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冲
平时常喝咖啡的人,对“摩卡咖啡”想必不陌生。这种醇香、浓郁的经典咖啡款式,得名自红海之畔的一个港口。它曾把咖啡传向世界,如今又已沉寂百年……
并不“西方”的咖啡
今天常被看作“西方生活方式”的咖啡,起源却一点也不“西方”。一般认为,咖啡树最早于公元6世纪,在东非古国埃塞俄比亚被人发现。埃塞俄比亚人把咖啡果、以及它的种子咖啡豆,当提神醒脑的小零食吃。
直到15世纪,咖啡才开始走向世界,传播中心却是红海对面的也门。也门人把咖啡树引种到家乡,培育出了自己的咖啡豆品系,并最早发明了咖啡饮料——用咖啡果肉或咖啡豆煮水喝(把咖啡豆磨碎煮水的喝法,要到16世纪才由土耳其人发明)。当地的苏菲派伊斯兰教徒,在晚间祷告、冥想前饮用咖啡,以保持清醒。
消息灵通的阿拉伯商人们,很快发现了咖啡的价值:伊斯兰教禁止饮酒,咖啡是极好的替代饮品。然而咖啡主要产于也门中西部山区,难以运到南部的商港。
从小渔村到红海明珠
于是在也门西部的红海沿岸,一个叫“摩卡”的小渔村开始崛起。山区出产的咖啡豆,由一匹匹骆驼驮到摩卡港,又从这里装船运往红海、波斯湾的各大港口。渐渐地,“摩卡”就成了咖啡的代名词。
对咖啡的狂热,渐渐从伊斯兰国家传到欧洲。摩卡港的地位也扶摇直上,成为红海沿岸的重要港口。17世纪鼎盛期的摩卡港,港口和市区由一道巨大的城墙拱卫,城堡、清真寺和豪宅林立,还有专门的欧洲人、犹太人街区。
为了垄断货源,也门王国禁止未经烘焙的咖啡豆流出本国。然而17世纪初,几名荷兰商人偷带出了几粒咖啡种子,在欧洲栽培。殖民者的船只,又把咖啡带到各个热带殖民地:巴西、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牙买加……也门的咖啡,就这样变成了“世界的咖啡”。
咖啡帝国,辉煌不再
到19世纪初,摩卡港仍是重要的咖啡交易中心。但随着咖啡种植在全球开花,加上港口淤塞阻碍航运,它已失去了垄断地位。182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军舰袭击了摩卡港,更是雪上加霜。加上其他产地的廉价咖啡冲击,也门咖啡的市场份额迅速萎缩,直到无足轻重。
时至今日,“摩卡”仍是咖啡界抹不掉的名字,也门咖啡豆的独特醇香也仍被咖啡爱好者追捧。然而为世界带来咖啡的也门,命运却令人唏嘘。在经历了被殖民、独立、南北分裂和1990年的統一之后,这个国家又于1994年和2015年两度爆发内战,至今仍未迎来和平……而从巅峰坠落的摩卡港,如今只是个贫穷破败、又被战火摧残的小城。
(梁浩歌荐自《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