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如委,刘蒙蒙,马佳琪,许 悦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天津 300387)
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优秀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力量,对整个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基础教育优秀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
教师素养首先包括教师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品质,其次包括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它是一个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1]。教师素养既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展现,也能够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相关文本材料得到体现。本研究以天津师范大学公布的200位基础教育界优秀教师校友的事迹材料为样本,探索新时代优秀教师素养的群体特征、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本研究样本中,女教师占主体,从教21-30年者居多,已获得正高职称的教师占优秀教师总数的五分之一。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0位优秀教师的基本情况
运用扎根理论,以NVivo11软件为分析工具,对优秀教师事迹进行逐级编码,进而凝练其群体特征。
将200位教师事迹文本资料导入到NVivo11软件之中,对这些文本资料进行从开放式编码到主轴编码再到选择性编码的自下而上的逐级编码。开放性编码是将教师事迹资料打乱、分解,赋予其概念,确定类属,并以新的方式重组的过程。本研究尽可能多地标记能够反映新时代优秀教师群体特征的语句片段,对概念类属进行命名,形成47个概念节点。因篇幅所限,本文选取其中4个概念节点及其对应的原始语句作为示例,内容详见表2。
表2 概念节点及其对应的原始语句
在主轴编码之前,检查从开放性编码阶段发掘出来的概念节点的科学性。然后通过主轴编码方式探寻开放式编码所形成的概念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存在内在联系的概念节点合并成一个概念类属,形成20个范畴,范畴及其对应的概念节点的具体内容见表3。
表3 范畴及其对应的概念节点
选择性编码是从主轴编码所形成各个范畴中抽象出更具统整性与统摄力的核心范畴。经过对20个范畴关系的分析,提炼出6个核心范畴,见表4。
表4 选择性编码形成的核心范畴
经过基于扎根理论对教师事迹的三级编码过程,凝炼出新时代优秀教师素养具有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根基、以“过硬的学科素养、突出的教学本领、善于综合育人”为核心、以“较强的自主发展能力、良好的社会参与性”为羽翼的“一基三核双翼”群体特征。
图1 新时代优秀教师素养“一基三核双翼”群体特征
1.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根基
师德是教师素养的灵魂和根基。研究发现,新时代优秀教师群体具有深厚的教育情怀、明确的教师职业理念以及良好的师德师风。他们具有教师职业理想,热爱教师职业,树立了明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及学生观,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遵守教育规范,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新时代优秀教师素养的基础性群体特征。如果缺乏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其他素养都是无基之厦,难以立足。
2.以“过硬的学科素养、突出的教学本领、善于综合育人”为核心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要以教育教学为主业,将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研究发现,新时代优秀教师群体具有过硬的学科素养、突出的教学本领、善于综合育人。他们具有科学的学科观念、扎实的学科知识、熟练的学科技能,具备鲜明的教学风格、创新的教学方式、出色的教学技能,善于管理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这些都与教师的教育教学主业紧密相关,是新时代优秀教师素养的核心群体特征。
3.以“较强的自主发展能力、良好的社会参与性”为羽翼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促进自身持续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做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和示范者。研究发现,新时代教师具有较强的自主发展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参与性。他们具有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良好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合作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突出的教育科研能力,参与教育管理部门或教育行业团体的工作、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工作以及社会公益活动。这些群体特征是新时代优秀教师高质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持续而强劲的动力。
基于样本数据,经过三级编码过程,对新时代优秀教师素养的影响因素作如下分析。
开放式编码环节,从优秀教师事迹材料中查找能够影响优秀教师素养的原始语句,通过对原始语句的分析,抽取出18个概念节点。主轴编码环节,基于概念节点形成6个范畴。选择性编码环节,基于范畴形成3个核心范畴。三级编码过程中的原始语句、概念节点、范畴及核心范畴的具体内容见表5。
表5 三级编码过程中的原始语句、概念节点、范畴及核心范畴
基于扎根理论对教师事迹的三级编码过程,我们得出以下关于新时代优秀教师影响因素的结论。
1.优秀教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受到3个维度、6个类别、18项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父母职业、家庭教育、家庭生活条件、时代背景、教育政策、社会机构、育人理念、专业教学、母校文化、成长平台、单位文化、同行榜样、学习观、教育观、职业观、出勤表现、钻研教学、学习反思18项因素均对新时代优秀教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合并归纳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思想观念、实践行为6个类别,每个类别包含3个因素。这6类因素可进一步划分为“家庭与社会环境”“学习与工作环境”“自身的观念与行为”3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2个类别的影响因素。优秀教师素养是以上3个维度、6个类别、18项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无论生态学理论或是发展背景理论,都强调家庭这一对人类发展最有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2]。家庭环境(特别是年幼时的家庭环境)能够为优秀教师某些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教育行业不能脱离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教师的职业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习环境(尤其是师范专业学习环境)对教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教师工作环境是与教师素养形成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外部环境。优秀教师个人的思想观念、实践行为既是其素养的组成部分,又是素养的影响因素。
2.各影响因素通过互相作用形成动态平衡的优秀教师素养影响体系,并且在影响对象与影响程度方面存在差异性
从影响因素的发展机理来看,事物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这种影响因素间的联系,甚至会产生新的作用[3]。优秀教师素养的各项影响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例如,父母职业会对教师自身观念产生影响,教育政策因素会对育人理念产生影响,学校文化会对教师的实践行为产生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教师素养影响因素体系。在这个影响因素体系中,各项影响因素所影响的对象不尽相同。譬如,父母职业、家庭教育、家庭生活条件等因素主要侧重于对教师的教育情怀、职业理念等方面素养的影响;时代背景、教育政策等因素主要侧重于对职业理念、师德师风、社会参与等方面素养的影响;专业教学、钻研教学等因素主要侧重于对教师学科功底、教学本领等方面素养的影响。
此外,各项因素所影响的程度也存在差异,即使是对于同一影响对象亦是如此。比如,学习环境类因素中的专业教学因素、工作环境类因素中的成长平台因素与同行榜样因素、实践行为类因素中的钻研教学因素与学习反思因素等都能够对教学本领方面的素养产生影响,但是它们所影响的程度却不尽相同,有些因素的影响是浅层次的、短暂的,而另外有些因素的影响则是深刻的、持久的。
在“强师计划”实施背景下,结合上述新时代基础教育优秀教师素养的群体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如下提升策略。
当前基于跨学科思维的跨学科教育使传统的分科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建立在知识本位基础上的分科教育在高效率传播知识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人在学习了分科知识和技能之后,一旦遇到现实中出现的需要整体解决的问题和情境时,却无法将学到的分科知识技能加以整合和运用[4]。我国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新时代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应与时俱进,在分科教育的基础上树立跨学科教育理念,加强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增强跨学科育人的意识与能力,促进不同学科属性知识间的整合,强化学习者的知识链路。
2022年12月,为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制定教师数字素养框架,规定了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5个维度的要求[5]。研究样本中优秀教师虽然整体上具有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但是在数字素养方面还比较欠缺。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求教师应树立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技术理念与思维[6]。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度融合。优秀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打造智慧课堂,利用人工智能学习平台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借助智能导学系统等学习支持系统,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指导,并引领学生利用智能技术思考、分析和解决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现实问题;各级教研室、教育中心、学校等部门需以《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为依据,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活动,赋能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
教师合作文化是教师之间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表现,是基于教师之间开放民主、相互信赖、相互支持所形成的一种关系形式[7]。长期以来,教师合作文化往往被限定于校内教师同事之间合作,制约了教师合作的范围与成效。在强师计划实施背景下,有必要培育新型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由基础教育教师与高校教师、科研院所人员构成的跨领域“发展共同体”。发挥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教育研究类智库等平台的作用,开展“课例研究”“教改经验研讨”等活动,形成“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介入”合作机制,拓展教师合作领域,形成共同体间的“知识共享链”,使优秀教师能够持续获得来自高校与科研院所专家的理念、方法及经验,实现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服务基础教育与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反哺大学课堂、助推教研科研的良性循环。
教师的社会实践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范围之外,在社会范围内(也包含自然领域)的实践[8]。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引导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世情、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强化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健全教师志愿服务制度,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厚植教育情怀。”[9]研究样本中的优秀教师所参与的社会实践主要是开展教育公益讲座和参与援藏援疆支教服务,其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除了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等实践项目之外,各地应搭建更多的教师社会实践平台。例如,利用远程教学系统,组织优秀教师面向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开展远程教学、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动,建立优秀教师指导或参与社区教育的机制。通过参与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教师得以进一步厚植教育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实现教育理论性知识与教育实践性知识的协同发展,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更加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