%,其中种粮农户占户籍人数最高仅为37.2%,最低为9.0%,留守种粮农户80%以上超过60岁,“谁来种粮”成为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问题。

2.3 资源约束趋紧,存在缺地种粮风险

耕地资源是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资源要素。2020年以来,按照中省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部署,南充市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防止新增耕地“非粮化”,分类稳妥整治耕地“非粮化”存量,积极开展农业种植园地优化改造,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耕地“非粮化”问题存续时间较长、成因复杂、类型多样,全面整治清退任重道远。同时,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粮食生产基础条件较差等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耕地撂荒和耕地“非粮化”风险仍然存在,可能造成有限耕地资源的浪费。此外,部分撂荒耕地复耕后,有机肥投入不足,耕作制度不合理,深耕深松面积较少,土壤耕层变浅,蓄水保墒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部分耕地地力降低。

2.4 种粮效益较低,生产者积极性不高

粮食生产低效益是抑制农户、业主种粮积极性的直接原因。调查发现[1],2018年南充市规模经营水稻、玉米收入仅为158.26元/667m2、107.58元/667m2,难以真正调动种粮热情。一方面,粮食生产成本逐年增加。调查显示,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价格近五年间上涨近30%,复合肥售价五年间由3300元/t上涨至4500元/t,上涨36.4%。此外,土地流转租金、人工成本、农机购置成本等不断上升也直接影响着种粮效益。另一方面,粮食价格长期维持低位。2004年以来,我国推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等一系列粮食生产保护政策,但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现阶段的粮食最低收购价已成为粮食价格“天花板”而不再是托底价,同时也难以做到真正的优质优价[2]。南充市粮食平均售价常年维持在2.4~3.0元/kg,相较于蔬菜等经济作物,粮食生产效益仍然不高。

3 对策建议

3.1 严格管理约束,守好耕地保护红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命根子”,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之一是保护耕地。要坚决贯彻中省关于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工作部署,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管好用好有限耕地资源。明确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是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加大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对耕地保护和利用的考核权重,严格考核、严肃问责,压紧压实耕地保护政治责任。严格耕地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明确耕地使用优先序,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

3.2 健全支持体系,充分调动种粮热情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增速放缓,财政支农支出增速也将趋于下降,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财政支出也难以延续以往增长态势[3]。要建立健全地方粮食生产支持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建立地方粮食生产财政预算专项,针对“谁来种地”迫切任务,重点支持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扩容壮大。加大水稻、小麦、玉米3大主粮生产支持力度,提高大中型、复合型、专用型农机装备购置补贴标准,注重发展烘干、仓储等产地初加工,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强化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开辟粮油生产主体贷款绿色通道,为经营主体提供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的信贷服务。持续推进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为种粮者提供兜底保障。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强粮食相关项目资源的整合利用,促进粮食生产多元化投入支持。

3.3 培育经营主体,稳定种粮队伍

2013年以来,中省关于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从重视“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到“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平台、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支撑、以简政放权和正向激励为动力”的“四轮驱动”的多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4],充分展现了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内涵和手段的转变和拓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在充分尊重民意基础上,充分发挥乡镇、村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作用,持续推进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实现土地资源优化整合,释放土地生产要素活力。坚持以村为单位培育粮食生产新型经营主体、以乡镇为单位培育服务主体,持续加强事前审查和全过程监管,全面掌控土地流转动态,化解土地流转中的新状况、新问题。大力推广零租金、低租金流转种粮模式,探索建立耕地流转种粮指导价格制度,引导土地流转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降低规模经营主体生产成本,提高流转种粮积极性。

3.4 狠抓农田整治,奠定稳产高产基础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针对丘陵地区田土分散、土地细碎以及生产道路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的现实状况,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等项目,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高产稳产、能排能灌的高标准农田。持续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渠系道路配套、耕地质量提升,推动形成粮食生产优势区。大力实施土壤改良、土壤培肥、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广泛推广麦/玉/豆、水旱轮作、耕地轮作休耕等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种植模式,确保耕地质量不降低。严格高标准农田使用管理,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纳入永久基本农田管理,上图上册,实行特殊保护,真正做到“良田粮用”。

3.5 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针对丘陵地区农村轻简栽培技术普及率不高、先进农用机具更替缓慢、粮食生产效率低、经营效益差的现状,要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强化高端智力对粮油产业的技术支撑,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努力提高科技对粮油产业振兴的贡献率。坚持优化品种结构、集成轻简技术、推广高效模式、加大农机应用,促进农机装备升级换代、结构优化,提高农机装备总量,推动装备、技术、服务、设施升级,加快粮食生产向轻简化、机械化、高效化方向转型。在强化校地合作方面持续发力,开展丘陵地区重点难点技术示范、产量效益双向攻关,重点推进水稻机插轻简化栽培、玉豆带状复合种植、“稻/油”和“麦/玉(高粱)”等高效新技术、新模式协同推广,努力将粮食产业培育成农民致富增收产业。

猜你喜欢
南充市种粮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11-10 01:05:49
保护耕地
北京测绘(2021年12期)2022-01-22 03:33:36
南充市嘉陵区:当好农民工的“娘家人”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1-28 15:49:26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24
南充市:党建引领 促进社保高质量发展
有惊无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