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秀 申毅恒
[摘 要] 2022年,柳州市职业教育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产教融合、提质培优、开放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针对柳州市2022年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制度平台、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集团化办学、产业学院等建设情况,分析柳州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并从政、校、企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关 键 词] 柳州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8-0101-04
一、引言
2022年,柳州市委、市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印发了《柳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柳州市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关于推动柳州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任务分工方案》等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时期柳州现代职教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政府领航、双元一体、教产相伴、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柳州模式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本文在此背景下,针对柳州市2022年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制度平台、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集团化办学、产业学院等建设情况,分析柳州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数据均来源于《柳州市职业教育2022年度质量报告》。
二、柳州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现状
(一)制度平台建设
1.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推进产教融合体系聚合。2022年,柳州市研究出台《柳州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方案》,主动对接“3+3+1”目标产业体系,进一步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布局,重点建设柳州汽车产业智创产教融合基地、柳州螺蛳粉产业学院、中国-东盟轨道交通产业综合实训基地等34个产教融合项目,从产业升级、平台载体、政策体系等方面全方位一体化推进柳州市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
2.以政策供给为驱动,推进产教融合服务组合。2022年,柳州市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提供一系列配套支持。如在建设用地上,对企业投资参建、合建的职校和高校建设用地,如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相关条件,可通过划拨方式供地;在税收减免上,企业委托学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产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在技术审批上,涉及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可获得工信或发改等部门的优先支持。以上政策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对企业吸引力不足、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目前已有28家企业入围广西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
3.以金融配套为激励,推进产教融合资源整合。2022年,柳州市积极倡导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开发适合产教融合项目特点的多元化融资品种,支持企业为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进行股权融资和发行债权产品。鼓励各县(区)通过减免建设规费、返还老校区资产置换收益等方式,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建设。目前争取到国家产教融合建设项目资金9500万元,用于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实训楼。
4.以机制协同为保障,推进产教融合多元主体联合。2022年,柳州市强化协调联动,建立由发改、教育部门牵头,科技、工信、财政、人社、自然资源、金融、税务等部门密切配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促的工作合力。强化督查指导,建立深化产教融合督查机制,科学制定考核标准,加大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督查力度,确保项目稳中求进。强化政策宣传,广泛宣传产教融合政策及配套措施,积极引导学校和企业投身产教融合,大力营造全市关注、理解、支持、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
(二)校企合作情况
1.打造政校企“联盟体”。柳州市在柳东新区同步规划建设汽车产业园与柳州职业教育园,采取“产城互融、资源共享”和“园校互融、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产—教—城”融合发展的广西产城融合示范区。2022年,柳州市职业院校合作企业超700家,校企共建具有品牌特色的专业实训基地30个,共建自治区级示范特色专业及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6个,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达2379.92万元。柳州职教园区占地6000亩,累计投资超过37亿元。
2.共建“产学研创”融合中心。柳州市引导技术性强、实践性强、工业积累程度较高的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先后建成30个具有品牌特色的专业实训基地,16个千万元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17个技术应用及推广中心、22个“大师工作室”,支持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深入开展“产学研创”合作,双方均入选广西“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培育名单,让企业成为职业院校的“后花园”和“根据地”。
3.优化专业建设。柳州市积极引导各职业院校主动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需要,围绕柳州区域支柱汽车工业、新制造、新能源等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助力全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2年,柳州市4所职业院校获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全国首批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其中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现代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7个专业成为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专业。
(三)现代学徒制
1.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柳州市依托国家级、自治区级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建设成效,着力完善学徒制企业遴选、企业师资(师傅)评价考核、督查评估、激励等制度标准体系,以局际联席会、职教集团理事会、校长协作会进行政府部门、企业、院校资源“三个统筹”,将学徒制试点和国际化项目相融合,形成“政府主导、国际引领、高職牵头,中高本协同发展”的柳州特色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2022年,柳州市首批“自治区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建设顺利通过验收,柳州市共有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5个,自治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0个,总计培养学徒2781人;高职院校企业兼职教师年课时量137602课时,课时总量占比达21%。
2.加强队伍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2022年,柳州市职业院校获认定自治区级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行业领军人物”5人,“专业带头人”22人,“专业骨干教师”100人,“优秀教学团队”10个,“优秀工作者”15人,进一步加强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建设,获批自治区级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个。
(四)集团化办学
加强集团化办学,构筑人才技术新高地。柳州市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为指引,产教融合试点建设为抓手,发挥职教集团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纽带作用,不断聚合行业优质资源,引导技术性强、实践性强、工业积累程度较高的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将职业教育集团打造为行业人才和技术高地。2022年,先后组建广西汽车产业职业教育集团、中国-东盟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等13个职教集团,其中新增备案职业教育集团2个,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项目2个,自治区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3个,联合培养20余个“双师型”教师团队。
(五)共建产业学院
产学研共进,打造一体多能新平台。柳州市聚焦汽车、智能制造、螺蛳粉等特色产业,深挖校企合作利益结合点,共建柳州产业学院18个,力求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同频共振。2022年,柳州市引企入校共建共管产业学院,协同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螺蛳粉产业学院、柳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铁产业学院、柳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ICT产业学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数字化(BIM)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5个产业学院入选广西首批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产业学院。
三、柳州市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发展现状
(一)服务行业企业
1.创新产学研用,服务产业升级。柳州市深度挖掘职业教育服务行业发展潜力,发挥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工程中心、大师工作室等产教融合平台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社会培训等项目,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机衔接。2022年,柳州市高职院校校企技术产权交易收入达47.43万元;专利授权量455项,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18.2万元;高职院校面向行业开展非学历培训项目517个,培训学时达75102学时,非学历培训到账经费5466.79万元。
2.对接“三产”,优化人才供给。柳州市各职业院校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构建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多种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平台,为企业梯队人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柳州市各职业院校毕业生服务产业达11927人,其中服务第一产业236人,占比1.98%,服务第二产业3092人,占比25.92%,服务第三产业8599人,占比72.10%。
(二)服务地方发展
1.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创新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柳州市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和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制定实施《柳州市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规划》,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无人机驾驶及维修、城市轨道交通、VR技术、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民宿运营、健康养老、观光农业、生物制药等新兴专业集群,及时顺应柳州新兴行业产业发展需求,为柳州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柳州市职业院校毕业24464人,较上一年增加2623人,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6.64%;职业院校毕业生超过60%本地就业,少数民族学生70%本地就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2.产教城融合共育工匠人才,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柳州市职业教育依托各校工匠学院、产业学院、职教集团(联盟)等平台,联合政校企共建当地服务品牌,开发立体化、可选择的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通过“送教下乡”“送教入企”“订单培养”等方式,协同培养高素质工匠型人才。柳州市职业教育年均为行业企业输送毕业生2.5万人以上,提供“订制式”社会培训14余万人次,承办企业技能比武百余场次,建立产学研创新团队30个,帮助企业开展科技攻关100余项,为工业强市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
3.人才引育,吸引毕业生留柳。柳州市大力实施“留柳就业”计划,2022年各职业学校毕业生留柳就业约为2.69万人,其中柳州本地户籍学生约为1.41万人,非柳州户籍学生约为1.28万人。留柳就业的非柳州户籍学生中,高职学生占比39.90%,高于2021年同期的35.35%,高职院校吸引非柳籍学子留柳就业比例呈上升趋势。
(三)服务乡村振兴
1.聚焦“新农人”需求,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柳州市各职业院校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柳州市各职业学校常年面向农村地区和农民工开设烹饪、面点、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礼仪培训、信息技术、电动车维修等20多门技能培训。针对不同县域、不同产业人才培养需求,量身打造课程菜单。近10年来,柳州市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面向乡村地区开展10余万人次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养了一批“懂农业、有文化、技术高、会管理、善运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2.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助推“三农”现代化。柳州市各职业院校积极履行职能,发挥办学优势,为推进乡村振兴献“技”献“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乡村智慧服务为抓手,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无人机正射影像技术、三维虚拟现实技术与大数据技术手段和设备,深入三江縣高友村、高秀村等10多个传统村落开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建库,共完成数据和影像资料采集30多项,建立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戏、侗族刺绣等非遗项目的大数据中心。柳州市交通学校依托学校专业优势,免费开展无人机农林植保技术下乡活动,助力乡村春耕农业生产。
3.发挥技术优势,实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柳州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化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专家教授进村开展良种良法推广、技术咨询、成果转化与示范等科技和技能帮扶活动;与乡村振兴重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孵化乡村振兴项目,推广研发技术成果,推动当地企业增产、农户增收。
四、问题及建议
柳州市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其职业教育产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是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柳州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分析和改进。以下将对柳州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柳州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相对单一
目前,大多数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是通过简单的实习或培训项目来实现,合作关系不够紧密,缺乏更深入和全面的合作;部分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仍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和合作意愿不强的问题,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与合作机制。这导致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脱节,使学生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难以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和实践机会,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与实际就业市场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需要推动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更多元化、深入化的合作,例如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课程设计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
(二)柳州市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还有待加强
目前,部分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水平不够高,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难以为学生提供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指导。这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职业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提供与产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培训,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与产业对接,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需求引入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果。同时,鼓励优秀企业人才参与职业教育的教学和实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指导。
(三)柳州市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机制还不够完善
虽然已经有一些产学研合作项目,但多数还停留在表面合作阶段,缺乏真正的合作共赢机制。因此,我们建议建立更加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提升柳州市的职业教育整体水平。
(四)柳州市职业教育信息化程度相对滞后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柳州市职业教育机构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在线学习平台,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需求。
五、结束语
綜上所述,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加强师资力量,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及加大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柳州市可以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水平,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服务,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卡米拉.深化产教融合 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N].伊犁日报(汉),2023-07-17(002).
[2]马林才,王建林.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14):47-52.
[3]张雅静.利益相关者视域下新时代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动力机制研究[J].江苏高职教育,2023,23(3):56-62.
[4]王立中,沙赟颖,刘竺云,等.聚焦政校企合力,产教融合助推职教高质量发展[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3):5-7.
[5]李晓旭.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基于云南省5所民办高校调研数据的案例分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3,25(2):97-102.
[6]杨六栓,张辉,吴朕君.数字技术赋能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可行性和实现路径[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3):105-110.
[7]朱倩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新生态构建[J].河北职业教育,2023,7(2):18-23.
[8]王琼.产教融合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N]. 江苏教育报,2023-06-07(001).
[9]马佳宏,廖婷婷.高等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价值、困境与应对[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3,22(5):9-14.
◎编辑 尹 军