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薇 冯梓淇
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市场竞争力,为科技进步、人才培育奠定基础的必然趋势。当前高职院校一体化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科研投入不足、目标认知不足、校企合作不足、职业引导不足、科技反哺不够等问题,应从加大科研投入、坚持立德树人、做好职业引导、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解决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度关注教育体制革新、科技力量发展、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进行了政策引导,为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策略的落地推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明确强调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指出高职院校应当发挥育人阵地作用,强化对结果导向理论的应用,不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优化人才区域布局,为国家建设事业提供助力。
高职院校加强教育科技人才
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院校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是时代呼唤、使命号召,院校必须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积极践行科教興国、人才强国战略,为科技成果的创新研发、推广转换提供支持。但从实践状况看,很多高职院校并未树立起该种意识理念,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进程中主动性不足,科研投入不足等问题,仍需关注和解决。
(一)科研投入不足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的搭建主要是为了促进科技发展、助推人才培育,但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科技作为协同目标、协同动力的作用,在科研部分投入较少,科研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很容易打击师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导致协同发展失衡。
(二)目标认知不足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服务于办学实践,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发展方向,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三要素的融合渗透。但现有实践中,很多院校对协同发展目标的认知不足,忽略了“立德树人”这一深层目标,很容易导致办学方向偏差。
(三)校企合作不足
校企合作是促进协同发展的有力手段,通过企业实践,学生可以挖掘新的科研课题,锻炼实用技能,实现科技素养、职业素养的双重提升。但很多院校对校企合作的关注度不足,校企合作深度有限,形式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协同发展效能。
(四)职业引导不足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区域人才布局问题,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有效的职业引导实现人才引流,促进人才在科技、生产行业的再分配,但从现状看该种引导明显不足,就业指导课程数量少、质量堪忧,无法为协同发展格局提供助力。
(五)科技反哺不够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中,科技既是发展目标,也是促进手段,但很多院校忽视了其反哺推动能力,在教学管理、课程开设环节忽视科技重要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配置效率的下降。
(六)教改更新较慢
教育教学是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主渠道,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科技意识、科技理念、职业素养的培育,但很多高职院校忽视教学改革,使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刻板、单一,严重影响了协同发展效能。课堂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等、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融入等。
(七)师资力量不足
高职院校现有的整体综合能力还不能满足目前学校高质量发展,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强国等战略的需求,无法从科技、技术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和指导,同样会影响协同发展效果。因此,建设并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影响力大、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对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来讲是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加强教育科技人才
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提高科研投入,引领协同发展新风尚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这一重要目标,给出了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科技交流等具体建议,倡导通过体系制度的健全驱动科技强国战略落地实施,确保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的协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推动一体化协同机制发展建设的进程中,一是积极完善科研项目制度,健全科研激励制度,推行定量开放激励体系。二是从思想、理念层面强化师生对科研重要性的认知。三是要把握指示内涵,不断提高院校科研投入,扩大科研项目在高职院校年度预算中的占比。四是营造出科技强校、比追赶超的良好氛围。总之,以“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为方向开展科研,以成果创新性为标准把紧审核关,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实践依据。以科研活动、科技大赛为依托,驱动人才培养、教育革新。还可利用网络覆盖范围大、传播速率快的优势,开发线上“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国家创客空间平台”[1]等,共享校内校外科研成果,为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的平稳运行提供支持。
(二)坚持立德树人,明确协同发展落脚点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主体,必须对教育发展方向有明确、清醒的认知,重点关注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机制引进应用过程中,一是要坚守立德树人主阵线,明确协同发展的落脚点、归属点。二是要积极引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育格局下德育课堂孤军奋战的局面,广泛搜集爱国情感、诚信主义、职业理想以及科研精神、务实精神等思政素材,将之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促进育人效能的提升。三是要注意融合环节充分贴合专业课程特征,体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的理念,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知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科技对民族进步的驱动作用,激励其自发提高素养能力、接受职业教育、树立科研意识,成为集科研能力、业务能力于一身的复合人才。
(三)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协同发展新格局
校企合作是驱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体化协同机制创建环节必须要做好融合和统筹,加强互利互惠关系建设,为协同机制的顺利推行奠定基础。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企业提供的实训场所、实训岗位带领学生锻炼实践技能、感知行业动态,发掘具备研究价值的科技研究课题、提升教育实效。另一方面,企业则可以通过合作关系获得强大的科研储备库、人才储备库,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活力。
此外,要将合作体系的运行贯穿到整个育人、科研过程中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一是可以采用订单教育模式,企业立足自身需求提出“订单”要求,挑选目标学生,院校接收订单并与企业方协商确定课程体系内容、制定培养计划。[2]在后续的育人过程中保持积极联系,根据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课知识细节,在课程中融入更多行业前沿信息、技术发展动态等,促进协同机制的良好运转。二是采用共建实验实训基地的模式,由高职院校出面提供场地,合作企业则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利用场地建设科研、实训基地,双方合作既保障了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也驱动了项目科研发展。在此基础上优化企业激励机制,广泛争取民间资本、政府财政的支持,为企业提供物质方面的优惠,确保企业始终保持高昂的参与热情,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格局的创建提供助力。
(四)做好职业引导,响应协同发展总战略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机制创建的过程中,还应着重关注“人才区域合理布局”问题,让专业人才有序流入科研、市场领域,实现协同机制的高效运转。一是要积极强化就业指导力度,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充分把握科研行业人才缺口,了解专业市场前沿动态,以此为依据补充就业指导内容,展开一对一个性指导。二是加快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引入就业指导专职教师,健全教师选拔、培训、考核机制,确保其具备充足的市场敏感性、科研意识,能够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就业指导。三是保障就业指导有效性,重视辅导员在指导工作中的地位作用,成立院系就业指导队伍,设置就业教育讲座、校友分享会等,鼓励其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专业发展水平等,开展针对化的就业指导工作。积极联合、联系用人单位,为人才提供更多的交流了解机会,确保人才有机、有序流入科研行业和市场领域。助推教育科研人才一体化协同机制运行。
(五)重视科技反哺,激活协同发展动力源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机制建设时,同样要重视科技的强大反哺能力,将科技恰当、适宜地融入到教育改革、人才培养进程中来,提高育人效率的同时确保协同发展效能。现阶段可借鉴的融合应用案例较多,如通过“云课堂教学考核系统”改变以往单一、刻板的教学考核方式,提高考核评价客观性、全面性,为特色人才培养计划的推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注入活力。
通过“实习质量监控管理平台”与企业教师商议制定实习计划,定期沟通学生实习表现和进度,[3]从而做好动态化调整和更新,确保实习质量的提升。通过“大数据育人监测平台”进行教学管理、科研动向分析、就业趋势预测等。
(六)革新教育形式,开创协同发展新手段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机制建设过程中,务必要牢牢把握专业课建设需求,用科学、多元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氛围、提升课堂质量。要正视现有课堂模式方法单一、氛围枯燥的状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育人模式,让学生以更加放松、投入的状态参加到主动探究进程中来,着力提升其创新创造意识、动手实践能力,为其科研素养、专业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可以引进项目驱动教学法、翻转课堂法等锻炼学生探索知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有助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机制的建设运行。目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引入技能大赛、“1+X”证书制度,混合所有制“共享工厂”[4]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参加技能竞赛、考取职业证书,参加共享工厂实训等,为一体化协同机制的发展提供支持。
(七)建设双师团队,增强协同发展驱动力
教师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中重要的引导者、推动者,学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坚力量,其素养能力直接影响协同发展成效。通过双师团队的建设增强协同发展驱动力,以协同机制为依托,积极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根据院校办学实际提炼师德师风建设评估指标,将其纳入年终考核、职称评定环节,激励教师自觉约束教学、科研行为。
明确教师招聘标准,编制系统化的高等人才引进细则,把好人才准入关卡。同时健全教师发展制度,成立专门化的院系教师发展中心,根据岗位性质、职责等制定针对化的培训体系,定期提供外出交流进修机会,为教师团队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培训环节务必要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契合,对于企业教师要着重开展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鼓励其应用多元教学手段提高人才科研素养、专业技能,保障教育质量的优化,对于院校教师则要着重加强专业技能、行业动态的培训,引导其通过多样渠道把握行业发展前景、掌握行业前沿技术等。[5]
结 语
综上所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具有鲜明的前瞻性、科学性特征,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我国内外发展形势作出的基础性、战略性号召。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务必要给予充分重视,积极提高科研投入,坚持立德树人基本方向,以高效的校企合作、就业指导提高人才市场竞争力,助推人才布局协调发展,同时不断革新教育形式,完善教师团队搭建培训机制,为协同发展格局的优化提供强勁助力。
参考文献
[1]郝天聪、石伟平:《高职院校的科研锦标赛:表现形式、形成机制及改革建议》,载《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1):66-72页。
[2]周建松:《精准把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要义》,载《中国高等教育》,2020,651(12):62-64页。
[3]郭哲、徐立辉、王孙禺:《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特质与培养趋向研究》,载《中国工程科学》,2022,24(02):179-188页。
[4]鲁武霞:《高职产教融合的混合所有制“共享工厂”模式:架构理念与核心要素》,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764(04):80-85页。
[5]刘九峰:《科技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路径研究》,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24):35-36页。
作者简介
吴 薇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科研管理和学报编辑相关工作
冯梓淇 西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MBA研究生在读,西安市高新区乡村振兴发展有限公司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