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典型人物报道的实践探索

2023-11-09 17:41◎刘
传播力研究 2023年28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被访者受众

◎刘 娜

(《中华英才》半月刊采编部,北京 100036)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先进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标杆,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有效法宝。因此,对于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始终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然而,当我们身处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随着信息传递方式的日益便捷和多样化,碎片化阅读已经悄然成为了当今热门的阅读方式。面对新形势,如何能够写出直击读者灵魂深处、引发共鸣的精品文章,大力营造尊崇先进典型人物、学习典型事迹的社会氛围,激发起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爱党之情和报国之志的典型人物报道,成为一名记者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从事人物报道工作多年,总结以下几点心得体会,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新形势下典型人物的榜样力量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大力宣传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不仅体现了全国人民的道德追求,更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时代楷模的事迹和崇高品德,既是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使其更具时代气息。

在新闻报道中,对于典型人物的报道主要是指对于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做出突出贡献的特定人物的采写报道。可以这样说,他们起到了文化使者的作用。对于典型人物报道的目标是清晰的,通过具体的典型人物事迹把抽象的精神政策展现出来,并加以宣传和推广,以此达到让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效仿的效果。推广是自上而下的,是一元化的意识形态,排斥多元化的思想,变化的是宣传技巧及写作技巧[1]。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通过媒体宣传先进典型,能够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树立起一面面旗帜。新闻媒体应大力弘扬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把正能量传递给大众,让他们能够感知到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每天都发生在自己身边。

《中华英才》杂志对于树立宣传典型人物向来非常重视,专门设立了“红色记忆”“时代楷模”“大师的背影”以及“百年巨匠”等版块,每期杂志都会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我党革命先驱和全国先进典型人物事迹,例如《周恩来:无以伦比的忘我》《左权:“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流红土亦香”》《“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日友好医院创始人辛育龄:一生践行与白求恩的约定》《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打开希望之门》《中国女足:体育精神的胜利》等等。紧握时代脉搏,挖掘先进人物身上最具时代光辉和人性力量的闪光点,文章内容生动丰富,字里行间情真意切,从标题制作到版式设计,追求精美,极富感染力。报道一经推出,社会反响强烈,成为了在新形势下树立和宣传典型人物的又一成功实例。

通过不断、有效的正面宣传,使大众潜移默化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标准,激励更多的普通人汲取榜样力量,爱国爱党、无私奉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更多的典型人物不断涌现,同时也降低了负面新闻带来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在全社会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力量。

二、典型人物报道需要注意的问题

典型人物报道历来是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过硬产品,但是无论是典型人物的更迭还是报道篇幅的增加,有出现“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现象,读者没有从心底引发共鸣,对受众起到的榜样力量会有所降低。

首先,文章内容追求“高大上”,把典型人物描绘成不近人情、不知冷暖的形象,使普通受众在工作生活中很难学习并做到。

其次,在典型人物报道的文章中,总是避免不了说教,却没有抓住当今潮流,迎合大众心理,难以引起社会共鸣。其实,由于信息多元化,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知信息,并已逐渐提高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而不再是过去简单的信息灌输[2]。

第三,对典型人物在某个特定时间进行大篇幅集中报道,由于媒体宣传过于密集,容易造成读者审美疲劳。另外,文章贵在独特,千篇一律的内容难免产生情绪。

三、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报道典型人物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受众需求的不断提高,需要媒体对典型人物报道的选材角度、文章风格等尽快作出相应改变。

(一)塑造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才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基层是新闻报道的宝藏,记者只有愿意深入基层,勤走基层,才能挖掘出丰富的第一手素材,创作出感人肺腑的精品文章。同时,也可以让受众真切体会到典型人物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普通人遇到的困难同样困扰着他们,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们在面对重大抉择的时候,总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忘小我,成大我”而被世人传颂。

树立和宣传典型人物要从生活中来,接地气,贴近受众才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同时也使其渴望被关注、被赞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得到满足,达到了歌颂和效仿的宣传效果,逐渐形成正能量的社会风气。

正如已80 多岁高龄,仍然坚守在青藏高原、守护高原人民健康的吴天一院士。他扎根高原六十载,常年奔走为牧民群众送健康,被牧民亲切地称为“马背上的好曼巴”。每当遇到抢险任务,总是奋不顾身地跑到最需要人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去的人民英雄陈陆。2020 年7 月22 日,他在安徽省庐江抗洪抢险前线上连续奋战96 小时,转移和救出群众2 665人,最终牺牲在抗洪一线。“掉头,快掉头!”这是陈陆留给世间最后的一句话。在比赛中超越伤病和年龄,成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苏炳添成绩从9 秒99 到9秒91(提高0.08 秒),他用了3 年时间。而后,他又为自己制定了提高0.01 秒的目标。为此,他保持严格的训练和饮食习惯,让自己的体能在32 岁还保持在巅峰状态。

其实,他们都是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他们的事迹全部来源于生活。通过记者深入一线的采访报道,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客观事实和真情实感的描述引发大众深思,激励青少年成长,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

(二)以“工匠精神”打磨精品文章

除了要求记者应该勤走基层、挖掘丰富的报道素材之外,记者在编写稿件的时候,应反复精雕细琢手中的“好料”,写出典型人物的个性,避免千篇一律,造成读者审美疲劳。

首先,好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如今浅阅读时代,要想吸引到读者的注意力,在标题制作上就要下功夫,如《乔羽:青山在,人未杳》。有“词坛泰斗”之誉的剧作家、词作家乔羽驾鹤西去后,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哀悼和怀念。此标题表达了人们对乔羽先生的思念惋惜之情,也抒发了对其艺术生命力经久不衰的崇敬之情。因此,文章的“眼睛”是否可以做到眉目传情,直接关乎宣传效果。

其次,细节描写是文章的“血肉”。一篇优秀的报道,时隔多年之后回想起来,还能够令人回味无穷。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自己。如《钟南山: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卫士》一文中这样写道:钟南山家里的一颗钉子同样令人动容。非典期间,钟南山得了普通肺炎,妻子为了方便照顾他,在家里的门框上钉了一个钉子,每天帮他吊水。这颗钉子一留就是17 年。钟南山说,看到钉子就会想起那个时候,家里人是怎么照顾自己的。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让广大读者看到了钟南山不仅是老百姓的健康守护神,对家人也怀有细腻情感的一面。因此,在采访过程中,对那些令记者感动的画面不应有丝毫疏漏。正是这些深入浅出的细节叠加,铸就了活灵活现的文字内容,打造出一篇篇高水准的文章。

要想写出细节,就得紧跟被访者的脚步,尽可能多地获取细节。通过采访对话获取细节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可以基本完整地呈现故事的概况。但是不是每一个被访者都可以做到有效叙述。记者如果照搬被访者的讲述,文章易平淡无奇,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记者调动被访者的情绪,帮助其打开“心门”。更为重要的是,记者需要在被访者讲述的同时,找准契合点,做到“深挖狠挖”思想源头,达到与受众实现思想共鸣的高度。

新形势下的典型人物事迹报道更加应该以准确细腻的描绘,传递出能够引发共鸣的情节,为广大读者展现出有画面感、站得住立得稳的人物形象,让更多的受众不仅喜欢看,更要入脑入心。

四、新形势下记者职业素养的提升

优秀的稿件离不开记者的辛苦付出,记者的职业素养直接决定了新闻稿件的水准。通过调查发现,新闻报道的质量高低与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稿件的采写过程中,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记者会在报道的过程中,对新闻进行深入的采写,从而回归新闻本质,为高质量的新闻采写稿件奠定了基础。[3]

伴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这无疑是对记者的采写能力、新闻敏感度,以及对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使用能力的考验。因此,媒体记者只有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才能在新形势下无愧于“无冕之王”的头衔。

第一,坚持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是大众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途径,因此记者应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把尊重事实作为报道新闻的准则,保证新闻传递的真实性。“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记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判断能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靠典型、依靠事实、依靠数字说话,避免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有水准地报道。[4]

第二,抓新闻,练就“新闻眼”。俗话说“习以为常不是新闻,别有蹊跷才是新闻”,媒体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在工作实践中摸索提高的。只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政治敏感度,多走、多看、多听、多思,才可以在平淡无奇的生活素材中获得“至宝”。脚底下出新闻。新闻工作者不是每日伏案的写作机器,脚下没有泥土,记者如何写出有价值的好文章!只有真正走出去,走近生活,走近群众,走得勤走得远,才能准确发现有价值的现象和线索。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被访者的第一手材料,深切感受到报道对象的日常安排及喜怒哀乐,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报道文章。

第三,以“平视”的视角向受访人设定问题。在采访中,媒体记者不仅可以感受到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同时应通过实事求是的描述让广大读者获得感知和判断。如何真实客观地把典型人物的形象事迹及内心展现给读者?这就需要记者以“平视”的采访视角向受访人设定问题,使读者能够感觉到“平等对话”,真正走进受访者的内心,没有距离感。需要注意的是,“平视”不是忽视,而是将彼此的谈话赋予更多的人文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笔。因此,尤其在对典型人物采访的过程中,需要记者摆正心态,不应纠结于这个问题该不该问,会不会冒犯对方,更不要抱着刻意讨好的心理。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越发体会到“平视”这一采访视角的珍贵。它不仅可以帮助记者找到读者真正关心的话题,更能够快速深入被访者的内心世界,展现典型人物真实、生动的一面,塑造出有血有肉的灵魂人物。同时,记者设定的采访问题应该打破固定思维,根据典型人物的不同岗位以及不同的人物特征去设定不同的问题。在采访中,帮助受访者引向访谈主题,尽可能获取更多的新闻故事。

第四,掌握新媒体技术是大势所趋。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采写、编辑已经不能满足于未来的发展和需要,要求记者熟练使用电脑、手机编辑软件,还需要学习多种专业平台的采编技术,掌握新媒体的编辑模式,便于更加快捷地发布稿件。记者还要有将广播电视、传统纸媒、新媒体等信息进行资源整合的能力,拓宽典型人物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报道价值。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媒体融合时代,报道内容依然是各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人们的需求愈发个性化、多样化的时候,更加需要媒体做好信息引导和舆论引导工作。特别是面对激烈的竞争,报道内容需要不断创新,探索与高科技、新媒体融合的新作品,以根据新形势要求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更好地满足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被访者受众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网络典型人物报道的“三度”——以江西网连续发掘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