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很少有人没坐过公交车,每座城市的公交车,都是当地的一道流动风景。北京公交的历史,至今已逾百年。一个世纪以来,北京公交既走过曲折的道路,也经历过快速的发展。无论是车辆、站牌的迭代,还是乘客乘坐体验与公交服务理念的变化,都反映着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北京公交与这座城市一同向前。
从有轨到无轨,又再回到有轨
1924年12月18日,伴随着“铛铛”铃响,北京公交的第一辆车——有轨电车,驶上了街头。在天安门南侧举行的通车仪式上,老百姓蜂拥而至,争相目睹传说里“不用马拉就能跑的车”,沿着铁轨形成长长的“人胡同”。很多手持请柬的人,根本挤不进去,也就错过了成为首批北京公交乘客的机会。还有一些人力车夫,因为不满被抢了生意,集体阻挠电车通过,直到警察出动才四散而去。
要说有轨电车最显著的特点,当然是“铛铛”作响的铜铃声音。因此,北京的老百姓又把有轨电车唤作“铛铛车”。需要说明的是,它的读法并不是“dāngdāng”,而是“diāngdiang”(第二个“铛”字轻读)。这就和大栅栏不念“dàzhàlán”而念“dàshílàner”一样,都是北京话里特有的念法儿。
“铛铛”响的铜铃,就挂在有轨电车的车头下面。司机不是用手摇或摁,而是不停拿脚踩动开关,通过传动装置带响铜铃。那时,司机没有座位,永远都是站着开车。手里时刻紧握一尺多长的铁质刹车摇把儿,刹一回车得转个直径一米的圈儿。一天下来,往往胳膊酸疼。
有轨电车一开就是3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有轨电车因为噪声大、速度慢,且轨道及电线杆影响马路铺设等原因,于1959年退出了历史舞台。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接过了接力棒,成为北京公共交通的主力军。
然而,历史总是螺旋上升,2017年年底,北京再一次拥有了有轨电车。北京现代有轨电车西郊线,从巴沟到香山,中途经过颐和园与北京植物园,成为市民游览赏景的郊游专线。此外,有轨电车亦庄线也在2021年通车运营。
烧过木柴,还顶过煤气包
如今,北京公交已经基本实现了能源清洁化。截至2022年年末,北京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94.27%。然而,就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北京的公共汽车上,甚至还烧过木柴。
上世纪40年代末,由于能源紧张,公共汽车已经没有汽油可烧。为了解决燃料问题,技术人员在公共汽车里加装了木柴炉。车辆每开行一段,就要把车停在路边,司机和售票员赶忙添加木柴或木炭。一趟车下来,得这么反复好几次。
为了增加燃烧效率,技术人员又试制了煤气发生炉,燃料从木柴、木炭,变成了核桃大小的煤块。不仅燃烧效率得到提高,还降低了成本,并为国家节约了木材。当时,驾驶员出车前的三件事是领煤、生火、拖车。发动车时,需用拖车拖上两三圈后,才能发动。
到了50年代末,北京的汽油供应再次吃紧。北京公交的很多司机驾驶时,都习惯穿薄底布鞋,就是为了踩油门时更敏锐地感受脚下力度,从而尽量节省汽油。并且,当时司机还普遍采取进站滑行乃至开行半站滑行半站的方式,也是為了节油。
1960年,科研人员总结了此前“以煤代油”的经验,进行技术升级,用煤气代替之前所采用的煤块。由于当时没有气体压缩技术和设备,只能在公交车的车顶,加装巨大的橡胶储气袋,里面的煤气可供车辆行驶30公里。那时北京的老百姓,都管这个储气袋叫“大气包”。
那时,“铁人”王进喜进京开会,眼见首都的公共汽车都只能顶着“大气包”,顿时十分难过。他发誓,一定要为祖国打出石油,让公共汽车能够烧上汽油。
国产车,“争气车”
在1924年有了第一辆有轨电车后,北京的第一辆公共汽车,一直到11年后的1935年,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从美国进口的30辆T110道奇牌大客车,成为北京公共汽车的鼻祖。
后来,北京公交又从国外进口过多种车型,如:匈牙利生产的伊卡露丝柴油客车、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706RO型斯柯达客车,还有美制大道奇T234型客车,以及苏联生产的用卡车改造成的公共汽车吉尔151型。对于行驶在街头的这些进口公交车,老百姓戏称为“万国牌”。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拥有国产的公共电汽车?很多人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1956年,北京市无轨电车制配厂研制成功了京城的第一代无轨电车BK540,并命名为“京一型”。“一”象征着开元伊始,京一型也成为北京公交无轨电车的光荣发端。两年后,出于提高运力的考虑,研制人员在单机车BK540的基础上,又在车辆尾部加长了6米左右,这款BK560铰接车,依然沿用了“京一型”的称号。
1957年,BK640型公共汽车在北京右安门汽修四厂试制成功,这是第一辆中国自主制造的公共汽车,结束了北京公交依赖进口的局面。因此,也被称为“争气车”。这款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五七型”的经典车型,一直在北京的公交战线服役至1980年代才光荣退役,成为北京公共交通史上赫赫有名的功勋车。
想知道末班车开走没?站牌会说话
除了公交车辆,公交站牌也是人们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近几年,北京公交站牌进行了科技升级,拥有电子显示屏的智慧站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身边。
智慧站牌不仅能显示时间和天气,更重要的是,还能显示每一辆车与站点的距离以及等候时间。乘客在站台等车,可以做到心里有数,不必再朝着车来的方向望眼欲穿了。
实现对每辆公交车辆进行到站预报,首先要让安装了车载GPS的公交车向控制中心发送位置数据,然后智能公交系统结合车速、路段拥堵状况以及该线路历史运行数据等,进行综合研判,得出结果并在智慧站牌上显示出来。
智慧站牌的出现,给乘客候车带来了极大方便。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早在70多年前,北京的公交站牌就已经会“说话”了。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公交采取的是“拉钩站牌”——站杆顶端有个圆形铁牌,双层铁牌中间夹一铁质弯箭头,红底白字写着“末班车已过”。每晚,末班车每到一站,售票员都要下车把铁钩拉出,次日头班车经过时,再由售票员挑回。这样,乘客就可以知道末班车是否已经开走,而不用再无谓等待了。
不过,“拉钩站牌”只用到1958年,就因为站点增多,首末班车售票员需要重复下车再上车的次数过多,影响运营效率而取消了。
集体下去推车,当年也是一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壮观景象——大公共上“哗啦啦”地下来好几十位乘客,集体走到车尾,喊着“一、二、三”的号子奋力推车。不用问就知道,车熄火了,售票员招呼乘客帮忙推车。
那时候,人与人的关系都很热络,乘客经常会给司机、售票员帮忙。除了推车,赶上天热,女售票员只要问一句“哪位小伙子帮个忙,把天窗推一下”,准有好几只手同时往上伸。
除了这些,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乘客,对于北京公交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一个“挤”字了。早先,還没有“中门上车、前后门下车”的规矩,3个门均可上下。远远看见车来了,站台上乌泱乌泱的人,首先就要盯牢一个车门,小跑过去,随着人潮拼命往上挤。挤上车以后,距离远的会尽量往里走,希望等到一个座位。可是临下车,有时得提前2站就往外换,要不真有可能下不去。终于下了车,才发现铝饭盒已经挤变了形。
不过,最近这些年,北京的公交车渐渐变得不那么挤了。一方面是北京的地铁线路不断增加,大大分流了乘客;一方面是智能调度系统投入使用,让公交车的调度安排更加高效。车厢里宽敞了,上车就有座儿,再加上冬暖夏凉的空调,乘车体验比以前提升了许多。在公交优先战略下,早晚高峰看着旁边的小汽车排成长龙,自己乘坐的公交车却一路畅通,那感觉也是好极了。
公交车卖菜啦,而且还卖文创
2023年春天,经常在东城区柳芳公交总站乘车以及家住周边的人们,惊讶地发现一桩奇事——公共汽车,怎么开始卖菜啦?
在公交场站临街的一面,停着两辆经过改装的退役公交车,面朝大街的一面掀开,几十种新鲜蔬菜和水果琳琅满目。西红柿3块5、土豆2块5、胡萝卜2块……实惠的价格吸引了不少下班的上班族,以及周边居民,把两辆车围得水泄不通。
没过多久,丰台区马官营公交场站、西城区广安胡同公交场站,也都出现了公交车卖菜的盛景。原来,这是北京公交在做好公交出行主业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创新举措。利用公交场站的场地资源与退役公交车辆,开展卖菜便民业务。按照计划,3年内,北京公交将建设至少300个便民服务栈点。
除了卖菜,公交车上还卖起了文创。也是2023年,有乘客在乘坐23路时,发现车厢内陈列着北京公交经典车辆钥匙扣盲盒等文创产品,只要扫码即可下单。
开发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也是北京公交的又一项创新举措。既可增收,更能让北京公交与首都市民、来京游客的心贴得更近。
开发北京公交经典车辆钥匙扣盲盒的京味儿时代文创品牌,作为北京公交特许授权的文创供应商,还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公交车,通过创意策划与巧思设计,与这座城市有机联结,推出了“古都京味儿公交情”“公交线路琐忆”“回眸经典站牌”“公交站名趣解”等文创主题,以及公交车辆拼装积木、冰箱贴、搪瓷缸子等各样产品。
未来不久,就像公交车卖菜一样,一些公交场站也会把退役公交车打造成为文创卖场,北京公交主题的文创产品,将会以矩阵形式整体亮相。
百年以来,北京公交在科技水平、人文理念等各方面,都在不懈前进。就像是陪伴多年的老朋友,未来,还将继续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携手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